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灸治療常效症》針灸常見有效適應症 WHO訂定64種
台灣新生報
◎記者萬博超/專題報導
引言:
世界衛生組織(WHO)訂定針灸有效之適應症有六十四種,其中止痛可說是近代針灸研究累積較多的領域之一,而針灸改善焦慮、失眠等精神相關問題及嘔吐等腸胃道不適亦有不少成果。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中醫副院長孫茂峰表示,針灸的治療效果,在許多領域均有實證,但由於台灣目前整體上中西醫界線分明,針灸應用的範圍仍相對有限,例如針灸止痛雖累積最多研究,但實務上卻不易全面應用於急重症,從制度及部分技術面上來看,其來有自。
不過,在中醫門診中針灸仍扮演重要的角色,北市中醫師公會名譽理事長陳旺全指出,合適的針灸治療,可迅速緩解許多難治疾病。
北市聯合醫院中醫師葉家豪則表示,針灸改善現代人精神壓力大及失眠等問題,但治療時仍須有一定的耐心,完成一定的療程,效果才能維持久。
《針灸治療常效症》針灸常見有效適應症 WHO訂定64種
Re: 《針灸治療常效症》針灸常見有效適應症 WHO訂定64種
《針灸治療常效症》得氣止關節、肌肉慢性疼痛 有速效
台灣新生報 更新日期:"2010/04/10 00:07" ◎記者萬博超/專題報導
治療骨關節、肌肉問題造成的慢性疼痛,針灸具一定的效果。中國藥大學附設醫院中醫副院長孫茂峰表示,許多骨骼肌肉系統的疾病如扭傷、頸椎病、肩周炎、肌筋膜炎,針灸都被世界衛生組織視為有效的治療方法。
北市中醫師公會名譽理事長陳旺全指出,例如臨床上急性腰扭傷,針灸養老穴,常有快速止痛的效果。
從名稱上來看,針灸是針刺與灸療的統稱,醫師指出,灸其實與針不同,過去傳統的灸法主要是燃燒艾絨,刺激穴位,對許多虛證或是寒證療效顯著。不過灸法雖然以使用艾絨最常見,但也並不局限在艾絨。
醫師表示,針灸最重要就是產生循經感傳,也就是患者必須對針灸刺激產生感應。病人常形容此感應為酸麻脹,即為針感,也稱「得氣」。
任何針灸療法欲達療效,得氣是關鍵。由於針灸的手法複雜耗時,不易定量,因此近年出現電針療法,然而即使是現代的電針,通常也必須以人工操作針刺得氣後才接上電流。
醫師進一步表示,傳統針灸非直接消除病原體,更非從外補充化學成分,而是促進固有抵禦疾病及自我修復能力,功效不限於傳統的止痛。因此健康的人也可以針灸。正因其調節節作用,它的應用範圍甚廣,也可輔助其他療法。
例如骨折病人在骨科治療之餘,也可以針灸止痛消腫。此外,配合針灸、外敷、內服藥可以治療扳機指。患者局部針灸,甚至將手指關節浸泡在溫熱含中藥的水中,治療時可先使用熏洗法來溫經止痛、滑利關節。再配合手法理筋,於患處的肌腱、筋膜給予鬆筋。同時也可以使用針灸,在患處結節及痛點周圍針刺。醫師表示,配合內服藥與復健運動,效果也不差。
台灣新生報 更新日期:"2010/04/10 00:07" ◎記者萬博超/專題報導
治療骨關節、肌肉問題造成的慢性疼痛,針灸具一定的效果。中國藥大學附設醫院中醫副院長孫茂峰表示,許多骨骼肌肉系統的疾病如扭傷、頸椎病、肩周炎、肌筋膜炎,針灸都被世界衛生組織視為有效的治療方法。
