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道次第廣論.四家合註》第二講 

福智廣論|宗大師:【今勤瑜伽多寡聞 廣聞不善於修要 觀視佛語多片眼 復乏理辯教義力】 布施、持戒、忍辱、精進、靜慮、般若般羅密
版面規則
此區專為菩提道次第廣論、南山律在家備覽所設
頭像
懸壺子
系統管理員
系統管理員
主題中的帖子: 1
文章: 33357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性別: 公仔
來自: 黃金故鄉
聯繫:

《菩提道次第廣論.四家合註》第二講 

未閱讀文章 懸壺子 »

《菩提道次第廣論.四家合註》第二講
音檔與手抄

http://lrannotations.org/lectures/31-02002


《菩提道次第廣論.四家合註》第二講

2015/11/16


今天我們接著以前講的《四家合註》往下講。在開始之前,請大家先觀察一下自己的動機,調整一下自己的狀態。我們都知道這個宇宙有兩種現象,一類是輪迴的現象,它的體性是苦的;還有一類是涅槃的現象,它的體性是快樂的。那麼我們到底在哪一種狀態之中?很顯然我們是在六道輪迴的狀態中。那這種狀態要不要遠離?要不要息滅輪迴的因?是一定要的!要離開六道輪迴的痛苦,一定要進入佛門、修學佛法,這樣才能了解什麼是輪迴的因,進而去滅除其因;另一方面,我們不僅自己要離開,也要令其他如母有情一道離開。所以聽聞《菩提道次第廣論》的《四家合註》,希望是為了解脫眾生而要成佛,來一起學習這個法,要有這樣的心態。

發心要具足兩種條件,在《現觀莊嚴論》裡說:「發心為利他,欲正等菩提。」發心是要為了利益一切眾生,一定要成就佛果,自己達到成佛的境界才能夠救度一切的眾生,要有一個這樣的志向。為了實現這樣的目標,所以我們今天在一起學習《菩提道次第廣論》的《四家合註》。大家都知道《廣論》是大乘的法,應該要有一個相應大乘的意樂來聽聞,才能與法相應,所以也要以這樣的心態開始聽。

在《道次第攝頌》中說:「此暇滿身勝於如意寶,能獲是身亦僅有此次,難得易失如空中閃電,思惟此諸道理即了知,世事猶如簸揚穀糠秕,故應晝夜攝取心要義。」所以不論是白天或者晚上,我們應該為了後世的利益,為了獲得自己的解脫,以及一切如母有情究竟的解脫,來聞思修正法,希望大家能夠策發起這樣的一顆心。

大家還記不記得,上次講到《四家合註》的時候,總共分三個部分?解釋的時候分三科,就是名義、論義還有結義。我們開始是講到「名稱」的部分,一個是「三界法王宗喀巴大師所著《菩提道次第廣論》」,或者「無與倫比宗喀巴大師所著《菩提道次第廣論》」這兩種,我們是依後者,就是「無與倫比宗喀巴大師所著《菩提道次第廣論》」。這個名稱的部分就分了六科:無與倫比、宗喀巴大師、所著、菩提、道次第、廣論,用這六個部分來解釋。第一科「無與倫比」,我們在第一講裡已經講過了,還記得嗎?沒有任何人可以匹敵,意思就是與佛無二。第一個無與倫比是什麼?是由化身本源之門而無與倫比,第二個是由授記門而無與倫比,還有由受生之門而無與倫比,第四個是由學習及如所學習而通達之門無與倫比等等,總共有十五個。

十五個講完了之後,我們接著要講宗喀巴大師。「宗喀巴大師」的意涵,也是分兩個:一個是解釋「宗喀巴」,再一個是解釋「大師」。「宗喀巴」的意涵,很顯然是由出生地而命名的,由於在宗喀——近代有一個名叫「十萬佛」的地方出生,所以就有宗喀巴這個名字。「十萬佛」大家知道是哪裡吧?塔爾寺。所謂「宗喀」的意思,就是有許多高聳的山,有這樣一個說法。第二點,「大師」的意涵,也是分幾點:就內在的教證而言,在當時是教法教授之主;對外在的事業而言,比如說父母族姓尊貴、法位尊貴、福力雄厚等等,故得到一切人天的頂戴。所以從「正法」的傳承證悟,到「世間」兩方面而言,都是堪為大師,才稱「宗喀巴大師」。

