淺談因果關係
堪布慈誠羅珠仁波切 開示
今天簡單地談一談有關因果的問題,其中包括因果的本體、分別、支分細節以及對因果的疑問。
什麽叫作因果呢?比如說,一個人去偷盜,偷了東西以後,在他的身、口、意中哪一個是因呢?我們經常講的業,在這裡和因是一回事。偷盜者用手去抓一個東西放到自己的包裡,這是不是因呢?當一個人心裡想:我要去偷這個東西,這個起心動念是因嗎?上述身、口、意行爲當中到底哪一個是因?一切有部和唯識宗對於因果有很多不同的觀點,但是,在名言諦中比較究竟的是唯識宗所闡述的觀點。他們認爲,每一個人自從無始以來到成佛之間,都有一個心的相續,此心相續有時候有眼、耳、鼻、舌等五識,有時候沒有,但無論它有多少不同的分別,總有一個恆時不滅的存在,就叫阿賴耶識。造了業以後,就會在阿賴耶識裡播下一個種子。還有一個比喻是:下雪的時候,將墨水倒在雪裡,雪就變成了墨水的顔色,雪融化之後,在地上仍可以看到這種顔色。同樣的,如果以煩惱去造業,當這個煩惱消失的時候,這個業就會留在阿賴耶識上。業(或因)是一種特殊的能力,如稻穀的種子,我們肉眼看不出它能發生稻芽,但是它確實蘊藏著這樣的能力,同樣,當阿賴耶識上播下一個業的「種子」,經過一段時間,因緣成熟後,它就會産生出「果」,這個果也叫報應。所以因(或業)的本性就是阿賴耶識上這種特殊的能力。
當一個人殺生、偷盜的行爲完成以後,在他的阿賴耶識上就會留下這個行爲的種子。然而,這顆種子什麽時候發芽是不定的,經書中常用糧食的比喻來說明報應的早晚。糧食蔬菜品種繁多,它們成熟的早晚也不相同。有些成熟只需要一、兩個月,有些卻需要五、六個月甚至更長時間。這種差異來自於種子本身的不同,以及地理環境和氣候等因素。同樣的,經書裡講因的成熟有四種:一是今生報應。比如,年輕的時候造業,中老年時得報,有時甚至更快,當下就可以看到果報,這是什麽原因呢?因為,某些特殊的因緣可以使果迅速出現,這個很快成熟的業,來自於它的對境和動機,在《百業經》中就匯集了很多這樣的公案。比如說,僧衆和普通人是兩個完全不同的對境,如果偷僧衆的東西或毀謗僧衆很嚴重的話,就有可能在當下或今生見到報應;如果對境是一般人,果報肯定是有,但不一定馬上或在這一生就顯現,這種差別是由對境不同而産生的。另外是動機的差異,如果殺生的念頭非常強烈或蓄謀已久,以這樣的動機去殺生,它的報應就會很快成熟,若殺生動機不那麽強烈,則雖然有果,但不會很快顯現。
不很快顯現的果又可分爲三種:一是下一世一定會成熟的果。比如,造五無間罪之類的大惡業或大善業,在下一世一定會報應;二是雖然肯定有果報,但成熟期不定,或許三四代以後,或許更長的時間;三是也許有果報,也許沒有果報。從因果不虛的角度來看,這是什麽原因呢?──如果這個因(或業)的能力很微弱,當它遇到強大的對治力時,它的果就不一定發生。前面三種稱爲定業,第四種叫作不定業。
業的這四種不同的能力唯有佛是全知的,其他的普通人乃至具有神通的外道和小乘阿羅漢也不能徹底瞭解。佛出世時,印度有許多外道,他們用神通親眼看到一個一生行善的人,死後卻去了地獄、做了餓鬼或墮入旁生,如果因果是真實存在的,那麽爲何善無善報呢?於是,他們認爲因果之說完全是騙人的。
一個一生行善的人爲什麽會墮落呢?他今生行善,沒有造什麽惡業,但是,我們不知道他的過去世是怎樣的人。也許他今生是行善之人,他的上一世和上上一世還是行善之人,但再往前推就不一定了,可能在很多世以前他造了惡業。從三種定業分別來看,他今生所做善業不屬於現世報應和下一世報應的業,而是屬於第三種定業,即它有果報,但也許在幾千年、幾萬年,甚至於幾百萬年之後才會發生。