北市中醫師公會名譽理事長陳旺全指出,例如臨床上急性腰扭傷,針灸養老穴,常有快速止痛的效果。
從名稱上來看,針灸是針刺與灸療的統稱,醫師指出,灸其實與針不同,過去傳統的灸法主要是燃燒艾絨,刺激穴位,對許多虛證或是寒證療效顯著。不過灸法雖然以使用艾絨最常見,但也並不局限在艾絨。
醫師表示,針灸最重要就是產生循經感傳,也就是患者必須對針灸刺激產生感應。病人常形容此感應為酸麻脹,即為針感,也稱「得氣」。
任何針灸療法欲達療效,得氣是關鍵。由於針灸的手法複雜耗時,不易定量,因此近年出現電針療法,然而即使是現代的電針,通常也必須以人工操作針刺得氣後才接上電流。
醫師進一步表示,傳統針灸非直接消除病原體,更非從外補充化學成分,而是促進固有抵禦疾病及自我修復能力,功效不限於傳統的止痛。因此健康的人也可以針灸。正因其調節節作用,它的應用範圍甚廣,也可輔助其他療法。
例如骨折病人在骨科治療之餘,也可以針灸止痛消腫。此外,配合針灸、外敷、內服藥可以治療扳機指。患者局部針灸,甚至將手指關節浸泡在溫熱含中藥的水中,治療時可先使用熏洗法來溫經止痛、滑利關節。再配合手法理筋,於患處的肌腱、筋膜給予鬆筋。同時也可以使用針灸,在患處結節及痛點周圍針刺。醫師表示,配合內服藥與復健運動,效果也不差。
Re: 《針灸治療常效症》針灸常見有效適應症 WHO訂定64種
《針灸治療常效症》一邊看牙一邊針灸 焦慮可以少一點?
台灣新生報 更新日期:"2010/04/10 00:07" ◎記者萬博超/專題報導
針灸有助降低看牙醫時的焦慮!在一項小型研究中,二十名就診牙醫的患者在針灸後,依照貝克焦慮量表評估,平均焦慮量表指數顯著降低。研究日前刊登在國際知名針灸醫學期刊Acupuncturein Medicine。
主持研究的英國與丹麥研究人員指出,這二十名患者,在未針灸的情況下,貝克焦慮量表評估分數二十六點五,達嚴重焦慮狀態,多數無法完成完整的療程;但在牙醫治療時在頭部的百會等兩穴施行針灸後五分鐘,焦慮感評估量表分數降到十一點五,醫師留針至牙科療程結束。
研究人員表示,西方國家約有百分之五的民眾看牙醫時有顯著的焦慮表現,約二至三成有中等程度的焦慮感,故研究人員嘗試藉由針灸來降低患者就醫時的緊張與不自在感。不過,據洛杉磯時報等外電報導,在美國,牙醫與針灸結合相當罕見,倒是英國有牙科針灸協會。
對此,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中醫副院長孫茂峰表示,對這類研究結果不感驚訝,針灸在學理與臨床上可以降低焦慮感。
不少患者會感到焦慮緊張、心神不寧。中醫師多建議妨針灸如勞宮、湧泉,定神等幫助紓緩情緒的穴位,有助舒緩焦慮感。亦可在耳部循穴按壓或針灸。
孫茂峰醫師指出,穴位針灸能有效舒緩情緒,例如可按壓神門及內關穴。也可按壓耳神門,具寧心安神功效,主治失眠、多夢、痛症或藥物戒斷症。
台灣新生報 更新日期:"2010/04/10 00:07" ◎記者萬博超/專題報導
針灸有助降低看牙醫時的焦慮!在一項小型研究中,二十名就診牙醫的患者在針灸後,依照貝克焦慮量表評估,平均焦慮量表指數顯著降低。研究日前刊登在國際知名針灸醫學期刊Acupuncturein Medicine。
