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養生特輯】
Re: 【夏日養生特輯】
夏季服生薑好處多
俗語則有「冬吃蘿蔔夏吃薑,不勞醫生開處方。」生薑是人們常用的佐食調味佳品。它除了供食用之外,同時用於醫療保健與養生,這在我國已有悠久的歷史。明代大醫藥家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曾讚頌生薑「辛而不葷,去邪避惡,生淡熟食,醋、醬、糟、鹽、蜜煎,調和,無不宜之,可蔬可和、可果可藥,其利搏矣。」
生薑性溫味辛,入肺、胃、脾經。其營養豐富,據測定每100g生淨鮮品中含水分85g,蛋白質1.3g,脂肪0.6g,碳水化合物6.6g,粗纖維2. 7g,灰分0.8g,鐵1.4mg,錳3.2mg,鉀295mg,鈉14.9mg,鈣27mg,鎂0.4mg,磷25mg,鋅0.34mg,銅0. 14mg,硒0.56mg,胡蘿蔔素0.17mg,硫胺素0.02mg,核黃素0.03mg,尼克酸0.8mg,抗壞血酸4mg,並含有辣味成分的辣素、 天冬素及谷氨酸、天冬氨酸、綠氨酸、苦氨酸等,含樹脂狀物質及澱粉;同時也含有揮發油,其主要成分為薑醇、薑烯、水芹烯、檸檬醛等。
生薑不僅含有豐富的營養成分,同時還具有醫療保健及養生的作用。生薑作為調料,辛辣芳香,入到鮮雞、鴨、魚、蝦等菜中可起到避腥、開胃作用,且使菜肴味道更加鮮美香甜。自古生薑就是調味品,是食療的佳品和醫療保健及養生藥療的藥品。中醫學認為,夏季人體內的陽氣外走,腹中相對偏寒,所以夏天適當吃些生薑對人體健康有益。
由於生薑具有辛辣芳香之味,又含有薑辣素和揮發油,故生薑具有較好的食用和藥用價值。從古至今許多藥理學家的研究證明,生薑是預防和治療多種常見易發病的一種效果明顯的醫療保健良藥,現介紹如下:
口腔潰瘍 生薑汁漱口,也可用熱薑水漱口,每天2至3次,一般6至9次潰瘍面即可癒合。
急性腸炎 生薑120g切片,蘸米酒30g急搽患者四肢,擦至轉熱,每日2至3次,連續3至5日腸炎可治癒。
食物中毒 生薑30g搗汁,紅糖30g,溫開水沖服。
胃寒疼痛 1.虛弱無力,食欲不振,消化不良,蛔蟲性疼痛。鮮鯽魚一條(250g)去鱗,鰓、內臟。生薑30g切片,與橘皮10g、胡椒3g共裝布袋中,包紮後裝填 魚腹中加水適量用火煨熟。食時去腹中中藥袋,加鹽少許,具有溫胃散寒的功效。 2.生薑10片,蔥白7根,共搗碎熱酒沖服,或搗爛敷臍部。 3.生薑60至 120g(冬季用120g,夏季60g),紅糖120g,大棗7枚,同煮,吃棗肉喝湯,每日1劑,連服3劑。
感冒風寒 1.胃寒型噁心,胃中不適者用生薑6g,蔥白3cm3段,大棗4枚,水煎1次服下或生薑30g切片,紅糖9g煎湯趁熱服下。 2.外感食慾不振,嘔逆嘔吐, 咳嗽痰多等,鮮薑500g置蒸餾瓶中,加水適量蒸餾取汁1000ml。冷飲或溫服,每次50ml,每日3次。其功能溫胃止嘔,為胃寒不適的常用方藥。
動脈硬化 每天早晚用熱薑水漱口並在睡前飲熱薑水1杯,可促進血液迴圈,若能堅持數年,即可有效防止動脈硬化,又可養生長壽。
醉酒 用熱薑湯代茶飲用,可加速血液迴圈,消化體內酒精。如果熱薑湯中加適量蜂蜜,讓身體直接吸收,對緩解或消除酒醉就更好了。
文章來源:華夏中醫網
俗語則有「冬吃蘿蔔夏吃薑,不勞醫生開處方。」生薑是人們常用的佐食調味佳品。它除了供食用之外,同時用於醫療保健與養生,這在我國已有悠久的歷史。明代大醫藥家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曾讚頌生薑「辛而不葷,去邪避惡,生淡熟食,醋、醬、糟、鹽、蜜煎,調和,無不宜之,可蔬可和、可果可藥,其利搏矣。」
生薑性溫味辛,入肺、胃、脾經。其營養豐富,據測定每100g生淨鮮品中含水分85g,蛋白質1.3g,脂肪0.6g,碳水化合物6.6g,粗纖維2. 7g,灰分0.8g,鐵1.4mg,錳3.2mg,鉀295mg,鈉14.9mg,鈣27mg,鎂0.4mg,磷25mg,鋅0.34mg,銅0. 14mg,硒0.56mg,胡蘿蔔素0.17mg,硫胺素0.02mg,核黃素0.03mg,尼克酸0.8mg,抗壞血酸4mg,並含有辣味成分的辣素、 天冬素及谷氨酸、天冬氨酸、綠氨酸、苦氨酸等,含樹脂狀物質及澱粉;同時也含有揮發油,其主要成分為薑醇、薑烯、水芹烯、檸檬醛等。
生薑不僅含有豐富的營養成分,同時還具有醫療保健及養生的作用。生薑作為調料,辛辣芳香,入到鮮雞、鴨、魚、蝦等菜中可起到避腥、開胃作用,且使菜肴味道更加鮮美香甜。自古生薑就是調味品,是食療的佳品和醫療保健及養生藥療的藥品。中醫學認為,夏季人體內的陽氣外走,腹中相對偏寒,所以夏天適當吃些生薑對人體健康有益。
由於生薑具有辛辣芳香之味,又含有薑辣素和揮發油,故生薑具有較好的食用和藥用價值。從古至今許多藥理學家的研究證明,生薑是預防和治療多種常見易發病的一種效果明顯的醫療保健良藥,現介紹如下:
口腔潰瘍 生薑汁漱口,也可用熱薑水漱口,每天2至3次,一般6至9次潰瘍面即可癒合。
急性腸炎 生薑120g切片,蘸米酒30g急搽患者四肢,擦至轉熱,每日2至3次,連續3至5日腸炎可治癒。
食物中毒 生薑30g搗汁,紅糖30g,溫開水沖服。
胃寒疼痛 1.虛弱無力,食欲不振,消化不良,蛔蟲性疼痛。鮮鯽魚一條(250g)去鱗,鰓、內臟。生薑30g切片,與橘皮10g、胡椒3g共裝布袋中,包紮後裝填 魚腹中加水適量用火煨熟。食時去腹中中藥袋,加鹽少許,具有溫胃散寒的功效。 2.生薑10片,蔥白7根,共搗碎熱酒沖服,或搗爛敷臍部。 3.生薑60至 120g(冬季用120g,夏季60g),紅糖120g,大棗7枚,同煮,吃棗肉喝湯,每日1劑,連服3劑。
感冒風寒 1.胃寒型噁心,胃中不適者用生薑6g,蔥白3cm3段,大棗4枚,水煎1次服下或生薑30g切片,紅糖9g煎湯趁熱服下。 2.外感食慾不振,嘔逆嘔吐, 咳嗽痰多等,鮮薑500g置蒸餾瓶中,加水適量蒸餾取汁1000ml。冷飲或溫服,每次50ml,每日3次。其功能溫胃止嘔,為胃寒不適的常用方藥。
動脈硬化 每天早晚用熱薑水漱口並在睡前飲熱薑水1杯,可促進血液迴圈,若能堅持數年,即可有效防止動脈硬化,又可養生長壽。
醉酒 用熱薑湯代茶飲用,可加速血液迴圈,消化體內酒精。如果熱薑湯中加適量蜂蜜,讓身體直接吸收,對緩解或消除酒醉就更好了。
文章來源:華夏中醫網
Re: 【夏日養生特輯】
夏令藥茶降血壓
夏日炎炎,高血壓患者除了需要藥物治療外,還應飲用一些養陰清熱、平肝潛陽的藥物,以助血壓下降。下面介紹幾款適宜於高血壓患者飲用的夏令藥茶。
菊花決明子茶 取決明子15克,加水煮沸15分鐘,濾液泡入菊花6克,當茶飲用。藥理研究證實,菊花和決明子有減少血中膽固醇、降低血壓的作用。暑天泡茶飲用,對肝火較旺、頭痛目赤、心煩善怒、口渴汗出較多的高血壓患者,益處多多。
玉蓮飲 取玉米須60克,蓮子心5克,煎水當茶飲。有清熱、安神、除煩的作用。高血壓、神經衰弱的患者飲此茶效果好。
山楂荷葉茶 取山楂15克,荷葉12克,煎水代茶。山楂有擴張冠狀動脈、舒張血管、降壓等多方面的功效;荷葉能清熱解暑、健脾開胃,還能直接使血壓下降。此茶適宜於高血壓兼高脂血患者飲用。
文章來源:華夏中醫網
夏日炎炎,高血壓患者除了需要藥物治療外,還應飲用一些養陰清熱、平肝潛陽的藥物,以助血壓下降。下面介紹幾款適宜於高血壓患者飲用的夏令藥茶。
菊花決明子茶 取決明子15克,加水煮沸15分鐘,濾液泡入菊花6克,當茶飲用。藥理研究證實,菊花和決明子有減少血中膽固醇、降低血壓的作用。暑天泡茶飲用,對肝火較旺、頭痛目赤、心煩善怒、口渴汗出較多的高血壓患者,益處多多。
玉蓮飲 取玉米須60克,蓮子心5克,煎水當茶飲。有清熱、安神、除煩的作用。高血壓、神經衰弱的患者飲此茶效果好。
山楂荷葉茶 取山楂15克,荷葉12克,煎水代茶。山楂有擴張冠狀動脈、舒張血管、降壓等多方面的功效;荷葉能清熱解暑、健脾開胃,還能直接使血壓下降。此茶適宜於高血壓兼高脂血患者飲用。
文章來源:華夏中醫網
Re: 【夏日養生特輯】
「以熱制熱」夏養生
初夏時節天氣轉熱,一些人早早打開空調享受清涼。然而實踐證明:冷水浴、電風扇及空調等雖能使局部溫度降低,但總體上說,體內熱量難以及時散發,皮膚雖然涼爽了,心中反覺更熱了。專家指出,「以熱制熱」有助於安然度過炎炎盛夏。
耐熱鍛煉 人體的熱耐受能力與熱應激蛋白有關,而這種熱應激蛋白合成的增加,與受熱程度和受熱時間有關。經常處於高溫環境中,熱應激蛋白的合成增加,使人體的熱耐受力增強;以後再進入高溫環境中,人體細胞的受損程度就會明顯減輕。科學研究還揭示,獲得或提高熱耐受能力的最佳方法是進行耐熱鍛煉,即在逐漸升高的氣溫下進行鍛煉,以達到適應更高溫度環境的目的。進行耐熱鍛煉時雖會大汗淋漓,但過後體溫反會降低,使缺氧程度減輕,體溫調節功能提高,熱適應能力增強,不但可增強體質和耐熱能力,還可有效地防止中暑。
