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朱震亨著‧‧活法機要
發表於 : 2007-03-28 , 22:55
元‧朱震亨著‧‧活法機要
建檔:行政院衛生署中醫藥委員會 何威德技正
==大標題== 活法機要 元 丹溪朱震亨著。
==中標題== 泄痢證。
臟腑泄痢其證多種,大抵從風濕熱也,是知寒少熱多,故曰暴泄,非陰久泄,非陽
溲而便膿血,知氣行而血止也,宜大黃湯下之,是為重劑。黃芩芍藥是為輕劑,治
法宜補宜泄,宜止宜和,和則芍藥湯,止則訶子湯,有暴下無聲,身冷自汗,小便
清利,大便不禁,氣難喘息,脈微嘔吐,急以重藥溫之,漿水散是也。後重則宜下
,腹痛則宜和,身重者除濕,脈弦者去風,膿血稠粘以重藥竭之,身冷自汗以毒藥
溫之,風邪內縮宜汗之,鶩溏為痢當溫之,在表者發之,在裏者下之,在上者湧之
,在下者竭之,身表熱者內疏之,小便澀者分利之,盛者和之,去者送之,過者止
之,除濕則白朮茯苓,安脾則芍藥桂,破血則黃連當歸,宣通其氣則檳榔木香,如
泄痢而嘔,上焦則生薑橘皮,中焦則芍藥當歸桂茯苓,下焦則治以輕熱,甚以重熱
藥,若四肢懶倦小便少或不利,大便走沉困,飲食減,宜調胃去濕,白朮茯苓芍藥
三味,水煎服,如發熱惡寒腹不痛加黃芩為主,如未見膿而惡寒,乃太陰欲傳少陰
也,加黃連為主,桂枝佐之,如腹痛甚者,加當歸倍芍藥,如見血加黃連為主,桂
當歸佐之,如煩燥或先便白膿後血,或發熱或惡寒,非黃連不能止上部血也,如惡
寒脈沉,或曰腰痛,或血臍下痛,非黃芩不能止,此中部血也,如惡寒脈沉,先血
後便,非地榆不能止,下部血也,唯脈浮大者不可下。
黃芩芍藥湯(方在寶鑑泄痢條下)。
大黃湯。
治泄痢久不愈,膿血稠粘,裏急後重,日夜無度,久不愈者。
大黃(一兩)。
右剉細,好酒二大盞,同浸半日許,煎至一盞半,去大黃不用,將酒二服,頓服之
,如未止再服,以利為度,復服芍藥湯和之,痢止再服黃芩芍藥湯和之,以徹其毒
也。
芍藥湯(方在寶鑑內,痢疾條下)。
白朮黃耆湯,服前藥痢疾雖除,更宜此和之。
白朮(一兩),黃耆(七錢),甘草(三錢),一方無黃耆用黃芩(半兩)。
右咀,均作三服,水煎服清。
防風芍藥湯。
治泄痢飧泄,身熱脈弦,腹痛而渴,及頭痛微汗。
防風,芍藥,黃芩(各一兩)。
右咀,每服半兩或一兩,水煎。
白朮芍藥湯。
治太陰脾經受濕,水泄注下,體重微滿,因弱無力,不欲飲食,暴泄無數,水穀不
化,宜此和之。
白朮,芍藥(各一兩),甘草(半兩)。
右剉,每服一兩水煎。
蒼朮芍藥湯。
治痢疾痛甚者。
蒼朮(二兩),芍藥(一兩),黃芩,肉桂(各半兩)。
右剉,每服一兩,水煎。
訶子散。
如腹痛漸已,泄下微少,宜止之。
訶子皮(一兩生熟各半),木香(半兩),黃連,炙甘草(各三錢)。
右為細末,每服二錢,以白朮藥湯調下,如止之不已,宜歸而送之也。訶子散內加
厚朴一兩,竭其邪氣也。
漿水散。
治暴泄如水,周身汗出,身上盡冷,脈微而弱,氣少不能語,甚者加吐,此謂急病
。
半夏(二兩湯洗),附子(炮),乾生薑,炙甘草,肉桂(各半兩),良薑(二錢
半)。
右為細末,每服三五錢,漿水二盞煎至半,和滓熱服。
黃連湯。
治大便後下血,腹中不痛者。謂之濕毒下血。
黃連,當歸(各半兩),炙甘草(二錢半)。
右咀,每服五錢,水煎。
芍藥黃連湯。
治大便後下血,腹中痛者,謂之熱毒下血。
芍藥,黃連,當歸(各半兩),大黃(一錢),淡味桂(五分),炙甘草(二錢)
。
右咀,每服五錢,水煎,如痛甚者調木香檳榔末一錢服之。
導氣湯,治下痢膿血,裏急後重,日夜無度。
芍藥(一兩),當歸(半兩),大黃(二錢半),黃連(一錢),黃芩(二錢半)
,木香,檳榔(各一錢)。
右為末,每服半兩,水煎。