主持研究的英國與丹麥研究人員指出,這二十名患者,在未針灸的情況下,貝克焦慮量表評估分數二十六點五,達嚴重焦慮狀態,多數無法完成完整的療程;但在牙醫治療時在頭部的百會等兩穴施行針灸後五分鐘,焦慮感評估量表分數降到十一點五,醫師留針至牙科療程結束。
研究人員表示,西方國家約有百分之五的民眾看牙醫時有顯著的焦慮表現,約二至三成有中等程度的焦慮感,故研究人員嘗試藉由針灸來降低患者就醫時的緊張與不自在感。不過,據洛杉磯時報等外電報導,在美國,牙醫與針灸結合相當罕見,倒是英國有牙科針灸協會。
對此,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中醫副院長孫茂峰表示,對這類研究結果不感驚訝,針灸在學理與臨床上可以降低焦慮感。
不少患者會感到焦慮緊張、心神不寧。中醫師多建議妨針灸如勞宮、湧泉,定神等幫助紓緩情緒的穴位,有助舒緩焦慮感。亦可在耳部循穴按壓或針灸。
孫茂峰醫師指出,穴位針灸能有效舒緩情緒,例如可按壓神門及內關穴。也可按壓耳神門,具寧心安神功效,主治失眠、多夢、痛症或藥物戒斷症。
Re: 《針灸治療常效症》針灸常見有效適應症 WHO訂定64種
《針灸治療常效症》紓壓助眠 沒有副作用最占優勢
台灣新生報 更新日期:"2010/04/10 00:07" ◎記者萬博超/專題報導
針灸助緩解精神緊張與失眠。中國藥大學附設醫院中醫副院長孫茂峰表示,世界衛生組織已公布失眠屬針灸適應症之一,顯然是累積一定的研究基礎。而針灸治療精神緊張、壓力問題的最大優勢是沒有藥物副作用。
北市聯合醫院陽明院區中醫師葉家豪指出,失眠患者針灸的當日,通常睡眠品質可以改善,但當日針刺效果未必能持續到第二天就寢的時間。如果單純想藉針灸改善失眠,療程通常必須持續二至三個月的固定針刺頻率後,效果才會比較穩定。
從現代生理學上看,研究發現,針刺療法可使在夜間分泌的褪黑激素增加,改善睡眠品;中醫認為,可協助維持氣血陰陽的平衡。人體在昏暗的環境下,腦內松果體會產生褪黑激素;相反的,光線刺激則會抑制褪黑激素製造。針刺療法可使在夜間分泌的褪黑激素增加,並改善睡眠品質。
現代醫學亦指出,白天時人體處於活動狀態,交感神經旺盛,對外的抵抗力較強;夜晚睡眠時則副交感神經功能旺盛,內臟器官處於修復狀態。醫師建議睡眠不佳者,可考慮以針灸治療,讓身體氣血陰陽更加平衡,以利睡眠。針灸治療失眠,現代研究證實針灸可以抑制大腦皮層的興奮狀態或透過釋放神經傳導物質或褪黑激素等,達到安神定志的效果。
針灸又分為體針與耳針,耳針於耳部取穴,且可埋針或埋貼磁珠,離開診間或回家後可自行刺激,爾後只要定期回診更換即可。失眠可以經中醫辯證論治選擇穴位,如神門、通里、內關、合谷、太衝;三陰交、足三里、豐隆、復溜、湧泉;頭皮的四神聰;耳針以神門、心、皮質下、肝、脾胃等穴位治療。
醫師指出,通常當天針灸時會睡得較理想,同時還要配合減少睡眠前看電視、電腦,少攝取刺激性食物、飲品等生活作息改變,才能進一步改善。此外,心神不寧時可多按壓耳後穴位,或請醫師針灸。緊張失眠者可在耳後穴位,如位於髮際內,在翳風、風池之間位置循穴扎針,具有安定精神的效果。不少患者會感到焦慮緊張、心神不寧。此時不妨針灸如勞宮、湧泉,定神等幫助紓緩情緒的穴位,有助舒緩焦慮感。中醫師鄭歲宗表示,亦可在耳後循穴按壓或針灸。