喝熱茶 冷飲只能暫時解暑,不能持久解熱、解渴。飲用熱茶,可消暑解渴、清熱涼身。飲熱茶後能擴張血管,促進汗腺分泌,排汗暢快,大量汗液通過皮膚表面的毛孔滲出體外而揮發,帶走大量體熱,能大範圍降低體表溫度2℃~3℃。此外,茶葉中的茶鹼有利尿作用,排尿也能帶走數量可觀的熱量。且茶水中含有茶多酚、茶色素和氨基酸等,不但能刺激唾液分泌,而且能與唾液發生反應,滋潤口腔,產生清涼感覺,而冷飲無此作用。
洗熱水腳 腳有第二心臟之稱,人的腳上分佈有全身的代表區和五臟六腑的反射點。古人素有「睡前洗腳,勝吃補藥」之說,夏季也不例外。當時雖然感覺有點熱,但事後反而會帶來涼意和舒適。
洗熱水澡 夏天洗冷水澡會使皮膚收縮,汗腺分泌停止,洗後反覺更熱。而洗熱水澡時,熱刺激大腦溫度感受器,熱資訊傳遞到體溫調節中樞,再經過一系列的神經反射調節,皮膚毛細血管和毛孔迅速擴張,汗液分泌加強,從而有效地將人體深部的熱量散發出去,使人感覺涼爽。
文章來源:華夏中醫網
初夏時節天氣轉熱,一些人早早打開空調享受清涼。然而實踐證明:冷水浴、電風扇及空調等雖能使局部溫度降低,但總體上說,體內熱量難以及時散發,皮膚雖然涼爽了,心中反覺更熱了。專家指出,「以熱制熱」有助於安然度過炎炎盛夏。
耐熱鍛煉 人體的熱耐受能力與熱應激蛋白有關,而這種熱應激蛋白合成的增加,與受熱程度和受熱時間有關。經常處於高溫環境中,熱應激蛋白的合成增加,使人體的熱耐受力增強;以後再進入高溫環境中,人體細胞的受損程度就會明顯減輕。科學研究還揭示,獲得或提高熱耐受能力的最佳方法是進行耐熱鍛煉,即在逐漸升高的氣溫下進行鍛煉,以達到適應更高溫度環境的目的。進行耐熱鍛煉時雖會大汗淋漓,但過後體溫反會降低,使缺氧程度減輕,體溫調節功能提高,熱適應能力增強,不但可增強體質和耐熱能力,還可有效地防止中暑。
喝熱茶 冷飲只能暫時解暑,不能持久解熱、解渴。飲用熱茶,可消暑解渴、清熱涼身。飲熱茶後能擴張血管,促進汗腺分泌,排汗暢快,大量汗液通過皮膚表面的毛孔滲出體外而揮發,帶走大量體熱,能大範圍降低體表溫度2℃~3℃。此外,茶葉中的茶鹼有利尿作用,排尿也能帶走數量可觀的熱量。且茶水中含有茶多酚、茶色素和氨基酸等,不但能刺激唾液分泌,而且能與唾液發生反應,滋潤口腔,產生清涼感覺,而冷飲無此作用。
洗熱水腳 腳有第二心臟之稱,人的腳上分佈有全身的代表區和五臟六腑的反射點。古人素有「睡前洗腳,勝吃補藥」之說,夏季也不例外。當時雖然感覺有點熱,但事後反而會帶來涼意和舒適。
洗熱水澡 夏天洗冷水澡會使皮膚收縮,汗腺分泌停止,洗後反覺更熱。而洗熱水澡時,熱刺激大腦溫度感受器,熱資訊傳遞到體溫調節中樞,再經過一系列的神經反射調節,皮膚毛細血管和毛孔迅速擴張,汗液分泌加強,從而有效地將人體深部的熱量散發出去,使人感覺涼爽。
文章來源:華夏中醫網
Re: 【夏日養生特輯】
2007.07.05 中國時報
熟齡族 夏日健康飲食
趙濰
全球氣溫暖化,夏天是一年比一年的熱,炎炎夏日氣溫動輒35、36℃,喝冰水、吃銼冰、吹冷氣……這些方法雖然都可以暫時地消暑,但對於熟齡朋友們的健康而言,卻有著負面的影響;如果能夠透過合宜的消暑飲食,在美味之外也增進健康,應該是不錯的選擇。
夏季人體的新陳代謝處於高峰期,隨著汗水的排出,水分、電解質及維生素、礦物質……均會大量地流失,容易造成身體代謝異常,出現口乾舌燥、疲倦、食慾不振、頭痛、血壓上升……等現象。尤其是50歲以上的熟年族群,隨著年齡的增加,身體機能也逐漸衰退,若飲用了過多的冰水及冰品,會使得消化系統中的胃液被稀釋,進而影響腸胃道的正常運作,引發腹脹、腹痛、腹瀉、便秘……等症狀。
近年醫學實驗證實:當氣溫到達攝氏36℃以上,部分老年人的新陳代謝易產生紊亂,更容易引起舊疾復發、加速原有疾病的惡化!因此夏日飲食對熟年族群的重要性,更是不可輕忽。
熟齡朋友夏天到底要怎麼吃?才能吃出健康、美味、零負擔呢!只要把握住下列幾項飲食要點,就能吃出健康百分百。
1.飲食清淡、營養均衡
熟年族群的夏日飲食應以清補為宜,烹調方式以採用蒸煮、汆燙、慢燉、燜燒……等為佳,應避免油炸、煎烤這類重油的烹調方式;此外,辛辣、油膩、燥熱……等刺激性的食物,容易加遽腸胃負擔,造成代謝失衡,熟年朋友不宜食用。
建議,中老年族群可適量的食用一些深海魚類、瘦肉、豆腐、新鮮蔬菜、水果,從中攝取因汗水而流失的維生素、蛋白質、鈣、磷、鈉……等營養素,均衡膳食才能營養加倍。
2.高纖低脂健康多
夏季是蔬果的盛產期,對於食材的選擇上相對更加多元,熟齡族飲食可以多選購含水量高、且富含膳食纖維的食物,如:玉米、豌豆、秋葵、小白菜、紅蘿蔔、番茄、芹菜、地瓜葉、竹筍、牛蒡、蓮藕、海藻類……等。水果有:芭樂、奇異果、柳丁、橘子、金棗、蘋果、釋迦、榴槤、百香果、桃子…等。增加蔬果的攝取量,不但可以保持體內營養代謝平衡,還可以預防脫水、清熱消暑、排除宿便、整胃健脾。
除了高纖飲食之外,可搭配一些低脂的肉類、海鮮、乳製品、豆類、雞蛋…等。適時地補充優質蛋白質,加上從五穀雜糧內所攝取的熱量,就能營養均衡地吃出這個夏天的健康了。
3.新鮮把關,酵素營養不流失
夏天是細菌快速繁殖的季節,食物也容易腐壞,因此夏日飲食的不二法門就是──趁新鮮吃完,不吃隔夜飯菜。新鮮的食物中,大多含有對人體有益的各類酵素,可以增加營養吸收、幫助熟齡族群的身體代謝。
多數熟年朋友都非常地節儉,因為珍惜食物,往往成為家中的「剩菜處理機」,在此提醒大家,這樣做對身體健康是不利的,千萬不要因小失大,而賠上健康;想吃得新鮮就要少做一點,少留一點。
4.少量多餐助消化吸收
夏季飲食以少量多餐的吃法,對健康最有幫助。
一般人在夏天最愛吃的涼拌菜,熟年族群僅可酌量食用,若食用過多,反而容易引起腸胃不適;此外,太硬的食物,也要盡量少吃,尤其是牙口不太好或太熱吃不下的朋友,可以穿插一些流質或半流質類(如南瓜濃湯)的食物,再搭配少量的正餐一起食用,不但可補充流失的水分,還可以有飽足感。
5.適時補充水分健康不流失
夏季高溫,體內的水分會大量流失,使得血液的流速變慢、濃度增高,容易讓人覺得頭昏腦脹、疲倦、精神不濟……同時,血壓也會隨著上升,從而引發心血管疾病;尤其是有血栓性腦中風、腦血管破裂出血、心肌梗塞……等家族病史的朋友,更需要提高緊覺;千萬不要等到口渴了才喝水,一定要記得適時地補充水分。
冰冷的食物對胃腸會過度刺激,尤其是市售的冷飲含糖比例高,會使得食慾降低,雖然滿足了口腹之慾,卻會丟了健康,熟齡朋友不宜多食。
白開水是人體的最佳拍檔,不但可補充水分,並有助於消化液的分泌、利於體內循環排毒,可預防便秘、痔瘡、腸癌……的發生。總之,適度的喝水好處多多。
每日飲食搭配建議
熟年期
【年齡層】45歲以上
【食物別】奶類1﹣2杯,蛋豆魚肉類4﹣5份,五穀根莖類(米飯)3﹣6碗,油脂類2﹣3湯匙,蔬菜類3碟,水果類2顆
老年期
【年齡層】65歲以上
【食物別】適量降低五穀根莖類與油脂類的攝取。
份量單位說明
每碗:飯一碗(200公克),相當於中型饅頭一個或土司麵包四片。
每杯:牛奶一杯(240㏄),相當於發酵乳一杯(240㏄)或乳酪一片(約30公克)。
每份:肉或家禽或魚類一兩(約30公克),相當於豆腐一塊(100公克)或豆漿一杯(240㏄)或蛋一個。
每碟:蔬菜三兩(約100公克)
每顆:約中型橘子大小一顆(100公克)
每湯匙:一湯匙油(15公克)
夏日飲食宜忌
建議這樣吃:
◆適時補充水分
◆少量多餐
◆清淡飲食,盡量減少調味料
◆多吃蔬菜、水果、豆蛋奶類食物
◆多食用高纖維、低脂肪的食物
◆食物咀嚼次數要增加,可刺激素酵分泌,幫助消化(也
就是慢食)。
避免這樣吃:
◆避免喝太冰冷的飲料
◆避免食用過硬食物,以免造成消化不良
◆不新鮮(隔夜的)的食物千萬不可食用(不要太節省)
◆就算太熱吃不下,也得多少吃一點。
熟齡族 夏日健康飲食
趙濰
全球氣溫暖化,夏天是一年比一年的熱,炎炎夏日氣溫動輒35、36℃,喝冰水、吃銼冰、吹冷氣……這些方法雖然都可以暫時地消暑,但對於熟齡朋友們的健康而言,卻有著負面的影響;如果能夠透過合宜的消暑飲食,在美味之外也增進健康,應該是不錯的選擇。
夏季人體的新陳代謝處於高峰期,隨著汗水的排出,水分、電解質及維生素、礦物質……均會大量地流失,容易造成身體代謝異常,出現口乾舌燥、疲倦、食慾不振、頭痛、血壓上升……等現象。尤其是50歲以上的熟年族群,隨著年齡的增加,身體機能也逐漸衰退,若飲用了過多的冰水及冰品,會使得消化系統中的胃液被稀釋,進而影響腸胃道的正常運作,引發腹脹、腹痛、腹瀉、便秘……等症狀。
近年醫學實驗證實:當氣溫到達攝氏36℃以上,部分老年人的新陳代謝易產生紊亂,更容易引起舊疾復發、加速原有疾病的惡化!因此夏日飲食對熟年族群的重要性,更是不可輕忽。