在生生世世當中,我們有沒有造這種業呢?答案是肯定的。所以,雖然現在做得很好,但是如果不能清除過去世所造的惡業,其果報就會一直等著我們,這種業一旦發生果報,是無法迴避的,只有暫時墮下去了。但是今生所做的善業是不是會空耗呢?當然不是,它也有果報,如果這個業的能力不是很強、成熟很慢,就有可能先墮落再上升。
所以,不要說一點正知正見都沒有的人,就連修證比較不錯的那些外道仙人,他們在因果知見上都是迷惑的。這是因爲因果循環錯綜複雜、貫穿三世,唯有佛徹底知道前後的一切來龍去脈,而其他人只能知道中間的一部分。這些外道仙人一般很有學問,也有一些世間神通,他們往往根據自己看到的某些情形,如某人前世行善,後世墮落,便輕下結論,說因果是不存在的,並因此著書立說,迷惑了很多人,從而漸漸形成一個教派,斷見便由此産生了。
常見又是怎麽來的呢?有些人雖然有神通,但看得不是很遠。他們用神通看到自己來自於色界,在做天人的時候,梵天、帝釋就存在了,現在自己死了,但回頭看去,帝釋梵天還沒有死。他繼續觀察帝釋梵天是什麽時候生的,什麽時候會死,往前看了幾千年、幾萬年發現他們都不會死,於是覺得他們是永遠不死的;然後又往後推到幾萬年、幾百萬年,但仍然沒有看到他們是哪一天生的。這時他就認爲,梵天、帝釋下面的人才會有生死,而梵天、帝釋是常住不滅的。他們把這個觀點寫進書裡,於是很多人跟著他學,就又形成了一個教派。常見和斷見都是這樣來的。
現代人在這方面也出現了類似的問題。有些人沒有偷盜、殺生或傷害他人,並且持戒行善也做得不錯,然而他的工作、生活卻處處不如人意。於是,有人就想不通:如果因果存在,善良的人怎麽會遭到不幸呢?對因果或《俱舍論》沒有深入瞭解的居士也會有這種看法,甚至有人這樣說,我參加法會又念了那麽多經,就不該有這樣、那樣的病痛或災難。這種觀點是錯誤的,因爲參加法會、放生及所做的一切善舉,已經存入我們的阿賴耶識中,沒有顯果是因爲因緣還沒有成熟,就像一個農民春天種地,他把僅有的糧食都播了種,家裡就沒有糧食了,要等五、六個月以後才會豐收,而現在他卻是一個沒有飯吃的窮人。有人覺得奇怪,你種了那麽多地,天天辛勤勞動,爲什麽沒飯吃呢?這種疑問是沒有道理的,因爲誰都知道,播種和收成之間是有一段時間間隔的,現在沒有糧食是因爲他去年沒有好好種地,沒有豐盛的收成,所以把種子播下去後,便沒有餘糧可吃,這與他今年的辛勤勞作沒有直接關係。同樣的,參加法會或放生與現在的病痛災難也沒有直接的聯繫,因為病痛災難是過去世所造惡業的成熟顯現。
現在我們來分析,遇到病痛災難是否全由因果決定的問題。先看外道的觀點:一種外道認爲,全部顯現都是由業力來安排,一個人的一生過得好與不好,甚至連吃一頓飯是早、是遲,都是命中注定的,是沒有辦法改變的。佛教並不承認這種觀點。病痛也好,災難也好,有多種因緣,有些病是前世的病,也叫業力病,這種病無論花多少錢,採用多麽高明的醫療手段,都無法治癒,這有可能跟因果有關係。假如你只是感冒頭痛發燒,也不能排除是因果的原因,但也不是一定由前世的因所導致。所以,有些事物確實跟因果有聯繫,有些卻跟因果沒有直接的關聯,佛教一直強調不墮二邊,在因果上也是如此。若像外道所講的一切都是命中注定無法改變,那修行還有什麽用呢?既然已經注定了,那什麽都不用做了,結果好就隨意享受,不好也只有任其發生、聽天由命。同樣的,假如真有一個命中注定,那麽布施給別人食物也沒有用,給了也吃不飽,因爲他命中注定要挨餓。所以,這種宿命論是不能成立的。還有另一些世間人根本不承認因果,這也是錯誤的。我們要走中間的道,不墮二邊。痛苦和快樂跟因果是否有關,以我們現在的智慧和感官是沒法確定的。綜上所述,一般情況下,我們現在做得好與不好,是跟以後的果必然關連,但跟現在的顯現沒有直接關係,當然,特殊因緣除外。
