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別壓力性疾病】
常春樂活
【檢測篇】壓力大到快生病嗎?
文/張育彰(台安醫院心身醫學科主治醫師)
壓力人人都有,但如果臨床症狀已經影響生活功能,就更需專業的診察與治療,<解讀區>你有壓力症候群嗎?
現代社會是個充滿壓力的環境,我們每天生活在壓力的刺激中,一輩子「生、老、病、死」的過程也伴隨著壓力,如果無法調適,壓力累積可能會造成不良影響,甚至導致身心疾病。所以壓力的管理與適應,是現代人必修的健康學分!
醫學研究證實,「壓力」透過內分泌與免疫系統,干擾生理的正常運作,增加身心致病的脆弱度,導致功能的失調或臨床的身心問題。但是研究壓力的賽勒博士也指出,具有傷害性與危險性的壓力,稱為「苦惱」;另一類則有益的或具有建設性的,稱為「良性壓力」,人們受壓力的影響的則因人而異。所以,面對「壓力」,我們應轉變認知和情緒,嘗試開發壓力的建設性影響,記得「壓力是人生的香料」!生命裡壓力無所不在也無法完全避免,你我應當學習與之相處,妥善管理、調適生活壓力,積極預防和治療相關的「壓力症候群」。
同樣的壓力會因個別的人格特質、因應模式差異,有不同的症狀表現。常見的壓力相關疾病包括:焦慮症(恐慌症、畏懼症、強迫症等)、憂鬱症、適應障礙症、身體化疾病、睡眠障礙、飲食疾患、酒癮、藥癮問題等等。如果臨床症狀已經影響生活功能,就更需專業的診察與治療,適當正確的藥物治療如抗焦慮劑、抗鬱劑、安眠藥等,都可以相當的緩解與改善症狀。除了藥物,也可以安排生理回饋或肌肉放鬆療法、團體治療或個別心理治療,透過專業治療學習多元的壓力管理技巧,讓「壓力」就像空氣的大氣壓力一樣,都是生活必需而且是可以適應的。
無論從預防醫學的角度,或是社會學習適應的過程,面對生活上愈來愈多的壓力,我們都應該正向面對,調整自己的壓力反應。所謂「危機就是轉機」,壓力也可以是生命的動力,能夠抗壓調適,才能保有健康的身心!
【告別壓力性疾病】
Re: 【告別壓力性疾病】
<檢測區>你正處於受壓狀態嗎?
諮詢/莊凱迪(心靈診所院長)
文/吳佩芬
這時候,該紓壓了!
由於每人對於壓力的感受度不同,國內第一家壓力診所--心靈診所院長莊凱迪指出,如果有以下幾個現象出現的話,就是該循求管道紓解壓力的時機了。
1.睡眠不好:
睡得好不好是很主觀的個人感受,入眠時間的長短、睡眠時間等和睡眠品質未必有直接的相關性,有的人睡很久也會覺得老是睡不好,莊凱迪說,只要主觀上認為睡不好,就是有失眠問題了。
2.身體有找不到原因的痠痛:
通常以肩頸部位比較常見,有些人在壓力的狀況下,身體肌肉也會跟著緊張起來,會不自覺地繃緊肌肉。
3.比較容易發脾氣:
這種現象不見得本人會察覺到,有時是周遭親友感受到才會提出來的,本人通常會比較容易出現不耐煩的感受。
4.坐立不安:
壓力會讓人比較容易出現焦慮的現象,跟著會有不自覺的坐立不安的狀況。
5.比較容易疲倦:
做同樣的事情,進行同樣的心智活動,卻比過去更容易感到疲勞。因為壓力所造成的焦慮,會耗費我們的身心,讓人疲勞倦怠。
6.難以專心:
很難專心在目前的事情上面,注意力難以集中。
莊凱迪說,上述6項出現其中1項,就表示壓力已經過大,需要想方法來解決。他說,預防勝於治療,在壓力過多的時候就應該開始處理,不要等到壓力造成明顯身心症狀了,再來想要挽回,到那個時候就往往需要比較久的時間做比較長期的處理了。
這時候,該找醫師了!
