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真假假的孟喬森症候群
發表於 : 2007-06-09 , 6:39
真真假假的孟喬森症候群
媽咪寶貝雜誌
記者:林口長庚兒童醫院神經內科主任 林光麟
醫院是許多人避之唯恐不及的地方,一般人都認為沒事最好不要去。民國91年SARS大流行之際,醫院宛若空城,不得不到醫院的人,每個人都戴著N95口罩,行色匆匆,滿臉驚恐。民間習俗也有一說,到醫院探視病人,摘幾片葉子放在身上可以避邪,於是醫院門口的小樹總是有一角缺了葉子。
患者缺乏關愛 裝病住進醫院
住院,總是非不得已的事,但除了醫護人員及必須到醫院工作的人之外,卻有一種人總是想盡辦法要住進去,這種人即患有稱為「孟喬森症候群」(Munchausen syndrome)的病症。 十八世紀一位德國伯爵作家Rudolph Eric Raspe 當時因為急需一筆金錢,於是杜撰了一本名為《拜倫‧孟喬森驚奇歷險記》的遊記,故事內容極其華麗,卻是全憑作者本人的想像力所創作,因此後人以此為這個病症命名。孟喬森症候群患者之所以裝病住進醫院,通常是因為缺乏他人照顧與關心,內心孤獨無助。當患者在醫院時,可藉此得到醫護人員親切的診療,以及社工人員無私的幫助,進而產生心理上的救贖,並獲得心靈上的慰藉及安全感。
這類患者多數具有一些醫學常識,且天生具備表演天份,常常藉著模仿某個疾病而得到住院的許可。在敏感度高的醫護人員看護下,仍然可以發現其破綻,進而輔導。若是稍未留意,就會因此浪費許多醫療資源,且沒能解決病患真正的問題。
小真是一位國二女生,因為頭痛、暈眩的問題已經住院好幾次。每次醫師仔細檢查,卻始終沒有查出任何病理性的徵兆,後來從她的家庭背景等詳細資料與心理諮詢後,發現她正面臨著單親家庭問題的壓力與學校同儕之間的緊張關係,然而卻得不到任何支持的管道,幫她解決問題。生病、住進醫院,是她潛意識中覺得可以不被這些問題干擾的唯一方法。在真相大白後,我們通知了學校輔導人員、社會局社工人員及醫院的心智科醫師,對她進行心理會談和家庭訪問,雖然無法立即幫她解決所有問題,但至少找到癥結所在,提供大家一個努力的方向。
患者模仿力佳 醫師難辨真假
平常在兒童神經科病房,也有不少詐病而住進醫院的,這些病症表現常會令人瞠目結舌。有人肢體無力、有人抽搐發作,其他如頭痛、腹痛、胸痛等等,不一而足。我曾經碰到一位小朋友,極具模仿力,這位小朋友住院當時隔壁床來了一位因腦瘤而影響視力的病童,隔天,他也同時「喪失視力」,把所有醫護人員及父母搞得人仰馬翻。而這類病童的住院時間越久,所表現出來的症狀就越像真的,幾乎就如教科書上描述的症狀一樣,有時讓人分不出真假,而醫生就在這真真假假之間,疲於奔命。
照顧者也會「製造」病症
另有一種稱為「代理孟喬森症候群」(Munchausen syndrome by proxy)的病,這種病症發生在兒童的父母或照顧者,患者會杜撰或製造兒童的病症,為的是讓孩子接受種種醫學檢查,甚至侵襲性的治療。此病發生的主因是父母的心理問題,他們經由小孩住院,從醫療照顧上得到某種補償。在小兒科病房中,受虐兒經常是這類父母期待下的受害者。另有一種狀況是,曾有一位母親長期遭受父親暴力行為,某次因為小孩住院,讓她意外覓得一處寧靜的避風港──醫院中的兒科病房。因此,每當她無助,無所適從時,小孩便被她「製造」出一種病症,以便「住院」。
在從事醫療的過程中,讓我逐漸懂得何謂「不要只看事情的表象」。事情通常不是我們表面上看的這樣而已,潛藏在它背後的,可能有更多不為人知的秘密。