加減平胃散(方在寶鑑內泄痢條下)。
地榆芍藥湯。
治泄痢膿血,乃至脫肛。
蒼朮(八兩),地榆(二兩),卷柏(三兩),芍藥(三兩)。
右咀,每服一兩,水煎,病退止。
五泄之病,胃小腸大瘕三證,皆以清涼飲子主之,其泄自止,厥陰證加甘草以緩之
,少陰證裏急後重,故加大黃。又有太陰陽明二證,當進退大承氣湯主之,太陰證
不能食也,當先補而後泄之,乃進藥法也,先煎厚朴半兩製,水煎二三服後,未已
,未有宿食不消,又加枳實二錢同煎二三服,泄又未已,如稍進食,尚有熱毒,又
加大黃三錢,推過,泄止住藥,如泄未止為腸胃有塵垢滑粘,加芒硝半合,宿垢去
盡則愈也,陽明證能食是也,當先泄而後補,謂退藥法也,先用大承氣湯五錢,水
煎服,如利過泄未止,去芒硝,後稍熱退減大黃半再煎兩服,如熱氣雖已,其人必
腹滿,又減去大黃,與枳實厚朴湯又煎三兩服,如腹滿退,泄亦自愈,後服厚朴湯
,數服則已。
==中標題== 癘風證。
癘風者,榮氣熱附其氣不清,鼻柱壞而色敗,皮膚瘍潰,風寒客於脈而不去,故名
癘風,又曰脈風,俗曰癩。治法刺肌肉百日,汗出百日,凡二百日,鬚眉生而止,
先樺皮散從少至多服五七日,灸承漿穴七壯,灸瘡愈,再灸再愈,三灸之後服二聖
散,泄熱祛血之風邪,戒房室三年病愈。
樺皮散。
治肺臟風毒,遍身瘡疥,及癮疹瘙痒成瘡,面上風刺粉刺。
樺皮(四兩燒灰),荊芥穗(二兩),杏仁(二兩去皮尖,用水一碗於銀器內,煮
去水一半已來放,令乾用),炙甘草(半兩),枳殼(四兩去穰用,炭火燒欲灰,
於濕紙上令乾)。
右件除杏仁外,餘藥為末,將杏仁另研,與諸藥和勻,磁合內放之,每服三錢,食
後溫水調下。
二聖散。
治大風癘疾,將皂角刺一二斤,燒灰研細,煎大黃半兩,調下二錢,早服樺皮散,
中煎升麻湯,下瀉青丸,晚服二聖散,此數等之藥皆為緩泄血中之風熱也。
七聖丸,七宣丸,皆治風壅邪熱,潤利大腸,中風風癇,癘風,大便秘澀,皆可服
之。
建檔:行政院衛生署中醫藥委員會 何威德技正
==大標題== 活法機要 元 丹溪朱震亨著。
==中標題== 泄痢證。
臟腑泄痢其證多種,大抵從風濕熱也,是知寒少熱多,故曰暴泄,非陰久泄,非陽
溲而便膿血,知氣行而血止也,宜大黃湯下之,是為重劑。黃芩芍藥是為輕劑,治
法宜補宜泄,宜止宜和,和則芍藥湯,止則訶子湯,有暴下無聲,身冷自汗,小便
清利,大便不禁,氣難喘息,脈微嘔吐,急以重藥溫之,漿水散是也。後重則宜下
,腹痛則宜和,身重者除濕,脈弦者去風,膿血稠粘以重藥竭之,身冷自汗以毒藥
溫之,風邪內縮宜汗之,鶩溏為痢當溫之,在表者發之,在裏者下之,在上者湧之
,在下者竭之,身表熱者內疏之,小便澀者分利之,盛者和之,去者送之,過者止
之,除濕則白朮茯苓,安脾則芍藥桂,破血則黃連當歸,宣通其氣則檳榔木香,如
泄痢而嘔,上焦則生薑橘皮,中焦則芍藥當歸桂茯苓,下焦則治以輕熱,甚以重熱
藥,若四肢懶倦小便少或不利,大便走沉困,飲食減,宜調胃去濕,白朮茯苓芍藥
三味,水煎服,如發熱惡寒腹不痛加黃芩為主,如未見膿而惡寒,乃太陰欲傳少陰
也,加黃連為主,桂枝佐之,如腹痛甚者,加當歸倍芍藥,如見血加黃連為主,桂
當歸佐之,如煩燥或先便白膿後血,或發熱或惡寒,非黃連不能止上部血也,如惡
寒脈沉,或曰腰痛,或血臍下痛,非黃芩不能止,此中部血也,如惡寒脈沉,先血
後便,非地榆不能止,下部血也,唯脈浮大者不可下。
黃芩芍藥湯(方在寶鑑泄痢條下)。
大黃湯。
治泄痢久不愈,膿血稠粘,裏急後重,日夜無度,久不愈者。
大黃(一兩)。
右剉細,好酒二大盞,同浸半日許,煎至一盞半,去大黃不用,將酒二服,頓服之
,如未止再服,以利為度,復服芍藥湯和之,痢止再服黃芩芍藥湯和之,以徹其毒
也。
芍藥湯(方在寶鑑內,痢疾條下)。