熟齡朋友夏天到底要怎麼吃?才能吃出健康、美味、零負擔呢!只要把握住下列幾項飲食要點,就能吃出健康百分百。
1.飲食清淡、營養均衡
熟年族群的夏日飲食應以清補為宜,烹調方式以採用蒸煮、汆燙、慢燉、燜燒……等為佳,應避免油炸、煎烤這類重油的烹調方式;此外,辛辣、油膩、燥熱……等刺激性的食物,容易加遽腸胃負擔,造成代謝失衡,熟年朋友不宜食用。
建議,中老年族群可適量的食用一些深海魚類、瘦肉、豆腐、新鮮蔬菜、水果,從中攝取因汗水而流失的維生素、蛋白質、鈣、磷、鈉……等營養素,均衡膳食才能營養加倍。
2.高纖低脂健康多
夏季是蔬果的盛產期,對於食材的選擇上相對更加多元,熟齡族飲食可以多選購含水量高、且富含膳食纖維的食物,如:玉米、豌豆、秋葵、小白菜、紅蘿蔔、番茄、芹菜、地瓜葉、竹筍、牛蒡、蓮藕、海藻類……等。水果有:芭樂、奇異果、柳丁、橘子、金棗、蘋果、釋迦、榴槤、百香果、桃子…等。增加蔬果的攝取量,不但可以保持體內營養代謝平衡,還可以預防脫水、清熱消暑、排除宿便、整胃健脾。
除了高纖飲食之外,可搭配一些低脂的肉類、海鮮、乳製品、豆類、雞蛋…等。適時地補充優質蛋白質,加上從五穀雜糧內所攝取的熱量,就能營養均衡地吃出這個夏天的健康了。
3.新鮮把關,酵素營養不流失
夏天是細菌快速繁殖的季節,食物也容易腐壞,因此夏日飲食的不二法門就是──趁新鮮吃完,不吃隔夜飯菜。新鮮的食物中,大多含有對人體有益的各類酵素,可以增加營養吸收、幫助熟齡族群的身體代謝。
多數熟年朋友都非常地節儉,因為珍惜食物,往往成為家中的「剩菜處理機」,在此提醒大家,這樣做對身體健康是不利的,千萬不要因小失大,而賠上健康;想吃得新鮮就要少做一點,少留一點。
4.少量多餐助消化吸收
夏季飲食以少量多餐的吃法,對健康最有幫助。
一般人在夏天最愛吃的涼拌菜,熟年族群僅可酌量食用,若食用過多,反而容易引起腸胃不適;此外,太硬的食物,也要盡量少吃,尤其是牙口不太好或太熱吃不下的朋友,可以穿插一些流質或半流質類(如南瓜濃湯)的食物,再搭配少量的正餐一起食用,不但可補充流失的水分,還可以有飽足感。
5.適時補充水分健康不流失
夏季高溫,體內的水分會大量流失,使得血液的流速變慢、濃度增高,容易讓人覺得頭昏腦脹、疲倦、精神不濟……同時,血壓也會隨著上升,從而引發心血管疾病;尤其是有血栓性腦中風、腦血管破裂出血、心肌梗塞……等家族病史的朋友,更需要提高緊覺;千萬不要等到口渴了才喝水,一定要記得適時地補充水分。
冰冷的食物對胃腸會過度刺激,尤其是市售的冷飲含糖比例高,會使得食慾降低,雖然滿足了口腹之慾,卻會丟了健康,熟齡朋友不宜多食。
白開水是人體的最佳拍檔,不但可補充水分,並有助於消化液的分泌、利於體內循環排毒,可預防便秘、痔瘡、腸癌……的發生。總之,適度的喝水好處多多。
每日飲食搭配建議
熟年期
【年齡層】45歲以上
【食物別】奶類1﹣2杯,蛋豆魚肉類4﹣5份,五穀根莖類(米飯)3﹣6碗,油脂類2﹣3湯匙,蔬菜類3碟,水果類2顆
老年期
【年齡層】65歲以上
【食物別】適量降低五穀根莖類與油脂類的攝取。
份量單位說明
每碗:飯一碗(200公克),相當於中型饅頭一個或土司麵包四片。
每杯:牛奶一杯(240㏄),相當於發酵乳一杯(240㏄)或乳酪一片(約30公克)。
每份:肉或家禽或魚類一兩(約30公克),相當於豆腐一塊(100公克)或豆漿一杯(240㏄)或蛋一個。
每碟:蔬菜三兩(約100公克)
每顆:約中型橘子大小一顆(100公克)
每湯匙:一湯匙油(15公克)
夏日飲食宜忌
建議這樣吃:
◆適時補充水分
◆少量多餐
◆清淡飲食,盡量減少調味料
◆多吃蔬菜、水果、豆蛋奶類食物
◆多食用高纖維、低脂肪的食物
◆食物咀嚼次數要增加,可刺激素酵分泌,幫助消化(也
就是慢食)。
避免這樣吃:
◆避免喝太冰冷的飲料
◆避免食用過硬食物,以免造成消化不良
◆不新鮮(隔夜的)的食物千萬不可食用(不要太節省)
◆就算太熱吃不下,也得多少吃一點。
Re: 【夏日養生特輯】
夏日戶外活動 醫生提醒留意毛毛蟲飛塵上身
中央社
記者郭美瑜台北電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皮膚科主任林瑞宜今天表示,夏日戶外活動增多,民眾在樹下休息,或將衣服放在樹幹上,接觸毛毛蟲足部的毒性細刺、分泌物,或樹幹上的飛塵,易引起頸肩、背部紅色丘疹,此時應儘快以清水沖洗,並就醫擦藥。
林瑞宜說,暑假戶外活動多,除了防曬補充水分,也要注意毛毛蟲及飛塵皮膚炎。皮膚科門診最近就增加許多頸肩、背或單兩側腰部皮膚出現約兩毫米的密集性紅色丘疹的患者,他們都是到公園或登山時,在樹下休息,毛毛蟲掉落肩部、衣服上,或將衣服放在樹幹上而出現接觸性皮膚炎。
毛毛蟲足部的細刺或分泌物有毒性,林瑞宜說,住在公園、樹木茂密區的住戶,衣服晾在屋外遭樹幹上飛塵的污染而穿上身,或水中生物水母,如果接觸到這些生物,皮膚受毒性物質刺激,易引起類似麻疹或丘疹的症狀。
林瑞宜指出,因毛毛蟲及飛塵引起的皮膚炎奇癢無比,異位性體質的民眾也易引起過敏,民眾可用清水沖洗,癢時不要抓破皮以免細菌感染,並就診、擦藥改善症狀。
中央社
記者郭美瑜台北電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皮膚科主任林瑞宜今天表示,夏日戶外活動增多,民眾在樹下休息,或將衣服放在樹幹上,接觸毛毛蟲足部的毒性細刺、分泌物,或樹幹上的飛塵,易引起頸肩、背部紅色丘疹,此時應儘快以清水沖洗,並就醫擦藥。
林瑞宜說,暑假戶外活動多,除了防曬補充水分,也要注意毛毛蟲及飛塵皮膚炎。皮膚科門診最近就增加許多頸肩、背或單兩側腰部皮膚出現約兩毫米的密集性紅色丘疹的患者,他們都是到公園或登山時,在樹下休息,毛毛蟲掉落肩部、衣服上,或將衣服放在樹幹上而出現接觸性皮膚炎。
毛毛蟲足部的細刺或分泌物有毒性,林瑞宜說,住在公園、樹木茂密區的住戶,衣服晾在屋外遭樹幹上飛塵的污染而穿上身,或水中生物水母,如果接觸到這些生物,皮膚受毒性物質刺激,易引起類似麻疹或丘疹的症狀。
林瑞宜指出,因毛毛蟲及飛塵引起的皮膚炎奇癢無比,異位性體質的民眾也易引起過敏,民眾可用清水沖洗,癢時不要抓破皮以免細菌感染,並就診、擦藥改善症狀。
Re: 【夏日養生特輯】
2007.07.07 中國時報
炎炎夏日 慎防尿路結石
張翠芬/台北報導
炎炎夏日,急診與門診發現尿路結石的病人,有顯著增加的情形。彰化基督教醫院泌尿科主治醫師嚴孟意指出,不要吃太鹹,平時多喝水,是預防尿路結石的基本之道;目前尿路結石的外科治療已進入「尿石免開刀」的時代,患者千萬別諱疾忌醫。
嚴孟意醫師表示,尿液從腎乳頭分泌出來後,流經腎杯、腎盂、輸尿管、膀胱與尿道,最後排出體外,這整個尿液流動的管道,稱為「尿路」,若其中產生了石頭,就形成了所謂的「尿路結石症」。
通常引起尿路結石的因素,可分為內在因素與外在因素。內在因素如遺傳、年齡、性別;外在因素如地理環境、季節氣候、水分的攝取、食物、職業等。嚴孟意表示,尿路結石發生的原因眾多,在預防方面較難掌握,不過,多數學者都同意,吃得太鹹會造成高尿鈣症,連帶的尿石的發生率就相對的提高,所以在飲食方面亦應少加鹽、不要吃太鹹,平時多喝開水,才是預防尿石復發的基本之道!
至於怎麼知道自己有了尿路結石?嚴醫師說,臨床上的症狀以腎絞痛與疼痛性的血尿最為常見,這種疼痛常令人躁動不安,坐、臥、站、躺、彎腰皆無法改善,診斷上通常依患者痛痛史,再加上理學檢查、尿液分析及放射線檢查,大致可診斷出石頭的有無、大小與位置所在。
通常小的尿路結石,經藥物治療與多喝水,就會自然排出,那大的尿路結石呢?嚴孟意表示,近十多年來,尿路結石的外科治療方法突飛猛進,幾乎已進入了「尿石免開刀」的時代,經由體外震波碎石術、經皮腎造廔碎石術、輸尿管鏡碎石術、腹腔鏡截石術與膀胱鏡碎石術,已可解決大多數的結石問題,需要用傳統開刀手術比例降至5﹣10%以下,是結石患者的一大福音。
炎炎夏日 慎防尿路結石
張翠芬/台北報導
炎炎夏日,急診與門診發現尿路結石的病人,有顯著增加的情形。彰化基督教醫院泌尿科主治醫師嚴孟意指出,不要吃太鹹,平時多喝水,是預防尿路結石的基本之道;目前尿路結石的外科治療已進入「尿石免開刀」的時代,患者千萬別諱疾忌醫。
嚴孟意醫師表示,尿液從腎乳頭分泌出來後,流經腎杯、腎盂、輸尿管、膀胱與尿道,最後排出體外,這整個尿液流動的管道,稱為「尿路」,若其中產生了石頭,就形成了所謂的「尿路結石症」。
通常引起尿路結石的因素,可分為內在因素與外在因素。內在因素如遺傳、年齡、性別;外在因素如地理環境、季節氣候、水分的攝取、食物、職業等。嚴孟意表示,尿路結石發生的原因眾多,在預防方面較難掌握,不過,多數學者都同意,吃得太鹹會造成高尿鈣症,連帶的尿石的發生率就相對的提高,所以在飲食方面亦應少加鹽、不要吃太鹹,平時多喝開水,才是預防尿石復發的基本之道!
