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媽媽產後身僵如跳電 檢出巴金森症
中廣
徐韻翔報導
巴金森氏症不只是老年人的專屬疾病!一位35歲的郭小姐,9年前剛生產完1個月,正沈浸在當媽媽的喜悅中時,結果發病,行動開始變得緩慢,全身酸痛,幾年來病況持續惡化,必須坐輪椅,後來接受腦部手術後,配合口服用藥後,才逐漸好轉可自理生活,醫師呼籲,巴金森氏症早期症狀容易被忽視,如果出現莫名疲倦肌肉酸痛,動作越來越緩慢,臉部表情少,要提高警覺。
35歲的郭小姐,9年前剛生產後1個月,全家都還沈浸在迎接寶寶誕生的喜悅當中時,她卻意外被診斷出罹患「巴金森氏症」,帶小孩開始變得行動緩慢,全身酸痛,雖然當時就醫後開始服藥,3~4年後病況又開始惡化,她身體常會像跳電一樣,突然僵直,可能在家中、路上或是抱小孩時,郭小姐的母親回憶起女兒這幾年的抗病路,身心受病痛折磨,心中滿是不捨。後來郭小姐接受了深層腦部刺激術療法(DBS)之後,病況才逐漸好轉,並搭配低劑量口服用藥,她身體僵硬的「跳電」機會逐漸減少,慢慢可以自理生活。
為郭小姐施行手術的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神經精神醫學中心副院長林欣榮表示,巴金森氏症病患通常在60到70歲之間發病,50歲之前的巴金森氏症後群,屬於早發性巴金森氏症,郭小姐則屬於20多歲就發病的年輕型巴金森氏症,過去巴金森病患總是拖到不能再拖,才會接受DBS手術,但其實治療年輕型巴金森病患,當出現雙側僵硬時,建議可手術治療可提前介入,改善患者生活品質。
此外,林欣榮說,他已經完成巴金森氏症幹細胞療法的動物實驗,預計一年後進入人體實驗,使用病患自身的幹細胞,刺激腦部多巴胺再分泌,如果實驗成功,未來可望為巴金森氏症治療再添新希望。
年輕媽媽產後身僵如跳電 檢出巴金森症
版主: MissC
版面規則
有關西醫婦兒科,皆在此發表。
有關西醫婦兒科,皆在此發表。
Re: 年輕媽媽產後身僵如跳電 檢出巴金森症
少婦罹患巴金森 產後四肢無力僵硬宛如木頭人
央廣
張嘉芳
年紀輕輕也會罹患巴金森氏症!門診中一名26歲的郭小姐,生完孩子卻出現四肢無力,整個身體僵硬就像木頭人一樣,出入必須坐輪椅,後來發現罹患巴金森,幸好醫師進行「深層腦部刺激手術」,郭小姐終於能恢復正常生活,接送孩子上下學。
巴金森氏症不是老人年疾病!20、30歲年輕人也會出現「早發性巴金森氏症候群」!今年35歲的郭小姐,26歲產下一子,卻在產後坐完月子,發現自己餵孩子喝奶、換尿布的時候,手經常會顫抖,身體也變的逐漸僵硬,雙腳經常抽筋,四肢無力常會重心不穩跌倒,病情持續惡化,後來甚至還得坐輪椅,就醫檢查才發現罹患巴金森氏症。
郭媽媽一手接下照顧女兒及孫子重擔,她回憶女兒發病遭遇,女兒參加同學會情景,至今即使過了9年,她仍流露萬般不捨之情。郭媽媽說:『後來她有時候跟同學相約見面,她外觀、動作都變的很慢,走路也都駝背,臉上也都是一個表情而已,那同學也會跟她講說「怎麼會差那麼多」,她自己也會拿結婚照或是小姐的照片出來看,怎麼會差那麼多,很失落啦。』
郭小姐選擇到醫院定期看診並且服藥控制,但3、4年後卻產生抗藥性,甚至還出現幻覺、噁心、腸胃不適等症狀,後來醫師進行「深層腦部刺激手術(DBS)」,直接電流控制腦內不正常細胞活動訊息,郭小姐終於又可以陪著孩子走路上下學。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神經精神醫學中心副院長林欣榮指出,深層腦部刺激手術在醫界已經進行10多年,過去主要是用來治療末期巴金森氏症病患,為了避免影響工作與家庭,醫師建議年輕患者身體如果出現雙側僵硬,就可以進行DBS手術。
央廣
張嘉芳