另一種情況,有些人平時無惡不作,但他也沒病沒災,過得很好,甚至一輩子都榮華富貴直至壽終正寢。於是又有人說:如果因果存在,他們幹了那麽多壞事,爲什麽沒有報應?行善之人與造惡之人比較時,造惡之人過得還要健康快樂,這不是說明根本沒有因果嗎?這與種地的情況是完全一樣的。
有人認爲,因爲殺生偷盜等違背了宗教信仰,所以才不能殺生偷盜。其實並非如此。那是因爲殺生偷盜違背了自然的規律,必然會遭到報應,所以才要戒除。比如,服毒是不是違背佛教呢?佛教是禁止人服毒的,而毒藥本身是不能吃的,如果你非要嘗試,必然會中毒並感受痛苦,這就是違背自然規律而得到的果報。有些毒品服用後立即會發作,有些則幾個月,甚至幾年後才發作,因果報應也是如此,雖然因果是我們的眼睛看不見的,但它們的顯現規律都是一樣的。當一個人服毒後,在還沒有發作並活得很健康時,有人便以爲他服的不是毒,仔細想想這有道理嗎?沒有痛苦並非沒有中毒,只是毒發的時間還沒到而已;同樣的,殺生偷盜就像把毒品吞下去一樣,肯定是要發作的,只不過需要一個階段或一個過程罷了。
在經書裡還講述了另外一個例子,以前有一個國王殺害了阿羅漢,第二天,在他所轄的領土內下了無數珠寶雨,在以後的連續六天中,天降的寶物一天比一天珍貴,但第八天卻降下鋪天蓋地的黃土,全國人都被埋葬於黃土之下,一命嗚呼。爲什麽國王殺了阿羅漢後反而感得天降珠寶呢?因爲他過去世曾造過殊勝的善業,現在雖作了極大的惡業,但當兩種不同的業相遇時,原來的善業先成熟,自然得到大的善報,當福報享盡後,立即惡報現前。這其中先後的順序,是不是像外道所講是由造物主安排的呢?肯定不是,這與糧食成熟的道理相同,是由土壤、陽光、氣候等諸多因素綜合而成,決非人爲所致,這是一個自然的規律,因果也是如此。
如果想更進一步瞭解因果方面的問題,可以看《俱舍論》第四品,其中闡述因果道理十分清晰明白。如果對因果沒有一個正確的定解,就會出現許多問題,有神通的人尚且如此,沒有神通的人就更不用說了。
第四種因是不定因,這種因,不論是善是惡,因爲能力微弱,所以當碰到其他違緣時,就不會發生果了。對於惡業,要製造一種違緣使它變成不定業,這個違緣就是懺悔。在《大乘阿毗達摩》中講,無始以來所造惡業都有辦法讓它變成不定業,這個辦法就是對它生起悔意,並發誓以後再也不造。後悔和發誓不造惡,是轉定業爲不定業的兩個關鍵條件。比如,一個人原來靠殺豬宰羊生活,後來改行不做,開始當居士念佛,他對原來的惡業生起很大的後悔心,並發誓一生當中再也不去做這種惡事,當這兩個條件完全具備後,他所造的殺業就變成了不定業,以後就不一定得果報,若再進一步深刻懺悔,就有可能完全不受果報。這是這一世的情況,然而往昔世中我們曾經造過哪些惡業都記不得了,但是我們可以這樣來想,無始以來我所做的一切罪業,無論是有意或無意做的,都是不應該的,如同服了毒藥一般,對它生起強烈的恐懼和後悔心,並發誓從此再也不做,這樣就可以令無始以來所造的一切惡業都變成不定業,這是很有意義且十分重要的。如果不能這樣做,情況就很難講了。雖然我們今生沒有殺生、偷盜造惡業,都是居士或出家人,經常念佛、修法、放生做善事,但是我們所做的畢竟是凡夫的有漏善業,如果又沒有迴向,一旦生起一個強烈的瞋恨心,當下便摧毀長時所積的善業,因爲凡夫的這些善根都是靠不住的,現在做得好,以後做得好不好,誰也沒把握。如果我們有能力,就可以看到過去世所做的不善業因全部儲存在阿賴耶識裡,若不懺悔,其果報一定會顯現,那時就與持斷見的外道所見一樣:雖然今生行善,死後卻會墮落。這是非常危險的,因此我們必須要懺悔。沒有一個罪業是不能懺悔的,都能夠懺悔清淨。