至於怎麼知道自己有了尿路結石?嚴醫師說,臨床上的症狀以腎絞痛與疼痛性的血尿最為常見,這種疼痛常令人躁動不安,坐、臥、站、躺、彎腰皆無法改善,診斷上通常依患者痛痛史,再加上理學檢查、尿液分析及放射線檢查,大致可診斷出石頭的有無、大小與位置所在。
通常小的尿路結石,經藥物治療與多喝水,就會自然排出,那大的尿路結石呢?嚴孟意表示,近十多年來,尿路結石的外科治療方法突飛猛進,幾乎已進入了「尿石免開刀」的時代,經由體外震波碎石術、經皮腎造廔碎石術、輸尿管鏡碎石術、腹腔鏡截石術與膀胱鏡碎石術,已可解決大多數的結石問題,需要用傳統開刀手術比例降至5﹣10%以下,是結石患者的一大福音。
Re: 【夏日養生特輯】
2007.07.07 中國時報
耳內嗡嗡響 耳鳴令人煩
張翠芬/台北報導
夏天到戶外蟲鳴唧唧,聆聽大自然的天籟,真是一大享受。可是,對有耳鳴困擾的人,夜深人靜時的蟲叫、蟬鳴……卻是無止盡的折磨。三峽宏恩醫院院長李宏信指出,耳鳴是內耳神經病變所引起,耳鳴往往令人心煩而難以承受,除了造成生活上的困擾,還會影響聽力,其實不少藥物都可治療耳鳴,病患應積極就醫,勿輕言放棄。
李宏信醫師表示,耳鳴問題困擾許多人,尤其好發於中老年人。古今中外也有不少名人受耳鳴所苦,例如貝多芬就是因為耳鳴影響到聽力,最後變成全聾;畫家梵谷也是因耳鳴、眩暈,在當時被當成精神病來治療,或許是受不了耳鳴的困擾,梵谷最後竟出現自割耳朵的瘋狂行為。
李宏信說,內耳循環不良和神經萎縮是造成耳鳴的主因,除了老化、血管阻塞,壓力緊張疲勞焦慮,用腦過度、睡眠不足,也會引起反射性血管收縮,造成內耳神經萎縮。
李宏信表示,耳鳴的形態很多,初期很小聲,發作時間很短,若及時治療幾乎可完全治癒。但大多數人都不太在意,耳鳴時間越長聲音也越大,有的如蟬叫、嗡嗡聲、海浪聲……等。當病患耳鳴聲音變大或整天都可聽到時,治療上則需要更多時間。
李宏信強調,耳鳴的藥物治療,主要是使血管恢復暢通,並恢復神經的活性。在恢復血管暢通方面,可以用血管擴張劑,增進末梢血管滲透作用的藥物,使血液養分更易滲入組織中;在治療神經細胞萎縮方面,可運用神經營養及神經細胞復活、再生的藥物。不過每個人的情況不同,如何處方調配非常重要,而且藥物必須服用半年或半年以上才能見效。
李宏信表示,耳鳴若能早期治療,治癒率很高,發作1年以內幾乎都可治癒,若有4、5年以上病史,則至少須要半年至1年甚至更久的時間,才能使萎縮的神經逐漸復活。
除了藥物,李宏信建議,耳鳴患者也須做好生活調適,注意飲食、避免吃太鹹太油,控制好體重血脂、膽固醇,並適度補充硒、鋅等礦物質及維他命E及C等,另外,減輕工作壓力,作息規律別熬夜等,將可使治療事半功倍。
耳內嗡嗡響 耳鳴令人煩
張翠芬/台北報導
夏天到戶外蟲鳴唧唧,聆聽大自然的天籟,真是一大享受。可是,對有耳鳴困擾的人,夜深人靜時的蟲叫、蟬鳴……卻是無止盡的折磨。三峽宏恩醫院院長李宏信指出,耳鳴是內耳神經病變所引起,耳鳴往往令人心煩而難以承受,除了造成生活上的困擾,還會影響聽力,其實不少藥物都可治療耳鳴,病患應積極就醫,勿輕言放棄。
李宏信醫師表示,耳鳴問題困擾許多人,尤其好發於中老年人。古今中外也有不少名人受耳鳴所苦,例如貝多芬就是因為耳鳴影響到聽力,最後變成全聾;畫家梵谷也是因耳鳴、眩暈,在當時被當成精神病來治療,或許是受不了耳鳴的困擾,梵谷最後竟出現自割耳朵的瘋狂行為。
李宏信說,內耳循環不良和神經萎縮是造成耳鳴的主因,除了老化、血管阻塞,壓力緊張疲勞焦慮,用腦過度、睡眠不足,也會引起反射性血管收縮,造成內耳神經萎縮。
李宏信表示,耳鳴的形態很多,初期很小聲,發作時間很短,若及時治療幾乎可完全治癒。但大多數人都不太在意,耳鳴時間越長聲音也越大,有的如蟬叫、嗡嗡聲、海浪聲……等。當病患耳鳴聲音變大或整天都可聽到時,治療上則需要更多時間。
李宏信強調,耳鳴的藥物治療,主要是使血管恢復暢通,並恢復神經的活性。在恢復血管暢通方面,可以用血管擴張劑,增進末梢血管滲透作用的藥物,使血液養分更易滲入組織中;在治療神經細胞萎縮方面,可運用神經營養及神經細胞復活、再生的藥物。不過每個人的情況不同,如何處方調配非常重要,而且藥物必須服用半年或半年以上才能見效。
李宏信表示,耳鳴若能早期治療,治癒率很高,發作1年以內幾乎都可治癒,若有4、5年以上病史,則至少須要半年至1年甚至更久的時間,才能使萎縮的神經逐漸復活。
除了藥物,李宏信建議,耳鳴患者也須做好生活調適,注意飲食、避免吃太鹹太油,控制好體重血脂、膽固醇,並適度補充硒、鋅等礦物質及維他命E及C等,另外,減輕工作壓力,作息規律別熬夜等,將可使治療事半功倍。
Re: 【夏日養生特輯】
喝冰水解中暑?熱氣難消!
大家健康雜誌
記者:施沛琳
今年一入夏,嘉義就有3位農民,連續3天相繼被熱死,
法醫發現都是「中暑」所引起,
令人納悶的是,當事人都沒有警覺,
假如中暑的是你,你能在第一時間察覺嗎?
你的急救方式,又是對的嗎?
40歲出頭的修達向醫師敘述:「最近很奇怪,感覺全身無力、頭痛、想吐,沒什麼胃口,且身體熱熱的,好像發燒,但吃了2個禮拜的感冒成藥,也沒有改善。」醫師直言:「這不是感冒啦!」他這才發現,這段時間根本就吃錯藥。
從事業務工作的昱青最近總覺得昏沈,一直感覺沒睡飽,整天精神萎靡,他懷疑是工作太累,得了慢性疲勞症候群,就醫後發現是中暑。醫師表示,俗語「中睡蛇」指的就是這種狀況。
不久前,萬芳醫院也曾接獲中暑引發腎衰竭的個案,一名勞工朋友在烈日下進行除草工作,未作好防晒措施,又沒有及時補充水分,結果高燒超過40度,送醫時昏迷指數達5、6分,經搶救後,雖救回一命,但因一度引起腎衰竭,一段時間內必須洗腎。
頻繁進出冷氣房與室外 亦可能熱休克
時序入夏,台灣地區即頻傳熱死人事件,不僅在外跑業務或在烈日下工作的人是高危險群,平時躲在冷氣房的上班族,一旦需外出洽公,突然由涼颼颼的冷氣房,轉換到炎熱的環境,也容易出現中暑現象。
這是因為人體體溫升高時,身體會排汗來散熱、降低體溫,若身體溫度上升時,馬上進入冷氣房,皮膚上的毛細血管遇冷空氣會急劇收縮,導致體內高熱無法藉由發汗排出,就容易出現頭昏腦脹、倦怠乏力等症狀。
國泰醫院急診醫學科住院醫師戴志宏指出,國人常受到熱急症的困擾,種類包括:熱昏厥、熱抽筋、熱衰竭與熱休克(中暑),中暑是熱急症最嚴重的情況,醫學上有典型及異常中暑之分。
「典型中暑」主要發生在夏季,主因是「人體無法即時散熱」。尤其是患有心血管疾病、年老,或服用反副交感神經生理作用藥物的人,散熱能力較弱,若體內熱量增加,更不易散熱。
而「異常中暑」主要出現在劇烈運動後的年輕人身上,因運動後「體內熱量驟增」。另外,在潮濕、悶熱環境下,如田裡或工地勞動者,頂著烈陽,體內熱能快速增多,也易異常中暑。
頭痛、食慾不佳 是感冒還是中暑?
中醫學稱「暑熱為病」為「傷暑」,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中醫院區中醫師申一中解釋,「傷暑」與「中暑」略有出入,中暑在西醫定義是發燒40度以上,傷暑的症狀與中暑很像,但沒有中暑那麼嚴重。如果「傷暑」,會有頭痛、身重、胸悶、口渴、汗多、食慾不佳、身倦無力等症狀,也包括中暑前後症狀的表現。
而另一個易讓人混淆的疾病就是「感冒」,有些中暑患者會逕自買感冒藥服用,或主動要求醫師治療感冒,其實,感冒與傷暑的治療方式並不相同,如果把傷暑當作感冒來治療,會增加疾病的複雜性與嚴重程度。
「普通感冒或流行感冒」與「傷暑」還是可區別的,若為感冒或流感會有呼吸道症狀,傷暑則沒有。
他進一步說明,中醫認為暑邪的致病特點有3:
1.暑性炎熱:患者易有身體變熱、循環快、火氣大、口乾舌燥、流汗等症狀。
2.易傷津氣:汗多,易耗傷津液,因而口渴、小便少而黃。其次,氣隨汗出,也易氣虛,有乏力、倦怠等症狀。
3.暑多挾濕:若因夏月環境潮濕,體內不易散熱而中暑,稱為「外濕」;另外,若因天熱貪涼,飲用冰品或多吃生冷瓜果,影響脾胃運作,稱為「內濕」。濕邪致病多令人四肢沉重無力、食慾不振、胸悶、腹脹、噁心嘔吐、便軟或伴腹瀉。
吹冷氣、喝冰水 暑氣更難消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中醫院區中醫師顏志誠說,中暑是因人體無法正常散熱,使體內熱量與水分代謝不均衡,並過度流汗而消耗人體正氣所致。錯誤的解暑方式也是中暑原因之一,如大汗時沖冷水、吹冷氣、喝冰水等,都會讓暑熱無法排除。此時最適合的消暑之道就是——飲用常溫的開水,或處在自然的環境裡。
若依中醫觀點來治療,顏志誠推薦「清熱、益氣、生津」的療法,常用方劑如白虎加人參湯、竹葉石膏湯、清暑益氣湯、生脈飲等。
想要預防熱昏厥或熱休克等熱急症,戴志宏及顏志誠建議:
‧少在陽光下曝晒,避免最熱時段出門。非得外出,儘可能穿著淺色服裝及寬鬆衣物。
‧大熱天從戶外進入室內,不要一下子就躲進冷氣房或猛灌冰水。
‧如有中暑徵兆,要在陰涼的環境休息,以及用物理方法,如向身體灑水等方式降溫。
‧若大量出汗,要補充足量的水分和電解液,可服自製0.1~0.2%的生理鹽水(1公升常溫開水,放入1/4~1/2茶匙的食鹽),也可喝一些運動飲料,但不要直接食用鹽巴。
‧若有任何昏厥前的不適症狀,要及時躺下或坐下。
‧平時可多喝綠豆薏仁湯、桂花酸梅湯,或以薄荷葉與紫蘇葉各100克放入浴缸中浸洗,都有助身體散熱。
大家健康雜誌
記者:施沛琳
今年一入夏,嘉義就有3位農民,連續3天相繼被熱死,
法醫發現都是「中暑」所引起,
令人納悶的是,當事人都沒有警覺,
假如中暑的是你,你能在第一時間察覺嗎?
你的急救方式,又是對的嗎?