年紀輕輕也會罹患巴金森氏症!門診中一名26歲的郭小姐,生完孩子卻出現四肢無力,整個身體僵硬就像木頭人一樣,出入必須坐輪椅,後來發現罹患巴金森,幸好醫師進行「深層腦部刺激手術」,郭小姐終於能恢復正常生活,接送孩子上下學。
巴金森氏症不是老人年疾病!20、30歲年輕人也會出現「早發性巴金森氏症候群」!今年35歲的郭小姐,26歲產下一子,卻在產後坐完月子,發現自己餵孩子喝奶、換尿布的時候,手經常會顫抖,身體也變的逐漸僵硬,雙腳經常抽筋,四肢無力常會重心不穩跌倒,病情持續惡化,後來甚至還得坐輪椅,就醫檢查才發現罹患巴金森氏症。
郭媽媽一手接下照顧女兒及孫子重擔,她回憶女兒發病遭遇,女兒參加同學會情景,至今即使過了9年,她仍流露萬般不捨之情。郭媽媽說:『後來她有時候跟同學相約見面,她外觀、動作都變的很慢,走路也都駝背,臉上也都是一個表情而已,那同學也會跟她講說「怎麼會差那麼多」,她自己也會拿結婚照或是小姐的照片出來看,怎麼會差那麼多,很失落啦。』
郭小姐選擇到醫院定期看診並且服藥控制,但3、4年後卻產生抗藥性,甚至還出現幻覺、噁心、腸胃不適等症狀,後來醫師進行「深層腦部刺激手術(DBS)」,直接電流控制腦內不正常細胞活動訊息,郭小姐終於又可以陪著孩子走路上下學。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神經精神醫學中心副院長林欣榮指出,深層腦部刺激手術在醫界已經進行10多年,過去主要是用來治療末期巴金森氏症病患,為了避免影響工作與家庭,醫師建議年輕患者身體如果出現雙側僵硬,就可以進行DBS手術。
Re: 年輕媽媽產後身僵如跳電 檢出巴金森症
醫治年輕巴金森症 新療法有效
中國時報
張翠芬/台北報導
郭小姐廿六歲時被診斷罹患年輕型巴金森氏症,服藥三年藥效漸失,身體開始出現「跳電現象」,有時像木頭人僵在馬路上。她接受深層腦刺激手術後,情況大幅改善。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神經精神醫學中心副院長林欣榮十三日指出,巴金森氏症病患通常在六十到七十歲之間發病,五十歲之前發病屬早發性巴金森氏症,廿多歲發病的郭小姐是年輕型巴金森氏症,屬較特殊情形。
郭小姐剛生完小孩後,餵小孩喝奶、換尿布時手不停顫抖,身體變僵硬、雙腳抽筋,走路常跌倒,確診為「年輕型巴金森氏症」,病情快速惡化,甚至連孩子都抱不住。
服藥三年多,她開始出現「身體開關現象」,服藥二小時後,僵硬的身體才能啟動,但半小時後又突然跳電。郭小姐接受深層腦刺激手術療法(DBS),加上低劑量口服藥物,病情已漸好轉,現在已可做簡單家事,還能接送孩子上下課。
為郭小姐施行手術的林欣榮指出,超過四成以上的巴金森患者在口服藥物治療一段時間後,會出現「開關交替反應」,過去患者總是拖到最後,才會接受DBS手術。但年輕型巴金森病患當出現雙側僵硬時,就應考慮積極接受手術治療。
根據新英格蘭雜誌研究顯示,以DBS治療的病患,可減緩七五%的顫抖現象、減緩七一%僵直現象,口服藥物量也可減少五成,大幅改善生活品質。
不過,藥物和手術都是緩解症狀,如何治癒是醫界努力的目標。林欣榮曾利用流產的胚胎幹細胞為病患進行幹細胞治療,病患完全不用再吃藥。
為避免胎胚幹細胞的道德爭議,他用病患自體幹細胞,並完成老鼠的動物實驗,證實病鼠完全恢復健康,治癒了巴金森症,目前正進一步申請人體實驗,可望為疾病治療帶來重大突破。
中國時報
張翠芬/台北報導
郭小姐廿六歲時被診斷罹患年輕型巴金森氏症,服藥三年藥效漸失,身體開始出現「跳電現象」,有時像木頭人僵在馬路上。她接受深層腦刺激手術後,情況大幅改善。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神經精神醫學中心副院長林欣榮十三日指出,巴金森氏症病患通常在六十到七十歲之間發病,五十歲之前發病屬早發性巴金森氏症,廿多歲發病的郭小姐是年輕型巴金森氏症,屬較特殊情形。