至於到了何種情況應該要就醫呢?莊凱迪依臨床經驗指出下列6點,其中只要有任何1項,就應該要找醫師談談了。
1.持續性的睡不好:
連續好幾個晚上睡不好,就需要請醫生幫忙了。莊凱迪說,睡眠是天然的壓力紓解方式,如果老是睡不好,壓力無法排除,會逐漸累積到無法負荷的地步。
2.手出現發抖、冒汗等生理症狀。
3.不好的情緒已經影響到人際及家庭關係。
4.找不出原因的心悸、胸悶、氣喘等症狀:
通常是已經到了嚴重焦慮的症狀,有些人會找心臟內科醫師看診,但往往是檢查了半天,卻只找到輕微的二尖瓣脫垂,無法解釋嚴重的症狀。
5.有不想活的念頭:
有些人未必會出現自殺想法,但有時會浮現出想早點死、或是活著沒意思等負面的念頭。
6.體重無緣無故的變重或變輕:
有人壓力大就不想吃東西,也有人是壓力大就拼命的吃東西,這都是不正常的行為。
醫師可以幫助你的方法
1.心理諮商:
在精神科的門診上,問診是一項很重要的疾病診斷方式,精神科醫師在找出問題後,有的會靠談話來幫助病人解決問題,不過依莊凱迪的經驗,在國內,因為民情不同,國人進行心理諮商的風氣不是很盛行,不像國外早就成為一種流行。更何況,現代人的生活步調快速,心理諮商的成效不易在短時間內就會顯現出來,多數人不見得有耐心好好完成。不過,雖然如此,心理諮商仍是精神科醫師在幫助病人找出壓力源及紓解壓力上,一項重要的治療模式。
2.沙遊:
除了諮商之外,精神科醫師也會運用沙遊的手法,這是在歐美、日本國家很流行的心理遊戲,主要是依據瑞士心理學大師容格的理論進一步發展出來的,就如同小孩玩扮家家酒一樣,在遊戲桌上有一盤沙,客人可以在沙上放置各種房屋、造景,以及人物玩偶,從客人安排沙跟各種造景的過程中,可以看到這些物品背後象徵的心理意義,來找出壓力源。莊凱迪說,由於這種遊戲有點孩子氣,國內的成人病患不見得能接受這樣的治療模式。在實際生活上,每個人都可以杰由園藝、改變家中的裝璜擺設,來調整自己的心理狀況。事實上,容格自己就在整修他的花園與房子的過程當中,發現這類的外在活動,可以象徵自己的內心,並且發揮治療的功效。
3.生理回饋檢測儀:
利用生理檢測儀器來找出身體自主神經與肌肉的狀況,幫助病人達到並且維持放鬆的效用,進而讓病人從心理及生理兩方面解除壓力造成的緊張狀態。莊凱迪說,現代人常常不知道自己是放鬆還是緊繃了,生理回饋透過偵測心跳、呼吸、皮膚導電等等來看自主神經對於壓力的反應,以及肌肉的狀況,化成一種壓力指數回饋給自己知道,讓自己了解怎樣的狀況是緊繃,怎樣調整才能放鬆。
4.冥想:
最近歐美國家掀起一股東風熱,在心理及壓力治療上,也不例外。莊凱迪就說,他的診所將冥想運用在壓力紓解的治療項目內,他發現,對於東方人,效果比傳統的諮商、生理回饋治療快,接受度也較高。
他說,在美國,傳統的心理諮商治療至少要12次以上,才會認為有一定的療效,但依他的經驗,有的病人接受冥想加上藥物治療,常常只要幾次就可以自己找到問題的答案。
幾個月前,莊凱迪的門診來了一位科學園區的工程師,因為重度憂鬱症請假兩個星期,因為假期有限,兩周之後就必須回去上班,但是一般的藥物治療,要好幾個禮拜才會有作用。莊凱迪幫助這位工程師經由幾次冥想治療找到內在的問題、紓解內在壓力,加上抗憂鬱藥物的服用,二星期一到,該名工程師就精神奕奕回到工作崗位上了。
就莊凱迪的經驗,初學者要進行冥想狀態,是需要有人帶領,但幾次以後,就可以試著自行進入到冥想中。冥想的過程中,整個人的精神狀態是很清醒的,有點類似靜坐,不過只是讓理智暫停,讓思緒可不受限制地飛翔,然後從更高的角度來幫助自己看到問題,並找出解決問題的方式。
諮詢/莊凱迪(心靈診所院長)
文/吳佩芬
這時候,該紓壓了!