第三點,「所著」的意涵。是誰所著?就是至尊一切遍智宗喀巴大師。在何處著作?在噶當派的第一寺院——熱振寺。為什麼著作這部《菩提道次第廣論》呢?很顯然,宗喀巴大師是在自己勤苦地修行正法、閉關等等,然後親見世尊及很多的傳承上師,並且獲得了佛菩薩的親口開許,所以才開始寫的。

其中「所說」的殊勝,是文殊向至尊宗喀巴大師說的教授,以及三主要道,還有結合阿底峽尊者的三士夫道次第為莊嚴。另外,「講說軌理」也是非常殊勝的,因為它斷除了道的歧途,在講說的時候是清淨的,體性沒有錯謬,次第不混亂,數量是沒有增也沒有缺的。「請法者」的殊勝,勸請大師造論的人也不是一般人,就是桑樸寺的寶戒法王,還有大堪布寶幢,還有大譯師勝依吉祥賢等大善知識,勸請宗喀巴大師造論,也是由於這些很殊勝的善知識,善為請法的吉祥徵兆和緣起,然後宗喀巴大師才造《廣論》的。這些都是請法者們用心良苦的地方,我們真的要好好地感恩他們。就像克主傑說的:廣、略道次第的教授,無論道的總體、別別支分,都是往昔雪域之中沒有人能說的不共教授。所以它具足了無上稀有的殊勝。

上面在解釋「所著」。宗喀巴大師是多大年齡寫《菩提道次第廣論》?四十六歲。

下面講「菩提」。它的梵音,差不多是「菩提」,它的義譯就是覺。藏文是「བྱང་ཆུབ」,包含兩個詞義:「བྱང་」是淨化的意思,分幾種不同層次的淨化。菩提分成幾種不同的層次,比如就小乘菩提而言,它所淨化的是煩惱障;那麼就大乘菩提的角度而言,它所淨除的是煩惱和所知二障。而「ཆུབ」就是證悟的意思,就小乘菩提而言,是指現證四諦十六行相,還有十二緣起等等,這以後講《廣論》的時候會講到;就大乘道的菩提而言,它是指現證一切諸法,就是一切遍智。這是一種解釋。

還有一種解釋,不把「菩提」兩個字分開解釋,合起來解釋為:非常非常地熟練,到達一種究竟的狀態,因此三乘道的各乘,都會有其到達究竟的智慧,即是三乘各別的菩提。有一位善慧摩尼大師所著的《廣解菩提道次第廣論義理教授大寶藏論》裡邊就說到,菩提有三種,第一個是行聲聞道的究竟之智,是聲聞的菩提;第二是行獨覺道究竟智的獨覺菩提;而如同《現觀莊嚴論》中所說「垢盡無生智,是名為菩提」,究竟的無生盡智,或者說行大乘道的究竟之智就是大菩提,或者叫作大乘菩提、圓滿菩提、無上菩提。

那麼我們可以想一想,《菩提道次第廣論》這個菩提,是指哪一種菩提?它包含了小乘菩提,但是主要詮釋的是大乘的無上菩提。大乘的無上菩提是究竟地遠離一切痛苦,要給有情達到究竟的安樂,所以它具足了悲智力圓滿的無上果位,就是我們修行人所追求的一個生命的最高境界。所以《菩提道次第廣論》這裡邊的菩提,也正說明了傑仁波切著作本論的終極目的,是帶給所化機一個最圓滿的果位,就是無上菩提。