不少民眾會有失眠、自覺心跳加速等焦慮症狀,醫師指出,穴位按摩、針灸能有效舒緩情緒,例如可按壓神門及內關穴。掌後二寸兩筋之間為內關穴。也可按壓耳神門,具寧心安神功效,主治失眠、多夢、痛症或藥物戒斷症。耳穴可埋針或埋貼磁珠及傳統的王不留行子,但也可取材米粒、綠豆等作為穴位刺激的工具。
對於心跳較快的患者,可請醫師指導按心區,能有促進血液循環功能,主治失眠多夢、心律不整等。此外可壓內分泌,具調理內分泌功效,此穴主治內分泌疾病,如月經不調、更年期症候群等。
不過,部分患者既怕針灸,又不想吃藥。醫師指出,此時穴位按摩亦可行,平時可以自行按壓耳神門穴、內關穴、攢竹穴,讓心情較為穩定有助於入睡,但記得不要用指甲用力刺穴位,以免造成破皮或疼痛。
醫師進一步指出,精神緊繃時進行經絡穴位按摩、針灸都有一定的幫助。甚至只要簡單的肌肉放鬆按摩,讓患者減少緊繃感,對病情的恢復都有一定的作用。
針對一些壓力症狀針灸穴位治療效果不差,例如內關主治中風喪失意識、心跳異常、驚慌、失眠等。其他常用治療穴味如百會穴可以開竅寧神作用。內關穴則可以調和脾胃、寬胸理氣,使患者有寧心安神感覺。足三里則常常用來健脾益氣、消除疲勞及調節免疫力。位於手背的合谷穴是很好的止痛穴道,有頭痛症狀的人可以加針合谷。肌肉緊繃的患者可以針太衝穴及陽陵泉。
台灣新生報 更新日期:"2010/04/10 00:07" ◎記者萬博超/專題報導
針灸助緩解精神緊張與失眠。中國藥大學附設醫院中醫副院長孫茂峰表示,世界衛生組織已公布失眠屬針灸適應症之一,顯然是累積一定的研究基礎。而針灸治療精神緊張、壓力問題的最大優勢是沒有藥物副作用。
北市聯合醫院陽明院區中醫師葉家豪指出,失眠患者針灸的當日,通常睡眠品質可以改善,但當日針刺效果未必能持續到第二天就寢的時間。如果單純想藉針灸改善失眠,療程通常必須持續二至三個月的固定針刺頻率後,效果才會比較穩定。
從現代生理學上看,研究發現,針刺療法可使在夜間分泌的褪黑激素增加,改善睡眠品;中醫認為,可協助維持氣血陰陽的平衡。人體在昏暗的環境下,腦內松果體會產生褪黑激素;相反的,光線刺激則會抑制褪黑激素製造。針刺療法可使在夜間分泌的褪黑激素增加,並改善睡眠品質。
現代醫學亦指出,白天時人體處於活動狀態,交感神經旺盛,對外的抵抗力較強;夜晚睡眠時則副交感神經功能旺盛,內臟器官處於修復狀態。醫師建議睡眠不佳者,可考慮以針灸治療,讓身體氣血陰陽更加平衡,以利睡眠。針灸治療失眠,現代研究證實針灸可以抑制大腦皮層的興奮狀態或透過釋放神經傳導物質或褪黑激素等,達到安神定志的效果。
針灸又分為體針與耳針,耳針於耳部取穴,且可埋針或埋貼磁珠,離開診間或回家後可自行刺激,爾後只要定期回診更換即可。失眠可以經中醫辯證論治選擇穴位,如神門、通里、內關、合谷、太衝;三陰交、足三里、豐隆、復溜、湧泉;頭皮的四神聰;耳針以神門、心、皮質下、肝、脾胃等穴位治療。
