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生菌》益生菌益健康係金A? 五大迷思待釐清
台灣新生報
◎記者蘇湘雲/專題報導
前言︰
最近幾年,市面上流行各式益生菌產品,廠商也大肆宣傳益生菌的好處,不過益生菌真的對健康有益處嗎?
林口長庚醫院兒童過敏氣喘風濕科主治醫師姚宗杰發表在歐洲「小兒科醫學會醫學期刊」(Pediatric Allergy and Immunology)的一篇研究報告指出,一般人對益生菌常有以下五大迷思──
第一,過度濫用「益生菌」一詞。
第二,忽略益生菌菌種特異性、疾病特異性和宿主特異性,各種益生菌對不同疾病、不同宿主物種的效果可能也會不一樣。
第三,過度重視少數幾篇報告,這些報告專門強調益生菌好處,而有些研究報告指出益生菌負面效果,不過卻往往被人所忽略。
第四,忽視疾病正規療法的重要性。
第五,益生菌可能為健康帶來某些潛在威脅,但大部分人卻沒有正視這問題。
姚宗杰醫師解釋,世界衛生組織定義「益生菌」:「當進食足夠份量時,對人體健康有益處的活微生物」才能稱為「益生菌」,並訂立多項嚴格標準。但「益生菌」這個名詞卻常遭到濫用。此外,目前醫界公認益生菌可以減緩病毒性腸胃炎腹瀉症狀,且似乎也能預防抗生素引起的腹瀉。除了這兩種情況外,其他療效都還有很多爭議,未見定論。
有些人認為益生菌可以幫小孩對抗過敏,姚宗杰醫師說明,很多人把各種過敏性疾病、症狀通通混為一談,若有一篇報告指出益生菌有助改善異位性皮膚炎症狀,可能有人就會將這樣的結果無限上綱,進而延伸認為益生菌也能抗過敏、抗氣喘、抗過敏性鼻炎,事實上這些都是不同的疾病,不能相提並論。
姚宗杰醫師進一步解釋,芬蘭學者曾經做過一項研究,主要針對有過敏家族史的孕婦,研究人員讓孕婦在產前二到四周攝取LGG乳酸菌,小孩出生後,如果母親有餵母乳,就讓母親繼續服用LGG乳酸菌,若小孩是吃配方奶,就讓小孩自行攝取,持續六個月。二○○一年時研究結果顯示,小孩適量攝取LGG乳酸菌可降低二歲前罹患異位性皮膚炎的機率,罹病風險減少五○%左右。因此許多人因這份報告而提倡益生菌功能。
不過,姚宗杰醫師提醒,這份芬蘭研究在二○○七年時再度公佈一份追蹤報告,分析攝取LGG乳酸菌的孩子到七歲時的健康狀況,研究中指出,這些孩子罹患異位性皮膚炎的比率的確減少約三分之一,不過罹患氣喘的機率卻上升三倍之多,得過敏性鼻炎的機率也增加了二倍。但許多人都忽略這份二○○七年研究。醫師也指出,許多有關益生菌的研究還只侷限在動物研究,像老鼠等,卻還沒有正式的人類臨床研究,有些益生菌對老鼠健康有益處,卻不見得表示人類也能得到相同的好處。
姚宗杰醫師強調,益生菌千萬不能取代正規療法,像氣喘、異位性皮膚炎、過敏性鼻炎等患者還是需要接受正規藥物治療,所有研究也都沒有偏廢正規治療,只把「益生菌」當成輔助角色。
因此,出現過敏性疾病時,該吃藥時還是要吃藥,異位性皮膚炎患者該擦乳液時就要擦乳液,民眾一定要有正確認知,若貿然終止正規治療,反而容易造成更大傷害。
《益生菌》益生菌益健康係金A? 五大迷思待釐清
版主: MissC
Re: 《益生菌》益生菌益健康係金A? 五大迷思待釐清