問大家一個問題:這些殊勝的果位,比如說無上菩提,是引領我們的心從凡夫地開始,一點一點要去求證的一個果位;那麼我們現在每天煩惱如此地多,煩惱的勢力如此地強,怎麼能夠去證得無上菩提?這是不是一個很大的難題?雖然無上菩提是如此地美好,可能集聚了我們對生命所有美好的追求,比如可以再不會因為強烈的痛苦而哭泣、絕望,可以不病、不死,可以不愛別離、不怨憎會等等。我們生命中所有的不如意,由於我們修證到圓滿的果位那一天,什麼痛苦都沒有了。真的會有那樣的一天嗎?看看我們現在被痛苦覆蓋,沉重、艱難的這種生命狀態,怎麼可能有一日騰飛超越了惡業的力量,達到生命的自由自在,而且不管怎麼作意,全部都是自利利他的這樣一個境界呢?

談到「菩提」,會離你我無上遙遠嗎?無邊的遙遠,有這樣的感覺嗎?(有。)那麼我們這些人如果沒有能力證得無上菩提,所有的佛菩薩,還有宗喀巴大師寫這本《廣論》到底是給誰學的呢?學的人也沒有能力成就,那聽不到的人就更難想像,連「菩提」兩個字、「道」都聽不到,他要循著什麼方法去證得無上菩提?

那麼,聽到的人好像也覺得遙遠、很難做到,為什麼?先問大家:為什麼我們遠離了無上菩提?未曾修成,所以好像跟無上菩提很遠。我們在一個煩惱的世界裡,那麼這個有漏的狀態可不可以被淨化呢?可以被改變嗎?如果事情無法可想,可能我們就不用修行去達到生命徹底遠離痛苦的境界;但是如果有辦法可想,那個辦法是什麼?是不是就是淨化煩惱?淨化煩惱了之後,一地一地去證得,我們就可以證得無上菩提。那麼煩惱為什麼會被淨化?煩惱的屬性是永遠堅固、不可改變的嗎?我們生命的痛苦是從來就如此、永遠如此,堅固地不可改變的憂悲苦惱嗎?為什麼它可以被改變?真的可以被改變嗎?如果我們知道可以改變生命現在這種不如意的狀態,透過修練去達到生命更完美的狀態,那沒有人不願意修行。那麼究竟是什麼道理,讓我們能夠確信,痛苦是可以被轉化、轉變,或者說它是可以被徹底消滅呢?

大家可以解釋,我們都學《廣論》很多年了,因為有無自性的道理,所以痛苦的屬性不是永恆不變、堅固不可摧壞的,它是可以被對治法摧壞的。那麼真的是可以被對治法摧壞嗎?有什麼例子讓我能夠相信這一點?比如說當我們感到很冷的時候,冷可以被去除嗎?(可以。)很顯然,生一堆火或者靠近暖爐,大家有各種方式,用一個熱的把冷的對治掉,是不是這樣?如果一個屋子很黑,你很害怕,但是恰巧你摸到所有大燈的開關,在你按動開關的那一刻──前提是所有的燈泡都正常──那麼黑暗馬上就消失了,就是滿室的光明。

所以光明對治了黑暗,溫暖對治了寒冷,那麼慈悲也將對治冷酷,熱心幫助別人也將對治自私、以自我為中心等等。我們會發現,當有一個跟它屬性相反的東西出現之後,那個東西的力量就變弱了,然後你這個力量愈來愈強、愈來愈強,它會不會徹底消亡?向反方向徹底消亡嗎?可以的。就像兩顆種子,一個是蘋果樹,一個是有毒的東西,如果你一直削弱跟蘋果樹長在一起這個有毒的植物,有一天你可不可以把它連根拔除?這樣的話,這個毒果就不會被那些不知道的小孩吃了。

所以問題的關鍵是什麼?是我們知不知道所有的心都有一個共同的屬性,就是如果不斷地去串習它,最終它會成為非常清晰、有力、明了的心。那麼經過長時間,用種種方便和正確辦法串習正法之後的這顆心,最終可不可以證得無上菩提?如果無上的菩提最終是可以被證得的,而證得的境界是如此地輝煌,那為什麼我們不發心去證得無上菩提,為什麼還要甘願認為我做不到呢?

