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蝴蝶和破故紙是否同一種藥{轉貼}
發表於 : 2007-12-17 , 22:52
木蝴蝶和破故紙是否同一種藥 {轉貼}
資料來源:張景岳中醫藥研究中心 所屬地區:中國大陸
不久前,我的一位朋友因患五更瀉而請我為他診治,經審診,辯證為:腎陽不足,火不暖土。處方為:四神丸加示,沒想到藥鋪竟將破故紙抓成木蝴蝶,很快我又瞭解到未受過正規醫藥院校教育的醫藥工作者犯這種錯誤相當普遍。若將處方中的重要藥物(破故紙在四神丸中為君藥)取錯,縱然醫生有華陀仲景之技,也難以取得滿意的療效。所以我現在探討一下這個問題。
破故紙是補骨脂的別名,於《開寶本草》之中早有記載。《藥性論》中釋名為“婆固脂”,《月華子本草》中有胡韭子之稱。李時珍在其《本草綱目‧草部》第十四卷中稱:“補骨脂言其功也,胡人中呼為婆固脂,而俗訛為破故紙也。胡韭子,因其子之狀相似。”木蝴蝶於《滇南本草》中早有記載,別名千張紙、千層紙、玉蝴蝶。
破故紙和木蝴蝶是性狀、功效截然不同的兩種藥材。
補骨脂(破故紙)呈扁腎形,長3~5mm,寬2~4mm,厚約1.5mm。果皮粗糙,有微細網狀紋,呈黑色、黑褐色或灰褐色,與外種皮粘貼,不易分離,頂端圓鈍,有小突起,中央微凹,基部有果梗斷痕,有時外附綠白色膜質突萼,具5齒裂,上有棕色腺點。種子一粒,腎形,淺黃色,光滑,於凹側有種臍及殘存珠柄,剖開後可見肥厚的子葉兩片,黃白色,有油性。木蝴蝶呈橢圓形,扁平而菲薄,外種皮除基部外,三邊延長成寬大的翅,呈透明薄膜狀,淡棕白色,有絹樣光澤,並有放射狀紋理,邊緣多破碎。連翅種子長約5.5~8cm,短徑3.5~4cm,除去翅後,種子長徑2~3cm,短徑1.5~2cm,削去膜質的外種皮後可見一層薄膜狀的胚乳,緊裹於子葉之外,珠柄線形,黑棕色,著生於基部。子葉兩枚,黃綠色,扁平,蝶形,質脆,胚根明顯。
破故紙味辛、苦,性溫。歸脾腎二經,有補腎助陽,納氣平喘,暖脾止瀉之功。主治腎陽不足,下元虛冷的陽萎、遺精、遺尿、尿頻、脾腎陽虛之久瀉。木蝴蝶味微苦、甘、性涼,歸肝、肺、胃三經,有清熱潤肺,舒肝和胃,斂瘡生肌之功。主治風熱犯肺或痰熱壅肺的咽痛喉痹、聲音嘶啞、咳嗽、肝胃氣痛,氣滯腹脹及瘡瘍潰口後久不收口,浸淫惡瘡。
破故紙雖然不是其藥的正名,然而在方劑歌訣中和醫生處方中卻多用“破故紙”名,所以中醫藥工作者務必明鑒,否則醫生不明古方之理,藥工有悖醫生之意,如本欲取其清熱潤肺之功,卻反以辛苦溫熱之品灼津耗液,正如火上澆油;本欲取其補腎助陽之功,卻反以寒涼之品重傷已衰之陽,猶若雪上加霜。我深感痛惜,希望醫生和藥學人員對藥名形成統一、正確的認識,不至於留下太多本不該留下的遺憾。
(趙恆/中國中醫藥報)
資料來源:張景岳中醫藥研究中心 所屬地區:中國大陸
不久前,我的一位朋友因患五更瀉而請我為他診治,經審診,辯證為:腎陽不足,火不暖土。處方為:四神丸加示,沒想到藥鋪竟將破故紙抓成木蝴蝶,很快我又瞭解到未受過正規醫藥院校教育的醫藥工作者犯這種錯誤相當普遍。若將處方中的重要藥物(破故紙在四神丸中為君藥)取錯,縱然醫生有華陀仲景之技,也難以取得滿意的療效。所以我現在探討一下這個問題。
破故紙是補骨脂的別名,於《開寶本草》之中早有記載。《藥性論》中釋名為“婆固脂”,《月華子本草》中有胡韭子之稱。李時珍在其《本草綱目‧草部》第十四卷中稱:“補骨脂言其功也,胡人中呼為婆固脂,而俗訛為破故紙也。胡韭子,因其子之狀相似。”木蝴蝶於《滇南本草》中早有記載,別名千張紙、千層紙、玉蝴蝶。
破故紙和木蝴蝶是性狀、功效截然不同的兩種藥材。
補骨脂(破故紙)呈扁腎形,長3~5mm,寬2~4mm,厚約1.5mm。果皮粗糙,有微細網狀紋,呈黑色、黑褐色或灰褐色,與外種皮粘貼,不易分離,頂端圓鈍,有小突起,中央微凹,基部有果梗斷痕,有時外附綠白色膜質突萼,具5齒裂,上有棕色腺點。種子一粒,腎形,淺黃色,光滑,於凹側有種臍及殘存珠柄,剖開後可見肥厚的子葉兩片,黃白色,有油性。木蝴蝶呈橢圓形,扁平而菲薄,外種皮除基部外,三邊延長成寬大的翅,呈透明薄膜狀,淡棕白色,有絹樣光澤,並有放射狀紋理,邊緣多破碎。連翅種子長約5.5~8cm,短徑3.5~4cm,除去翅後,種子長徑2~3cm,短徑1.5~2cm,削去膜質的外種皮後可見一層薄膜狀的胚乳,緊裹於子葉之外,珠柄線形,黑棕色,著生於基部。子葉兩枚,黃綠色,扁平,蝶形,質脆,胚根明顯。
破故紙味辛、苦,性溫。歸脾腎二經,有補腎助陽,納氣平喘,暖脾止瀉之功。主治腎陽不足,下元虛冷的陽萎、遺精、遺尿、尿頻、脾腎陽虛之久瀉。木蝴蝶味微苦、甘、性涼,歸肝、肺、胃三經,有清熱潤肺,舒肝和胃,斂瘡生肌之功。主治風熱犯肺或痰熱壅肺的咽痛喉痹、聲音嘶啞、咳嗽、肝胃氣痛,氣滯腹脹及瘡瘍潰口後久不收口,浸淫惡瘡。
破故紙雖然不是其藥的正名,然而在方劑歌訣中和醫生處方中卻多用“破故紙”名,所以中醫藥工作者務必明鑒,否則醫生不明古方之理,藥工有悖醫生之意,如本欲取其清熱潤肺之功,卻反以辛苦溫熱之品灼津耗液,正如火上澆油;本欲取其補腎助陽之功,卻反以寒涼之品重傷已衰之陽,猶若雪上加霜。我深感痛惜,希望醫生和藥學人員對藥名形成統一、正確的認識,不至於留下太多本不該留下的遺憾。
(趙恆/中國中醫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