醫師指出,通常當天針灸時會睡得較理想,同時還要配合減少睡眠前看電視、電腦,少攝取刺激性食物、飲品等生活作息改變,才能進一步改善。此外,心神不寧時可多按壓耳後穴位,或請醫師針灸。緊張失眠者可在耳後穴位,如位於髮際內,在翳風、風池之間位置循穴扎針,具有安定精神的效果。不少患者會感到焦慮緊張、心神不寧。此時不妨針灸如勞宮、湧泉,定神等幫助紓緩情緒的穴位,有助舒緩焦慮感。中醫師鄭歲宗表示,亦可在耳後循穴按壓或針灸。
不少民眾會有失眠、自覺心跳加速等焦慮症狀,醫師指出,穴位按摩、針灸能有效舒緩情緒,例如可按壓神門及內關穴。掌後二寸兩筋之間為內關穴。也可按壓耳神門,具寧心安神功效,主治失眠、多夢、痛症或藥物戒斷症。耳穴可埋針或埋貼磁珠及傳統的王不留行子,但也可取材米粒、綠豆等作為穴位刺激的工具。
對於心跳較快的患者,可請醫師指導按心區,能有促進血液循環功能,主治失眠多夢、心律不整等。此外可壓內分泌,具調理內分泌功效,此穴主治內分泌疾病,如月經不調、更年期症候群等。
不過,部分患者既怕針灸,又不想吃藥。醫師指出,此時穴位按摩亦可行,平時可以自行按壓耳神門穴、內關穴、攢竹穴,讓心情較為穩定有助於入睡,但記得不要用指甲用力刺穴位,以免造成破皮或疼痛。
醫師進一步指出,精神緊繃時進行經絡穴位按摩、針灸都有一定的幫助。甚至只要簡單的肌肉放鬆按摩,讓患者減少緊繃感,對病情的恢復都有一定的作用。
針對一些壓力症狀針灸穴位治療效果不差,例如內關主治中風喪失意識、心跳異常、驚慌、失眠等。其他常用治療穴味如百會穴可以開竅寧神作用。內關穴則可以調和脾胃、寬胸理氣,使患者有寧心安神感覺。足三里則常常用來健脾益氣、消除疲勞及調節免疫力。位於手背的合谷穴是很好的止痛穴道,有頭痛症狀的人可以加針合谷。肌肉緊繃的患者可以針太衝穴及陽陵泉。
Re: 《針灸治療常效症》針灸常見有效適應症 WHO訂定64種
《針灸治療常效症》鎮痛效益 已累積明確實證研究基礎
台灣新生報 更新日期:"2010/04/10 00:07" ◎記者萬博超/專題報導
鎮痛效益是國內外針灸研究的重點之一,中國藥大學附設醫院中醫副院長孫茂峰表示,「針刺止痛效果已累積明確的實證研究基礎」。尤其對於肝、腎機能較差,或對止痛、麻醉藥物反應異常的患者來說,針灸止痛療法具優勢;但在台灣目前醫療環境下,針灸麻醉、手術前後的針灸止痛輔助治療,中醫實質的發揮空間仍有限。
北市中醫師公會名譽理事長陳旺全指出,疼痛其實是一種生物體的警戒信號,但持久疼痛又常造成生理功能失調,嚴重的疼痛也可能導致休克,針灸有助阻斷疼痛相關訊號的神經傳導,是針灸有效止痛的原因之一。
孫茂峰表示,麻醉藥物會抑制呼吸、血壓,必須由器官代謝,針灸則不影響正常生理功能,對於較不適合藥物麻醉的患者來說,針灸是不錯的輔助止痛技術,至少可以降低藥物使用量。
不過他表示,針灸麻醉操作的前置作業即誘導麻醉時間較藥物麻醉費時,針灸相對於藥物,更難定量、標準化操作也是事實。而就需內臟疼痛強力抑制及肌肉鬆弛條件的腹腔手術來說,針灸麻醉並不適合。
北市聯合醫院陽明院區中醫師葉家豪指出,針灸止痛的機轉雖早被證實,但在實務面上,針灸止痛目前多用於病患手術後及出院後遺留的術後疼痛,而非用於手術麻醉。