40歲出頭的修達向醫師敘述:「最近很奇怪,感覺全身無力、頭痛、想吐,沒什麼胃口,且身體熱熱的,好像發燒,但吃了2個禮拜的感冒成藥,也沒有改善。」醫師直言:「這不是感冒啦!」他這才發現,這段時間根本就吃錯藥。
從事業務工作的昱青最近總覺得昏沈,一直感覺沒睡飽,整天精神萎靡,他懷疑是工作太累,得了慢性疲勞症候群,就醫後發現是中暑。醫師表示,俗語「中睡蛇」指的就是這種狀況。
不久前,萬芳醫院也曾接獲中暑引發腎衰竭的個案,一名勞工朋友在烈日下進行除草工作,未作好防晒措施,又沒有及時補充水分,結果高燒超過40度,送醫時昏迷指數達5、6分,經搶救後,雖救回一命,但因一度引起腎衰竭,一段時間內必須洗腎。
頻繁進出冷氣房與室外 亦可能熱休克
時序入夏,台灣地區即頻傳熱死人事件,不僅在外跑業務或在烈日下工作的人是高危險群,平時躲在冷氣房的上班族,一旦需外出洽公,突然由涼颼颼的冷氣房,轉換到炎熱的環境,也容易出現中暑現象。
這是因為人體體溫升高時,身體會排汗來散熱、降低體溫,若身體溫度上升時,馬上進入冷氣房,皮膚上的毛細血管遇冷空氣會急劇收縮,導致體內高熱無法藉由發汗排出,就容易出現頭昏腦脹、倦怠乏力等症狀。
國泰醫院急診醫學科住院醫師戴志宏指出,國人常受到熱急症的困擾,種類包括:熱昏厥、熱抽筋、熱衰竭與熱休克(中暑),中暑是熱急症最嚴重的情況,醫學上有典型及異常中暑之分。
「典型中暑」主要發生在夏季,主因是「人體無法即時散熱」。尤其是患有心血管疾病、年老,或服用反副交感神經生理作用藥物的人,散熱能力較弱,若體內熱量增加,更不易散熱。
而「異常中暑」主要出現在劇烈運動後的年輕人身上,因運動後「體內熱量驟增」。另外,在潮濕、悶熱環境下,如田裡或工地勞動者,頂著烈陽,體內熱能快速增多,也易異常中暑。
頭痛、食慾不佳 是感冒還是中暑?
中醫學稱「暑熱為病」為「傷暑」,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中醫院區中醫師申一中解釋,「傷暑」與「中暑」略有出入,中暑在西醫定義是發燒40度以上,傷暑的症狀與中暑很像,但沒有中暑那麼嚴重。如果「傷暑」,會有頭痛、身重、胸悶、口渴、汗多、食慾不佳、身倦無力等症狀,也包括中暑前後症狀的表現。
而另一個易讓人混淆的疾病就是「感冒」,有些中暑患者會逕自買感冒藥服用,或主動要求醫師治療感冒,其實,感冒與傷暑的治療方式並不相同,如果把傷暑當作感冒來治療,會增加疾病的複雜性與嚴重程度。
「普通感冒或流行感冒」與「傷暑」還是可區別的,若為感冒或流感會有呼吸道症狀,傷暑則沒有。
他進一步說明,中醫認為暑邪的致病特點有3:
1.暑性炎熱:患者易有身體變熱、循環快、火氣大、口乾舌燥、流汗等症狀。
2.易傷津氣:汗多,易耗傷津液,因而口渴、小便少而黃。其次,氣隨汗出,也易氣虛,有乏力、倦怠等症狀。
3.暑多挾濕:若因夏月環境潮濕,體內不易散熱而中暑,稱為「外濕」;另外,若因天熱貪涼,飲用冰品或多吃生冷瓜果,影響脾胃運作,稱為「內濕」。濕邪致病多令人四肢沉重無力、食慾不振、胸悶、腹脹、噁心嘔吐、便軟或伴腹瀉。
吹冷氣、喝冰水 暑氣更難消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中醫院區中醫師顏志誠說,中暑是因人體無法正常散熱,使體內熱量與水分代謝不均衡,並過度流汗而消耗人體正氣所致。錯誤的解暑方式也是中暑原因之一,如大汗時沖冷水、吹冷氣、喝冰水等,都會讓暑熱無法排除。此時最適合的消暑之道就是——飲用常溫的開水,或處在自然的環境裡。
若依中醫觀點來治療,顏志誠推薦「清熱、益氣、生津」的療法,常用方劑如白虎加人參湯、竹葉石膏湯、清暑益氣湯、生脈飲等。
想要預防熱昏厥或熱休克等熱急症,戴志宏及顏志誠建議:
‧少在陽光下曝晒,避免最熱時段出門。非得外出,儘可能穿著淺色服裝及寬鬆衣物。
‧大熱天從戶外進入室內,不要一下子就躲進冷氣房或猛灌冰水。
‧如有中暑徵兆,要在陰涼的環境休息,以及用物理方法,如向身體灑水等方式降溫。
‧若大量出汗,要補充足量的水分和電解液,可服自製0.1~0.2%的生理鹽水(1公升常溫開水,放入1/4~1/2茶匙的食鹽),也可喝一些運動飲料,但不要直接食用鹽巴。
‧若有任何昏厥前的不適症狀,要及時躺下或坐下。
‧平時可多喝綠豆薏仁湯、桂花酸梅湯,或以薄荷葉與紫蘇葉各100克放入浴缸中浸洗,都有助身體散熱。
Re: 【夏日養生特輯】
天熱游泳消暑小心感染游泳耳
中廣
彭清仁報導
放暑假一個禮拜以來,每天高溫都超過攝氏卅度,不少民眾喜歡帶著小朋友到游泳池消暑戲水,但由於游泳池人多也引發不少的感染後遺症,最常見就是罹患急性外耳炎和流行性結膜炎,因此游泳最好還是要慎選水質合格的泳池,並為孩子準備耳塞、蛙鏡等個人用品,如果感染時,最好立即就醫,才能有一個健康涼爽的夏天。
才剛放暑假就有家長帶著小朋友到醫院求診,病因是耳朵癢或是耳朵痛,新竹市平安診所院長羅汝功指出,每年暑假因為急性外耳炎前來求診的小朋友相當多,而急性外耳炎又稱為游泳耳,主要是由於游泳池中水質不清潔而造成外耳道發炎、腫脹、甚至疼痛,建議小朋友或是大人在游泳後,如果耳朵進水,側著身體跳動,水大都會從耳朵流出,民眾也可以明顯感受到從耳朵流出的水是熱的,或是以清潔的棉花棒伸入耳朵將水吸出,千萬不要用力攪動,以免將耳朵內側皮膚刮破,
而引發其它的感染,一般醫師如果確定是急性外耳炎時,會給予口服抗生素或耳滴劑來治療,約七到十天就可痊癒。另外,最常見的另一項游泳池高感染率的就是流行性結膜炎,初期會有眼睛紅、畏光易流淚等症狀,醫師建議民眾或是小朋友們前往游泳池戲水消暑時,最好慎選水質乾淨的游泳池,另外,水鏡、耳塞都是必備的游泳器具,如果身體出現異狀時,最好立即找醫師診治,才會有一個涼爽健康的夏天。
中廣
彭清仁報導
放暑假一個禮拜以來,每天高溫都超過攝氏卅度,不少民眾喜歡帶著小朋友到游泳池消暑戲水,但由於游泳池人多也引發不少的感染後遺症,最常見就是罹患急性外耳炎和流行性結膜炎,因此游泳最好還是要慎選水質合格的泳池,並為孩子準備耳塞、蛙鏡等個人用品,如果感染時,最好立即就醫,才能有一個健康涼爽的夏天。
才剛放暑假就有家長帶著小朋友到醫院求診,病因是耳朵癢或是耳朵痛,新竹市平安診所院長羅汝功指出,每年暑假因為急性外耳炎前來求診的小朋友相當多,而急性外耳炎又稱為游泳耳,主要是由於游泳池中水質不清潔而造成外耳道發炎、腫脹、甚至疼痛,建議小朋友或是大人在游泳後,如果耳朵進水,側著身體跳動,水大都會從耳朵流出,民眾也可以明顯感受到從耳朵流出的水是熱的,或是以清潔的棉花棒伸入耳朵將水吸出,千萬不要用力攪動,以免將耳朵內側皮膚刮破,
而引發其它的感染,一般醫師如果確定是急性外耳炎時,會給予口服抗生素或耳滴劑來治療,約七到十天就可痊癒。另外,最常見的另一項游泳池高感染率的就是流行性結膜炎,初期會有眼睛紅、畏光易流淚等症狀,醫師建議民眾或是小朋友們前往游泳池戲水消暑時,最好慎選水質乾淨的游泳池,另外,水鏡、耳塞都是必備的游泳器具,如果身體出現異狀時,最好立即找醫師診治,才會有一個涼爽健康的夏天。
Re: 【夏日養生特輯】
夏日炎炎嗜睡 醫師籲勿輕忽甲狀腺機能不足
中央社
記者郭美瑜台北電
夏季天氣酷熱,許多人常覺得頭昏昏、懶洋洋。不過,台灣台北市立聯合醫院發現一名李姓患者常在工作中睡著卻不自知,經過檢查發現是甲狀腺機能低下。聯醫中醫院區醫生徐維偵今天召開記者會表示,甲狀腺機能低下已由過去的缺碘性轉變成自體免疫造成,民眾不要以為是小毛病而輕忽。
徐維偵說,李姓患者曾因意外造成半側頭痛、右側肢體麻木僵硬、胸悶、吸吸困難、聲音沙啞,在外國被診斷為身心症,服用抗焦慮藥效果不佳。
她說,李姓患者回台到院區就診時表示平時工作中會睡著,經旁人提醒才發現自己睡著了。中醫初步診斷為肝鬱氣滯,造成肝膽經脈濕熱而引起氣虛予以調養,並經新陳代謝科檢查確定為甲狀腺機能低下,目前以中西醫結合治療,患者現已服藥中。
徐維偵指出,甲狀腺機能低下已由過去的缺碘性演變成自體免疫為主,即「橋本氏甲狀腺」,是一種慢性炎症反應。患者的甲狀腺呈對稱性的腫大,病症包括:畏冷、虛胖、易便祕、無精打采、嗜睡、睡不飽,四肢肌肉乏力、疼痛、抽筋,皮膚粗糙、頭髮乾粗、臉部及身體浮腫,聲音沙啞,憂鬱、月經不規律、不孕等。
她表示,民眾可以自我檢測,包括靜靜坐著閱讀、看電影或開會、白天看電視、午餐後未喝酒是否會睡著、連續坐一個小時公車或汽車、開車等紅綠燈是否會睡著,或坐著跟人講話是否會睡著,若以「一直發生」為三分,「常發生」為兩分,「偶而發生」為一分,七個問題累積分數超過十二分,可能是得了嗜睡症。
徐維偵說,中醫以臟腑及經絡論治,改善氣血循環、增強免疫體質,雖然患者未服用甲狀腺素補充劑,對自體免疫造成甲狀腺機能低下引起的症狀效果良好。
不過,徐維偵指出,甲狀腺機能低下,也可能是其他病因造成,民眾不要以為是小病而延誤就醫。
中央社
記者郭美瑜台北電
夏季天氣酷熱,許多人常覺得頭昏昏、懶洋洋。不過,台灣台北市立聯合醫院發現一名李姓患者常在工作中睡著卻不自知,經過檢查發現是甲狀腺機能低下。聯醫中醫院區醫生徐維偵今天召開記者會表示,甲狀腺機能低下已由過去的缺碘性轉變成自體免疫造成,民眾不要以為是小毛病而輕忽。
徐維偵說,李姓患者曾因意外造成半側頭痛、右側肢體麻木僵硬、胸悶、吸吸困難、聲音沙啞,在外國被診斷為身心症,服用抗焦慮藥效果不佳。
她說,李姓患者回台到院區就診時表示平時工作中會睡著,經旁人提醒才發現自己睡著了。中醫初步診斷為肝鬱氣滯,造成肝膽經脈濕熱而引起氣虛予以調養,並經新陳代謝科檢查確定為甲狀腺機能低下,目前以中西醫結合治療,患者現已服藥中。
徐維偵指出,甲狀腺機能低下已由過去的缺碘性演變成自體免疫為主,即「橋本氏甲狀腺」,是一種慢性炎症反應。患者的甲狀腺呈對稱性的腫大,病症包括:畏冷、虛胖、易便祕、無精打采、嗜睡、睡不飽,四肢肌肉乏力、疼痛、抽筋,皮膚粗糙、頭髮乾粗、臉部及身體浮腫,聲音沙啞,憂鬱、月經不規律、不孕等。