郭小姐剛生完小孩後,餵小孩喝奶、換尿布時手不停顫抖,身體變僵硬、雙腳抽筋,走路常跌倒,確診為「年輕型巴金森氏症」,病情快速惡化,甚至連孩子都抱不住。
服藥三年多,她開始出現「身體開關現象」,服藥二小時後,僵硬的身體才能啟動,但半小時後又突然跳電。郭小姐接受深層腦刺激手術療法(DBS),加上低劑量口服藥物,病情已漸好轉,現在已可做簡單家事,還能接送孩子上下課。
為郭小姐施行手術的林欣榮指出,超過四成以上的巴金森患者在口服藥物治療一段時間後,會出現「開關交替反應」,過去患者總是拖到最後,才會接受DBS手術。但年輕型巴金森病患當出現雙側僵硬時,就應考慮積極接受手術治療。
根據新英格蘭雜誌研究顯示,以DBS治療的病患,可減緩七五%的顫抖現象、減緩七一%僵直現象,口服藥物量也可減少五成,大幅改善生活品質。
不過,藥物和手術都是緩解症狀,如何治癒是醫界努力的目標。林欣榮曾利用流產的胚胎幹細胞為病患進行幹細胞治療,病患完全不用再吃藥。
為避免胎胚幹細胞的道德爭議,他用病患自體幹細胞,並完成老鼠的動物實驗,證實病鼠完全恢復健康,治癒了巴金森症,目前正進一步申請人體實驗,可望為疾病治療帶來重大突破。
Re: 年輕媽媽產後身僵如跳電 檢出巴金森症
深層腦部刺激手術治療巴金森氏症 療效顯著
中時健康
楊格非/台北報導
肌肉痠痛 動作遲緩 表情僵硬 應提高警覺
郭小姐生產之後,四肢無力,整個身體僵硬,如同木頭人一般,必須仰賴輪椅行動,後來發現罹患巴金森氏症,幸好醫師進行「深層腦部刺激手術」,郭小姐終於能恢復正常生活,接送孩子上下學。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神經醫學中心主任林欣榮表示,巴金森氏症並非老人年疾病,就算是年紀輕輕,也可能罹患。因為基因突變,也會引起「年輕型巴金森氏症」。
今年35歲的郭小姐,26歲生產,產後坐完月子,發現餵奶、換尿布時,雙手容易顫抖,四肢變得僵硬,雙腳經常抽筋,四肢無力,一不小心,就會跌倒。一開始被當作是生產的後遺症,兩年後才被檢查出是年輕型巴金森氏症。
郭小姐母親也出席了記者會,回憶女兒發病時的遭遇,言語之中仍充滿了不捨,她表示,女兒動作遲緩,走路時駝背,臉上沒有表情,跟之前的外觀,簡直有天壤之別。
起初,郭小姐定期回診,服藥控制,但服藥三、四年之後,卻產生抗藥性,甚至還出現幻覺、噁心、腸胃不適等症狀。身體像是跳了電,四肢僵直,不管是做家事,走路或是抱小孩時,都會突然僵硬,如同一二三遊戲中的木頭人。
郭小姐最後接受了「深層腦部刺激手術(DBS)」,症狀才獲得控制,生活逐漸恢復正常,行動自如,甚至陪著孩子上下學。
林欣榮指出,深層腦部刺激手術在醫界已發展了10多年,以往主要用來治療末期巴金森氏症病患,但為了避免影響工作與家庭,年輕患者如果雙側僵硬,行動不便,也可以接受這項手術。
林欣榮強調,巴金森氏症患者多半是透過藥物來控制症狀,直到對藥物都沒反應,才會接受手術。年輕的郭小姐必須照顧小孩子,所以幫她動了手術。手術相當成功,術後減少了七成五顫抖症狀。
林欣榮表示,研究團隊已完成巴金森氏症幹細胞療法的動物實驗,預計一年後進入人體實驗,嘗試以病患自身幹細胞來刺激腦部,分泌多巴胺。如果實驗成功,未來可望為巴金森氏症治療再添新希望。
林欣榮提醒,巴金森氏症早期症狀容易被忽視,如果出現不明原因的疲倦及肌肉痠痛,動作遲緩,臉部表情僵硬,就應該提高警覺,盡早就醫。
中時健康
楊格非/台北報導
肌肉痠痛 動作遲緩 表情僵硬 應提高警覺