媽咪寶貝雜誌
記者:林口長庚兒童醫院神經內科主任 林光麟
醫院是許多人避之唯恐不及的地方,一般人都認為沒事最好不要去。民國91年SARS大流行之際,醫院宛若空城,不得不到醫院的人,每個人都戴著N95口罩,行色匆匆,滿臉驚恐。民間習俗也有一說,到醫院探視病人,摘幾片葉子放在身上可以避邪,於是醫院門口的小樹總是有一角缺了葉子。
患者缺乏關愛 裝病住進醫院
住院,總是非不得已的事,但除了醫護人員及必須到醫院工作的人之外,卻有一種人總是想盡辦法要住進去,這種人即患有稱為「孟喬森症候群」(Munchausen syndrome)的病症。 十八世紀一位德國伯爵作家Rudolph Eric Raspe 當時因為急需一筆金錢,於是杜撰了一本名為《拜倫‧孟喬森驚奇歷險記》的遊記,故事內容極其華麗,卻是全憑作者本人的想像力所創作,因此後人以此為這個病症命名。孟喬森症候群患者之所以裝病住進醫院,通常是因為缺乏他人照顧與關心,內心孤獨無助。當患者在醫院時,可藉此得到醫護人員親切的診療,以及社工人員無私的幫助,進而產生心理上的救贖,並獲得心靈上的慰藉及安全感。
這類患者多數具有一些醫學常識,且天生具備表演天份,常常藉著模仿某個疾病而得到住院的許可。在敏感度高的醫護人員看護下,仍然可以發現其破綻,進而輔導。若是稍未留意,就會因此浪費許多醫療資源,且沒能解決病患真正的問題。
小真是一位國二女生,因為頭痛、暈眩的問題已經住院好幾次。每次醫師仔細檢查,卻始終沒有查出任何病理性的徵兆,後來從她的家庭背景等詳細資料與心理諮詢後,發現她正面臨著單親家庭問題的壓力與學校同儕之間的緊張關係,然而卻得不到任何支持的管道,幫她解決問題。生病、住進醫院,是她潛意識中覺得可以不被這些問題干擾的唯一方法。在真相大白後,我們通知了學校輔導人員、社會局社工人員及醫院的心智科醫師,對她進行心理會談和家庭訪問,雖然無法立即幫她解決所有問題,但至少找到癥結所在,提供大家一個努力的方向。
患者模仿力佳 醫師難辨真假
平常在兒童神經科病房,也有不少詐病而住進醫院的,這些病症表現常會令人瞠目結舌。有人肢體無力、有人抽搐發作,其他如頭痛、腹痛、胸痛等等,不一而足。我曾經碰到一位小朋友,極具模仿力,這位小朋友住院當時隔壁床來了一位因腦瘤而影響視力的病童,隔天,他也同時「喪失視力」,把所有醫護人員及父母搞得人仰馬翻。而這類病童的住院時間越久,所表現出來的症狀就越像真的,幾乎就如教科書上描述的症狀一樣,有時讓人分不出真假,而醫生就在這真真假假之間,疲於奔命。
照顧者也會「製造」病症
另有一種稱為「代理孟喬森症候群」(Munchausen syndrome by proxy)的病,這種病症發生在兒童的父母或照顧者,患者會杜撰或製造兒童的病症,為的是讓孩子接受種種醫學檢查,甚至侵襲性的治療。此病發生的主因是父母的心理問題,他們經由小孩住院,從醫療照顧上得到某種補償。在小兒科病房中,受虐兒經常是這類父母期待下的受害者。另有一種狀況是,曾有一位母親長期遭受父親暴力行為,某次因為小孩住院,讓她意外覓得一處寧靜的避風港──醫院中的兒科病房。因此,每當她無助,無所適從時,小孩便被她「製造」出一種病症,以便「住院」。
在從事醫療的過程中,讓我逐漸懂得何謂「不要只看事情的表象」。事情通常不是我們表面上看的這樣而已,潛藏在它背後的,可能有更多不為人知的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