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頁 (共 2 頁)
臺灣第一條高速公路
發表於 : 2007-03-27 , 20:27
由 紫蝶兒
先問一個問題:所謂「高速公路」,定義為何?
在臺灣,答案應該是:採取封閉式設計,不跟其他道路平面直接交叉,僅限汽車行駛,設有最低速限,並且收費。
那麼下一個問題:臺灣的第一條高速公路是什麼?
你也許會說:就是十大建設的中山高速公路,北起基隆,南到高雄......
錯。
############################
臺灣的第一條高速公路,應該是由臺北通往基隆的「麥克阿瑟公路」,雖然這條公路存在的時間只有十多年,但卻是符合上述定義的第一條高速公路。
麥帥公路動工於民國五十年,一開始的名稱叫作「北基二路」,後來又改名「北基新路」,目的是在當時臺北通往基隆的省道台五線之外,再多開闢一條通路,以舒解北基之間的交通,並且提昇一旦作戰時的抗毀性。新路並且比照國外的公路形式,設定為封閉式的高速道路。
原本的台五線由臺北市中正路(現在的八德路)開始,一路沿基隆河南岸,經南港、汐止、七堵、八堵,由南榮路從東南方進入基隆市區。新路則由南京東路跨越基隆河,一路沿基隆河北岸,經由內湖、汐止、北五堵,建隧道穿越獅球嶺,由孝二路從正南方進入基隆市區。公路於民國五十二年底完工,五十三年五月二日正式通車。在通車前,經由行政院會通過,決議為了紀念剛剛去世的麥克阿瑟元帥(麥帥卒於四月五日,十一年後同一天,蔣中正總統去世),決定以這位自由中國之友來命名這條新公路。
Re: 臺灣第一條高速公路
發表於 : 2007-03-27 , 20:27
由 紫蝶兒
請注意當時的挖土機還不是現在類似螳螂前爪、由上往下「刨」的設計,而是類似湯匙、由下往上「舀」。
Re: 臺灣第一條高速公路
發表於 : 2007-03-27 , 20:28
由 紫蝶兒
麥帥公路起自臺北市南京東路,終點是基隆市孝二路,全長23.4公里。如果以行政院為起點,原先舊路到基隆火車站的距離是29.032公里,新路為26.975公里;舊路要四十五分鐘,新路不到三十分鐘。路寬7.5公尺,來回雙線(臺北市路段則為四線、14公尺),設定最高時速是平原區100公里、丘陵區80公里。總工程費新台幣兩億兩千七百多萬元,由美援協助支付。
五十三年四月二日,麥帥公路舉行通車典禮,基隆港新完成的第三十一號碼頭也一併開張。典禮地點選在麥克阿瑟公路頭的南京東路羽毛球館,在省主席黃杰與交通部長沈怡主持剪綵、美國駐華大使館代辦高立夫揭牌之後,由公路局金馬號客車組成的車隊,一路開往基隆。
Re: 臺灣第一條高速公路
發表於 : 2007-03-27 , 20:29
由 紫蝶兒
羽球館,四十八年完工,七十六年拆除,現址是臺北體院的體育館(地下室有停車場那個)。
Re: 臺灣第一條高速公路
發表於 : 2007-03-27 , 20:29
由 紫蝶兒
省公路局長林則彬與港務局長曹開諫。
Re: 臺灣第一條高速公路
發表於 : 2007-03-27 , 20:30
由 紫蝶兒
省主席黃杰剪綵,旁邊深色西裝者是省公路局長林則彬。
Re: 臺灣第一條高速公路
發表於 : 2007-03-27 , 20:31
由 紫蝶兒
高立夫代辦揭牌
Re: 臺灣第一條高速公路
發表於 : 2007-03-27 , 20:31
由 紫蝶兒
Re: 臺灣第一條高速公路
發表於 : 2007-03-27 , 20:32
由 紫蝶兒
Re: 臺灣第一條高速公路
發表於 : 2007-03-27 , 20:32
由 紫蝶兒
Re: 臺灣第一條高速公路
發表於 : 2007-03-27 , 20:33
由 紫蝶兒
麥帥公路穿過基隆市區南方的獅球嶺進入市區,建有一座440公尺長的「中興隧道」。以下是幾張隧道的施工照片:
(當年劉銘傳興建北基鐵路,也在獅球嶺建隧道,位置比中興隧道還要高、因此坡度還要更大,所以路線品質之差、載運能力之低,也就可以想見。所以日人據台之後,就把鐵路路基東移到竹仔嶺,鑿山洞連通八堵,與現在的台五線公路平行。)
Re: 臺灣第一條高速公路
發表於 : 2007-03-27 , 20:33
由 紫蝶兒
Re: 臺灣第一條高速公路
發表於 : 2007-03-27 , 20:35
由 紫蝶兒
由中興隧道口北望基隆市區,可以看到麥帥公路正好接到基隆港灣的「袋底」,畫面中央的小山是基隆嶼。
Re: 臺灣第一條高速公路
發表於 : 2007-03-27 , 20:37
由 紫蝶兒
麥帥公路的兩端各設有一座收費站:過路費是大汽車十元、小汽車五元、軍車一元。乙種車輛(三輪車、機車、腳踏車)不得上路。設定時速是平原區一百公里、丘陵區八十公里,通車初期一度先規定「80-60」,不久就開始實施「100-80」。
發表於 : 2007-03-27 , 20:37
由 紫蝶兒
問題是,或許經費不足,或許當時政府相關知識不足:對於寬度只有七公尺半,每個方向只有一車道,路中央沒有分隔島,路旁邊也不一定有護欄的麥帥公路來說,兩邊車輛以相對速度兩百公里會車,簡直就是個超級恐怖的死亡陷阱。再加上當時又沒有測速照相機一類的裝備,因此有的車主是狂飆到超出時速上限,甚至因此火燒車;有的車主是把公路當成一般鄉間道路慢慢開,後面的「急驚風」憋不住,只好跨越中心線超車,這時候如果對面另一輛車疾駛而來.......(甚至,還有民眾跨越道路被車撞上......)
麥帥公路通車之後,各種追撞、對撞、翻車、衝上山壁、翻落路外的事故,就是報紙上常見的消息。有一些統計資料顯示,前兩年就發生了五十多次車禍,造成兩百多人傷亡!聯合報的「黑白集」(這個單元還真長壽啊)甚至借用杜牧的詩,譏為「路上行人欲斷魂」。
為了控制超速問題,政府先是想出一個「打卡」的妙招:就是規定車輛通過起點的收費站時,就發給一張時間卡,到了終點的收費站再將卡片交回。根據里程計算,如果跑完全程的時間低於廿分鐘(大型車廿二分鐘),就是超速......
不過想靠這一招遏止車禍,效果似乎有限(甚至我懷疑這項政策持續了多久,不過查不到相關資料)。到民國五十八年,省府終於決定將最高時速降為「80-60」,最低時速「60-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