所以我們一定要清楚一點:煩惱非常粗猛,但是淨化的力量同樣很強,一直在淨化煩惱的時候,如果我們一開始就朝著無上菩提的發心去修習,那麼就能夠沿著正確的道去證得無上菩提。所以為什麼要在此處闡釋「菩提」的定義、它分幾個次第、怎麼解釋,是為了我們在心中要生起這樣的志向,要去證得無上菩提,並且以這樣的發心來學習《菩提道次第廣論》。

所以此處「菩提」的意涵為:這部《道次第》論著中,雖然沒有果位菩提的科判,但就顯密兩部《道次第》合做一論,則後者是有科判的密意的。比如說以其體性、正理、譬喻、決疑等等,都是具備的。經、論、各派教本的承許方式、很多很多智者的教授,都在《備忘》中有記載的。總之,就像在《寶性論》賈曹傑的疏中說:「此菩提的體性」,就是現證如所有、盡所有一切諸法的證菩提,以及完全沒有二障垢染的斷菩提,這就是《菩提道次第》所說的菩提。

我再把這個道理講一遍,我們還是會思考這個煩惱是否能淨除,淨除此漏的菩提是否能獲得?漏是指煩惱。那麼對此的回答是什麼?所有的事物,得到很有力的傷害之後會滅盡的,這是一個法性。就像剛才舉的那些比喻,特別相對的冷熱觸,它們有互相削弱、甚至一方把一方滅盡的這個特色。那麼有漏的法為什麼能滅盡?因為有漏諸法有它強烈的對治品,有可以把它摧毀的東西。那個能對治、摧毀有漏品的東西是什麼?證無我慧,就可以摧滅這個煩惱,摧滅有漏。所以這個煩惱雖然很大,無始劫以來就奴役著我們的身心,驅使著這個不堪的身心去造作很多惡業,力量是很強的,但是無我慧的力量比它更強,因為可以把它徹底地摧毀掉。就是因為這個,所以苦是可以被淨除的。

第二個,就是一切的心識修行到圓滿的時候,都能夠出生顯明其境而沒有分別這種狀態的結果。所以透過無數次、無數次、無數次眾多方便長期地串修,就能夠生出證菩提,如論典裡說「眾相多方便」。譬喻就比如《寶性論》所說,像日光照顯,天空離開了雲翳的繚繞。所以依照正確的方式、正確的教授,去修習對有漏法最有力的對治品,有漏法就可以被徹底地淨化掉,我們是有能力、有屬性去徹底地消滅煩惱。

我今天先不講太多,想就這個問題大家討論一下:煩惱為什麼可以被淨化,我們到底可不可以證得菩提?煩惱如此厚重的狀態下,到底可不可以證得菩提?

堅信自己一定不能證得無上菩提的理由,顯然是不夠充分的。就是因為自己惡習堅固、邪見、非常容易習近惡友、靠近惡知識等等,越是這一類的有情,佛菩薩越會對他生起不可抑制、不自主的大悲心,因為佛菩薩會為大悲所繫縛。就像一位母親有幾個小孩,有個小孩特別不聽話,總是去做傷害自己的事情;那麼不聽善知識的話,就會聽惡知識的話,所以就會造作惡業,比如說對於法、對於不應該毀謗的三寶進行毀謗,造作難以想像的惡業。他的母親是不會因此不管他的,會更深切地管著他、護著他。

由於如母親的善知識具足慈悲心的緣故,會一直眷顧著這個有情,想方設法地要幫忙他,在任何地方、任何時處,都要促成他善根的成熟。要成熟他就得跟他結緣,方式有很多種,像我們讀釋迦牟尼佛本生傳,裡面有太多把自己的血肉供養給眾生這樣的故事。他是用什麼辦法靠近我們?就是用捨頭目腦髓都在所不惜的方式,一生一世地努力、一生一世地努力、從來不停止地努力。因為他的悲心已經變成任運的、不用作意的,是一種習慣性地利益我們,所以在佛菩薩的心續裡沒有一剎那是空過的,不可能有不利益我們的心。