由於每人對於壓力的感受度不同,國內第一家壓力診所--心靈診所院長莊凱迪指出,如果有以下幾個現象出現的話,就是該循求管道紓解壓力的時機了。
1.睡眠不好:
睡得好不好是很主觀的個人感受,入眠時間的長短、睡眠時間等和睡眠品質未必有直接的相關性,有的人睡很久也會覺得老是睡不好,莊凱迪說,只要主觀上認為睡不好,就是有失眠問題了。
2.身體有找不到原因的痠痛:
通常以肩頸部位比較常見,有些人在壓力的狀況下,身體肌肉也會跟著緊張起來,會不自覺地繃緊肌肉。
3.比較容易發脾氣:
這種現象不見得本人會察覺到,有時是周遭親友感受到才會提出來的,本人通常會比較容易出現不耐煩的感受。
4.坐立不安:
壓力會讓人比較容易出現焦慮的現象,跟著會有不自覺的坐立不安的狀況。
5.比較容易疲倦:
做同樣的事情,進行同樣的心智活動,卻比過去更容易感到疲勞。因為壓力所造成的焦慮,會耗費我們的身心,讓人疲勞倦怠。
6.難以專心:
很難專心在目前的事情上面,注意力難以集中。
莊凱迪說,上述6項出現其中1項,就表示壓力已經過大,需要想方法來解決。他說,預防勝於治療,在壓力過多的時候就應該開始處理,不要等到壓力造成明顯身心症狀了,再來想要挽回,到那個時候就往往需要比較久的時間做比較長期的處理了。
這時候,該找醫師了!
至於到了何種情況應該要就醫呢?莊凱迪依臨床經驗指出下列6點,其中只要有任何1項,就應該要找醫師談談了。
1.持續性的睡不好:
連續好幾個晚上睡不好,就需要請醫生幫忙了。莊凱迪說,睡眠是天然的壓力紓解方式,如果老是睡不好,壓力無法排除,會逐漸累積到無法負荷的地步。
2.手出現發抖、冒汗等生理症狀。
3.不好的情緒已經影響到人際及家庭關係。
4.找不出原因的心悸、胸悶、氣喘等症狀:
通常是已經到了嚴重焦慮的症狀,有些人會找心臟內科醫師看診,但往往是檢查了半天,卻只找到輕微的二尖瓣脫垂,無法解釋嚴重的症狀。
5.有不想活的念頭:
有些人未必會出現自殺想法,但有時會浮現出想早點死、或是活著沒意思等負面的念頭。
6.體重無緣無故的變重或變輕:
有人壓力大就不想吃東西,也有人是壓力大就拼命的吃東西,這都是不正常的行為。
醫師可以幫助你的方法
1.心理諮商:
在精神科的門診上,問診是一項很重要的疾病診斷方式,精神科醫師在找出問題後,有的會靠談話來幫助病人解決問題,不過依莊凱迪的經驗,在國內,因為民情不同,國人進行心理諮商的風氣不是很盛行,不像國外早就成為一種流行。更何況,現代人的生活步調快速,心理諮商的成效不易在短時間內就會顯現出來,多數人不見得有耐心好好完成。不過,雖然如此,心理諮商仍是精神科醫師在幫助病人找出壓力源及紓解壓力上,一項重要的治療模式。
2.沙遊:
除了諮商之外,精神科醫師也會運用沙遊的手法,這是在歐美、日本國家很流行的心理遊戲,主要是依據瑞士心理學大師容格的理論進一步發展出來的,就如同小孩玩扮家家酒一樣,在遊戲桌上有一盤沙,客人可以在沙上放置各種房屋、造景,以及人物玩偶,從客人安排沙跟各種造景的過程中,可以看到這些物品背後象徵的心理意義,來找出壓力源。莊凱迪說,由於這種遊戲有點孩子氣,國內的成人病患不見得能接受這樣的治療模式。在實際生活上,每個人都可以杰由園藝、改變家中的裝璜擺設,來調整自己的心理狀況。事實上,容格自己就在整修他的花園與房子的過程當中,發現這類的外在活動,可以象徵自己的內心,並且發揮治療的功效。