同樣的,善也有不定業,我們應該儘量把善業儲存下來,方法有兩種,一種是迴向,還有一個更好的方法就是通達空性,知道行善是如夢如幻的,若能這樣思維,即使有瞋恨心生起,也毀不掉這個善根。因爲瞋恨心是有漏的、有執著的,它與如幻如夢的見解是無關的,而我們所做的善法是跟證悟如幻如夢的智慧是有關的,兩者相較,有執著的法比不上有智慧的善根,所以瞋恨心毀不了這個善根。如果既沒有證悟又沒有迴向,而且瞋心不斷,那麽善根就很容易被毀滅。對凡夫來講,迴向就是最好的辦法。
綜上所述,我們要儘量讓那些惡業都轉爲不定業,而把所有的善業想辦法變成定業。
這四種業很重要,要想認識因果,必須要分清這四種業,並對它有一個完整的認知和瞭解。這對我們的修行也至關重要。
因果是這樣的,如何證明它的存在呢?佛曾講過,一個普通的人想要證明因果的存在是比較不容易的,但也不是完全沒有辦法。佛教講緣起現象,因緣和合。緣起是什麽呢?緣起就是,有了因就肯定有果,內外所有的事物,都是緣起的現象,因緣的結果。比如說一個人殺生,這對於被殺的衆生是一個很大的傷害,此人造了這麽嚴重的業,焉能沒有果呢?如同在潮濕和溫暖的土壤裡隨便丟一粒種子,即使不管它也會發芽。同樣的,在世間的一切有爲法中,沒有任何因是不結果的。
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常看到有些病人,被醫生或有神通的人判定只能活一個月到兩、三個月,結果病人通過行善,如放生或修長壽法,在兩、三個月後,依然活著並且活得很好,當醫生再檢查時發現病灶消失了,這種情況無論在藏地或漢地,甚至全世界都曾發生,這既不是傳說也不是神話,而是一個個活生生的事實,由此可以證明因果是存在的。
佛在某些經中也通過下面的例子來證實因果的存在:有些人一生無論怎樣努力也發不了財,他的經營操作並沒有問題,但終身受窮;有些人沒怎麽努力,卻一生榮華富貴;還有諸如健康不健康,長壽不長壽都是這樣。人們會認爲這也許與環境有關,其實不是。例如,西藏歷史上有個國王,他想讓窮人富起來,曾三次把西藏所有貴族的財産平分給老百姓,但是過了一段時間,情況又恢復原樣,窮人還是窮人,貴族依然是貴族,國王也就沒辦法了。而那些富裕之人不全是聰明和能幹的,那些不富有的人也並非全是愚蠢和懶惰的,這多半也跟因果有關。當然,不是說這裡所指的富和窮全都是命中注定的,富了就不用去幹活,窮了也不須再努力;只能說從這些事件中基本上看得出來因果的關係與規律。
《俱舍論》裡也講,有些父母造了很嚴重的罪業,他們的子女會感受到這個報應。如果父母造業、子女受報,豈不是與佛經所講的自作自受、不能被他人代受的說法矛盾嗎?《俱舍論》解釋說,這些子女本身就有那種惡因的存在,當父母造了大惡業後,由於他們與子女的密切關係,就促使子女的惡因提前成熟而感受果報。對此古今中外有很多公案可以證明。通常來說,想要直接證明因果的存在是很難的,因爲我們的肉眼無法看見前世的因和後世的果,但是用間接的方法,如上述的例子,就完全可以證明因果的相續存在。不要說輪迴是受因果的制約,就是涅槃和解脫也被它控制。所以我們若想解脫,就要種解脫的因,有了因就一定有果,這就是佛教的見解。
佛教的見解是緣起,緣起包含了許多內容,從名言諦來講,就是有因必有果。現今一切悲歡離合等形形色色的事物,都有各自的因,其中有一些因是我們可以看見的,有一些則是肉眼無法看見的,唯有特殊的人才可以全面知曉。有因必然有果,無因就不會有果。若渴求人天福報或快樂,就要去種快樂的因,快樂的因就是行善;若想避免痛苦和災難,就不要種痛苦的因,痛苦的因就是造惡。凡夫由於愚癡和無明,欲求快樂果卻反種痛苦因,比如,時下許多人殺害各種動物,用牠們的血肉和生命換取自己的延年益壽,這豈不是完全的顛倒嗎?其餘的事情也都是這樣。