那麼試想:如果我的生命裡有一位這樣的人,我難道不為他改變嗎?因為他永遠不退。我縱使一會兒退了、一會兒進了、一會兒退了、一會兒進了,因為他永遠不退,有這樣一位佛菩薩攝護的心,他一直想要讓所有的有情都能夠離苦得樂,難道所有的有情真的不能夠離苦得樂嗎?就算有情無邊無際,度脫有情的時間也無限地長,所有的人也都會想努力成佛,去度脫那些還沒有成佛的人。

我是想說,有很多人因為感念善知識對自己的恩德,就決定要出離輪迴了,決定要改變惡習了。比如他救了他的命,或者他把所有一切美好的東西都給了這個人,但是他的希望只有一個:你做個好人就行,你做個出離輪迴的人就行。而有情所以叫有情,他的心是容易被感動的,從我們現在了解的鳥、狼……所有的生命,如果你用真摯的心去對待,他會為你所動的。因為這個原因,我相信所有的有情,會因為佛菩薩感天動地的慈悲而有所動轉。因為那個輪迴的力量雖然同樣堅固,邪見同樣堅固,但佛菩薩的悲心是更堅固的力量,因為他永遠不退,他已經成熟相續,而且有犀利的智慧,可以想方設法地去破除我們這些在輪迴中輪轉的有情心頭的黑暗。

師父說:「如果你不放棄,我願意陪你走完最後一程。」但是我們這些不放棄的人,是不是從放棄又不放棄、放棄又不放棄,這樣顛倒的時光走過來的?(是。)所以當我們放棄的時候,實際上師父也沒放棄,不然怎麼會有今天的我們得到人身,來到這裡修行呢?所以我想勸勉各位老師,要相信學生是可以改變的,只要我們堅持不懈地努力,人是可以變善良的,人們是可以互助的。如果整個宇宙間,一直有一種光明、慈悲的力量,一直在努力、一直在努力的話,那麼慢慢地擴大這種力量,就像我說的燈光一樣,有一天會不會就沒有黑暗?

今天探討菩提到底可不可以證得,煩惱可不可以滅盡。師父在講到這一段的時候說:首先要自覺,然後再覺他,最後覺行圓滿。那麼這個覺行圓滿到底是什麼呢?就是一個無苦的狀態,所有的痛苦都擺脫,所有的惡業都淨化的一種極樂的生命境界。從這樣一個極樂的狀態來說,是所有生命的追求,一隻蚊子、一隻鳥、一匹馬、一頭牛,甚至海裡所有的生命,都是為離苦得樂而奔忙的。那為什麼大家為了離苦得樂而做的很多努力都失敗了?師父說,找錯了醫生、找錯了方法。可是一旦我們得到一個無錯謬的辦法,沿著這個無錯謬的辦法去努力,那就跟千佛、萬佛走過的路是一樣的,我們也可以像他們一樣成功。所以最關鍵的問題是:你有值遇善知識嗎?你有值遇正法嗎?值遇了善知識、值遇正法之後,你有信心嗎?願意沿著這個法依教奉行嗎?如果外緣具足了、內緣具足了,這件事就成了!