《益生菌》孕婦錯吃益生菌 可能有流產風險
台灣新生報
◎記者蘇湘雲/專題報導
食用益生菌不會有健康風險嗎?不盡然,孕婦如果吃錯益生菌產品,恐引起流產風險。
林口長庚醫院兒童過敏氣喘風濕科主治醫師姚宗杰在歐洲「小兒科醫學會醫學期刊」(Pediatric Allergy and Immunology)發表研究指出,孕婦體內免疫細胞T的Th1細胞一旦過多,或Th2細胞過少都會增加流產風險,但國外有幾篇研究指出,市面上某些益生菌產品會促進Th1細胞增多或抑制Th2細胞,孕婦若食用過多這類益生菌產品,很可能影響胎兒發育,嚴重的話或許會造成流產悲劇。
姚宗杰醫師提醒,孕婦食用益生菌產品時一定要多了解吃的是什麼菌種,菌種的作用機制為何,以免增加不必要的風險。
在身體免疫反應中,T細胞占有重要角色,是淋巴細胞的一種,而T細胞會分化為Th1和Th2細胞,健康成人的Th1與Th2細胞都維持平衡狀態,而孕婦身體為了保住胎兒,免疫會產生一些變化,Th2細胞會比較多,以免母體排斥胎兒,反之,Th1細胞會減少,有些研究報告指出,Th1細胞過多可能危及胎兒生命。但坊間有些益生菌的作用是在促進Th1細胞生長,或減少Th2細胞,雖然沒有實際臨床研究顯示這些益生菌產品會造成流產,不過理論上的確有這樣的風險,需要更進一步的研究才能真正釐清風險高低。
姚宗杰醫師的研究中另指出,濫用益生菌很可能幫助有害細菌產生抗生素抗藥性,舉例來說,許多乳酸菌株都能對抗「萬古黴素」(Vancomycin)攻擊,細菌間會彼此學習,交換部分基因,讓人憂心的是,若濫用益生菌,益生菌所擁有的抗藥性便容易轉移至致病細菌,尤其像腸球菌、金黃色葡萄球菌等病菌若有了抗生素抗藥性,治療上就會更為棘手。
益生菌也可能造成敗血症、代謝及免疫功能失調等風險,二○○五年「小兒科醫學期刊」(Pediatrics)一篇美國研究曾提出病例報告,一名六周大男嬰的右心室出現雙出口,加上肺動脈狹窄等問題必須接受治療,醫師為男嬰進行心律器置放手術、肺動脈束縮術等手術,因為懷疑男嬰罹患敗血症,所以讓男嬰接受七到十天的抗生素療程,醫師使用廣效型抗生素。
不料小男嬰在住院五七天時出現嚴重腹瀉,腹瀉前三天,男嬰剛完成抗生素最後療程,雖然沒有發燒,不過小男嬰不斷地瀉肚子,即使改變藥方、配方奶,還是無法止瀉,醫師認為很可能是廣效型抗生素造成腹瀉。
小男嬰住院七九天時,醫師透過胃造口管讓小男嬰吸收LGG乳酸菌以幫助止瀉,小男嬰一天攝取一個膠囊份量的LGG乳酸菌,和配方奶一起服用,益生菌療法持續到病患住院第九九天,此時,他突然出現新的症狀,發燒達攝氏39.7℃,每分鐘脈搏達一七一下,呼吸變得很急促,一分鐘呼吸八十下,白血球也明顯增加,小男嬰又變得病厭厭。
實驗分析發現,小男嬰的血液中竟有LGG乳酸菌,醫師研判是LGG乳酸菌感染引起的敗血症,當下立刻停止益生菌療法,趕緊使用慶大黴素(Gentamicin)和盤尼西林G(penicillinG)等抗生素抑制細菌感染,接下來四八到七二小時,小男嬰情況逐漸獲得改善,不再持續發高燒,完成六周療程後,終於真正轉危為安。