白朮黃耆湯,服前藥痢疾雖除,更宜此和之。
白朮(一兩),黃耆(七錢),甘草(三錢),一方無黃耆用黃芩(半兩)。
右咀,均作三服,水煎服清。
防風芍藥湯。
治泄痢飧泄,身熱脈弦,腹痛而渴,及頭痛微汗。
防風,芍藥,黃芩(各一兩)。
右咀,每服半兩或一兩,水煎。
白朮芍藥湯。
治太陰脾經受濕,水泄注下,體重微滿,因弱無力,不欲飲食,暴泄無數,水穀不
化,宜此和之。
白朮,芍藥(各一兩),甘草(半兩)。
右剉,每服一兩水煎。
蒼朮芍藥湯。
治痢疾痛甚者。
蒼朮(二兩),芍藥(一兩),黃芩,肉桂(各半兩)。
右剉,每服一兩,水煎。
訶子散。
如腹痛漸已,泄下微少,宜止之。
訶子皮(一兩生熟各半),木香(半兩),黃連,炙甘草(各三錢)。
右為細末,每服二錢,以白朮藥湯調下,如止之不已,宜歸而送之也。訶子散內加
厚朴一兩,竭其邪氣也。
漿水散。
治暴泄如水,周身汗出,身上盡冷,脈微而弱,氣少不能語,甚者加吐,此謂急病
。
半夏(二兩湯洗),附子(炮),乾生薑,炙甘草,肉桂(各半兩),良薑(二錢
半)。
右為細末,每服三五錢,漿水二盞煎至半,和滓熱服。
黃連湯。
治大便後下血,腹中不痛者。謂之濕毒下血。
黃連,當歸(各半兩),炙甘草(二錢半)。
右咀,每服五錢,水煎。
芍藥黃連湯。
治大便後下血,腹中痛者,謂之熱毒下血。
芍藥,黃連,當歸(各半兩),大黃(一錢),淡味桂(五分),炙甘草(二錢)
。
右咀,每服五錢,水煎,如痛甚者調木香檳榔末一錢服之。
導氣湯,治下痢膿血,裏急後重,日夜無度。
芍藥(一兩),當歸(半兩),大黃(二錢半),黃連(一錢),黃芩(二錢半)
,木香,檳榔(各一錢)。
右為末,每服半兩,水煎。
加減平胃散(方在寶鑑內泄痢條下)。
地榆芍藥湯。
治泄痢膿血,乃至脫肛。
蒼朮(八兩),地榆(二兩),卷柏(三兩),芍藥(三兩)。
右咀,每服一兩,水煎,病退止。
五泄之病,胃小腸大瘕三證,皆以清涼飲子主之,其泄自止,厥陰證加甘草以緩之
,少陰證裏急後重,故加大黃。又有太陰陽明二證,當進退大承氣湯主之,太陰證
不能食也,當先補而後泄之,乃進藥法也,先煎厚朴半兩製,水煎二三服後,未已
,未有宿食不消,又加枳實二錢同煎二三服,泄又未已,如稍進食,尚有熱毒,又
加大黃三錢,推過,泄止住藥,如泄未止為腸胃有塵垢滑粘,加芒硝半合,宿垢去
盡則愈也,陽明證能食是也,當先泄而後補,謂退藥法也,先用大承氣湯五錢,水
煎服,如利過泄未止,去芒硝,後稍熱退減大黃半再煎兩服,如熱氣雖已,其人必
腹滿,又減去大黃,與枳實厚朴湯又煎三兩服,如腹滿退,泄亦自愈,後服厚朴湯
,數服則已。
==中標題== 癘風證。
癘風者,榮氣熱附其氣不清,鼻柱壞而色敗,皮膚瘍潰,風寒客於脈而不去,故名
癘風,又曰脈風,俗曰癩。治法刺肌肉百日,汗出百日,凡二百日,鬚眉生而止,
先樺皮散從少至多服五七日,灸承漿穴七壯,灸瘡愈,再灸再愈,三灸之後服二聖
散,泄熱祛血之風邪,戒房室三年病愈。
樺皮散。
治肺臟風毒,遍身瘡疥,及癮疹瘙痒成瘡,面上風刺粉刺。
樺皮(四兩燒灰),荊芥穗(二兩),杏仁(二兩去皮尖,用水一碗於銀器內,煮
去水一半已來放,令乾用),炙甘草(半兩),枳殼(四兩去穰用,炭火燒欲灰,
於濕紙上令乾)。
右件除杏仁外,餘藥為末,將杏仁另研,與諸藥和勻,磁合內放之,每服三錢,食
後溫水調下。
二聖散。
治大風癘疾,將皂角刺一二斤,燒灰研細,煎大黃半兩,調下二錢,早服樺皮散,
中煎升麻湯,下瀉青丸,晚服二聖散,此數等之藥皆為緩泄血中之風熱也。
七聖丸,七宣丸,皆治風壅邪熱,潤利大腸,中風風癇,癘風,大便秘澀,皆可服
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