郭小姐生產之後,四肢無力,整個身體僵硬,如同木頭人一般,必須仰賴輪椅行動,後來發現罹患巴金森氏症,幸好醫師進行「深層腦部刺激手術」,郭小姐終於能恢復正常生活,接送孩子上下學。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神經醫學中心主任林欣榮表示,巴金森氏症並非老人年疾病,就算是年紀輕輕,也可能罹患。因為基因突變,也會引起「年輕型巴金森氏症」。
今年35歲的郭小姐,26歲生產,產後坐完月子,發現餵奶、換尿布時,雙手容易顫抖,四肢變得僵硬,雙腳經常抽筋,四肢無力,一不小心,就會跌倒。一開始被當作是生產的後遺症,兩年後才被檢查出是年輕型巴金森氏症。
郭小姐母親也出席了記者會,回憶女兒發病時的遭遇,言語之中仍充滿了不捨,她表示,女兒動作遲緩,走路時駝背,臉上沒有表情,跟之前的外觀,簡直有天壤之別。
起初,郭小姐定期回診,服藥控制,但服藥三、四年之後,卻產生抗藥性,甚至還出現幻覺、噁心、腸胃不適等症狀。身體像是跳了電,四肢僵直,不管是做家事,走路或是抱小孩時,都會突然僵硬,如同一二三遊戲中的木頭人。
郭小姐最後接受了「深層腦部刺激手術(DBS)」,症狀才獲得控制,生活逐漸恢復正常,行動自如,甚至陪著孩子上下學。
林欣榮指出,深層腦部刺激手術在醫界已發展了10多年,以往主要用來治療末期巴金森氏症病患,但為了避免影響工作與家庭,年輕患者如果雙側僵硬,行動不便,也可以接受這項手術。
林欣榮強調,巴金森氏症患者多半是透過藥物來控制症狀,直到對藥物都沒反應,才會接受手術。年輕的郭小姐必須照顧小孩子,所以幫她動了手術。手術相當成功,術後減少了七成五顫抖症狀。
林欣榮表示,研究團隊已完成巴金森氏症幹細胞療法的動物實驗,預計一年後進入人體實驗,嘗試以病患自身幹細胞來刺激腦部,分泌多巴胺。如果實驗成功,未來可望為巴金森氏症治療再添新希望。
林欣榮提醒,巴金森氏症早期症狀容易被忽視,如果出現不明原因的疲倦及肌肉痠痛,動作遲緩,臉部表情僵硬,就應該提高警覺,盡早就醫。
Re: 年輕媽媽產後身僵如跳電 檢出巴金森症
年輕型巴金森 手術優於藥物
手抖 動作慢 無表情速就醫
蘋果日報
報導╱楊琇雯
可不要以為巴金森氏症是只有老年人才會得的病,40歲以前就發病的「年輕型巴金森氏症」多發生在20到30歲,正是生產力、活動力最高的時候,對患者本身的影響更大。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副院長林欣榮指出,他治療過最年輕的患者是18歲,這些人若像老年人一樣採藥物治療,更會影響工作和生活,所以要以「深腦部刺激術DBS」為主,治療效果較好,甚至還有婦女產後突然發病,接受DBS治療後,和先生出國旅遊再懷一胎並順利產子。
巴金森氏症是50到60歲發病的疾病,若在40歲以前發生,則稱為早發型或年輕型的巴金森氏症,占所有巴金森氏症患者中的1%。此病目前確切病因不明,但患者是因中腦黑質組織的多巴胺細胞退化死亡而表現出多種症狀,過去是以口服藥物為主要治療方法,近20年則發展出在腦部深處埋入電極刺激,就是將1條細長的電極導線植入腦中的丘腦下核,或是蒼白球內核,藉導線產生的電流,來控制並調節腦內不正常的細胞活動訊息,進而有效地改善病患的活動能力。林欣榮醫師認為,DBS治療法對年輕型患者較適合,對往後的職場和生活功能影響較小。
要了解
早發型症狀多半很典型
林欣榮醫師特別提醒,年輕型、早發型的巴金森氏症患者和50、60歲患者的症狀不同,年輕人會出現右列3種典型症狀,老年人症狀則不典型,且常合併有交感神經症狀如姿勢改變時血壓變化劇烈等。
近半患者無法長期用藥
巴金森氏症的治療方式是吃藥,但吃久了就會有副作用以及愈吃愈沒效的情況出現。門診中常聽見:「突然間就動不了,身體好像被鎖住了」,或是「吃藥1小時後,身體才能動,但過不了多久,身體又失去正常活動的能力」。許多臨床統計顯示,近半數的巴金森氏症患者,在口服藥物一段時間後,會形成一種「開關交替反應」,在藥物引起「開反應」時,病情可獲良好控制,但當藥物逐漸失效而使「關反應」啟動時,症狀就變得完全無法控制,讓病患的日常生活起居受到極大的困擾。而DBS治療方式就是一種減少「關反應」的方法,目前植入最長的時間為15年。