目前台灣手術針灸麻醉少被操作的另一個原因,孫茂峰解釋,主要是台灣的中西醫界線明顯,手術是由西醫主治醫師負責,從術前、術後出院前的治療大小事,包含止痛等環節,主治醫師肩負主要責任。而西醫有完整的麻醉科醫師,術後疼痛也有藥物供治療,西醫師會採用本身領域最熟悉的步驟,除非西醫師本身修習過足夠的中醫學分,了解、熟悉針灸,否則考慮會診中醫針灸止痛或輔助治療的情況不多見,通常醫師不願意他個人所不了解的技術介入。
孫茂峰表示,國內不乏有針灸止痛的研究,先前有醫師針對泌尿道結石導致的絞痛急性病症,進行針灸止痛研究,發現確實效果不差,然而研究者同時具中西醫師背景,才是研究能順利進行的關鍵。他強調,在急重症的止痛來說,實務上使用針灸機會不多,因為這類病人第一時間大都由西醫處理,西醫大都會以自己最熟悉的方式處理。但這不代表針灸無效。
針灸助改善嘔吐、噁心等消化道症狀,中國藥大學附設醫院中醫副院長孫茂峰指出,國際至少已有十一篇隨機性對照研究顯示,針灸能止吐,研究對象達兩千人。對於藥物導致的嘔吐或腸胃道異常,引發的嘔吐或噁心都有助益。
孫茂峰指出,國際研究最多的就是針刺內關穴有助改善嘔吐。針灸與抗吐劑是臨床上可以運用的方法,尤其針灸對改善放化療造成的噁心、嘔吐方面效果頗佳。大腸激躁症、潰瘍性腸炎治療,甚至內視鏡檢查時的止痛都可藉由針灸達成。
此外,針對癌患常規治療後惡性痛、潰瘍,甚至放射治療後的皮膚局部纖維化,針灸都顯示療效。英國研究指出,針灸對改善癌患治療後惡性痛、潰瘍的有效率達八成以上。不過,單次針灸無法維持很長久的效果。針灸必須設定療程,患者要有一定的恆心與毅力。
醫師指出,針灸助止吐及止嗝的效益,無論對接受放化療或邁入癌末安寧療護的患者皆有幫助。
醫師指出,針灸穴位常用穴位有合谷、曲池、內關、足三里,針後待患者有痠脹麻的感覺,也就是得氣後行針,再留針二十分鐘後拔針。患者打嗝情況在頻率漸減,之後並完全暫停。隔天再重複施針,以加強療效。
部分惡性腫瘤目前仍無法治癒,但藉由針灸可緩解癌末患者一些不適症狀,改善其生活品質,例如有患者罹患大腸癌,經開刀化療後仍陷入危急狀態,最後已神智不清,即使灌中藥也不斷嘔吐,無法吸收,在足三里上扎針才能順利給藥。患者病情逐漸改善,健康生活。
有些癌症病情嚴重的患者,即使服用藥物也難以吸收,甚至會引發嘔吐。臨床中醫師表示,此屬胃不能納氣的現象,若扎針足三里穴,就能改善。「足三里」的取穴法簡單來說,就是手掌平放在膝蓋上,中指垂直向下放在脛骨上,無名指尖所在位置即是;即在膝蓋下三寸,脛骨外側一橫指的地方。
台灣新生報 更新日期:"2010/04/10 00:07" ◎記者萬博超/專題報導
鎮痛效益是國內外針灸研究的重點之一,中國藥大學附設醫院中醫副院長孫茂峰表示,「針刺止痛效果已累積明確的實證研究基礎」。尤其對於肝、腎機能較差,或對止痛、麻醉藥物反應異常的患者來說,針灸止痛療法具優勢;但在台灣目前醫療環境下,針灸麻醉、手術前後的針灸止痛輔助治療,中醫實質的發揮空間仍有限。
北市中醫師公會名譽理事長陳旺全指出,疼痛其實是一種生物體的警戒信號,但持久疼痛又常造成生理功能失調,嚴重的疼痛也可能導致休克,針灸有助阻斷疼痛相關訊號的神經傳導,是針灸有效止痛的原因之一。