上述研究由美國衛克佛瑞斯特大學(Wake Forest University)醫學院小兒科阿菲納許‧雪提(AvinashK.Shetty)博士研究團隊所發表,研究中指出,雖然益生菌在正常健康的人身上或有益處,如有助減緩兒童腹瀉疾病,不過像免疫不全、免疫低下患者,或者極度虛弱的人在使用益生菌時要特別留意感染風險,益生菌很可能留在血液中,進而引起敗血症、心內膜炎等疾病。
台灣新生報
◎記者蘇湘雲/專題報導
食用益生菌不會有健康風險嗎?不盡然,孕婦如果吃錯益生菌產品,恐引起流產風險。
林口長庚醫院兒童過敏氣喘風濕科主治醫師姚宗杰在歐洲「小兒科醫學會醫學期刊」(Pediatric Allergy and Immunology)發表研究指出,孕婦體內免疫細胞T的Th1細胞一旦過多,或Th2細胞過少都會增加流產風險,但國外有幾篇研究指出,市面上某些益生菌產品會促進Th1細胞增多或抑制Th2細胞,孕婦若食用過多這類益生菌產品,很可能影響胎兒發育,嚴重的話或許會造成流產悲劇。
姚宗杰醫師提醒,孕婦食用益生菌產品時一定要多了解吃的是什麼菌種,菌種的作用機制為何,以免增加不必要的風險。
在身體免疫反應中,T細胞占有重要角色,是淋巴細胞的一種,而T細胞會分化為Th1和Th2細胞,健康成人的Th1與Th2細胞都維持平衡狀態,而孕婦身體為了保住胎兒,免疫會產生一些變化,Th2細胞會比較多,以免母體排斥胎兒,反之,Th1細胞會減少,有些研究報告指出,Th1細胞過多可能危及胎兒生命。但坊間有些益生菌的作用是在促進Th1細胞生長,或減少Th2細胞,雖然沒有實際臨床研究顯示這些益生菌產品會造成流產,不過理論上的確有這樣的風險,需要更進一步的研究才能真正釐清風險高低。
姚宗杰醫師的研究中另指出,濫用益生菌很可能幫助有害細菌產生抗生素抗藥性,舉例來說,許多乳酸菌株都能對抗「萬古黴素」(Vancomycin)攻擊,細菌間會彼此學習,交換部分基因,讓人憂心的是,若濫用益生菌,益生菌所擁有的抗藥性便容易轉移至致病細菌,尤其像腸球菌、金黃色葡萄球菌等病菌若有了抗生素抗藥性,治療上就會更為棘手。
益生菌也可能造成敗血症、代謝及免疫功能失調等風險,二○○五年「小兒科醫學期刊」(Pediatrics)一篇美國研究曾提出病例報告,一名六周大男嬰的右心室出現雙出口,加上肺動脈狹窄等問題必須接受治療,醫師為男嬰進行心律器置放手術、肺動脈束縮術等手術,因為懷疑男嬰罹患敗血症,所以讓男嬰接受七到十天的抗生素療程,醫師使用廣效型抗生素。
不料小男嬰在住院五七天時出現嚴重腹瀉,腹瀉前三天,男嬰剛完成抗生素最後療程,雖然沒有發燒,不過小男嬰不斷地瀉肚子,即使改變藥方、配方奶,還是無法止瀉,醫師認為很可能是廣效型抗生素造成腹瀉。
小男嬰住院七九天時,醫師透過胃造口管讓小男嬰吸收LGG乳酸菌以幫助止瀉,小男嬰一天攝取一個膠囊份量的LGG乳酸菌,和配方奶一起服用,益生菌療法持續到病患住院第九九天,此時,他突然出現新的症狀,發燒達攝氏39.7℃,每分鐘脈搏達一七一下,呼吸變得很急促,一分鐘呼吸八十下,白血球也明顯增加,小男嬰又變得病厭厭。
實驗分析發現,小男嬰的血液中竟有LGG乳酸菌,醫師研判是LGG乳酸菌感染引起的敗血症,當下立刻停止益生菌療法,趕緊使用慶大黴素(Gentamicin)和盤尼西林G(penicillinG)等抗生素抑制細菌感染,接下來四八到七二小時,小男嬰情況逐漸獲得改善,不再持續發高燒,完成六周療程後,終於真正轉危為安。
