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年型類風溼性關節炎 常被誤為成長痛
自由 更新日期:"2010/07/30 04:11"
記者王昶閔/台北報導
幼年型類風濕性關節炎是一種好發於兒童、青少年時期的自體免疫疾病,病患卻常被誤診而輾轉求醫,小兒風濕免疫科醫師提醒,及早正確診斷、正確用藥,可使關節不再繼續被破壞,可回歸正常生活,也不影響生長發育。
兒童過敏及氣喘病基金會董事長、台大兒科教授江伯倫舉例說明,一名少女在11歲時,出現關節紅、腫、熱、痛的症狀,起初也被誤診為成長痛,輾轉就醫後才確診,經傳統藥物治療一年半後停藥,生長發育未受影響,高中時,身高長到172公分,還加入游泳校隊。
18歲以下都該看兒科
江伯倫表示,幼年型類風濕性關節炎是16歲以下兒童、青少年最常見的自體免疫疾病,早年調查盛行率約10萬分之16,但一般認為是低估,此病也常被誤認為成長痛或其他骨科疾病。
江伯倫表示,3到5歲與8到10歲是發病高峰,病童的膝蓋、手腕、踝關節會紅、腫、熱、痛,通常會突然不敢走路、不想運動、排拒上課;有6成病患可用傳統藥物治療,一年半即可停藥,另外4成因病情較難控制,需要使用生物免疫製劑,只要及早治療,可避免關節繼續遭到破壞。
此外,兒科醫學會秘書長、台大兒科副教授李秉穎表示,好發於青少年時期的「菊池病」,症狀是發燒、白血球低下、頸部淋巴腺腫大,是一種少見的自體免疫疾病,需要用非類固醇抗發炎止痛劑與類固醇來治療,缺乏兒科學識與經驗的非兒科醫師,就可能誤以為是感染症,而不斷給予病人使用抗生素,卻達不到治療效果。
兒科醫學會副秘書長葉樹人表示,因青春期體質的特殊性,很多疾病是身體多種機制連動引起,只檢查單一科別的問題,常無法找出病因,成人科醫師也不見得瞭解兒少疾病。
兒科醫學會理事長、台大兒科教授張美惠昨強調,除了12歲以下兒童外,12到18歲的國、高中階段是關鍵成長期,有病也應該看兒科。
幼年型類風溼性關節炎 常被誤為成長痛
版主: MissC
版面規則
有關西醫婦兒科,皆在此發表。
有關西醫婦兒科,皆在此發表。
Re: 幼年型類風溼性關節炎 常被誤為成長痛
小醫典─如何區分成長痛與幼年型類風濕性關節炎
自由 更新日期:"2010/07/30 04:11"
小醫典─如何區分成長痛與幼年型類風濕性關節炎
◎成長痛:
好發於4到9歲,疼痛時間大部分是晚上與清晨,休息半個小時到一個小時就可明顯改善,並能繼續走動,屬於良性疼痛,未來會自然痊癒。
◎幼年型類風濕性關節炎:
好發於3到5歲與8到10歲,腳踝、關節會紅、腫、熱、痛,病童常痛到不敢走路、排拒上課、不想運動,經休息後,也無法改善;若不治療,關節可能會遭到破壞、影響生長發育與運動功能。
資料來源:台大兒科教授江伯倫
整理:記者王昶閔
自由 更新日期:"2010/07/30 04:11"
小醫典─如何區分成長痛與幼年型類風濕性關節炎
◎成長痛:
好發於4到9歲,疼痛時間大部分是晚上與清晨,休息半個小時到一個小時就可明顯改善,並能繼續走動,屬於良性疼痛,未來會自然痊癒。
◎幼年型類風濕性關節炎:
好發於3到5歲與8到10歲,腳踝、關節會紅、腫、熱、痛,病童常痛到不敢走路、排拒上課、不想運動,經休息後,也無法改善;若不治療,關節可能會遭到破壞、影響生長發育與運動功能。
資料來源:台大兒科教授江伯倫
整理:記者王昶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