所以在我們一起學習《四家合註》的時候,我希望大家能把這麼多年來對《廣論》學習的這種力量,再積聚起來、再爆發出來。修行的要義,師父在講說《菩提道次第廣論》的時候,已經處處在調煩惱的方便上教了我們太多,但是可能很多人聽的時候,有的能找到,有的可能還是不太純熟。祈求師父、諸大善知識的加持,這次我們學習《四家合註》的時候就希望把文字、意涵、修心教授能夠結合在一起,然後一邊聽,一邊淨化。

到底煩惱是不是可以被淨除的?實際上到最後我們發現,堅持不能成佛、不能出離也沒有什麼理由,就是「我不想做,我認為我不可能」,可能也沒有什麼非常明晰的原因。是一種懶惰嗎?還是是一種大而化之、沒有經過理性觀察的東西?那麼這種沒有經過理性觀察的東西,為什麼這麼長時間地盤踞在我的內心呢?這個不是正理的理由,為什麼要這樣盤踞在我的內心?就是因為我們從來沒有給它一個強有力的正因,把這個相似因滅除掉。

比如輪迴在我的心續裡不能滅除的原因到底是什麼?有堅固的因執持的宗才能夠堅固,如果根本沒有什麼支持的,一個虛無飄渺、朦朦朧朧的感覺所成立的東西,只要你對它作理性的觀察,錯誤的東西就會消失。錯誤就是不真實的,是自己亂想出來的,就像空中花一樣,眼睛有病的人自己亂弄出來的,一旦他的眼病好了之後,就看不到這些了。

所以才說,最重要的——有沒有認識到輪迴的苦?認識到輪迴的苦,想修行卻又害怕,那回頭看看有沒有退路?如果有退路,這個退路又是安樂的,誰願意受修行的苦呢?我們何必為了對治習氣,跟自己大戰多少年,一直調伏自己趣向於五欲的心?如果有退路的話就都退啦,可以很安樂啊!如果輪迴很安樂的話,我們為什麼要選擇對治自己的煩惱?正因為沒有退路,只有一條路,就是衝出火宅去。戒律就像腳一樣,有這個腳你才能衝出去,不然著火了不能跑,就只能躺著被燒死。在這個六道輪迴的火宅,我知道這裡著火了,又知道所受的戒就像腳一樣,那麼我要好好保護這雙腳,迅速地趁著在我得到人身的時候衝出去,因為現在我有這個條件。

所以歸根結柢:到底認沒認清楚輪迴的屬性?在輪迴裡有沒有出路?不修善、不歸依、不好好修行有沒有出路?如果大家透過道次第明晰地抉擇出是沒有出路的,那麼我們就不會再去猶疑。因為所謂的猶疑:「走這條路好呢?走那條路好呢?」是這兩條路可能差不多,站在同等的條件下猶疑嗎?有沒有對一個特別好、一個特別不好來猶疑的?一個純苦、一個純樂,有對這兩件事猶疑的嗎?有的!在現狀中就會發生。請問這是為什麼?就是沒有了解到這是純苦,沒有了解到那是多麼完美的快樂,所以把這兩者——趣向解脫的這條路跟輪迴的這條路,差不多對等了。

苦樂能對等嗎?你丟一萬塊錢,和你掙一萬塊錢是一樣的;房子著火了,跟建一個房子是一樣的;有病躺在床上「唉呀!唉呀!」的痛苦,和健步如飛是對等考慮的。我是選擇有病在床上呻吟,還是選擇很健康地跑步?要選擇哪種呢?所以是因為條件差不多,人們才猶疑;如果是條件極為懸殊,從來不猶疑。一方純苦、一方純樂為什麼還要猶疑?除非認為:輪迴裡可能有涅槃的樂吧?我現在的樂可能會延續到很長吧?我會失去人身嗎?我會死嗎?這一系列的邪執,在內心裡神出鬼没的時候,我們並沒有覺察。

今天想總結一個理路:其實也許我們的煩惱並沒有那麼強大,因為它經不起正理的觀察。為什麼?因為它是錯誤的。正理是什麼?清淨、正確的東西。現在假如黃銅被當成黃金了,拿一塊真正的黃金一看,馬上就清楚了;或者一個黃銅、一個黃金放在這裡,看哪個生鏽、不生鏽你就知道了。心趣向於涅槃和心趣向於輪迴沒法對等,為什麼要把這二者對等而猶豫?一個純苦、一個純樂的生命狀態,難道還有什麼猶豫的嗎?除非你不相信這是純苦的,也不相信那是純樂的。