上述研究由美國衛克佛瑞斯特大學(Wake Forest University)醫學院小兒科阿菲納許‧雪提(AvinashK.Shetty)博士研究團隊所發表,研究中指出,雖然益生菌在正常健康的人身上或有益處,如有助減緩兒童腹瀉疾病,不過像免疫不全、免疫低下患者,或者極度虛弱的人在使用益生菌時要特別留意感染風險,益生菌很可能留在血液中,進而引起敗血症、心內膜炎等疾病。
Re: 《益生菌》益生菌益健康係金A? 五大迷思待釐清
《益生菌》溫度太高、保存過久 會致活菌死亡
台灣新生報
◎記者蘇湘雲/專題報導
購買益生菌、乳酸菌最好不要一次買太多。台灣乳酸菌協會理事、國立陽明大學生化暨分子生物研究所教授蔡英傑教授提醒,益生菌、乳酸菌都是活的生物,溫度太高、保存時間過長等都會導致細菌死亡,因此若家中成員較少或一個人單獨居住,盡量少買大包裝產品,或長時間置於高溫環境,要趁新鮮趕緊攝取,活菌才能徹底發揮效用。
台灣乳酸菌協會理事長、財團法人食品工業發展研究所副所長廖啟成也提醒,益生菌膠囊等產品也最好放冰箱保存,讓益生菌保持活性。
攝取益生菌、乳酸菌的時候,有哪些該注意之處?蔡英傑教授指出,補充益生菌、乳酸菌時,要避免同時吃下葡萄汁、檸檬汁、酒類等食物,以免干擾菌種作用,若是正在服用抗生素藥物,也最好等服藥一、二小時後再補充益生菌、乳酸菌,以免抗生素把這些益菌全部消滅殆盡。
一般人是否喝得出來發酵乳、稀釋發酵乳中的益生菌、乳酸菌含菌數?蔡英傑教授表示,無論菌數多寡,都無法從味道判斷,所以之前會有乳酸飲品中乳酸菌含量零的新聞事件。
如何選擇益生菌、乳酸菌產品?蔡英傑教授在「台灣乳酸菌協會」網站上指出,「慎選產品」要注意產品當中到底還有什麼菌種,菌數到底有多少,若是發酵乳品,最好選擇知名品牌,也要通過衛生署健康食品認證,品質才有保障,廖啟成理事長建議,可以選擇有衛生署GMP標章、CAS標章產品。另外,選購粉劑、膠囊類保健食品時也要留意菌種標示清楚與否,像研究團隊、學術資料提供等也都要列入觀察項目,坊間益生菌保健食品品質良莠不齊,所以更要謹慎選擇。
廖啟成理事長表示,目前益生菌、乳酸菌應用非常廣泛,益生菌中約七○%應用於乳品當中,包括發酵乳、乳酪、乾酪、冷凍優格、冰淇淋等,也有不少使用在點心、糖果、糕餅、蔬果汁、豆奶、發酵豆奶等產品。
蔡英傑教授說,「乳酸菌不耐熱,不耐氧氣。」所以必須低溫保存,一旦開瓶,就要盡速喝完,千萬不要再開了一大瓶後,喝一部分,然後放在桌上,從早喝到晚,這樣做的話,乳酸菌早就失去活性,一點保健效果都沒有。乳酸菌也不可長期放在高溫環境,像車子裡或後車廂等。廖啟成理事長表示,攝氏4℃環境最適合保存益生菌、乳酸菌產品。
另外,許多民眾喜歡DIY優格、優酪乳等,董氏基金會食品營養組主任許惠玉提醒,製作的時候雙手一定要洗乾淨,使用的鍋碗瓢盆、量杯、湯匙等也要用熱水徹底消毒,以免滋生壞菌。
廖啟成理事長、蔡英傑教授呼籲,千萬不要選擇來路不明的菌種,免得造成食物汙染。除非有相關微生物知識,且器具務必要消毒乾淨,才能真正避免汙染,而購買菌種時也要看清楚種類、菌量等標示。蔡英傑另提醒,留菌種最好做完之後馬上預先先取菌種,而非食用快完畢才取菌種,以減低汙染風險。
