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息醫學在推拿學中的應用

推拿、按摩、刮痧
版面規則
有關推拿、按摩、刮痧
頭像
懸壺子
系統管理員
系統管理員
主題中的帖子: 8
文章: 33369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性別: 公仔
來自: 黃金故鄉
聯繫:

全息醫學在推拿學中的應用

未閱讀文章 懸壺子 »

全息醫學在推拿學中的應用
全息推拿學就是依據全息醫學基本理論和中醫的基本理論,在人體特定部位(全息元)進行一定手法操作,從而達到治療全身疾病或局部疾病的方法。
第一節 全息醫學基本理論
20世紀80年代,古老的中華大地上,誕生了《宇宙全息統一論》這一融自然科學、社會科學、思維科學和哲學為一體的新興學科。特別是在醫學中的應用更是令人注目。將全息論的諸多規律如宇宙全息律、生物全息律、時間全息律等應用到醫療實踐中,結合現代及傳統醫學理論和全息生物學理論,構成了全息醫學的框架。全息醫學的研究,不但具有重大的理論意義,而且具有極高的實用價值。該方法簡便、易行、經濟、安全、療效高、副作用少。特別在藥物帶來毒副作用日益受到人重視的今天,更具有現實意義。
一、生物全息律理論
(一)全息的來源:生物全息律的“全息”一詞,來源於鐳射全息技術,激全息的“全息”是“資訊全息”;而生物全息也是資訊全息。
(二)生物全息律:生物全息學說是研究生物體的部分與整體、局部與局部之間全息對應性,揭示相關部位有序的全息分佈形式,每個獨立相關部位都可以看作是一個全息胚胎,胚胎細胞處於低級並且功能相似而組成全息元。
(三)全息元:是指生物體具有一定形態和基本功能的結構單位,能反映整個機體的資訊,且與其周圍的部分有相對明顯的邊界。 全息元是生物體基本結構單位,全息元上的各個部位,都分別在整體或其他全息元上有各自的對應部分:各部分在全息元上的分佈規律與各對應部位在整體上或其他全息元上的分佈規律相同。在不同生物學特性的全息元上分佈的結果在不同程度上成為整體資訊的縮影,並且各全息元之間也在不同的程度上是相似的。功能相同的全息元之間,有著高度的全息相關度。
全息元之間在形態和結構上也是相似的,如兩耳、兩眼、兩手等。在機體的全息元上的每一部位,與整體或其他全息元上所對應的部位的生理、病理、診斷、治療、遺傳等生物學特性相似程度較大,即每個全息元包含有機體全部資訊。全息元上各反射資訊區都可以反映特定整體部位的情況,機體每一組織器官在全息元上都有特定的資訊反映區,每個全息元也是整個機體的有序排列的資訊縮影。生物全息律是張穎清先生在研究穴位分佈全息律的生物學意義時發現的,並進而發現生物具有新的統一性——泛胚性。
(四)生物的泛胚性:低等生物的泛胚性決定了全息元與整體之間的全息對應性。在群體性十分明顯的低等生物,組成群體的各個小個體通常具有發育成新整體的能力,即各個小個體都可看作一個胚胎,從而胚胎在群體個體中廣泛存在著,這就稱之為泛胚性。
顯然,由這些胚胎將要發育成的將來的新整體的各個部位,在各個胚胎上都有各自的定位,這種定位隨著胚胎的不同發育程度而具有不同的清晰度。所以,不同發育程度的胚胎就在不同程度上是將來新整體的縮影。而將來的新整體與現在的整體是相似的,小個體這樣的胚胎在不同程度上也就是現在整體資訊的縮影。小個體這樣的全息元在不同程度上是整體資訊的縮影。
在高等生物中,全息元在不同的程度上是整體的縮影,全息元之間在不同程度上是相似的。這樣,每個全息元就是一個潛在的己向某個方向特化了的小個體或已向某個方向特化了的潛在的胚胎——潛胎。
(五)全息元的層次:是由特化了的胚胎所處泛胚性層次決定,生物體是一個大系統,構成整體的全息元分屬於不同的層次,大全息元中又包含了小全息元。如上肢可以看作一個大全息元,可以包含有手、前臂、上臂等不同層次的全息元。
生物學特性不完全相同的各部位的分佈結果,使全息元在不同程度上成為整體資訊縮影,亦即胚胎縮影,並且各個全息元之間也在不同程度上是相似的,這一規律稱之謂生物全息律。

二、全息醫學的淵源和研究進展
(一)中國古代醫籍中的全息醫學影子(略)
(二)近代全息醫學的發生發展
1973年張穎清先生發現了第二掌骨側全息穴位群,根據第二掌骨側穴位群分佈的規律,又在人體上發現了許多全息元,如人體長骨全息律、第五掌骨側全息律、人體赤白肉際全息律等。
張穎清論述了生物體組成部分是處於某個發育階段特化了的胚胎,論述全息胚存在依據,全息胚的理論和實踐意義。併發明瞭生物全息診療儀,從而在臨床中得到驗證,證明人體的有獨特功能的結構單位的全息特性
(三)國外古醫籍中全息醫學的影子
(四)近代國外對全息醫學的研究進展
20世紀初,LeonVannier對虹膜進一步研究,於1923年發表了《論應用眼睛作各種疾病的診斷》,描述了機體各部分的病理狀態、陳舊性損傷以及正在發生的功能紊亂在眼睛上都有異性的改變。後來Gaston Verdier經過對10萬對眼睛的觀察研究,由原來的30多個診斷點增加到目前每側眼睛有160個反射區,它們分別與本半側軀體的臟腑組織器官相對應,並編制了Vega氏虹膜分區表圖,一直沿用至今。
耳部全息的真正興起是在本世紀50年代,由法國的外科醫生諾吉爾博士受一位民間醫生的啟發,經過6年的系統研究,並於1957年《德國針術雜誌》3~8號發表“形如胚胎倒影式的耳穴分佈圖譜”,從此耳針全息療法在德國推廣開,並流傳世界各地。在1958年12期的《上海中醫雜誌》刊發了耳全息穴位分佈圖譜。
手掌全息在西方研究的也比較早,尤其是手掌皮紋全息研究。1788年邁納(Mayer)發現皮紋排列模式沒有兩個人是完全相同的。
足部全息在16世紀中,阿當姆斯和阿塔提斯醫生把中國古代的足底按摩介紹到歐洲。1917年,英國耳鼻喉醫生菲特茲格拉德,提出了人體區帶反射理論和人體反射區帶圖,在此基礎上創立了足反射療法,於1917年出版了《區域療法》一書。分佈了人體反射區域圖,將人體縱向劃分為10個區帶,每個區帶都是人體資訊的縮影。菲特茲格拉德早在維也納工作,結識了對中醫學頗有研究的佈雷斯勒博士,並繼承他的中醫學理論和經驗,從中醫經絡系統裏受到啟發,晚年的菲特茲格拉德與其學生美國按摩醫生英哈姆合作,一方面根據反射區帶圖繪出了足的反射區帶,一方面根據剖聽,將人體的各器官系統投射到足反射區帶內,繪出人體在足的全息圖。
從此以後,足反射療法正式應用於臨床。菲特茲格拉德的科學發現引起了西方醫學界人士的重視。與此同時,美國、英國、德國、瑞士、奧地利、前蘇聯等國的學者相繼發表了反射區療法的論著,學者們以解剖學、神經生理學等基本醫學理論為指導,總結臨床經驗,逐步形成了現在的足全息圖。
在英國1978年成立了第一所反射區療法學校,1984年成立英國反射學協會。
1989年5月舉行第一次北美反射學代表會議,並成立北美反射學會。
80年瑞士神父吳若石在臺灣推廣足部反射區健康法,並成立“國際若石健康研究會”
1980年7月在日本東京舉行足部反射區健康法的國際研討會,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執行委員會溫貝爾格女士以觀察身份出席了會議,對足健法給予極大的支持和肯定。
圖檔
頭像
懸壺子
系統管理員
系統管理員
主題中的帖子: 8
文章: 33369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性別: 公仔
來自: 黃金故鄉
聯繫:

Re: 全息醫學在推拿學中的應用

未閱讀文章 懸壺子 »