她表示,民眾可以自我檢測,包括靜靜坐著閱讀、看電影或開會、白天看電視、午餐後未喝酒是否會睡著、連續坐一個小時公車或汽車、開車等紅綠燈是否會睡著,或坐著跟人講話是否會睡著,若以「一直發生」為三分,「常發生」為兩分,「偶而發生」為一分,七個問題累積分數超過十二分,可能是得了嗜睡症。
徐維偵說,中醫以臟腑及經絡論治,改善氣血循環、增強免疫體質,雖然患者未服用甲狀腺素補充劑,對自體免疫造成甲狀腺機能低下引起的症狀效果良好。
不過,徐維偵指出,甲狀腺機能低下,也可能是其他病因造成,民眾不要以為是小病而延誤就醫。
Re: 【夏日養生特輯】
哪些病人忌吃冷飲食品
夏天到了,冷飲的旺季也隨之而來,但是有些人群不適食用冷飲:
1.患有胃及十二指腸潰瘍、慢性胃炎、慢性結腸炎、膽囊炎以及長期腹瀉、消化不良的病人,不宜吃冷飲食品。因為這些病人的消化系統功能較差,吃冷飲食品後,容易刺激胃腸粘膜,加重病情。
2.患有齲齒、牙本質過敏的人,也不宜吃冷飲食品,以免誘發牙痛。
3.患有高血壓、冠心病、動脈粥樣硬化的病人,不宜大量吃冷飲。因為,過量的冷飲食品進入胃腸後,會突然刺激胃,使血管收縮,血壓升高,加重病情,並易誘發腦溢血。
4.患有咽喉炎、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和關節炎的病人,最好不吃冷飲食品。因為,冷飲食品的刺激,可使咽喉部炎症加重或誘發咳嗽,或引起舊病復發。
5.患有高血脂、糖尿病的人,不宜吃冷飲。因為冷飲食品(霜淇淋、雪糕等)中,含有較多的糖、奶、蛋等,如食用過多,會使血糖驟然升高,不利於病情穩定。
文/中國食療網
夏天到了,冷飲的旺季也隨之而來,但是有些人群不適食用冷飲:
1.患有胃及十二指腸潰瘍、慢性胃炎、慢性結腸炎、膽囊炎以及長期腹瀉、消化不良的病人,不宜吃冷飲食品。因為這些病人的消化系統功能較差,吃冷飲食品後,容易刺激胃腸粘膜,加重病情。
2.患有齲齒、牙本質過敏的人,也不宜吃冷飲食品,以免誘發牙痛。
3.患有高血壓、冠心病、動脈粥樣硬化的病人,不宜大量吃冷飲。因為,過量的冷飲食品進入胃腸後,會突然刺激胃,使血管收縮,血壓升高,加重病情,並易誘發腦溢血。
4.患有咽喉炎、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和關節炎的病人,最好不吃冷飲食品。因為,冷飲食品的刺激,可使咽喉部炎症加重或誘發咳嗽,或引起舊病復發。
5.患有高血脂、糖尿病的人,不宜吃冷飲。因為冷飲食品(霜淇淋、雪糕等)中,含有較多的糖、奶、蛋等,如食用過多,會使血糖驟然升高,不利於病情穩定。
文/中國食療網
Re: 【夏日養生特輯】
正確冰敷熱敷 好的快
扭傷 拉傷 銼傷適用
夏季從事戶外運動的機會增高,扭傷的機率也增加了,除了扭傷之外,吃蘿蔔乾、女性穿高跟鞋拐到腳、肌肉拉傷等,處理原則都一樣。首先要讓患部休息,然後3天內都採冰敷,3天後再開始熱敷。冰敷和熱敷都應用正確方法,否則達不到緩解疼痛的效果。
先了解 生活中常用到
無論是扭傷、拉傷、銼傷,處理原則都是先冰敷再熱敷。
冰敷
冰敷是讓破裂的血管收縮;讓受傷肌肉減輕疼痛,以及降低發炎情況,所以受傷、剛手術完的傷口都可冰敷。不過冰膚傷口周圍就好,不要直接壓在傷口上。
掌握正確步驟
step1
將冰塊放入塑膠袋內,冰塊大小適中即可,並在塑膠袋內裝水,水與冰塊約1比1。
step2
在塑膠袋外包上一層薄毛巾,不要太厚或包太多層。
step3
隔著毛巾貼在疼痛處周圍,每次約15分鐘,一天3到4次。
Tips
脂肪較多的地方例如腿部、手臂等,每次敷的時間可久一點,例如20分鐘;脂肪較少如關節處,可敷短一點時間,如10分鐘。
冷敷墊面積大
也可選擇冷敷墊,但仍須在外面包一層薄毛巾才能接觸受傷處,以免凍傷。冷敷墊會比冰塊的溫度來得持久且溫度平均,不過冷敷墊較無法隨著肢體曲線變化形狀,所以受傷面積較小時,用冰塊包會比用冷敷墊好;受傷部位較大片例如肌肉拉傷時,可選擇冷敷墊。
熱敷
冰敷3天後若傷口已停止出血,或是紅腫熱痛的情況已緩解,就可開始熱敷,若仍持續有紅腫熱痛情況,則要繼續冰敷。熱敷是促進局部血循代謝,讓傷口恢復較快。
熱敷袋外包毛巾
熱敷方式較簡單,可用熱敷袋外包一層薄毛巾後敷在疼痛處周圍,每次約敷20到30分鐘,一天2到3次即可。另外,若想利用暖暖包來熱敷,建議包著薄毛巾,因為暖暖包的溫度可能會過燙,太長時間接觸可能會燙傷。
電熱毯調溫度
若家中有電熱毯,也可用電熱毯熱敷,將溫度調到約45到50℃,或是「low」再稍微偏高處即可,不要轉太熱。
濕熱效果較好
熱敷時將外面的毛巾打濕擰乾後再包上熱敷袋,效果較好,因為濕熱比乾熱的傳導性佳。不過若是使用電熱毯,則不要用水打濕,以免漏電發生危險。
提醒你 冷熱敷墊分開用
冷熱敷墊建議分開使用,家中備2塊以上,因為同一塊墊子忽冷忽熱,易減損使用壽命,也會影響緩解效果。建議買信譽廠牌的產品,使用前並檢查有無滲漏,若有滲漏則不要用。
專家說 熱敷完做運動
(北醫附醫物理治療組組長 陳偉修)
在熱敷期時,可開始做一些患部牽拉動作,例如腳踝扭傷恢復期,可用腳輕抵桌腳,讓腳跟、腳踝稍稍施力,停留10到15秒,慢慢做、不要勉強。在每次熱敷完後做,可幫助訓練受傷部位。
(Apple Daily)
扭傷 拉傷 銼傷適用
夏季從事戶外運動的機會增高,扭傷的機率也增加了,除了扭傷之外,吃蘿蔔乾、女性穿高跟鞋拐到腳、肌肉拉傷等,處理原則都一樣。首先要讓患部休息,然後3天內都採冰敷,3天後再開始熱敷。冰敷和熱敷都應用正確方法,否則達不到緩解疼痛的效果。
先了解 生活中常用到
無論是扭傷、拉傷、銼傷,處理原則都是先冰敷再熱敷。
冰敷
冰敷是讓破裂的血管收縮;讓受傷肌肉減輕疼痛,以及降低發炎情況,所以受傷、剛手術完的傷口都可冰敷。不過冰膚傷口周圍就好,不要直接壓在傷口上。
掌握正確步驟
step1
將冰塊放入塑膠袋內,冰塊大小適中即可,並在塑膠袋內裝水,水與冰塊約1比1。
step2
在塑膠袋外包上一層薄毛巾,不要太厚或包太多層。
step3
隔著毛巾貼在疼痛處周圍,每次約15分鐘,一天3到4次。
Tips
脂肪較多的地方例如腿部、手臂等,每次敷的時間可久一點,例如20分鐘;脂肪較少如關節處,可敷短一點時間,如10分鐘。
冷敷墊面積大
也可選擇冷敷墊,但仍須在外面包一層薄毛巾才能接觸受傷處,以免凍傷。冷敷墊會比冰塊的溫度來得持久且溫度平均,不過冷敷墊較無法隨著肢體曲線變化形狀,所以受傷面積較小時,用冰塊包會比用冷敷墊好;受傷部位較大片例如肌肉拉傷時,可選擇冷敷墊。
熱敷
冰敷3天後若傷口已停止出血,或是紅腫熱痛的情況已緩解,就可開始熱敷,若仍持續有紅腫熱痛情況,則要繼續冰敷。熱敷是促進局部血循代謝,讓傷口恢復較快。
熱敷袋外包毛巾
熱敷方式較簡單,可用熱敷袋外包一層薄毛巾後敷在疼痛處周圍,每次約敷20到30分鐘,一天2到3次即可。另外,若想利用暖暖包來熱敷,建議包著薄毛巾,因為暖暖包的溫度可能會過燙,太長時間接觸可能會燙傷。
電熱毯調溫度
若家中有電熱毯,也可用電熱毯熱敷,將溫度調到約45到50℃,或是「low」再稍微偏高處即可,不要轉太熱。
濕熱效果較好
熱敷時將外面的毛巾打濕擰乾後再包上熱敷袋,效果較好,因為濕熱比乾熱的傳導性佳。不過若是使用電熱毯,則不要用水打濕,以免漏電發生危險。
提醒你 冷熱敷墊分開用
冷熱敷墊建議分開使用,家中備2塊以上,因為同一塊墊子忽冷忽熱,易減損使用壽命,也會影響緩解效果。建議買信譽廠牌的產品,使用前並檢查有無滲漏,若有滲漏則不要用。
專家說 熱敷完做運動
(北醫附醫物理治療組組長 陳偉修)
在熱敷期時,可開始做一些患部牽拉動作,例如腳踝扭傷恢復期,可用腳輕抵桌腳,讓腳跟、腳踝稍稍施力,停留10到15秒,慢慢做、不要勉強。在每次熱敷完後做,可幫助訓練受傷部位。
(Apple Daily)
您沒有權限檢視這篇文章所附加的檔案。
Re: 【夏日養生特輯】
夏季舒爽無病調養法
防感冒 沒食欲 腸胃失調
夏天氣溫高、濕度大,是病菌滋生季節,常會有感冒、頭痛、吃不下、腸胃不適等症狀。針對夏天因飲食失調、體溫調節失當等造成常見的3大不適症狀,分別是夏天感冒、沒食欲、時而腹瀉時而便秘,請榮新診所副院長何一成,以及北市中醫師公會常務監事黃建榮教你預防方法。
夏天感冒
常會頭痛、頭昏,主因是體內溫度調節失靈、吹冷氣受涼、病毒感染引起。除有上呼吸道症狀如流鼻涕、喉嚨痛,有時還合併脖子緊的情況。
要攝取足夠蛋白質
何一成醫師說明,夏天常沒胃口,導致肉類攝取減少,但因無法獲得足夠蛋白質和脂肪,就很容易感冒,因為充足營養素能提供人體免疫系統養分,建議夏天每天早晚各喝1杯250c.c.牛奶、每天吃300克魚或肉類。
勿緊閉門窗吹冷氣
夏天不要一直關著窗戶在室內吹冷氣,因為空氣不流通時,很容易因病毒量過高而感冒。何一成醫師建議,若要吹冷氣,應把溫度控制在與室外溫度相差5℃以內,或是在一天中的某幾個小時將窗戶打開讓空氣對流。
銀花荊芥茶防感冒
黃建榮醫師提醒,夏天每天喝1杯金銀花加荊芥泡的茶,可預防感冒。作法是將金銀花和荊芥各約2克裝入棉布包,用600c.c.沸水沖,蓋杯蓋約5分鐘即可。若有喉嚨痛,可喝杏仁茶;若覺得脖子緊、頭痛,則可煮碗白米粥加香菜一起吃。
深淺色衣物交替穿
炎熱的夏天常有午後雷陣雨,溫度變化稍大,若不注意很容易因此感冒。可利用深色衣服和淺色衣服交替穿,做體內溫度的調節。有太陽時穿深色衣物可防曬,但一定要寬鬆透氣,否則會因聚熱作用而中暑;沒出大太陽、天氣較陰時氣溫仍可能很高,可穿淺色衣物就不會太熱。
腸胃失調
夏天腸胃易失調,時而腹瀉、時而便秘。腹瀉是因飲食不潔、食物遭病菌汙染;便秘則是因為缺少水分。
菜吃不完立刻降溫