那麼憑什麼不相信?有什麼理由不相信?就是自己超越在純苦或者純樂之上,你會有一個更高級的判斷,就是這純苦也是不真實的、這純樂也是不真實的;一半苦、一半樂,或者隨便想。但是這一輩子有哪件事自己把自己搞明白了?那為什麼在這件事上這麼明白呢?看看自己做了多少糊塗事,在這件事上就不會糊塗嗎?你可能說:「我皈依三寶也有可能糊塗,因為我過去糊塗過。」但是你皈依三寶後,有沒有善知識給你作例證說你是對的?有吧!經典有作例證。但是你這麼懷疑、那麼懷疑,佛沒有說這種懷疑是可以得到快樂的?懷疑要有一個界限,不能到達非理猶疑的地步。比如說:「業果應該是沒有的,我做了壞事沒有果報,做了好事也沒有果報。」請問有什麼依據呢?

想要成立煩惱是不堪一撃的原因,就是因為它是錯誤的。當你定睛凝視,用正理觀察的時候,錯誤的東西就會露出馬腳,顯示出它的不堪一撃。正理就是可以破除邪見的,所以這是趣向解脫者的信心,也是法寶的力量。當我們擁有了正法之後,在內心中轉動這個正法的理路的時候,就可以破除那個邪的東西,為什麼?因為它就是它的正對治。為什麼空性能夠解決輪迴?為什麼水可以滅火?屬性相反故。

總結一下,師父說只要我們有了宗旨,宗旨是什麼?深切地皈依三寶、深信業果,沿著善知識──與文殊無二的宗喀巴大師所引導的、跟傳承祖師們一脈相傳的道次第修下去,我們就會證得跟他們一樣輝煌的果位。所以有一天坐在這裡的可能都是登地的菩薩,就是因為我們在因地的時候,認真地聽聞文殊的教法,從發心到正聽聞、到迴向,全部都很認真,一絲不苟地努力下去。那麼我離菩提真的很遠嗎?

所以如何把所聞的經義結合到自己的內心?這個「菩提」,後面會解釋,要對菩提發起欲求心。什麼叫「欲求心」?就是這是我要的,輪迴是我不要的,從菩薩乃至成佛的次第是我要的。如果這樣的話,師父應該是沒有白來吧!辛辛苦苦地從美國幾個人在聽《廣論》,自己隻身求法這麼多年,然後到台灣,守在那,守著大家,一個一個的廣論學員都出現了,然後又有僧團出現了。師父守望著諸位,要守著什麼?就是大家要發心,要求正等菩提。

如果我們努力地和合,在沒有散開的狀態下,又能更努力地聽聞,聽聞之後更努力地調伏心續會更和合,那麼我們這一生的暇滿義大應該會發揮得很好吧!所以今天探討的課題雖然很嚴肅,但是我仍然希望諸位生出由嚴肅的思路所產生的喜悅。以後大家可以打那種實修道次第的觀修佛七。我是特別希望去台灣或者很多地方,我們打那種直接修行菩提道次第的佛七。

如果學習了佛法卻對自己能夠脫離惡趣、成就菩提沒有信心,這件事一直抑鬱在心頭,不是一個好的習慣。與其在那猶豫,為什麼不去做善行?就像我說的,悲傷的理由有一千種,不悲傷的理由有一千種嗎?(有。)那為什麼選擇悲傷的理由,而不選擇不悲傷的理由?就是因為習慣,所以串習成另一種習慣就可以了。

再問大家一個問題。師父說:「如果你不退,我會陪你走完最後一程。」如果你退了呢?師父會從惡道裡再度我們,在各個地方,菩薩就會再去度我們。佛菩薩是不嫌辛苦的,師父說誰最苦啊?不聽善知識話的有情是最苦的,因為會輪轉無盡啊!

開示日期:2015/07/10
圖檔
發表主題 主題已鎖定

回到「菩提道次第廣論|南山律在家備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