孫茂峰表示,麻醉藥物會抑制呼吸、血壓,必須由器官代謝,針灸則不影響正常生理功能,對於較不適合藥物麻醉的患者來說,針灸是不錯的輔助止痛技術,至少可以降低藥物使用量。
不過他表示,針灸麻醉操作的前置作業即誘導麻醉時間較藥物麻醉費時,針灸相對於藥物,更難定量、標準化操作也是事實。而就需內臟疼痛強力抑制及肌肉鬆弛條件的腹腔手術來說,針灸麻醉並不適合。
北市聯合醫院陽明院區中醫師葉家豪指出,針灸止痛的機轉雖早被證實,但在實務面上,針灸止痛目前多用於病患手術後及出院後遺留的術後疼痛,而非用於手術麻醉。
目前台灣手術針灸麻醉少被操作的另一個原因,孫茂峰解釋,主要是台灣的中西醫界線明顯,手術是由西醫主治醫師負責,從術前、術後出院前的治療大小事,包含止痛等環節,主治醫師肩負主要責任。而西醫有完整的麻醉科醫師,術後疼痛也有藥物供治療,西醫師會採用本身領域最熟悉的步驟,除非西醫師本身修習過足夠的中醫學分,了解、熟悉針灸,否則考慮會診中醫針灸止痛或輔助治療的情況不多見,通常醫師不願意他個人所不了解的技術介入。
孫茂峰表示,國內不乏有針灸止痛的研究,先前有醫師針對泌尿道結石導致的絞痛急性病症,進行針灸止痛研究,發現確實效果不差,然而研究者同時具中西醫師背景,才是研究能順利進行的關鍵。他強調,在急重症的止痛來說,實務上使用針灸機會不多,因為這類病人第一時間大都由西醫處理,西醫大都會以自己最熟悉的方式處理。但這不代表針灸無效。
針灸助改善嘔吐、噁心等消化道症狀,中國藥大學附設醫院中醫副院長孫茂峰指出,國際至少已有十一篇隨機性對照研究顯示,針灸能止吐,研究對象達兩千人。對於藥物導致的嘔吐或腸胃道異常,引發的嘔吐或噁心都有助益。
孫茂峰指出,國際研究最多的就是針刺內關穴有助改善嘔吐。針灸與抗吐劑是臨床上可以運用的方法,尤其針灸對改善放化療造成的噁心、嘔吐方面效果頗佳。大腸激躁症、潰瘍性腸炎治療,甚至內視鏡檢查時的止痛都可藉由針灸達成。
此外,針對癌患常規治療後惡性痛、潰瘍,甚至放射治療後的皮膚局部纖維化,針灸都顯示療效。英國研究指出,針灸對改善癌患治療後惡性痛、潰瘍的有效率達八成以上。不過,單次針灸無法維持很長久的效果。針灸必須設定療程,患者要有一定的恆心與毅力。
醫師指出,針灸助止吐及止嗝的效益,無論對接受放化療或邁入癌末安寧療護的患者皆有幫助。
醫師指出,針灸穴位常用穴位有合谷、曲池、內關、足三里,針後待患者有痠脹麻的感覺,也就是得氣後行針,再留針二十分鐘後拔針。患者打嗝情況在頻率漸減,之後並完全暫停。隔天再重複施針,以加強療效。
部分惡性腫瘤目前仍無法治癒,但藉由針灸可緩解癌末患者一些不適症狀,改善其生活品質,例如有患者罹患大腸癌,經開刀化療後仍陷入危急狀態,最後已神智不清,即使灌中藥也不斷嘔吐,無法吸收,在足三里上扎針才能順利給藥。患者病情逐漸改善,健康生活。
有些癌症病情嚴重的患者,即使服用藥物也難以吸收,甚至會引發嘔吐。臨床中醫師表示,此屬胃不能納氣的現象,若扎針足三里穴,就能改善。「足三里」的取穴法簡單來說,就是手掌平放在膝蓋上,中指垂直向下放在脛骨上,無名指尖所在位置即是;即在膝蓋下三寸,脛骨外側一橫指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