3.生理回饋檢測儀:
利用生理檢測儀器來找出身體自主神經與肌肉的狀況,幫助病人達到並且維持放鬆的效用,進而讓病人從心理及生理兩方面解除壓力造成的緊張狀態。莊凱迪說,現代人常常不知道自己是放鬆還是緊繃了,生理回饋透過偵測心跳、呼吸、皮膚導電等等來看自主神經對於壓力的反應,以及肌肉的狀況,化成一種壓力指數回饋給自己知道,讓自己了解怎樣的狀況是緊繃,怎樣調整才能放鬆。
4.冥想:
最近歐美國家掀起一股東風熱,在心理及壓力治療上,也不例外。莊凱迪就說,他的診所將冥想運用在壓力紓解的治療項目內,他發現,對於東方人,效果比傳統的諮商、生理回饋治療快,接受度也較高。
他說,在美國,傳統的心理諮商治療至少要12次以上,才會認為有一定的療效,但依他的經驗,有的病人接受冥想加上藥物治療,常常只要幾次就可以自己找到問題的答案。
幾個月前,莊凱迪的門診來了一位科學園區的工程師,因為重度憂鬱症請假兩個星期,因為假期有限,兩周之後就必須回去上班,但是一般的藥物治療,要好幾個禮拜才會有作用。莊凱迪幫助這位工程師經由幾次冥想治療找到內在的問題、紓解內在壓力,加上抗憂鬱藥物的服用,二星期一到,該名工程師就精神奕奕回到工作崗位上了。
就莊凱迪的經驗,初學者要進行冥想狀態,是需要有人帶領,但幾次以後,就可以試著自行進入到冥想中。冥想的過程中,整個人的精神狀態是很清醒的,有點類似靜坐,不過只是讓理智暫停,讓思緒可不受限制地飛翔,然後從更高的角度來幫助自己看到問題,並找出解決問題的方式。
Re: 【告別壓力性疾病】
【疾病篇】常見脊椎疾病
諮詢/台大醫學院骨科教授、台大醫院骨科劉華昌醫師
文/黃秀美
肩頸痠痛、腰痠背痛是忙碌現代人的通病,但許多人並不清楚痠痛的原因,其實主要都是不良姿勢引起的。
現代人生活緊張又忙碌,脖子痠痛、腰痠背痛的人愈來愈多!但大部分的人,並不了解脊椎痠痛的主因與脊椎的關節退化、肌肉無力、姿勢不良,甚至是骨質疏鬆都有關係;若能避免錯誤姿勢,作好頸椎及腰椎的肌力訓練,適度補充鈣質,就可大幅減少脊椎痠痛造成的不適。
<頸椎症候群>
成因
台大醫院骨科醫師劉華昌表示,電腦族在使用電腦時,常是身體往前彎、頭抬起來看螢幕,整個頸部呈往後仰的姿勢,這種錯誤的動作很容易就會傷到頸椎和肌肉,甚至是頸椎裡的神經根。類似的慢性傷害,不斷累積到四、五十歲,患者常會發現早上起來,整個頸部不能動了,這種「落枕」與前一天的過分疲勞有關,事實上,與長期姿勢不良也有關。
治療
頸椎的第4、5椎體間,及第5、6的椎體間,是最常發生問題的部位。會造成肩膀痛、第1、2根手指的痠、麻,在治療上,除給予止痛、消炎藥物或肌肉鬆弛劑外,居家的肌肉訓練更重要。
好發族群
電腦族,若能每天把頸、肩部放鬆運動的每個動作作上20次,所得到的成效會比吃藥有效。
日常保健
1.頸部放鬆運動:
*坐椅子上,脖子像鞠躬一樣,慢慢往前彎,然後舉頭回到平視的位置。
*頭從左側慢慢向後旋轉,眼睛能看到左肩為止,然後向右側旋轉,看到右肩為止,如此,左右交替作。