(五)人體“三段論”學說
不論是中醫學或是西醫學的觀點,人沒有四肢仍然可以存活,但不能沒有頭、頸、軀幹這三段。缺少任一段,生命都將終結,說明這三段在人體是相當重要的,
同時這三段每段都可以作為一個獨立的局部,這種局部三段是不可分離,即每一段都離不開另一段而存在,三段是相互依賴、互相協調、發揮各自的功能和作用,這就是人體存在“三段論”的依據。
頭部是神經中樞,由大腦、小腦、中腦、腦橋和延髓組成,與腦相連的周圍神經叫腦神經。大腦是指揮中樞,是接受資訊和處理回饋資訊的地方。
頸部是頭部與軀幹部聯繫的紐帶,也是心臟向頭部供血的必經之路,是人體的要塞,是資訊傳遞的通路,也是營養物質上達大腦的橋樑。人體經絡的手之陽經、足之陽經,及督脈、任脈、陰蹺脈、陽蹺脈、陰維脈、陽維脈都循經頸項部。所以,頸項是人體資訊“高速公路”,也是營養物質上達大腦的運輸管道。沒有頸項就沒有生命。
軀幹段包括胸腹腔,在人體是五臟六腑的位置所在,是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動力和能源中心。五臟六腑相互協調發揮各自的作用,人體營養物質必經消化系統消化、吸收,通過心臟運輸分佈到人體的各個角落。 通過肺提供足夠的氧氣,燃燒營養物質為機體提供能量。機體代謝的廢物又經大腸、腎、膀胱、肺排出體外。所以胸腹腔是人體的機器運轉的心臟所在,沒有胸腹腔內的五臟六腑,機體生命也將從此終結。
從人體三段分佈規律而發現,人體四肢也存在這種規律,如:人的手指是三段,人的手也是三段(指段、掌段、腕段),人的上肢又是三段(即手段、橈尺段、肱骨段)。人的足趾也是三段,足掌部也是三段(即趾段、蹠骨段、跗骨段),下肢也是三段,即指足段、脛腓段、股骨段。由此說明人體的整體性與可分性,可分性中的資訊完整性體現在再可分性裏。人體的上肢、下肢單獨作為一個全息元來說,它又包含著小全息元。
上肢是個大全息元,包含有手段、橈尺骨段、肱骨段全息元;而手段全息元又包含有指段、掌骨段、腕骨段全息元;指段全息元又包含有第一指節、第二指節、第三指節,下肢亦如此。
根據“三段論”,人體上肢的全息元單元就很好劃分了,從肢體組織結構來劃分其部位,同時存在著大全息包含小全息的問題,這個問題解決了、理解了,就可以解釋臨床上全息不對應或全息元上錯倒資訊反射區現象。
根據“三段論”,頭、頸、軀幹部是依次列,不能前後顛倒,即頭部遠離心臟的規律。就可以確定四肢上的全息元頭穴應遠離心臟,呈離心性分佈規律。那麼越靠近軀幹的部位應為足穴。再根據張穎清先生的四肢長骨穴位分佈全息律可以定位四肢的大全息元和小全息元上的穴位分佈。
人體“三段論”也告訴我們,人體頸、胸、腹、四肢前為陰面,項、後背、四肢後屬陽面,陰陽交界線為赤白肉際線。人體的長骨赤白肉際線的兩頭正好是骨端的頭或隆起處,那麼人體長骨赤白肉際線就以長骨端或隆起處的體表標誌和骨性標誌來定位。
(六)穴位分佈的全息律
1973年,張穎清先生發現了第二掌骨側穴位群排布規律,經過研究發現,這一節肢恰像個人體的成比例的“縮小”。他把這一規律總結:人體任何一個節肢——任何一個相對獨立的部分都是這樣微體系統,任何一節肢的新穴都遵循著第二掌骨側相同的分佈規律。這一規律即是穴位分佈的全息律。
穴位分佈的全息律穴名表達:是以穴位反映或治療疾病的部位或器官組織部位來命名。在四肢,各節肢系統的遠心端是頭穴,近心端是足穴,頭穴與足穴連線的中點是胃穴,胃穴與頭穴連線的中點是肺穴,肺穴與胃穴間是肝穴,肺穴與頭穴三等分點分別是頸穴和上肢穴。胃穴與足穴的中點是腰腹穴,胃穴與腰腹穴連線分三等分,從胃穴開始的中間的兩個等分點依次是十二指腸穴和腎穴,在腰腹穴與足穴連線中心點是下腹穴,並且每相連的兩節肢,總是對立的極連在一起。穴位的分佈的全息性包含著豐富的內涵關係,這是全息穴位的特性,即全息穴位包含多個組織器官。
穴位分佈在長骨上恰像人體在這個長骨上的縮影,即穴位排布規律是按照人體的組織器官的部位來確定的,並非都在一條直線上,而是立體分佈的,不應只認准一點。如頭穴位包含有耳,那麼治療耳病應病在頭穴的兩側,並不是在中間頭穴點;大腦在頭穴的稍上方,而咽在頭穴的稍下方,眼和鼻在頭穴的正中。其他穴位也是如此似人形立體分佈,這就說明全息穴位的全息性和立體性、多功能性,既可反映疾病,也可在該穴位診斷治療疾病。
(七)全息穴位分佈特點
全息穴區定位是影響全息診療效果的關鍵因素,從目前全息醫學理論上看,全息穴區定位比較亂,學者不易清晰掌握。比如手、足就有數種不同定位方法,沒有任何權威部門和權威理論來評定哪一種科學客觀,臨床診療效果明顯。本人根據生物全息律的觀點,生理和病理上相關部位在人體分佈的規律。探討人體不同結構單位或節段都是處於某個不同發育階段的特化了的全息胚,全息胚就包含著人體全部生命資訊,不論生命是顯性或隱性,有利於對各種全息單元的穴區定位達成共識。
一、人體全息穴區分佈特點
1、點狀全息元:
人體全息單元可能以一個“點”出現.如八會穴,髒有病者可取髒之會穴章門;腑有病者可取腑之會穴中脘;氣有病者可取氣之會穴膻中;血有病者可取之會穴膈俞;筋有病者可取筋之會穴陽陵泉;脈有病者可取脈之會穴太淵;骨有病者可取骨之會穴大杼;髓有病者可取髓之會穴絕骨。其髒、腑、氣、血、筋、脈、骨、髓都具有全息性,髒其實包括心、肺、肝、脾、腎,亦即五臟有病均可取髒門穴,章門穴這個“點”就是一個全息單元。再如合穀穴可以治療頭痛、齒痛、目赤腫痛、咽喉腫痛、失音、口眼歪斜、半身不遂、痄腮、疔瘡、經閉、痛經、等二十幾種病症,由此說明合穀穴是一個全息性穴位。像合穀這樣的穴位還很多,總體上來說,某一個點能夠治療三種以上不同病理特性的疾病即可認為該“點”具有全息特性,這就是全息穴區定位的“點”特性。
2、線狀全息元:
全息穴區呈線狀分佈是比較常見的一種表現形式。如人體十二經脈在四肢的分佈,任、督二脈在胸腹和背腰部的分佈,膀胱經在背腰骶部的分佈,華佗夾脊,以及分佈于四肢節段的赤白肉際線,第二、五掌骨側線等都是線狀分佈。十二正經的每一條經上從肢體遠端向心端分佈著五輸穴,五輸穴又根據其不同特性分屬五行,五行之間相生、相克,使每一條經穴上的五輸穴具備相生相剋特性,其五輸穴治療範圍擴大,中醫五行的全息特性,賦予了五輸穴的全息特性,豐富了五輸穴的功能,故每一條經都具有全息特性。督脈、華佗夾脊、膀胱經在背腰部的分佈正對應著人體的五臟六腑等組織器官,具有同等全息特性。第二、五掌骨側和人體四肢節段赤白肉際線符合生物全息律的特性。
3、面狀全息元:
全息穴區呈面狀分佈更能形象的說明全息元是人體的投影,是特化了的全息胚。如面部、鼻部、舌部、眼部、耳部、頭皮部、手部、足部等都可用全息胚形象的投影其上。其穴區對應即可根據胚胎的姿勢形態來分佈,呈一一對應關係。其中耳是最形象的胚胎投影,在耳部根據對應關係就可以診斷治療全身各種疾病。面狀全息穴區比較直觀,只要對胚胎的軀幹、四肢、五臟六腑等組織器官的分佈相清晰,就可在面狀全息元對應的位置上找到相對應的人體軀幹、四肢、臟腑等組織器官的投影區。所以,面狀全息元穴區分佈比較有規律,部位相對穩定客觀,易學易記,並且易於操作。
圖檔
頭像
懸壺子
系統管理員
系統管理員
主題中的帖子: 8
文章: 33369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性別: 公仔
來自: 黃金故鄉
聯繫:

Re: 全息醫學在推拿學中的應用

未閱讀文章 懸壺子 »

4、體狀全息元:
從生物全息律的觀點來看,在人體任一節段體都是一個全息胚或全息單元,在這個全息胚節段體上就會找到全息胚的投影區。任一節段體我們都應該把它看著一個胚胎狀的人體,節段的陰面應為全息胚胎的陰面,節段的陽面應為全息胚胎的陽面。那麼,在人體任一節段體就可投影全息胚的臟腑、軀幹、四肢等組織器官。如頸段,指段、尺橈段、肱骨段,股骨段、脛腓段、趾段等都可作為一個獨立的全息胚投影體。根據胚胎的姿勢形態,把節段體看著一個胚胎;或者,把節段體看著是一個胚胎的縮影,這樣以來,在節段體上的全息穴區的定位就一目了然。
5、大全息包括小全息:
大全息是指以我們的肢體組織而言,區域範圍大,可以包容幾個小全息單元;小全息即指單個的點、線、面、體。假若我們把上肢看著一個大的全息單元,其包括指、掌、腕、尺橈段、肱骨段,以及上肢的經穴全息線。為大全息單元定位穴區時就應考慮到大全息中的穴區就可能是其所包含的小全息中的穴位,有時也會出現在小全中的穴位是治療甲種病的,在大全息相應位置上卻可能治療乙種病。這就要看其病變反映點是哪一種病先成顯性,先暴露出來,這也是一個全息資訊問題。所以在大全息上選穴應遵循先小(全息)後大(全息)選穴原則。
二、人體全息資訊平衡對應特點
1、正資訊對應:
正資訊是指全息單元資訊碼排列秩序是與人體軀幹資訊直接對應,不出現倒錯或逆資訊的情況。即軀幹資訊是頭上,頸中,胸腹腔在下的資訊分佈規律。而有些全息穴區的資訊對應也應遵循頭上,胸腹腔在下的規律。如頭皮、鼻部、面部、舌部、頸部、任脈、督脈、華佗夾脊、背腰骶部膀胱經等都是正資訊對應關係。大家也可以看出這些全息元有一個特點,即其都分佈於軀幹部,從這裏也可以得出結論,軀幹上的全息元的資訊多為正資訊對應。那麼,我們在探索軀幹上新的全息元時應注意資訊不能顛倒。
2、逆資訊對應:
逆資訊是指全息單元的資訊碼排列秩序是與人體軀幹資訊相反對應。即全息元的頭部資訊在下,胸腹部資訊在上的逆向排列秩序,正如胚胎在母體內孕育一樣,頭向下,是正胎位,否則,胎位不正,就會難產。人體有些全息元資訊碼排列秩序也遵循胚胎資訊碼排列秩序,如耳,掌,足,第二、五掌骨側,指段,尺橈段,肱骨段,脛腓段,股骨段,以及十二正經在四肢的分佈等都是逆資訊對應。這些全息元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這組織器官肢節都呈遠離軀幹方向生長著,所以在這些部位研究全息單元時應考慮到資訊倒錯或逆向的問題。
3、點資訊對應:
點資訊即是以一個點作為資訊對應關係,這個點可能是一個穴位,也可能是一個重要的部位。如合穀穴、足三裏等是一個穴位;而眼部、鞏膜、口部、臍部都是以一個點為中心,沿著周圍排列,其資訊呈環狀分佈。有的根據先天或後天八卦排列方位來定五臟六腑的位子,其原理來源於先後天八卦資訊排列秩序上,八卦資訊又對應於人體五臟六腑等組織器官。所以點的資訊對應較為複雜,不易掌握。
三、人體全息不全的特點
1、全息穴區分佈不全:
全息穴區在人體各部位的分佈是根據生物全息律和全息胚理論來定位的,不可避免的出現全息穴區不全的問題。因為生物全息律和全息胚在穴區定位方面主要針對大的單一節段和組織器官,不同的全息單元穴位面大小差異太大,穴位名稱籠統,信息量大,有時無法區別細微的差別。如有的圖中標“頭”穴,而頭部的組織器官非常多,非常複雜,僅僅一個頭穴無法表達頭部組織器官的所有資訊。由於全息穴區概念籠統,操作者有時無法進行有針對性的治療,並且無法評定全息穴位的診療效果。
2、全息穴區功能不全:
儘管在人體找到很多全息元,在臨床上是否所有全息元或全息穴區都有臨床診療意義,事實並非如此,有很多全息元或全息穴區功能不全。不全有二:一是全息穴區一直處於隱性狀態,即全息胚資訊在此全息穴區不表達,所以在穴區治療不一定有療效。二是臟腑組合的生理病理疾病沒有反應到某一全息元的穴位上,一直處於隱性而不表達的狀態。故有時在某一全息元找不到疾病診療的指針。這就要求在診療時互相參詳辨證,亦即全息元之間要對比,找出最敏感診療穴位,只有這樣臨床上才能達到最佳診療效果。
3、全息資訊不全:
全息資訊不全也是臨床全息診療的一大特點,有些全息元從整體上來看資訊是全的,但具體到全息元中的某一穴區,就不一定資訊能全部顯現表達出來。有的生理病理資訊呈顯性,有的生理病理資訊呈隱性而不表達,沒有表達的資訊穴位在臨床診療上就沒有意義。
總之,全息元以及全息穴區的分佈有一定規律可循,易學易記易掌握。只是要注意全息元以及全息穴位不是包醫百病的良穴,而在臨床應用全診療時要辨證施治,全息元之間要相互參詳,在不同的全息元上尋找顯性敏感診療穴位,只有這樣才能提高臨床全息診療技術。
三、全息醫學診斷
目的:瞭解病情,清除人體垃圾. 疾病所在即治療部位
人體是一個有機整體,局部的病變可以影響全身,內臟的病變可以從五官四肢體表各個方面反映出來,正如《丹溪心法》所說:“欲知其內者,當以觀乎外;診於外者,所以知其內。蓋有諸內者,必形諸外。”
所以通過望、聞、問、切四種方法可以從觀察外在的表現來判斷人體疾病的發生發展變化,全息診斷學就是通過望、聞、問、切對人體某一區域病理反應表現於外的徵象,去瞭解對應整體部位的病理變化的學問,即通過某些局部異常變化察知整體的病理變化所在,從而制訂相應的治療措施。
全息醫學診斷學包括多種診斷方法,除望、聞、問、切外,還有運用現代物理學原理的診斷儀如“穴位阻抗測定儀、耳穴探測儀”等,它們能提高診斷的準確率,所以在臨床上應相互參照應用。
全息治療是指在經絡、穴位、全息元穴區給予一定刺激而治療其對應整體部位的疾病。包括眼部全息療法,鼻部全息療法,耳部全息療法,第二掌骨側全息療法,足部全息療法等多種治療方法。
(一) 耳部全息診法
現代耳全息把耳視為人體的縮影,耳廓就象一個頭朝下、臀向上的倒蜷縮在母體子宮中的胎兒,其分佈規律是:與頭面部相對應的全息穴區在耳垂或耳垂鄰近;與上肢相對應的全息穴區在耳舟,與軀幹或下肢相對應的全息穴區在對耳輪和對耳輪上下腳;與內臟相對應的全息穴區集中在耳甲艇與耳甲腔;消化系統在耳輪腳周圍環形排列,這些穴區與人體五臟六腑、四肢面骸、五官九竅一一對應,耳廓上包含了人體各部位的資訊。當人體發生疾病時,常會在耳廓上出現陽性反應,如變色、丘疹、脫屑、壓痛等,通過觀察耳廓形態和色澤的變化能判斷相應臟器的病理改變,可依此來診斷疾病。反之對耳廓全息穴區給予刺激,又可起到治療相應臟器疾病的作用。
望耳診病:通過觀察耳穴的變色、變形、脫屑、丘疹、血管充盈、病理反應物等用以診斷疾病的一種方法,常用於各種急性病,慢性病的診斷,既可定位亦可定性。
圖檔
頭像
懸壺子
系統管理員
系統管理員
主題中的帖子: 8
文章: 33369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性別: 公仔
來自: 黃金故鄉
聯繫:

Re: 全息醫學在推拿學中的應用

未閱讀文章 懸壺子 »

(1)變色:陽性反應點的顏色與周圍耳廓皮膚不同,呈紅暈、暗紅、白色、暗灰、深褐色等,呈點狀、片狀形式出現。
①紅色:有鮮紅、淡紅、暗紅之分。鮮紅色多見於急症,痛症;淡紅、暗紅則見於疾病恢復期或病史較長,如急性腰痛可見腰腎區片狀紅暈。子宮頸炎伴白帶症,可見三角窩有大片紅色伴脫屑。
②白色:光澤發亮,片狀蒼白或中央白邊緣紅暈。多見於慢性疾病,如腎炎可在腎區有不規則片狀紅暈。
③暗灰色:如耳穴區皮膚呈暗灰色,壓之退色,常見於腫瘤。
④深褐色:常見於慢性病或病癒後耳穴區色素沉著反應。
(2)變形:相關耳穴區出現隆起、水腫、凹陷、硬結、皺褶等表現。常見於慢性病。
①隆起:常見於結節狀,大小不一,高出皮膚;亦可見條索狀。如結節狀隆起,常見於各種頭痛;條索狀隆起,常見於肩背纖維炎。
②凹陷:可見點狀、片狀。如點狀凹陷見於耳鳴;片狀凹陷見於胃、十二指腸潰瘍;狀凹陷見於冠心病、耳聾等。
③粗糙不平、皺褶:多見於皮膚病。
(3)丘疹:耳穴上出現高於皮膚的點狀丘疹,常見於婦科疾病、急慢性腸炎、闌尾炎、便秘、胃炎、泌尿系感染等。
(4)血管充盈:耳穴部血管反應,可見血管過於充盈、曲張,色澤可為鮮紅色、暗紫紅色等。如扇狀血管擴張,見於消化性潰瘍,腰腿痛;呈鮮紅色見於急性病、痛症;暗紫色為疾病恢復期;血管充盈擴張中間呈條段狀中斷,見於冠心病。
(5)脫屑:白色糠皮樣脫屑,擦之不易去除。如三角窩脫屑多見於婦科炎症、白帶症,肺部脫屑多見於皮膚病。
2、耳穴壓痛診病
選用直徑1.5毫米的探棒作為點壓耳穴的工具,用點壓法在耳穴相應部位上逐個以相同的壓力和時間進行按壓,同時比較各穴區的壓痛敏感程度,耳穴壓痛點在疾病發生後即形成,病情愈重,反映愈靈敏,臨床上以急性炎症、疼痛性疾病壓痛反應最為明顯,病情好轉痛點隨之減輕或消失。
3、耳穴電測儀診病
是用電測定耳穴皮膚電阻,當人體軀體、內臟器官患病肘,與疾病相關的耳穴上電阻值明顯降低,與疾病有關的良導點和正常耳廓部位有明顯的差異電測診法就是借助儀器獲取全息穴位對人體病理資訊的反應,把異常的病理資訊轉化為聲、光、數位等方式顯示出來,藉以診斷疾病。
(二)足部全息診法
足是人體的一個相對獨立部分,是整體的縮影,足也具有與人體全息對應的穴位系統。
人體的各部位器官在足部都有各自的反射區,如果將人體從中線分為左右兩部分,雙足合併在一起的中線即與人體從鼻尖到臍部所連中線相互對應。中線左右內側緣的位置對應人體脊椎,外側緣對應人體上、下肢;腳趾部分相當於人體頭頸部,前腳掌部分對應人體胸腔和上腹部,足心相當於人體下腹部,雙足跟相當於人體的臀部。
即足內反射區對應人體脊椎及盆腔器官;足外反射區對應人體肢體及盆腔器官;足底反射區對應人體臟腑器官;足背反射區對應人體面部組織器官。
1、望足診病
(1)望足局部皮膚顏色的改變
①紅色:若在足全息反射穴區發現異常紅色,多屬對應組織器官有炎症,淡紅色為新病;暗紅色為慢性炎症。
②黃色:若在足全息反射穴區發現黃色,多為脾胃虛弱,或疲勞過度,或濕熱內停。
③青紫色:若在足全息反射穴區發現青紫色,多屬相應臟腑組織受寒所致寒性疾病或陽氣虧虛,或經絡不通、氣血阻滯,或體內有瘀血。
④白色:若在足全息反射穴區呈白色,多屬相應臟腑組織氣虛,或陽氣虛弱,或血虛精虧。
(2)足局部組織形態學改變
足部組織形態學的改變,如皸裂、龜裂、趾間疣、雞眼、靜脈瘤、瘢痕等變化,可以根據其所在部位,診斷相關臟腑組織有疾病。皸裂、龜裂多為供血不足,津液不能布達四末,說明相應臟腑組織功能活動障礙,水穀津液運化失常。趾間疣、雞眼、靜脈瘤、瘢痕說明相應組織器官潛在有機能障礙,或有慢性炎症所形成之痕跡。
2、聞足診病
嗅足氣味是在沒泡足之前,若足有辛臭味者,多為肺病;若足有惡臭者,多為消化系統疾病;若足有酸臭味者,多為肝膽疾病;若足有鹹臭味者,多為泌尿系統或婦科疾病;
若足有穀氣味為脾胃旺盛,穀氣外益布達四末的表現。足部有異味是說明體內的廢物正在向外排泄,也即說明臟腑功能較差,或患者體內相應臟腑存在疾病,不能把代謝廢物從正常通道排泄出去, 足位於人體最低部位,所以從足部排泄出去,其實足成了臟腑功能的代償,長期有足異味者,即說明患者代謝補償,代謝廢物急時從足排除體外,所以足怪味的患者得病幾率較少。
3、有痛無痛觸診
有痛診斷: 觸診分為有痛診斷和無痛診斷。觸診只有在病人的雙足上反復實踐,才會體現出不同的反射區有不同的手下感覺,有些感覺是正常的,而並不是所有的疼痛都是病理性的,所有的手下感覺都是疾病的反映。所以只有長期進行足部臨床按摩,才能悟出手下感覺到底是情況,並可根據疾病的性質、病變的程度、時間的長短而體會不同的手感,用不同的手感去診斷疾病。
疼痛的性質:在對足部全息反射區進行刺激時,患者某一反射區是一種鈍痛說明臟器、或組織可能有慢性炎症、或慢性損傷、或虛證。
若患者某一反射區是一種刺痛說明臟器、或組織可能有急性炎症、或急性損傷、或血瘀,或經絡不通,或神經緊張,或病情較嚴重所致,是新病,是實證。若患者某一反射區是一種脹痛說明臟器、或組織可能有氣滯血阻、經絡不暢、肝氣鬱結,水濕內停,或勞損、或慢性損傷。
(2) 無痛診斷
組織器官不同反應特點:
在足部全息反射區進行檢查診斷時,要特別注重雙足反射區上出現的異常現象。除反射區按壓後的壓痛反應之外,要著重觸摸反射區組織異常情況。如:全息反射區出現的顆粒感、塊狀感、絲狀物、條索狀感、凸起,以及局部組織變硬、腫脹是否有抵觸感,組織是否空虛感或是凹陷,局部組織溫度有無過低等等。
在進行觸摸反射區時,不要完全以反射區痛與不痛來判斷其相對應組織器官有無病理變化,反射區沒有壓痛反應,也不能說明某人周身無疾病。主要是靠手感,在恰當的力度下,用手指指腹、指間關節去實施對反射區的觸摸,細心體會反射區的皮膚、皮下組織產生的組織變異,進而做出判斷。
不同性質的臟腑組織器官在全息反射區的病理變化是不同的,觸到的感覺也不同。根據不同的感覺,不同的反映來診斷其所反應的疾病。一般來說,人體器官中空腔臟器的器官其手下的感覺是顆粒感、砂粒狀、條索狀,比較容易感覺診斷。比如:患慢性腸炎、胃炎、結腸炎等,在其雙足腸、胃、結腸反射區觸摸時,即可感覺到有明顯砂粒感,或顆粒感。經觸診,為診斷腸、胃的疾病提供了可靠的依據。
人體實質性器官在足部反射區上的反應是局部組織失去了正常組織的柔軟、彈性,而表現為僵硬、或有條索狀物、絲狀物、或有塊狀物,如呼吸系統、泌尿系統、生殖系統、平衡器官、肝臟、心臟等反射區,手下的感覺即是這種感覺。
骨骼方面的病變在足部反射區上的表現是僵硬、凸起、沙粒樣感覺。如脊柱骨質增生在相應的反射區可以觸及到凸起、或僵硬、或沙粒樣感覺。
軟組織損傷方面的病變在足部反射區上的表現是僵硬、條索狀物、絲狀物、或有顆粒狀感覺。如腰肌勞損在足腰椎反射區就有僵硬、或條索狀物、或絲狀物、或有顆粒狀感覺。
圖檔
頭像
懸壺子
系統管理員
系統管理員
主題中的帖子: 8
文章: 33369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性別: 公仔
來自: 黃金故鄉
聯繫:

Re: 全息醫學在推拿學中的應用

未閱讀文章 懸壺子 »

由病理表現推斷病性、病程:
根據不同的感覺來推斷病性、病程長短,手感的不同又依據于病人患病的部位、患病的性質(是功能性還是器質性)、患病時間的長短,以及區別臟腑組織不同。比如:對糖尿病人的診斷,病人血糖濃度高低不一樣,患病時間長短不一樣,有反射區上的組織變異也不一樣。患糖尿病病程較長的人,其相對應的胰臟反射區可觸摸到明顯的絲狀物,或條索狀物。有時在胰臟反射區觸摸時並無絲狀物,或條索狀物的感覺,可病人的血糖濃度卻超過正常值(比如120-200mg%),這在中老年人隱性糖尿病人中多見。這時,要檢查關聯反射區(胸椎反射區、十二指腸反射區、脾等)有無病理性反應物來進行輔助診斷,同時還要結合其他診斷,這樣才能得出正確的診斷。
無痛診斷方法完全是臨床實踐經驗積累的結晶,它是在有痛診斷的基礎上,結合各病變組織器官相對應的全息反射區產生的病理性組織滯留物的多少,大小,深淺。通過手感而總結出來的一種具有全息醫學特色的診斷方法。其中的奧秘就在於按摩腳的實踐中區別反射區的皮膚、皮下組織、足肌肉、足肌腱、足骨骼的正常情況與病理異常表現,反復比較,左右對比,這樣就可得出正確的結論。故無痛診斷是一種對按摩者要求較高的診斷方法。
足部全息反射區診斷法,是通過望、聞、問、觸四診綜合來推斷疾病的發生、發展、轉歸,推斷病變部位,而這一部位又是診斷疾病的重要依據。足部全息反射區診斷法,甚至可以提前反應疾病的發生,為預防疾病的發生作好保健工作。足部全息反射區診斷法具有簡便、迅速、準確等優點。這種療法的診斷只認器官組織不認病名,也就是說一望一摸雖能指出病變的組織器官,但不能準確分辨病變組織器官的病因、病性,因而這種診斷有它的局限性,在臨床上一定要四診合參才能準確判斷病情。
第二節 全息推拿學治療方法
一、全息推拿學常用全息元
(一)上肢全息元
1、手部全息元 2、第二掌骨側全息元 3、第五掌骨側全息元
4、尺膚全息元 5、上肢尺橈部全息元
(二)下肢全息元
1、足全息元 2、下肢脛腓部全息元
(三)頭部全息元
1、頭皮部全息元 2、面部全息元 3、眼部全息元
4、耳部全息元 5、鼻部全息元
(五)軀幹部全息元
1、華佗夾脊全息元 2、背腰部膀胱經全息元 3、腹部全息元
(六)四肢經絡全息元
二、全息推拿學全息元配穴原則
(一)選穴原則
1、按相應部位取穴: 當患病時,在全息元相應部位有一定的敏感點,它便是本病的首選穴位,如胃痛,首選“胃穴”。
2、按臟腑辨證取穴: 根據臟腑學說,按臟腑的生理功能和病理表現進行辨證取穴,如脫髮者可取“腎穴”,皮膚病取“肺”“大腸”等穴。
3、按經絡辨證取穴: 根據十二經脈的循行和其病侯選取穴位。如坐骨神經痛,取穴膀胱穴、坐骨神經穴、下肢穴等。
4、遠端取穴: 即取遠離疾病的部位的全息元上的穴位,進行治療的方法。
5、近部取穴: 即在疾病附近的全息元進行選穴治療的方法。
6、按現代醫學理論取穴: 全息醫學中的穴位名字是根據對應原則,很多在中醫理論中找不到對應的名字,就用現代醫學用的名字表達,如“交感”,“腎上腺”等穴。
7、按臨床經驗取穴: 在臨床實踐中發現某些全息元上的穴位對某一疾病特別有療效,該穴具有治療本部以外的疾病的作用,如“外生殖器‘可以治療腰腿痛。
8、全息元與局部取穴相結合:即在臨床實踐中,將在全息元上取穴與治療部位的局部,或疾病的特性相結合區穴。如肩周圍炎,可以取手全息的肩穴,和第二掌骨側的肩穴,同時還要配合肩部周圍取穴治療。
(二)配穴原則
1、本全息元配穴法: 在某一全息元取幾個穴位相配而達到治療目的的配穴方法。如高血壓取“大腸、小腸、腎、膀胱、心、胃”等穴進行治療。
2、上下全息元配穴法: 指上下的全息元相互配合取穴進行治療的方法,如胃病可以取手全息元的胃穴,同時也可取足上的胃穴,以及耳部的胃穴進行治療。
3、陰陽經全息元配穴法: 即陰經和陽經的全息元相互配合取穴的方法,在針灸學裏叫表裏相配,如肺部有病可以取肺經的全息元的肺穴,同時也可取大腸經的全息元的肺穴。
4、前後配穴法: 是指取人體前後全息元的穴位相互配合治療,如胃病取背全息元的胃穴,同時再取腹部全息元的胃穴進行治療。
5、左右配穴法: 即取人體的左右不同的全息元進行治療的方法,如中風偏癱,可以取左右上肢全息元和下肢的左右全息元的脾穴、胃穴、腦穴、上肢穴、下肢穴等。
6、全息元與經穴相配法: 在取全息元穴位同時要配合經絡取穴法治療疾病。如胃痛取第二掌骨側的胃穴的同時,再取足三裏、胃俞穴等穴位治療。
7、全息元與非全息元配穴法: 在臨床治療時不要拘泥於全息元取穴治療某一疾病,在考慮取相應全息元穴位時同時要考慮取與疾病有關的穴位,或疾病的局部進行治療。
四、全息推拿學常用手法
(一)全息推拿學手法特點
1、全息元面較小,操作手法細膩。
2、手法多選用手的指和指的關節作為操作的部位。
3、全息元多為遠端組織,肌肉不豐厚,手法刺激性較強,穴位敏感,多數穴位有疼痛感,操作時要讓患者有一定疼感,但不能一直疼。
4、揣穴手法要柔和,始終力度一致,不可使用蠻力診斷
4、不可應用暴力手法,導致組織損傷和骨折。
5、手法要具備持久,均勻,有力,柔和,滲透,有神。
(二)全息推拿學基本手法
1、全息推拿手法
是通過按摩足部、手部、耳部等全息元全息反射區穴位而達到治病目的,治療前應認真檢查足部、手部、耳部等全息元穴區,用手指、按摩棒在全息元穴區認真觸摸探查,如全息反射穴區有明顯的酸麻脹痛感,就表明反射區相應的體內器官有病,在此處可以進行手法治療,清理病理代謝產物。
治療時,取與疾病相關聯的全息反射穴區採用點按,揉按或掐按法,按壓治療時須注意按摩順序,如急性病,可直接按摩相應反射區;用於保健時,則應首先按壓排泄器官,其次按摩頭部,再依次按壓胃腸道、肝臟、胰腺、淋巴系統,最後按壓對應部位並注意反射區的配伍。
圖檔
頭像
懸壺子
系統管理員
系統管理員
主題中的帖子: 8
文章: 33369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性別: 公仔
來自: 黃金故鄉
聯繫:

Re: 全息醫學在推拿學中的應用

未閱讀文章 懸壺子 »

2、推拿前的準備
(1)足部全息元按摩時準備: 按摩足部之前先診斷疾病,診完後修剪趾甲,然後用溫開水泡足10分鐘,而後可以對足老化的角質層進行剔除,最後才是操作治療。
(2)手部全息元按摩時準備:按摩手全息元之前要修剪指甲,以免操作時損傷操作者的手。
(3)耳部全息元按摩時準備:按摩之前要先診病,記住疾病所在。接著是采耳,即用工具將耳內臟東西清除掉,用棉簽沾溫水清洗外耳道,用小毛巾清洗耳廓,最後進行耳部按摩。
(4)其他部位全息元按摩時準備:其他部位全息元操作時沒有特別要注意的地方,只是按摩時的患者所處的姿勢要擺好以便便於操作。
3、常用全息推拿手法
(1)單食指指間關節點揉法
動作要領:操作者的中指、無名指、小指彎曲呈握拳狀,食指第1、2指間關節屈曲90度,拇指指端按押在食指末節指骨橈側。
施術部位:手、足底全息反射區。
功效作用:改善微循環,促進氣血運行,加速代謝的產物的清除。
注意事項:用力要柔和,不可用蠻勁,點按揉時力量要均勻,由輕至重,以患者能耐受為度,滑行移動時要穩,不可漂浮。操作時要防止指間關節著力點部損傷破皮。
(2)雙指間關節點摩法
動作要領:操作者的無名指、小指彎曲呈握拳狀,食指、中指第1、2指間關節屈曲90度,拇指指端尺側按押在食指、中指末節指背側。可以旋轉、移行,速度要均勻,每分鐘60次左右。
施術部位:手、足、背全息反射區。
功效作用:改善微循環,促進氣血運行,加速代謝的產物的清除。
注意事項:雙指可以同時操作多個全息反射區,用力要柔和,不可用蠻勁,點按揉時力量要均勻,由輕至重,以患者能耐受為度,滑行移動時要穩,不可漂浮。操作時要防止著力點部損傷破皮。
(3)拳指間關節點摩法
動作要領:操作者的四指彎曲呈握拳狀,四指間關節屈曲90度,拇指指端尺側按押在食指、中指末節指背側,握緊。操作時可以旋轉、上下、左右移行,速度要均勻,每分鐘60次左右。
施術部位:手、足底、背部全息反射區。
功效作用:改善微循環,促進氣血運行,加速代謝的產物的清除。調整全息反射區所對應臟腑功能活動。
注意事項:拳可以同時操作幾個全息反射區,用力要柔和,不可用蠻勁,點按揉時力量要均勻,由輕至重,以患者能耐受為度,滑行移動時要穩,不可漂浮。操作時要防止著力點部損傷破皮。
(4)大拇指指間關節點刮法
動作要領:操作者的食指、中指、無名指、小指自然彎曲,大拇指指間關節屈曲90度,即用此拇指間關節著力于施術部位,在五指(趾)肚面進行來回點按刮動。頻率每分鐘50次
施術部位:足趾、手指全息反射區。
功效作用:改善微循環,促進氣血運行,加速代謝的產物清除,具有醒腦開竅,改善大腦供血供氧。
注意事項:用力要柔和,不可用蠻勁,刮動時力量要均勻,由輕至重,操作時要防止刮傷指間關節的皮膚。
(5)拇指羅紋面推法
動作要領:操作者的食指、中指、無名指、小指自然彎曲,大拇指關節伸直,即用拇指羅紋面著力于施術部位,在全息反射區進行上下或左右推擦。力度均勻,頻率每分鐘60次
施術部位:手、足、鼻、面、耳等全息反射區。
功效作用:改善微循環,促進氣血運行,加速代謝的產物的清除,具有疏暢氣機,改善臟腑。
注意事項:推擦時力量要均勻、柔和,不可用蠻勁,操作時要防止擦傷患者皮膚。
(6)大魚際推法
動作要領:操作者的大拇指、食指、中指、無名指、小指自然伸直,即用大魚際面著力于施術部位,在全息反射區進行上下或左右推擦。力度均勻,頻率每分鐘60次
施術部位:手、足、面、耳、鼻、背、上肢、下肢等全息反射區。
功效作用:改善微循環,促進氣血運行,加速代謝的產物的清除,具有疏暢氣機,改善臟腑。
注意事項:推擦時力量要均勻、柔和,不可用蠻勁,操作時要防止擦傷患者皮膚。
(7)小魚際推法
動作要領:操作者的大拇指、食指、中指、無名指、小指自然伸直,即用小魚際面著力于施術部位,在全息反射區進行上下或左右推擦。力度均勻,頻率每分鐘60次
施術部位:手、足、上肢、下肢、背等全息反射區。
功效作用:改善微循環,促進氣血運行,加速代謝的產物的清除,具有疏暢氣機,改善臟腑。
注意事項:推擦時力量要均勻、柔和,不可用蠻勁,操作時要防止擦傷患者皮膚。
(8)掌推法
動作要領:操作者的大拇指、食指、中指、無名指、小指自然伸直,即用整個手掌面著力于施術部位,在全息反射區進行上下或左右推擦。力度均勻,頻率每分鐘60次
施術部位:手、足、面、背、上肢、下肢、腹部等全息反射區。
功效作用:改善微循環,促進氣血運行,加速代謝的產物的清除,具有疏暢氣機,改善臟腑。
注意事項:推擦時力量要均勻、柔和,不可用蠻勁,操作時要防止擦傷患者皮膚。
(9)刨推法
動作要領:操作者的大拇指、食指自然分開,即用虎口著力于施術部位,在小腿、上肢部全息反射區進行上下或左右推擦。力度均勻,頻率每分鐘60次
施術部位:小腿、上肢部全息反射區。
功效作用:促進氣血運行,具有疏暢氣機,消除疲勞,改善臟腑。
注意事項:推擦時力量要均勻、柔和,操作時要防止擦傷患者皮膚。
(10)分推法
動作要領:操作者的五指自然伸直分開,即用大魚際面、或大指羅紋面、或手掌著力于施術部位,在全息反射區進行分推擦。力度均勻,頻率每分鐘60次
施術部位:手、足、面、鼻、耳、頸部、背部、上肢、小腿部等全息反射區。
功效作用:改善微循環,促進氣血運行,加速代謝的產物的清除,具有疏暢氣機,改善臟腑。
注意事項:推擦時力量要均勻、柔和。
(11)掌指關節滾擦法
動作要領:操作者的五指自然握拳,用拳四指、及掌指間關節背、拳背滾動摩擦全息反射區,由上向下或由下向上挑摩滾動。力度要均勻,頻率每分鐘60次
施術部位:手部、足底部、背部、上肢部、下肢等全息反射區。
(12)掌指關節滾擦法
動作要領:操作者的五指自然握拳,用拳四指、及掌指間關節背、拳背滾動摩擦全息反射區,由上向下或由下向上挑摩滾動。力度要均勻,頻率每分鐘60次
施術部位:手、足底部全息反射區。
圖檔
頭像
懸壺子
系統管理員
系統管理員
主題中的帖子: 8
文章: 33369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性別: 公仔
來自: 黃金故鄉
聯繫:

Re: 全息醫學在推拿學中的應用

未閱讀文章 懸壺子 »