食物在室溫下易腐敗,例如一鍋燉肉,先取當餐份量,剩下的趁溫熱時加蓋浸冷水,待涼放入冰箱,期間不要再打開蓋子,以免溫度下降增加病菌落入繁殖機會。要吃時只加熱當餐份量,勿整鍋拿出來。
水果生肉分開冰存
水果放冰箱時應與生肉、生魚隔絕,因水果通常是未經加熱就食用,而冰箱內的病菌其實很多,容易受汙染而將病菌吃下肚。水果和魚、肉分層放,而生魚和生肉外面最好再包一層報紙或塑膠袋,或是水果用保鮮盒裝起。
每天喝少量優酪乳
何一成醫師提醒,夏天要多喝優酪乳,因為乳酸菌可以平衡腸道環境,比較不會有腹瀉或便秘情況。建議換不同品牌的優酪乳交替喝,因為可以喝到較多樣的菌種,每天約100到200c.c.即可。
蜂蜜水 薏仁茶整腸胃
黃建榮醫師建議喝麥門冬茶和蜂蜜水。將麥門冬約3克以600c.c.的水煮滾,取汁喝即可;蜂蜜則以溫水沖泡即可喝,兩者都不要喝冰的。不過平常易拉肚子的人不建議喝,可改喝薏仁茶,去腸胃濕氣,收斂腹瀉情況。
吃不下飯
天氣熱吃不下飯,營養素不夠就更容易感冒。中醫觀點認為夏天脾胃失調,因此會頭暈目眩、沒食欲。西醫則認為體內缺水就容易沒食欲。
補充水分就有食欲
夏天體內容易缺水導致黏膜乾燥,大腦也不不會產生饑餓感。促進食欲最簡單的方法是每天補充2000到2500c.c.的水,每次喝200c.c.左右。另外也不要喝太多咖啡因飲料,容易流失水分,茶和咖啡一天的攝取總量不要超過600c.c.。
睡飽加運動可開胃
夏天比較容易疲倦、睡不好,更會讓食欲下降。所以夏天比平常更要有充足睡眠,每天至少睡足7小時,中午休息30分鐘。適度運動也可促進食欲,因運動會使血糖降低,刺激產生饑餓感,所以夏天要保持規律運動習慣。
飯前喝果汁吃水果
黃建榮醫師表示,夏天可利用當季水果的酸甜味來開胃,例如飯前喝200c.c.的西瓜汁、椰子汁,或將本來是飯後吃的水果改成飯前吃,可選擇葡萄柚1顆。不過因夏季解熱水果許多都偏寒涼性,所以腸胃差易拉肚子的人要少吃而且不能吃冰過的。
醫師說
蔬果生食問題大
(榮新診所副院長 何一成)
夏天容易病從口入,一定要勤洗手。此外,因蔬果生食機率較高,建議要去皮者務必先刷洗乾淨再削皮。
勿自行亂用藥物
(北市中醫師公會常務監事 黃建榮)
夏天要讓體溫調節發揮正常功能,就要睡飽、吃飽,有症狀就找醫師,自己亂吃藥可能更嚴重。
(Apple Daily)
防感冒 沒食欲 腸胃失調
夏天氣溫高、濕度大,是病菌滋生季節,常會有感冒、頭痛、吃不下、腸胃不適等症狀。針對夏天因飲食失調、體溫調節失當等造成常見的3大不適症狀,分別是夏天感冒、沒食欲、時而腹瀉時而便秘,請榮新診所副院長何一成,以及北市中醫師公會常務監事黃建榮教你預防方法。
夏天感冒
常會頭痛、頭昏,主因是體內溫度調節失靈、吹冷氣受涼、病毒感染引起。除有上呼吸道症狀如流鼻涕、喉嚨痛,有時還合併脖子緊的情況。
要攝取足夠蛋白質
何一成醫師說明,夏天常沒胃口,導致肉類攝取減少,但因無法獲得足夠蛋白質和脂肪,就很容易感冒,因為充足營養素能提供人體免疫系統養分,建議夏天每天早晚各喝1杯250c.c.牛奶、每天吃300克魚或肉類。
勿緊閉門窗吹冷氣
夏天不要一直關著窗戶在室內吹冷氣,因為空氣不流通時,很容易因病毒量過高而感冒。何一成醫師建議,若要吹冷氣,應把溫度控制在與室外溫度相差5℃以內,或是在一天中的某幾個小時將窗戶打開讓空氣對流。
銀花荊芥茶防感冒
黃建榮醫師提醒,夏天每天喝1杯金銀花加荊芥泡的茶,可預防感冒。作法是將金銀花和荊芥各約2克裝入棉布包,用600c.c.沸水沖,蓋杯蓋約5分鐘即可。若有喉嚨痛,可喝杏仁茶;若覺得脖子緊、頭痛,則可煮碗白米粥加香菜一起吃。
深淺色衣物交替穿
炎熱的夏天常有午後雷陣雨,溫度變化稍大,若不注意很容易因此感冒。可利用深色衣服和淺色衣服交替穿,做體內溫度的調節。有太陽時穿深色衣物可防曬,但一定要寬鬆透氣,否則會因聚熱作用而中暑;沒出大太陽、天氣較陰時氣溫仍可能很高,可穿淺色衣物就不會太熱。
腸胃失調
夏天腸胃易失調,時而腹瀉、時而便秘。腹瀉是因飲食不潔、食物遭病菌汙染;便秘則是因為缺少水分。
菜吃不完立刻降溫
食物在室溫下易腐敗,例如一鍋燉肉,先取當餐份量,剩下的趁溫熱時加蓋浸冷水,待涼放入冰箱,期間不要再打開蓋子,以免溫度下降增加病菌落入繁殖機會。要吃時只加熱當餐份量,勿整鍋拿出來。
水果生肉分開冰存
水果放冰箱時應與生肉、生魚隔絕,因水果通常是未經加熱就食用,而冰箱內的病菌其實很多,容易受汙染而將病菌吃下肚。水果和魚、肉分層放,而生魚和生肉外面最好再包一層報紙或塑膠袋,或是水果用保鮮盒裝起。
每天喝少量優酪乳
何一成醫師提醒,夏天要多喝優酪乳,因為乳酸菌可以平衡腸道環境,比較不會有腹瀉或便秘情況。建議換不同品牌的優酪乳交替喝,因為可以喝到較多樣的菌種,每天約100到200c.c.即可。
蜂蜜水 薏仁茶整腸胃
黃建榮醫師建議喝麥門冬茶和蜂蜜水。將麥門冬約3克以600c.c.的水煮滾,取汁喝即可;蜂蜜則以溫水沖泡即可喝,兩者都不要喝冰的。不過平常易拉肚子的人不建議喝,可改喝薏仁茶,去腸胃濕氣,收斂腹瀉情況。
吃不下飯
天氣熱吃不下飯,營養素不夠就更容易感冒。中醫觀點認為夏天脾胃失調,因此會頭暈目眩、沒食欲。西醫則認為體內缺水就容易沒食欲。
補充水分就有食欲
夏天體內容易缺水導致黏膜乾燥,大腦也不不會產生饑餓感。促進食欲最簡單的方法是每天補充2000到2500c.c.的水,每次喝200c.c.左右。另外也不要喝太多咖啡因飲料,容易流失水分,茶和咖啡一天的攝取總量不要超過600c.c.。
睡飽加運動可開胃
夏天比較容易疲倦、睡不好,更會讓食欲下降。所以夏天比平常更要有充足睡眠,每天至少睡足7小時,中午休息30分鐘。適度運動也可促進食欲,因運動會使血糖降低,刺激產生饑餓感,所以夏天要保持規律運動習慣。
飯前喝果汁吃水果
黃建榮醫師表示,夏天可利用當季水果的酸甜味來開胃,例如飯前喝200c.c.的西瓜汁、椰子汁,或將本來是飯後吃的水果改成飯前吃,可選擇葡萄柚1顆。不過因夏季解熱水果許多都偏寒涼性,所以腸胃差易拉肚子的人要少吃而且不能吃冰過的。
醫師說
蔬果生食問題大
(榮新診所副院長 何一成)
夏天容易病從口入,一定要勤洗手。此外,因蔬果生食機率較高,建議要去皮者務必先刷洗乾淨再削皮。
勿自行亂用藥物
(北市中醫師公會常務監事 黃建榮)
夏天要讓體溫調節發揮正常功能,就要睡飽、吃飽,有症狀就找醫師,自己亂吃藥可能更嚴重。
(Apple Daily)
Re: 【夏日養生特輯】
2007.07.12 中國時報
夏季高溫 熱昏了怎麼辦?
張翠芬/台北報導
台灣夏天炎熱潮溼 外出活動要注意「熱急症」補充水分和電解液、避免暴曬可預防中暑等症狀的發生
熱啊!好熱啊!簡直快熱死人了!最近台灣氣溫節節高升,部分地區甚至出現農民中暑熱死的意外,國泰醫院急診醫學科主治醫師戴志宏表示,在高溫炎熱的天氣,民眾須特別注意「熱急症」,有大量出汗時,要補充足量的水分和電解液,若症狀仍未緩解,應立即就醫治療。
戴志宏說,台灣位屬亞熱帶地區,天氣特別炎熱和潮溼,再加上近年全球暖化,夏季外出活動,民眾稍不小心即可能出現熱急症;熱急症主要是因為體溫調節失衡,劇烈活動或服用某些藥物,會使體內產生的熱量增加;有心血管疾病、年老、肥胖者,或穿著不適當的衣服,導致身體散熱速度降低;再加上高熱和潮溼的環境,尤其是當氣溫達到33°C或以上時,最容易造成中暑。熱急症包括:熱昏厥、熱抽筋、熱衰竭、熱休克,症狀和緊急處理方式如下:
■熱昏厥
熱昏厥主要是因周邊血管舒張和血管收縮降低,導致體位性的低血壓。通常在熱環境中久站時發生,因為久站靜脈血液滯留在下肢,產生姿勢性低血壓而導致昏厥。
緊急處理:一般只要將病患移到陰涼的地方、躺平並給予補充水分,症狀很快會消失,但應注意是否有心臟血管、中樞神經性疾病的可能。
■熱抽筋
熱抽筋通常發生在大量出汗後,流失水分及鹽分時。熱抽筋的發病原因可能是肌肉中鈉和鉀濃度降低,當大量出汗時會排出大量的鈉,若不能得到及時的補充,就會導致低鈉血症。
緊急處理:原則是讓病人在陰涼的地方休息,將抽筋的肌肉予以拉長,並補充水分和鹽分,例如市售的運動飲料。如嚴重時,需就醫驗尿及驗血,注意是否發生橫紋肌分解的可能。
■熱衰竭
熱衰竭通常是在高溫的環境中工作或運動,為了散熱而排出大量的汗液,若水分補充不足,將造成脫水的現象。熱疲倦沒有特定性的症狀,患者會感覺頭昏眼花、虛弱、不適、噁心、嘔吐、頭痛或肌肉痛等。也可能有昏厥、體位性低血壓、心膊過速、出汗和高熱。體溫通常不穩定,會在正常溫度和40°C之間波動。精神一般正常,如病患意識喪失,且體溫持續升高,須注意惡化成中暑。
緊急處理:熱衰竭的主要治療是休息及補充水分和電解液。症狀較輕微時,可以在陰涼的環境中休息,並口服一些生理溶液如0.1%的生理食鹽水。若有較嚴重的低血容量症或低血壓時,要進行生理鹽水靜脈注射及驗尿和驗血,注意是否發生橫紋肌分解的可能,一直持續到恢復正常血壓。
■熱休克(中暑)
中暑是熱急症中最嚴重的一種,在夏季熱浪來襲時,因為體外熱量累積和體內熱量不易散發,在潮溼悶熱環境下進行體力勞動的人最容易發生中暑,另外,在劇烈運動後的年輕人也要小心。
緊急處理:疑有中暑應馬上將病人移離熱源,維持呼吸道通暢,給予高濃度氧氣。迅速降溫至38.5℃以下,是決定病人預後的重要關鍵,可行的方法包括:脫掉衣服、潑冷水,再用風扇吹,以加強散熱,或是把冰袋放在手臂、腋窩、頸、膝加強散熱。即使病患體溫已下降,也應將病人立即送醫。中暑會造成多系統組織損傷和器官損害,若未緊急治療,死亡的可能性很高。
如何預防熱急症
戴志宏醫師指出,要預防熱急症的發生,就是盡量避免在陽光下暴曬。如有不適,要到陰涼的環境下休息,用一些方法如向身體灑水等進行降溫。有大量出汗時,要補充足量的水分和電解液,建議可以自製0.1﹣0.2%的生理鹽水,即1公升水中放入1/4至1/2茶匙的食鹽,或是服用一些運動飲料,但不要直接食用鹽。若有任何昏厥的前驅症狀發生,要及時躺下或坐下。
夏季高溫 熱昏了怎麼辦?