台灣新生報
◎記者蘇湘雲/專題報導
購買益生菌、乳酸菌最好不要一次買太多。台灣乳酸菌協會理事、國立陽明大學生化暨分子生物研究所教授蔡英傑教授提醒,益生菌、乳酸菌都是活的生物,溫度太高、保存時間過長等都會導致細菌死亡,因此若家中成員較少或一個人單獨居住,盡量少買大包裝產品,或長時間置於高溫環境,要趁新鮮趕緊攝取,活菌才能徹底發揮效用。
台灣乳酸菌協會理事長、財團法人食品工業發展研究所副所長廖啟成也提醒,益生菌膠囊等產品也最好放冰箱保存,讓益生菌保持活性。
攝取益生菌、乳酸菌的時候,有哪些該注意之處?蔡英傑教授指出,補充益生菌、乳酸菌時,要避免同時吃下葡萄汁、檸檬汁、酒類等食物,以免干擾菌種作用,若是正在服用抗生素藥物,也最好等服藥一、二小時後再補充益生菌、乳酸菌,以免抗生素把這些益菌全部消滅殆盡。
一般人是否喝得出來發酵乳、稀釋發酵乳中的益生菌、乳酸菌含菌數?蔡英傑教授表示,無論菌數多寡,都無法從味道判斷,所以之前會有乳酸飲品中乳酸菌含量零的新聞事件。
如何選擇益生菌、乳酸菌產品?蔡英傑教授在「台灣乳酸菌協會」網站上指出,「慎選產品」要注意產品當中到底還有什麼菌種,菌數到底有多少,若是發酵乳品,最好選擇知名品牌,也要通過衛生署健康食品認證,品質才有保障,廖啟成理事長建議,可以選擇有衛生署GMP標章、CAS標章產品。另外,選購粉劑、膠囊類保健食品時也要留意菌種標示清楚與否,像研究團隊、學術資料提供等也都要列入觀察項目,坊間益生菌保健食品品質良莠不齊,所以更要謹慎選擇。
廖啟成理事長表示,目前益生菌、乳酸菌應用非常廣泛,益生菌中約七○%應用於乳品當中,包括發酵乳、乳酪、乾酪、冷凍優格、冰淇淋等,也有不少使用在點心、糖果、糕餅、蔬果汁、豆奶、發酵豆奶等產品。
蔡英傑教授說,「乳酸菌不耐熱,不耐氧氣。」所以必須低溫保存,一旦開瓶,就要盡速喝完,千萬不要再開了一大瓶後,喝一部分,然後放在桌上,從早喝到晚,這樣做的話,乳酸菌早就失去活性,一點保健效果都沒有。乳酸菌也不可長期放在高溫環境,像車子裡或後車廂等。廖啟成理事長表示,攝氏4℃環境最適合保存益生菌、乳酸菌產品。
另外,許多民眾喜歡DIY優格、優酪乳等,董氏基金會食品營養組主任許惠玉提醒,製作的時候雙手一定要洗乾淨,使用的鍋碗瓢盆、量杯、湯匙等也要用熱水徹底消毒,以免滋生壞菌。
廖啟成理事長、蔡英傑教授呼籲,千萬不要選擇來路不明的菌種,免得造成食物汙染。除非有相關微生物知識,且器具務必要消毒乾淨,才能真正避免汙染,而購買菌種時也要看清楚種類、菌量等標示。蔡英傑另提醒,留菌種最好做完之後馬上預先先取菌種,而非食用快完畢才取菌種,以減低汙染風險。
Re: 《益生菌》益生菌益健康係金A? 五大迷思待釐清
《益生菌》用以保養或可行 不能代替正規療法
台灣新生報
◎記者蘇湘雲/專題報導
「每個人的腸道PH值可能不同,所以對益生菌的反應不一定都一樣,可以試試看使用益生菌保養身體,但益生菌等並不能取代藥物。」台安醫院小兒過敏免疫科主治醫師張雅婷一再強調,不用迷信哪種菌種最好,每個人的體質不一,最好選一種益生菌,然後試十二周左右,觀察身體反應,如果身體產生不適或沒有什麼幫助,當然就要停用。