(13)掌揉法
動作要領:操作者的五指自然伸直,即用整個手掌面著力于施術部位,腕關節放鬆,前臂帶動手掌作環行揉動。在全息反射區進行上下或左右揉動,力度均勻,頻率每分鐘100次
施術部位:手、足、背、上肢、下肢、腹部、面等全息反射區。
功效作用:改善微循環,促進氣血運行,加速代謝的產物的清除。
注意事項:掌揉動時腕部要放鬆,力量要均勻、柔和。
(14)大魚際揉法
動作要領:操作者的五指自然伸直分開,用小魚際面著力于施術部位,腕關節放鬆,前臂帶動大魚際在全息反射區作環行揉動。力度均勻,頻率每分鐘100次
施術部位:手、足、背、上肢、下肢、面、鼻、腹部等全息反射區。
功效作用:改善微循環,疏暢氣機。
注意事項:大魚際揉動時腕關節要放鬆,力量要均勻、柔和。
(15)指揉法
動作要領:操作者的大指、食指、中指、無名指、小指自然伸直,腕關節放鬆,前臂帶動前臂,用大拇指指端羅紋面在全息反射區揉動,或用食、中、無名指三指指端著力全息元揉動。力度均勻,頻率每分鐘100次
施術部位:手、足、面、鼻、頭皮、耳、頸、背部、腹部、上肢、下肢等全息反射區。
功效作用:改善微循環,促進氣血運行,疏暢氣機,改善臟腑功能。
注意事項:指揉時力量要均勻、柔和,不可壓力太大。
(16)運法
動作要領:操作者用指的羅紋面在足部全息反射區作環行或弧行推動。力量要均勻,頻率每分鐘80 次
施術部位:手、足、面、鼻、腹部、上肢、下肢等全息反射區。
功效作用:促進氣血運行,改善臟腑功能。
注意事項:手法宜輕不宜重,宜緩不宜急,力量要均勻、柔和,不可壓力太大。
(17)擦法
動作要領:用指、掌貼附於全息元一定治療部位,作直線來回摩擦運動,腕關節要伸直,稍加用力,使治療部位產生一定的熱量,用小魚際著力摩擦叫小魚際擦法;用大魚際著力擦叫大魚際擦法;用掌著力摩擦叫掌擦法。力量要均勻,頻率每分鐘60 次
施術部位:手、足、面、鼻、耳、背部、腹部、上下肢等全息反射區。
功效作用:促進氣血運行,加強代謝廢物的排除,改善臟腑功能。
注意事項:手法宜輕不宜重,宜緩不宜急,不可壓力太大,擦傷皮膚。
(18) 刮法
動作要領:用拇指、或食指、或中指尺側面自上而下,從內向外,作直線刮試,力量要稍輕,力量要均勻,頻率每分鐘60 次
施術部位:十個手、足指指背、指面、指側、以及甲狀旁腺,眼等全息反射區。
(19) 搓法
動作要領:用兩手掌面著力於足的兩側相對用力,作方向相反的快速搓揉、搓轉或搓摩運動,並同時作上下往返移動。力量要均勻,頻率每分鐘100 次
施術部位:足的兩側,上肢、下肢、耳等全息反射區。
功效作用:行氣止痛,改善四肢關節功能活動。
注意事項:搓揉、搓轉或搓摩運動要快,移動要慢,動作要靈活,治療部位不宜夾得太緊。
(20) 撥法
動作要領:用拇指端深按於全息元治療部位,並著力按而撥動之,稱指撥法、撥絡法。一般沿著肌纖維或肌腱或韌帶或經絡方向作垂直方向快速來回撥動,並同時作上下移動。向下壓力不可太重。
施術部位:手、足、背部、上肢、下肢、頸部等全息反射區。
功效作用:解痙止痛,舒經活絡。
注意事項:撥法撥動要快,移動要慢,動作要靈活,壓力不可過重。
(21)掐法
動作要領:用拇指、食指或中指的指端,或拇指與中指相對用力,重掐取足部全息反射區,或沿著經絡掐按,而不能用力過猛、過重傷著筋骨,並同時作上下往返掐按移動。力量要均勻、揉和。
施術部位:手、足的兩面,第二、五掌骨側,耳等全息反射區。
功效作用:行氣止痛,解除痙攣,改善神經、血管的緊張度。
注意事項:掐法不可用力太重,指甲一定要修理,以防損傷足部皮膚。
(22)指點法
動作要領:用拇指、食指或中指的指端,或拇指與中指相對用力,點按全息全息反射區,或沿著經絡點按,而不能用力過猛、過重傷著筋骨,並同時作上下往返點按移動。力量要均勻、揉和。
施術部位:手、足的兩面,第二、五掌骨側,耳,背部、腹部、上下肢等全息反射區。
功效作用:行氣止痛,解除痙攣,改善神經、血管的緊張度。
注意事項:點法不可用力太重,指甲一定要修理,以防損傷足部皮膚。
(23)指壓法
動作要領:用拇指、食指或中指的指端羅紋面,或拇指與中指相對用力,按壓按全息全息反射區,或沿著經絡按壓,而不能用力過猛、過重傷著筋骨,並同時作上下往返按壓移動。力量要均勻、揉和。
施術部位:手、足的兩面,第二、五掌骨側,耳,背部、腹部、上下肢等全息反射區。
功效作用:行氣止痛,解除痙攣,改善神經、血管的緊張度。
注意事項:按壓法不可用力太重,指甲一定要修理,以防損傷足部皮膚。
(24)擠法
動作要領:用兩手指、或兩手掌在足部相對用力,擠而捏之,擠而合之,作一緊一松地擠捏全息元皮肉,擠捏後局部呈縣紫紅色,而不能用力過重傷著筋骨,並同時作上下往返擠捏移動。力量要均勻、揉和。
施術部位:手、足、上肢、下肢等全息反射區。
功效作用:改善神經、血管的緊張度,行氣活血,改善足部微循環,加速清除體內有毒物質,。
注意事項:擠法不可用力太重,以防擠傷手、足部筋骨。
(25)拳頂法
動作要領:拳頂法是用拳背抵按頂壓手掌、足底、背部,同時拳要旋轉摩擦和滾動。力量要均勻、揉和。
施術部位:手、足等全息反射區。
功效作用:行氣止痛,解除痙攣,改善神經、血管的緊張度,調節內功能活動。
注意事項:拳頂法不可用力太重,摩擦不可太快,以防損傷足部皮膚。
(26)捏拿法
動作要領:用拇指與食指和中指或無名指的指端相對用力,捏全息元,一捏一放,反復進行,循序移動。不能用力過重,力量要均勻、揉和。
施術部位:手、足、上肢、下肢、背部、眼、耳等全息反射區。
功效作用:行氣止痛,解除痙攣,改善神經、血管的緊張度。
注意事項:捏拿法不可用力太重,指甲一定要修理,以防損傷足部皮膚。
(27) 擰法
動作要領:用屈曲食指與中指,張開呈鉗狀,夾住手指、足趾、耳全息元,做反復左右旋轉扭捏動作;然後夾住足趾,手指,耳向外提,而後鬆開手指,如此一拉一放,至皮膚微紅為度,不可夾破皮膚。
施術部位:手、足、耳、背部、腹部、上下肢等全息反射區。
功效作用:解除痙攣,改善神經、血管的緊張度。
注意事項:擰法不可用力太重,旋轉時以患者忍耐為度,以防損傷足部皮膚。
圖檔
頭像
懸壺子
系統管理員
系統管理員
主題中的帖子: 8
文章: 33369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性別: 公仔
來自: 黃金故鄉
聯繫:

Re: 全息醫學在推拿學中的應用

未閱讀文章 懸壺子 »

