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服疫苗3須知
裴仁生主任指出,口服疫苗除了對先天性免疫機能低下的寶寶會有影響外,疫苗效果通常都會比注射疫苗來得好,目前較為常見的,多以小兒麻痺的沙賓疫苗與輪狀病毒疫苗為主。
隨著疫苗科技的進步,以下3點口服疫苗須知,沙賓疫苗都會因這些狀況而影響其疫苗功效,而口服的輪狀病毒疫苗,只要注意第一點即可,寶寶服藥後若有嘔吐狀況則不需再另外補服,而在口服輪狀病毒疫苗前,也不需再刻意空腹,只要注意不要讓寶寶吃太飽,發生溢奶的狀況即可。
1.腸胃炎:一方面此時的腸胃蠕動較快,另一方面怕腸胃的其他病毒與細菌干擾,易導致寶寶腸胃對疫苗的吸收效果不佳,影響口服疫苗的效果。
2.服用後半小時內嘔吐:當寶寶在口服疫苗後半小時內發生嘔吐狀況,則代表剛剛服用的疫苗無效,需再重新進行一次。
3.口服前後半小時需空腹:要準備讓寶寶進行口服疫苗時的前後半小時都不行有任何食物或是水分的攝取,以免影響疫苗的藥效。
PART2.接種時間表
父母親總是搞不清楚,寶寶的疫苗接種的時間跟種類嗎?別擔心,裴仁生主任特將目前所有免費與自費的疫苗,根據寶寶接種的年齡,整理出一個完整的時間表,可做為父母親們的參考。
4大副作用的照護原則
裴仁生主任指出,施打疫苗的副作用雖不多,但總括來看,大約會出現以下四種生理反應,而副作用的出現時序,也會因疫苗的不同而有所不同,通則為,活性疫苗的副作用多介於注射疫苗後5~14天內,而非活性疫苗的副作用多會發生於注射疫苗後2天內。
1.發燒
【症狀】大部分的發燒副作用都較為輕微,體溫多在38度多左右,少數較為嚴重者,如注射免費的白喉百日咳破傷風疫苗後一兩天可達到40度。
【居家照護】可讓寶寶睡冰枕、服用退燒藥與溫水拭浴,都是不錯的方法,裴仁生主任特別提醒,打水痘疫苗後若發燒,服用退燒藥時要盡量避免選用阿斯匹靈,以避免雷氏症候群的發生(此症候群是可能會致命的肝腦病變)。
2.局部硬塊
【症狀】局部的紅、腫、熱、痛。此症狀多出現於接種白喉百日咳破傷風三合一疫苗的寶寶。
【居家照護】若寶寶出現疼痛不適且反應較為緊急時,可先以冰敷的方式,來減緩疼痛;直到慢性期,疼痛感較可忍受時,則可改以熱敷的方式來進行,以加速腫塊的吸收。局部腫塊,甚至可達1~2個月才吸收,不要太擔心。
3.皮膚疹
【症候】皮膚出現小紅疹出現於接種麻疹腮腺炎德國麻疹混合疫苗的寶寶。
【居家照護】此症狀通常在接種疫苗後5~12天才出現,不需特別的藥物,自然就會消失。
4.過敏
【症狀】嚴重者打完針一二十分鐘會出現休克或呼吸困難。
【居家照護】若出現休克或呼吸困難的副作用,應立即接受腎上腺素注射治療。裴仁生主任特別提醒,此副作用極少出現,但是若寶寶曾對雞蛋白過敏,父母親應格外注意,也應提醒小兒科醫師。
小:醫師開講
![io io:](./images/smilies/em03.gi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