林口長庚醫院兒童過敏氣喘風濕科主治醫師姚宗杰也提醒,益生菌菌種之間也會互相競爭,彼此對抗,因此若使用益生菌產品,最好選擇單一菌種,以免細菌間互相打仗,反而抵銷作用。
張雅婷醫師表示,如果想保健身體,必須要攝取十億以上的益生菌才有幫助,以優酪乳為例,大約是每天一瓶的份量,約200cc到250cc。若攝取到十億的一千倍,可能對身體造成傷害,不過很少人能攝取如此龐大的份量。另外,有少數體質特殊的人食用益生菌後發生腹瀉反應。
事實上,影響益生菌效果的原因非常多,包括益生菌的菌種、菌數、益生菌的活性、服用時間長短、服用方法,或者像寶寶的體質等,另外,寶寶出生後的腸道環境也受很多因素左右,如媽媽體內菌種、生產方式、使用母奶或配方奶、副食品添加方式或是否適用抗生素等,寶寶腸道環境出現變化,益生菌效果也會有所變動。
何時補充益生菌最好?張雅婷醫師建議,補充益生菌最好選在飯後,因為用餐過後胃部的酸性較低,益生菌較能通過胃部,直抵腸道,不過若菌種抗胃酸的能力比較強,倒也不一定非得在飯後補充,不需特別限定補充時機。
醫師提醒,如果先天免疫功能不全的孩子,或者早產的小孩,由於腸道免疫系統不完全,不一定適合補充益生菌,所以使用益生菌產品前,最好和醫師討論一下,才能了解孩子適不適合使用益生菌。
台灣新生報
◎記者蘇湘雲/專題報導
「每個人的腸道PH值可能不同,所以對益生菌的反應不一定都一樣,可以試試看使用益生菌保養身體,但益生菌等並不能取代藥物。」台安醫院小兒過敏免疫科主治醫師張雅婷一再強調,不用迷信哪種菌種最好,每個人的體質不一,最好選一種益生菌,然後試十二周左右,觀察身體反應,如果身體產生不適或沒有什麼幫助,當然就要停用。
林口長庚醫院兒童過敏氣喘風濕科主治醫師姚宗杰也提醒,益生菌菌種之間也會互相競爭,彼此對抗,因此若使用益生菌產品,最好選擇單一菌種,以免細菌間互相打仗,反而抵銷作用。
張雅婷醫師表示,如果想保健身體,必須要攝取十億以上的益生菌才有幫助,以優酪乳為例,大約是每天一瓶的份量,約200cc到250cc。若攝取到十億的一千倍,可能對身體造成傷害,不過很少人能攝取如此龐大的份量。另外,有少數體質特殊的人食用益生菌後發生腹瀉反應。
事實上,影響益生菌效果的原因非常多,包括益生菌的菌種、菌數、益生菌的活性、服用時間長短、服用方法,或者像寶寶的體質等,另外,寶寶出生後的腸道環境也受很多因素左右,如媽媽體內菌種、生產方式、使用母奶或配方奶、副食品添加方式或是否適用抗生素等,寶寶腸道環境出現變化,益生菌效果也會有所變動。
何時補充益生菌最好?張雅婷醫師建議,補充益生菌最好選在飯後,因為用餐過後胃部的酸性較低,益生菌較能通過胃部,直抵腸道,不過若菌種抗胃酸的能力比較強,倒也不一定非得在飯後補充,不需特別限定補充時機。
醫師提醒,如果先天免疫功能不全的孩子,或者早產的小孩,由於腸道免疫系統不完全,不一定適合補充益生菌,所以使用益生菌產品前,最好和醫師討論一下,才能了解孩子適不適合使用益生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