DBS手術搭藥適早發型
林欣榮醫師表示,DBS深層刺激可與藥物相互搭配使用,可使用藥量減少一半以上,所以藥物帶來的副作用和不良影響自然就比較少,適合仍需要工作、生育、求學等重要職能的年輕人、中年人。不過老年人若想提高生活品質,同時本身條件也允許接受手術,就可裝設DBS,但目前看起來因老年人本身腦中多巴胺細胞數量就比較少,活性也慢慢減低,所以不管是利用藥物或DBS刺激,效果都不若年輕人或中年人來得好。
提醒你 半邊肢體不靈活速就醫
林欣榮醫師提到,有一名26歲年輕型患者,是在生產後幫孩子換尿布時發現手會抖,連身體都變得僵硬,除了雙腳抽筋外,甚至常常發生走路會傾斜而導致重心不穩跌倒,原以為是生產後遺症,但狀況未好轉,1年後就醫檢查,才發現是年輕型巴金森氏症,家族中未有任何此類疾病史。林欣榮醫師提醒,雖然目前還無法準確得知罹病原因,但若出現左圖六種任一情況時,建議盡速到醫院檢查,即使不是巴金森氏症,也可能潛在其他病因。
醫師說 幹細胞療法正在試驗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副院長 林欣榮)
目前年輕型患者有利用自己的周邊血幹細胞治療法已進入臨床試驗;老年型患者也有臍帶血幹細胞治療法正在進行試驗,顯示幹細胞療法是未來巴金氏症治療的方法之一。
手抖 動作慢 無表情速就醫
蘋果日報
報導╱楊琇雯
可不要以為巴金森氏症是只有老年人才會得的病,40歲以前就發病的「年輕型巴金森氏症」多發生在20到30歲,正是生產力、活動力最高的時候,對患者本身的影響更大。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副院長林欣榮指出,他治療過最年輕的患者是18歲,這些人若像老年人一樣採藥物治療,更會影響工作和生活,所以要以「深腦部刺激術DBS」為主,治療效果較好,甚至還有婦女產後突然發病,接受DBS治療後,和先生出國旅遊再懷一胎並順利產子。
巴金森氏症是50到60歲發病的疾病,若在40歲以前發生,則稱為早發型或年輕型的巴金森氏症,占所有巴金森氏症患者中的1%。此病目前確切病因不明,但患者是因中腦黑質組織的多巴胺細胞退化死亡而表現出多種症狀,過去是以口服藥物為主要治療方法,近20年則發展出在腦部深處埋入電極刺激,就是將1條細長的電極導線植入腦中的丘腦下核,或是蒼白球內核,藉導線產生的電流,來控制並調節腦內不正常的細胞活動訊息,進而有效地改善病患的活動能力。林欣榮醫師認為,DBS治療法對年輕型患者較適合,對往後的職場和生活功能影響較小。
要了解
早發型症狀多半很典型
林欣榮醫師特別提醒,年輕型、早發型的巴金森氏症患者和50、60歲患者的症狀不同,年輕人會出現右列3種典型症狀,老年人症狀則不典型,且常合併有交感神經症狀如姿勢改變時血壓變化劇烈等。
近半患者無法長期用藥
巴金森氏症的治療方式是吃藥,但吃久了就會有副作用以及愈吃愈沒效的情況出現。門診中常聽見:「突然間就動不了,身體好像被鎖住了」,或是「吃藥1小時後,身體才能動,但過不了多久,身體又失去正常活動的能力」。許多臨床統計顯示,近半數的巴金森氏症患者,在口服藥物一段時間後,會形成一種「開關交替反應」,在藥物引起「開反應」時,病情可獲良好控制,但當藥物逐漸失效而使「關反應」啟動時,症狀就變得完全無法控制,讓病患的日常生活起居受到極大的困擾。而DBS治療方式就是一種減少「關反應」的方法,目前植入最長的時間為15年。
DBS手術搭藥適早發型