*頭平放在左肩,耳朵貼向肩膀,3、5秒後,頭向右肩平放,耳朵貼向右肩。
2.肩部放鬆運動
*雙手轉向前處方向、手掌相對往上舉,直到指尖指向天空,此時兩手臂要盡量貼耳朵,兩隻手臂慢慢從兩旁放下。
<腰椎症候群>
成因
上班族主要是缺乏運動、彎腰駝背,導致脊椎肌力不足,使脊椎缺乏支撐能力,婦女主要是因懷孕及抱小孩,導致腰椎承受過高的壓力而傷到腰;老人家常是因常躺在床上、懶得走路、導致骨鬆愈來愈嚴重,脊椎發生細微的壓迫性骨折。
導致腰痛成因相當多,肌肉、脊椎體、脊椎體間的髓關節異常,是引起下背痛的三大主因,例如當脊椎體間的椎間盤突出或椎間之間的關節有骨刺時,若身體某種姿勢使之碰到或壓到脊椎的神經根,就會造成背部、臀部甚至下肢的痠、麻、痛,而脊髓體跟脊髓體間的大關節,若有關節退化的現象也會造成痠痛。
治療
劉華昌表示,有背痛問題時,會先作身體檢查,看看下肢是否有麻木、肌肉無力等神經症狀,且進一步了解運動神經有無受影響;其次,會照X光,看看脊椎有無骨刺、關節有無退化,脊柱有無變形歪曲、椎體有無因骨鬆而被壓壞,再針對各別原因作治療。
若骨鬆已造成脊椎痠痛症狀,無論是男女,都可口服雙磷酸鹽類(如福善美)或以皮下注射的副甲狀腺素(如骨穩),都可降低脊椎骨折,進而改善脊椎痠痛。
除了規則用藥、定期追蹤骨質狀況外,也可每天慢走1萬步為目標,並視情況作重量訓練,都能增加骨質密度對降低脊椎的骨折機率。
好發族群
腰痛、下背痛,是骨科最常的不適症狀之一,好發於常坐辦公室不運動的上班族、剛生小孩的婦女及銀髮族。
日常保健
*年輕人:年輕人的下背痛與背肌無力最有關係,除平常要注意站直坐正等姿勢外,利用肌力訓練,把背肌肌肉強壯起來,對改善腰痛有立竿見影的成效。
*上班族:可利用閒暇時間作簡單肌力訓練,動作是:先立正站好,雙掌相對往上舉,指向天空、手臂緊貼耳朵,踮起腳尖,一步步慢慢向前走,每天走100步,那麼這個肌力訓練,可同時訓練小腿、大腿、背肌。
*疾病造成:若是關節退化造成的脊椎痠痛,則建議作柔軟操,方法是身體非常緩慢向前彎、向後仰;再作身體的左右旋轉及彎曲,可增加關節活動度。
*老人家:脊椎骨若有骨質疏鬆問題時,也易產生細微的骨折慢慢變楔形,導致背部出現痠痛。
*鈣質補充:建議40歲前,每天補充適量鈣質、加上400國際單位的維他命D、重量訓練來累積骨本,避免骨鬆引發脊椎痠痛;服用鈣片時,建議搭配適當的水份,並在吃飯時嚼碎食用,吸收效果最好。
諮詢/台大醫學院骨科教授、台大醫院骨科劉華昌醫師
文/黃秀美
肩頸痠痛、腰痠背痛是忙碌現代人的通病,但許多人並不清楚痠痛的原因,其實主要都是不良姿勢引起的。
現代人生活緊張又忙碌,脖子痠痛、腰痠背痛的人愈來愈多!但大部分的人,並不了解脊椎痠痛的主因與脊椎的關節退化、肌肉無力、姿勢不良,甚至是骨質疏鬆都有關係;若能避免錯誤姿勢,作好頸椎及腰椎的肌力訓練,適度補充鈣質,就可大幅減少脊椎痠痛造成的不適。
<頸椎症候群>
成因
台大醫院骨科醫師劉華昌表示,電腦族在使用電腦時,常是身體往前彎、頭抬起來看螢幕,整個頸部呈往後仰的姿勢,這種錯誤的動作很容易就會傷到頸椎和肌肉,甚至是頸椎裡的神經根。類似的慢性傷害,不斷累積到四、五十歲,患者常會發現早上起來,整個頸部不能動了,這種「落枕」與前一天的過分疲勞有關,事實上,與長期姿勢不良也有關。