(28)勒法
動作要領:用食指與中指夾住手指、足趾相對用力,作急速的滑拉動作。一般夾住足趾的根部,從根部滑向指端,每勒一指均有響聲為宜。
施術部位:手指、足趾的全息反射區。
功效作用:通經活絡,滑利關節,解除痙攣,改善神經、血管的緊張度。
注意事項:勒法要輕快柔和,不可用力太重,以防損傷足趾皮膚。
(29) 拍法
動作要領:用虛掌有節奏地拍打治療全息元。操作者手指自然併攏,掌指關節微屈,腕關節放鬆,運用前臂力量或腕力,使整個虛掌平穩而有節奏地拍打。
施術部位:各全息反射區。
功效作用:促進氣血運行,行氣止痛,消除肌肉皮勞,解除痙攣,改善神經、血管的緊張度。
注意事項:拍法用力要均勻,動作要有節奏,可雙手一上一下有節奏地交替進行,不可用力太重,以皮膚微紅為度。
(30)拳擊法
動作要領:用拳背叩擊全息元。操作者手握空拳,腕關節伸直,而後作屈伸肘關節運動,用拳背平擊足底。
施術部位:面比較大的全息反射區均可。
功效作用:舒經通絡,行氣止痛,解除痙攣的作用。
注意事項:拳擊法不可用力太重,切忌於關節突起處擊打,否則易引起局部疼痛及損傷。
(31)關節搖法
動作要領:操作者一手托住其遠端,另一手握住其手指或足趾部,稍用力作牽引拔伸踝關節,並在此基礎上作關節運動。
施術部位:手、足關節部。
功效作用:舒經通絡,行氣止痛,解除痙攣作用。
注意事項:關節搖法頻率不可太快,搖動力度要均勻。
(32) 扳法
動作要領:操作者一手托住其一端,另一手握住其另一端,稍用力作相反方向扳動,或同一方向,使關節作伸展、屈曲,或旋轉運動,屈伸幅度應促漸增大,有控制的、突發性的扳動。
施術部位:腕、踝關節部。
功效作用:舒經通絡,滑利關節,松解粘連,解除痙攣作用。
注意事項:關節扳法要適度,不可超過關節的生理屈伸度,力量不要太猛,以防關節軟組織拉傷。
(33)關節拔伸法
動作要領:操作者一手握住其關節遠端,另一手握住其近端,兩手稍用力作相反方向拔伸,或操作者一手握住其近端,另一手用拇指與食指捏住十指末端,兩手稍用力作相反方向拔伸。拔伸前應使關節旋轉搖動,而後再拔伸,一般拔伸3-5次即可。
施術部位:手、足掌部,上肢、下肢等。
功效作用:舒經通絡,滑利關節,松解粘連,解除痙攣作用。
注意事項:拔伸要適度,不可超過關節的生理伸展度,力量不要太猛,以防軟組織拉傷。
(34) 抖法
動作要領:操作者雙手握住其一關節遠端,兩手用力使下肢呈內旋狀,作小幅度,連續的、頻率較快的上下抖動,一般抖動1-3分鐘即可。
施術部位:上肢、下肢部。
功效作用:舒經通絡,疏暢氣血,松解粘連,解除痙攣作用。
注意事項:抖法要適度,力量均勻,頻率要快。
(三)全息推拿手法操作的要求和注意事項
推拿按摩順序: 人體是一有機的整體,各個臟器之間互有聯繫,某一器官發生疾病,往往會影響其他器官的功能失常。所以在足部按摩時,往往會影響其他器官的功能而引起失常。所以在足部按摩時,應注意順序,尤其是對足反射區的按摩更須注意,以便使身體各器官保持最佳的協調狀態
如果處於緊急狀況,需要立即緩解的,如偏頭痛、牙痛、關節扭傷等,可直接按摩相對應的反射區。一般疾病的治療和保健,應該按下列順序進行:首先按摩腎臟、輸尿管、膀胱反射區;其次按摩頭反射區;再次按摩胃腸道、肝臟、胰腺及淋巴反射區;最後是對症按摩。在實際按摩中,不可拘泥,應根據具體情況靈活掌握。還要說明一點,應先按摩左腳,待左腳按摩完畢,再按摩右腳。
2 、推拿按摩時間
足部按摩時,必須掌握好按摩時間,根據患者的病種、病情及體質等情況,宜長則長宜短則短。一般來說,每個穴位和反射區,按摩2-3分鐘或3-5分鐘就可以了。但對腎臟、輸尿管、膀胱反射區、必須按摩到5分鐘,以強化泌尿功能,從而把體內有毒物質排泄出去。
若遇急性病症時,按摩時間可增加1倍乃至3倍也不會有危險。另外,對有病器官的反射區也要延長按摩時間。但對肝臟和脊椎反射區按摩時應小心,當腎臟功能不好時,按摩肝臟反射區,按摩時應小心,當腎臟功能良好時,才可以在肝臟反射區按摩5分鐘以上,否則會使大量有毒物質進入循環系統而不能排出體外。
脊椎的反射區不可按摩太久,一般只需3分鐘,因為過久會使血流加強而產生暫時性的不良反應。對嚴重的心臟病患者,對有關各個穴位的反射區僅按摩1分鐘即可。
3、推拿按摩強度
全息元按摩的強度,也是按摩技巧的一個重要環節。應根據受術者的體質差別、不同病症,對選取的穴位和反射區所施用按摩強度亦應不同。一般對嚴重心臟病患者的心臟反射區,肝臟病患者的肝臟反射區,以及敏感性較強的反射區,如眼、耳、三叉神經、小腦、腦垂體、膽囊、脾臟、尾骨外側等反射區,在按摩時用力均不宜過重,只要有明顯的痛感就行了。對少數痛覺特別敏感者,亦不宜用強刺激。
對那些敏感性相對較弱的反射區,如腎上腺、腎臟、輸尿管、額竇、頭、斜方肌、肺、結腸、直腸、腰椎、胸椎、膝、肘關節等反射區應用較大的力量進行刺激。骨骼系統的病痛,亦必須用較強的力量按摩,方能取得效果。對一些急性病的疼痛,亦可視情況加大刺激量。
4、推拿後的反應
一般來說,在治療2-10次後,有些人會產生一些反應,但大部分在短時間內會自行消失,不必擔心,仍可持續按摩。可能出現反應如下:
(1)全息元各關節部出現腫脹,特別是那些有淋巴回流障礙的病人,這是一種正常反應。
(2)曲張的靜脈突然間腫得更明顯,這是好苗頭,因靜脈內血流增加所致。
(3)發熱,這是機本與病原抗爭的結果,從而消除潛在的炎症,增強機體的免疫力。
(4)排尿量增加,小便變黃且臭,有時可出現絮狀物質。腎臟病嚴重的患者,在短時間可能出現黑色或紅色尿,這說明機體代謝增強,將有毒物質排出體外。
(5)有些背痛的人,會感到背部更痛,但過1天后,疼痛會大減,這是由於按摩後血液流暢,經絡得到疏通的一種表現。
(6)睡眠時間延長,這是機體得到休整的具體表現,也有少數人睡眠時常做夢,但無須擔心。
(7)身體分泌物增加,如出汗增多,鼻腔、咽喉、氣管分泌物增多,婦女白帶增多,這些均是機體功能得以改善,代謝增強的表現。
5、全息推拿學注意事項
(1)吃飯、洗澡之後1小時內及空腹時,均不宜進行按摩。
(2)在按摩後半小時內,必須喝開水500毫升以上。嚴重腎臟病患者,喝水不能超過150毫升。
(3)治療時應避開骨骼突起部位,以免損傷骨膜。老年人的骨骼變脆,關節僵硬,兒童皮薄肉嫩,在按摩時不可用力過大。
(4)淋巴、脊椎、尾骨外側反射區,一定要朝心臟方向按摩,以利於推動血液和淋巴迴圈。
(5)按摩結束後,術者不能用涼水洗手,一定要用溫開水將手洗淨;被按摩者的雙腳要注意保暖。
(6)婦女月經和妊娠期間,一般不宜做全息反射區的按摩。
(7)患有各種嚴重出血的病人,如尿血、嘔血、便血、咯血等,不宜做全息按摩。
(8)對患者活動性結核病,梅毒和腦血管病的昏迷期,以及長時間服用激素和極度疲勞者,都不宜進行全息按摩。
(9)在服藥期間採用全息按摩方法治療時,手法要輕柔,刺激不可過強。
(10)在按摩過程中,要有信心、恒心、耐心、堅持每日按摩,方可取得療效。
五、全息推拿學工具的配合應用
1、足部按摩棒療法
用牛角或木頭製成的按摩棒,在患者一定穴區進行按壓、刮動。
2、耳穴壓籽法
是一種通過貼壓藥籽、藥丸對耳穴的機械性刺激,起到類似耳針刺激穴位的作用。平時用手捏壓該穴,加強刺激。近年來,有人用耳穴貼壓王不留行籽對幼兒預防上感及對免疫功能的影響進行研究,結果提示耳壓法對幼兒臨床症狀改善,發病率降低,免疫功能提高均取得可靠的資料和生化結果,具有顯著療效。
3、耳穴探棒療法
用牛角或木頭製成的探棒,在患者一定穴區1-3個穴區進行按壓、刮動,直至患者感到全身出汗或氣至病所的感覺。
4、刮痧板
用牛角作的方型刮板,在患者相應全息元進行刮動治療,刮動的角度,以45度為准,可以在相應全息元上的穴位塗上刮痧油。力度要適中,不可壓力太大,頻率一般掌握在10-20次/每分鐘。適用於背腰部,上肢、下肢全息元。



in>: 全文完
圖檔
發表主題 主題已鎖定

回到「推拿、按摩、刮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