林欣榮醫師表示,DBS深層刺激可與藥物相互搭配使用,可使用藥量減少一半以上,所以藥物帶來的副作用和不良影響自然就比較少,適合仍需要工作、生育、求學等重要職能的年輕人、中年人。不過老年人若想提高生活品質,同時本身條件也允許接受手術,就可裝設DBS,但目前看起來因老年人本身腦中多巴胺細胞數量就比較少,活性也慢慢減低,所以不管是利用藥物或DBS刺激,效果都不若年輕人或中年人來得好。
提醒你 半邊肢體不靈活速就醫
林欣榮醫師提到,有一名26歲年輕型患者,是在生產後幫孩子換尿布時發現手會抖,連身體都變得僵硬,除了雙腳抽筋外,甚至常常發生走路會傾斜而導致重心不穩跌倒,原以為是生產後遺症,但狀況未好轉,1年後就醫檢查,才發現是年輕型巴金森氏症,家族中未有任何此類疾病史。林欣榮醫師提醒,雖然目前還無法準確得知罹病原因,但若出現左圖六種任一情況時,建議盡速到醫院檢查,即使不是巴金森氏症,也可能潛在其他病因。
醫師說 幹細胞療法正在試驗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副院長 林欣榮)
目前年輕型患者有利用自己的周邊血幹細胞治療法已進入臨床試驗;老年型患者也有臍帶血幹細胞治療法正在進行試驗,顯示幹細胞療法是未來巴金氏症治療的方法之一。
您沒有權限檢視這篇文章所附加的檔案。
Re: 年輕媽媽產後身僵如跳電 檢出巴金森症
保健加油站 腦植晶片 改善巴金森氏症
蘋果日報
三十五歲郭小姐在二十六歲生完第一胎後,巴金森氏症即發作,連小孩都抱不起來,服藥三年餘,藥量愈來愈重,甚至發生幻聽、幻視;後來接受「深腦部刺激療法」,將晶片植入腦中,藉此控制腦內不正常的細胞活動,順利讓藥量大減,並找回五成以上的生活自理能力。
郭小姐昨與母親一同出席記者會,見證深腦部刺激術的效果,為她操刀的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神經精神中心副院長林欣榮說,根據調查,術後五年,七成患者的行動能力都維持在可接受程度,也提供服藥需求較大量的患者另一治療選擇。
◎記者邱俊吉
治關節炎 「莫須瘤」納健保
罹患類風濕性關節炎的六十歲陳太太,先前病情嚴重時,由於膝蓋腫痛,無法正面走下樓梯,只好用倒退方式下樓,經服用藥物「莫須瘤」(MabThera),症狀才獲改善。
風濕病醫學會理事長羅淑芬昨在記者會說,莫須瘤一年原須自費約二十多萬元,本月一日起莫須瘤通過健保給付,可望造福更多病友。羅淑芬說,有些患者服用傳統藥物未達預期療效,或受不了副作用,但莫須瘤可使症狀緩解、避免關節變形,甚至有機會重返工作崗位。
◎記者邱俊吉
蘋果日報
三十五歲郭小姐在二十六歲生完第一胎後,巴金森氏症即發作,連小孩都抱不起來,服藥三年餘,藥量愈來愈重,甚至發生幻聽、幻視;後來接受「深腦部刺激療法」,將晶片植入腦中,藉此控制腦內不正常的細胞活動,順利讓藥量大減,並找回五成以上的生活自理能力。
郭小姐昨與母親一同出席記者會,見證深腦部刺激術的效果,為她操刀的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神經精神中心副院長林欣榮說,根據調查,術後五年,七成患者的行動能力都維持在可接受程度,也提供服藥需求較大量的患者另一治療選擇。
◎記者邱俊吉
治關節炎 「莫須瘤」納健保
罹患類風濕性關節炎的六十歲陳太太,先前病情嚴重時,由於膝蓋腫痛,無法正面走下樓梯,只好用倒退方式下樓,經服用藥物「莫須瘤」(MabThera),症狀才獲改善。
風濕病醫學會理事長羅淑芬昨在記者會說,莫須瘤一年原須自費約二十多萬元,本月一日起莫須瘤通過健保給付,可望造福更多病友。羅淑芬說,有些患者服用傳統藥物未達預期療效,或受不了副作用,但莫須瘤可使症狀緩解、避免關節變形,甚至有機會重返工作崗位。
◎記者邱俊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