張翠芬/台北報導
台灣夏天炎熱潮溼 外出活動要注意「熱急症」補充水分和電解液、避免暴曬可預防中暑等症狀的發生
熱啊!好熱啊!簡直快熱死人了!最近台灣氣溫節節高升,部分地區甚至出現農民中暑熱死的意外,國泰醫院急診醫學科主治醫師戴志宏表示,在高溫炎熱的天氣,民眾須特別注意「熱急症」,有大量出汗時,要補充足量的水分和電解液,若症狀仍未緩解,應立即就醫治療。
戴志宏說,台灣位屬亞熱帶地區,天氣特別炎熱和潮溼,再加上近年全球暖化,夏季外出活動,民眾稍不小心即可能出現熱急症;熱急症主要是因為體溫調節失衡,劇烈活動或服用某些藥物,會使體內產生的熱量增加;有心血管疾病、年老、肥胖者,或穿著不適當的衣服,導致身體散熱速度降低;再加上高熱和潮溼的環境,尤其是當氣溫達到33°C或以上時,最容易造成中暑。熱急症包括:熱昏厥、熱抽筋、熱衰竭、熱休克,症狀和緊急處理方式如下:
■熱昏厥
熱昏厥主要是因周邊血管舒張和血管收縮降低,導致體位性的低血壓。通常在熱環境中久站時發生,因為久站靜脈血液滯留在下肢,產生姿勢性低血壓而導致昏厥。
緊急處理:一般只要將病患移到陰涼的地方、躺平並給予補充水分,症狀很快會消失,但應注意是否有心臟血管、中樞神經性疾病的可能。
■熱抽筋
熱抽筋通常發生在大量出汗後,流失水分及鹽分時。熱抽筋的發病原因可能是肌肉中鈉和鉀濃度降低,當大量出汗時會排出大量的鈉,若不能得到及時的補充,就會導致低鈉血症。
緊急處理:原則是讓病人在陰涼的地方休息,將抽筋的肌肉予以拉長,並補充水分和鹽分,例如市售的運動飲料。如嚴重時,需就醫驗尿及驗血,注意是否發生橫紋肌分解的可能。
■熱衰竭
熱衰竭通常是在高溫的環境中工作或運動,為了散熱而排出大量的汗液,若水分補充不足,將造成脫水的現象。熱疲倦沒有特定性的症狀,患者會感覺頭昏眼花、虛弱、不適、噁心、嘔吐、頭痛或肌肉痛等。也可能有昏厥、體位性低血壓、心膊過速、出汗和高熱。體溫通常不穩定,會在正常溫度和40°C之間波動。精神一般正常,如病患意識喪失,且體溫持續升高,須注意惡化成中暑。
緊急處理:熱衰竭的主要治療是休息及補充水分和電解液。症狀較輕微時,可以在陰涼的環境中休息,並口服一些生理溶液如0.1%的生理食鹽水。若有較嚴重的低血容量症或低血壓時,要進行生理鹽水靜脈注射及驗尿和驗血,注意是否發生橫紋肌分解的可能,一直持續到恢復正常血壓。
■熱休克(中暑)
中暑是熱急症中最嚴重的一種,在夏季熱浪來襲時,因為體外熱量累積和體內熱量不易散發,在潮溼悶熱環境下進行體力勞動的人最容易發生中暑,另外,在劇烈運動後的年輕人也要小心。
緊急處理:疑有中暑應馬上將病人移離熱源,維持呼吸道通暢,給予高濃度氧氣。迅速降溫至38.5℃以下,是決定病人預後的重要關鍵,可行的方法包括:脫掉衣服、潑冷水,再用風扇吹,以加強散熱,或是把冰袋放在手臂、腋窩、頸、膝加強散熱。即使病患體溫已下降,也應將病人立即送醫。中暑會造成多系統組織損傷和器官損害,若未緊急治療,死亡的可能性很高。
如何預防熱急症
戴志宏醫師指出,要預防熱急症的發生,就是盡量避免在陽光下暴曬。如有不適,要到陰涼的環境下休息,用一些方法如向身體灑水等進行降溫。有大量出汗時,要補充足量的水分和電解液,建議可以自製0.1﹣0.2%的生理鹽水,即1公升水中放入1/4至1/2茶匙的食鹽,或是服用一些運動飲料,但不要直接食用鹽。若有任何昏厥的前驅症狀發生,要及時躺下或坐下。
Re: 【夏日養生特輯】
夏日為結膜炎的高峰期
uho
記者:周琪霏/整理報導
每當游泳季節的來臨,許多青少年易從公共設施或大眾游泳池中感染到結膜炎,或接觸到受污染的公共物品皆會在學校、托兒所及家中造成相互傳染,而造成所謂的「紅眼症」,幾乎每年皆有流行,整年均可看到,但仍以夏季急性結膜炎的患者特別多。
《急性結膜炎》主要是由濾過性病毒所引起,少數是經由非濾過性病毒所造成,傳染的途徑是經由公共場所或家庭中接觸傳染,主要臨床症狀為:眼睛內有異物感,眼瞼浮腫、性光、流淚,有一些黏稠的分泌物,先是一隻眼睛發作,然後傳到另一隻眼睛,或者兩眼同時發病,具有高度的傳染性。
《慢性結膜炎》主要是因眼睛受細菌或病毒感染未接受徹底治癒,或受外界反覆刺激,眼瞼方面有問題,如睫毛倒插一直刺激到眼睛,或眼瞼外翻使結膜長期曝露在空氣中,造成乾澀、發紅 ,淚囊炎及眼睛周圍的皮膚發炎 ,乾眼症因淚水分泌減少,無法有效的濕潤眼睛,或對外界環境刺激較敏感,及長期點眼藥,因對眼藥中的成份或防腐劑起反應,主要症狀包括了:.眼睛微紅、乾澀疲勞、 熱癢不適、分泌物不多偶有眼屎 、頻頻眨眼、流淚或少淚為主、容易疲倦 。
《流行性結膜炎》經由腺病毒及克沙奇病毒所引起,其傳染途徑為:接觸傳染,主要症狀包括了:眼睛紅腫、有異物感、淡黃色分泌物增加、睫毛經常有眼屎沾黏、易合併淋巴腺腫大,發燒等全身性症狀。
《過敏性結膜炎》分為2種,一種跟季節有關的,通常在春、秋季比較容易發生,在季節轉換的時候,有些人不只是鼻子打噴涕、眼睛也會癢、全身發癢,有些是本身體質的關係,例如:本身有異位性皮膚炎,同樣在眼睛也會有過敏性的結膜炎,這種的跟季節無關,患者就是會覺得一年四季都不舒服。
諾貝爾眼科雷射機構 張朝凱 醫師建議,避免用手揉眼睛,平時要維持良好的衛生習慣,隨時注意清潔,常用肥皂洗手,並保持乾燥。 避免接觸患者所使用過的毛巾、肥皂、寢具及門把、水龍頭等物品。 不要借用別人眼藥水、隱形眼鏡等私人物品。 不在結膜炎流行期間做不必要的眼科檢查。
張朝凱 醫師表示若是經由外界環境所造成,則應儘量避免接觸到刺激源,如減少外出可以減少風吹及接觸油、煙、灰塵…等刺激物。
uho
記者:周琪霏/整理報導
每當游泳季節的來臨,許多青少年易從公共設施或大眾游泳池中感染到結膜炎,或接觸到受污染的公共物品皆會在學校、托兒所及家中造成相互傳染,而造成所謂的「紅眼症」,幾乎每年皆有流行,整年均可看到,但仍以夏季急性結膜炎的患者特別多。
《急性結膜炎》主要是由濾過性病毒所引起,少數是經由非濾過性病毒所造成,傳染的途徑是經由公共場所或家庭中接觸傳染,主要臨床症狀為:眼睛內有異物感,眼瞼浮腫、性光、流淚,有一些黏稠的分泌物,先是一隻眼睛發作,然後傳到另一隻眼睛,或者兩眼同時發病,具有高度的傳染性。
《慢性結膜炎》主要是因眼睛受細菌或病毒感染未接受徹底治癒,或受外界反覆刺激,眼瞼方面有問題,如睫毛倒插一直刺激到眼睛,或眼瞼外翻使結膜長期曝露在空氣中,造成乾澀、發紅 ,淚囊炎及眼睛周圍的皮膚發炎 ,乾眼症因淚水分泌減少,無法有效的濕潤眼睛,或對外界環境刺激較敏感,及長期點眼藥,因對眼藥中的成份或防腐劑起反應,主要症狀包括了:.眼睛微紅、乾澀疲勞、 熱癢不適、分泌物不多偶有眼屎 、頻頻眨眼、流淚或少淚為主、容易疲倦 。
《流行性結膜炎》經由腺病毒及克沙奇病毒所引起,其傳染途徑為:接觸傳染,主要症狀包括了:眼睛紅腫、有異物感、淡黃色分泌物增加、睫毛經常有眼屎沾黏、易合併淋巴腺腫大,發燒等全身性症狀。
《過敏性結膜炎》分為2種,一種跟季節有關的,通常在春、秋季比較容易發生,在季節轉換的時候,有些人不只是鼻子打噴涕、眼睛也會癢、全身發癢,有些是本身體質的關係,例如:本身有異位性皮膚炎,同樣在眼睛也會有過敏性的結膜炎,這種的跟季節無關,患者就是會覺得一年四季都不舒服。
諾貝爾眼科雷射機構 張朝凱 醫師建議,避免用手揉眼睛,平時要維持良好的衛生習慣,隨時注意清潔,常用肥皂洗手,並保持乾燥。 避免接觸患者所使用過的毛巾、肥皂、寢具及門把、水龍頭等物品。 不要借用別人眼藥水、隱形眼鏡等私人物品。 不在結膜炎流行期間做不必要的眼科檢查。
張朝凱 醫師表示若是經由外界環境所造成,則應儘量避免接觸到刺激源,如減少外出可以減少風吹及接觸油、煙、灰塵…等刺激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