所以,如果凡夫對因果沒有一個正確的觀點和取捨,則所做的泰半是錯誤的,由此感受的也將是他們意想不到,也不願接受的苦果。
有 1 筆資料符合您搜尋的條件
有 1 筆資料符合您搜尋的條件
• 第 1 頁 (共 1 頁)
有 1 筆資料符合您搜尋的條件
• 第 1 頁 (共 1 頁)
前往
- 一、公開亭
- ↳ 1‧公告版
- ↳ 2‧自我介紹版
- ↳ 3‧論壇教學版(版上使用說明)
- ↳ 4‧建議區(問題反映)
- 二、岐黃懸壺居
- ↳ 1.針灸(穴道按摩)
- ↳ 2.藥物
- ↳ 中藥
- ↳ 青草藥
- ↳ 3.方劑
- ↳ 4.診斷、醫理、病理
- ↳ 5.內科
- ↳ 6.養生
- ↳ 8.婦兒科
- ↳ 西醫婦兒科
- ↳ 9.傷科、眼科、外科(按摩、刮痧)
- ↳ 傷科
- ↳ 外科、喉科
- ↳ 推拿、按摩、刮痧
- ↳ 中醫眼科
- ↳ 西醫眼科
- 三、醫學報導區(市面報章雜誌)
- ↳ 1.中醫報導
- ↳ 2.西醫報導
- ↳ 3.西醫病理、醫理
- ↳ 4.經驗分享區
- ↳ 5.健康操(健康功法)
- ↳ 6.美麗世界
- ↳ 7.綜合版
- 四、心築情巢
- ↳ 1.時光倒流
- ↳ 攝影、相機
- ↳ 湖光山色、唯美映簾版
- ↳ 個人秀版
- ↳ 珍藏版
- ↳ 2.哈拉區(我有話說說)
- ↳ 祝福(真情留言板)
- ↳ 真心話大考驗
- ↳ 世界(網路)趣聞、異聞
- ↳ 大家抱抱版(吐苦水)
- ↳ 3.星相命理
- ↳ 十二星座
- ↳ 命理、生肖、卜(卦)
- ↳ 相學
- ↳ 4.佳文共賞
- ↳ 5.生活分享DIY
- ↳ 6.音樂
- 五、琉璃仙境
- ↳ 1.木本植物區
- ↳ 2.草本植物區
- ↳ 3.水生植物區
- ↳ 4.球根區
- ↳ 5.多肉植物區
- ↳ 6.輕鬆話園藝
- 六、心靈饗宴
- ↳ 福智佛教團體|福智廣論
- ↳ 開示
- ↳ 福智僧團
- ↳ 福智訊息
- ↳ 經典、儀軌、咒
- ↳ 讚頌
- ↳ 作師所喜、正行供養
- ↳ 非官方討論
- ↳ 第17屆印度請法團視聽組
- ↳ 遠離那落迦
- ↳ 菩提道次第廣論|南山律在家備覽
- ↳ 南山律在家備覽
- ↳ 佛論
- ↳ 道論
- ↳ 儒論
- 七、參考區
- ↳ phpBB參考區
- ↳ phpBB3.3.x
- ↳ phpBB3.2.x
- ↳ phpBB3.0.x
- ↳ phpBB2
- ↳ 架站
- ↳ 竹貓星球
- ↳ phpBB 简体中文社区
- ↳ Joomla
- ↳ joomla英文官網討論區
- ↳ 電腦軟體相關
- ↳ 手機相關討論區
- ↳ 聊天室、測試版及資源回收筒
- ↳ 花坊論壇
- ↳ BNW時尚資訊網
- 友情連結網站
- ↳ 福智佛教團體網站連結
- ↳ 福智僧團全球資訊網
- ↳ 福智全球資訊網
- ↳ 福智佛教基金會
- ↳ 全球廣論 II
- ↳ 《菩提道次第廣論.四家合註》淺釋
- ↳ 澈見網路電視台
- ↳ 福智台北學苑
- ↳ 福智法人
- ↳ 福智之聲
- ↳ 福智文教基金會
- ↳ 福智讚頌
- ↳ 里仁為美(里仁商店)
- ↳ 慈心有機農業發展基金會
- ↳ 精采人生成長學坊
- ↳ 法龍寺
- ↳ 網站推薦
- ↳ 梅珍香
- ↳ 千手互助網
- ↳ 岐黃中醫論壇--Face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