治療
頸椎的第4、5椎體間,及第5、6的椎體間,是最常發生問題的部位。會造成肩膀痛、第1、2根手指的痠、麻,在治療上,除給予止痛、消炎藥物或肌肉鬆弛劑外,居家的肌肉訓練更重要。
好發族群
電腦族,若能每天把頸、肩部放鬆運動的每個動作作上20次,所得到的成效會比吃藥有效。
日常保健
1.頸部放鬆運動:
*坐椅子上,脖子像鞠躬一樣,慢慢往前彎,然後舉頭回到平視的位置。
*頭從左側慢慢向後旋轉,眼睛能看到左肩為止,然後向右側旋轉,看到右肩為止,如此,左右交替作。
*頭平放在左肩,耳朵貼向肩膀,3、5秒後,頭向右肩平放,耳朵貼向右肩。
2.肩部放鬆運動
*雙手轉向前處方向、手掌相對往上舉,直到指尖指向天空,此時兩手臂要盡量貼耳朵,兩隻手臂慢慢從兩旁放下。
<腰椎症候群>
成因
上班族主要是缺乏運動、彎腰駝背,導致脊椎肌力不足,使脊椎缺乏支撐能力,婦女主要是因懷孕及抱小孩,導致腰椎承受過高的壓力而傷到腰;老人家常是因常躺在床上、懶得走路、導致骨鬆愈來愈嚴重,脊椎發生細微的壓迫性骨折。
導致腰痛成因相當多,肌肉、脊椎體、脊椎體間的髓關節異常,是引起下背痛的三大主因,例如當脊椎體間的椎間盤突出或椎間之間的關節有骨刺時,若身體某種姿勢使之碰到或壓到脊椎的神經根,就會造成背部、臀部甚至下肢的痠、麻、痛,而脊髓體跟脊髓體間的大關節,若有關節退化的現象也會造成痠痛。
治療
劉華昌表示,有背痛問題時,會先作身體檢查,看看下肢是否有麻木、肌肉無力等神經症狀,且進一步了解運動神經有無受影響;其次,會照X光,看看脊椎有無骨刺、關節有無退化,脊柱有無變形歪曲、椎體有無因骨鬆而被壓壞,再針對各別原因作治療。
若骨鬆已造成脊椎痠痛症狀,無論是男女,都可口服雙磷酸鹽類(如福善美)或以皮下注射的副甲狀腺素(如骨穩),都可降低脊椎骨折,進而改善脊椎痠痛。
除了規則用藥、定期追蹤骨質狀況外,也可每天慢走1萬步為目標,並視情況作重量訓練,都能增加骨質密度對降低脊椎的骨折機率。
好發族群
腰痛、下背痛,是骨科最常的不適症狀之一,好發於常坐辦公室不運動的上班族、剛生小孩的婦女及銀髮族。
日常保健
*年輕人:年輕人的下背痛與背肌無力最有關係,除平常要注意站直坐正等姿勢外,利用肌力訓練,把背肌肌肉強壯起來,對改善腰痛有立竿見影的成效。
*上班族:可利用閒暇時間作簡單肌力訓練,動作是:先立正站好,雙掌相對往上舉,指向天空、手臂緊貼耳朵,踮起腳尖,一步步慢慢向前走,每天走100步,那麼這個肌力訓練,可同時訓練小腿、大腿、背肌。
*疾病造成:若是關節退化造成的脊椎痠痛,則建議作柔軟操,方法是身體非常緩慢向前彎、向後仰;再作身體的左右旋轉及彎曲,可增加關節活動度。
*老人家:脊椎骨若有骨質疏鬆問題時,也易產生細微的骨折慢慢變楔形,導致背部出現痠痛。
*鈣質補充:建議40歲前,每天補充適量鈣質、加上400國際單位的維他命D、重量訓練來累積骨本,避免骨鬆引發脊椎痠痛;服用鈣片時,建議搭配適當的水份,並在吃飯時嚼碎食用,吸收效果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