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癌年輕患者 高達美國2倍
發表於 : 2008-02-21 , 16:44
2008.01.25 中國時報
乳癌年輕患者 高達美國2倍
張翠芬/台北報導
乳癌防治基金會呼籲,小於35歲的婦女,不論已婚、未婚,都應積極接受檢查,留心乳房異常症狀。
徐小姐29歲,1年前發現乳癌,她在哺乳期間發現乳頭搔癢與乳房溼疹的問題,懷疑是哺乳所引起,先後看過婦產科、皮膚科都沒有起色,斷奶後發現乳房溼疹已經快2年竟然還沒好,輾轉到一般外科檢查,才發現是罹患乳癌。
31歲洪小姐,長期在俄國工作,工作認真表現優異,人在異地的她,在乳房摸到腫塊,心存僥倖想:「應該不會有問題吧!還這麼年輕!」結果一檢查竟是乳癌,且腫瘤已經長大,1周前開刀,昨(24日)身上仍帶著引流管出席乳癌基金會新書發表活動,呼籲年輕小姐多關心自身健康。
徐小姐和洪小姐都是年輕型乳癌患者,乳癌防治基金會董事長張金堅醫師表示,在美國40歲以下年輕乳癌患者比例約佔8%,台灣40歲以下的年輕乳癌患者卻高達16.6%,為美國的2倍,台灣乳癌患者明顯有「年輕化」趨勢!
■東方年輕女性 罹患率較高
為什麼東方年輕女性乳癌罹患較高?張金堅表示,可能和人種基因有關,至於詳細的原因,仍待進一步流行病學的研究。
台大醫院一般外科郭文宏醫師指出,臨床研究上發現年輕型乳癌患者有幾項特徵,第1、由於患者年紀輕,經常疏忽乳房健康,以致發現時,腫瘤通常都很大;第2、年輕型乳癌的癌細胞惡性度較高;第3、在相同的期別下,年輕型乳癌的預後較差;第4、年輕型乳癌患者術後的心理創傷壓力較高,更需要專業指導與協助。
新書發表會共有4名病友到場分享經驗,她們表示,年紀輕輕就罹患癌症,對人生是很大打擊,尤其對醫療知識不了解,經常讓她們徬徨無措。
張金堅特別與國內多位專科醫師、物理治療師推出《乳房診治照護全書》,以大量圖解與列表解釋乳房疾病的檢查、治療與生活照護方式,提供乳癌治療流程、分期治療方式與追蹤等資料,希望給病友實質幫助。
■有無家族病史 都應留意
張教授強調,不論已婚、未婚,甚至年齡不到30歲的年輕女性,不論是否有家族史,都應該積極接受乳房檢查,一旦發現乳房有異狀,不需要害怕檢查,或對治療卻步,因為乳癌可以選擇的治療方式多元,病友也會有更多的機會。
乳癌年輕患者 高達美國2倍
張翠芬/台北報導
乳癌防治基金會呼籲,小於35歲的婦女,不論已婚、未婚,都應積極接受檢查,留心乳房異常症狀。
徐小姐29歲,1年前發現乳癌,她在哺乳期間發現乳頭搔癢與乳房溼疹的問題,懷疑是哺乳所引起,先後看過婦產科、皮膚科都沒有起色,斷奶後發現乳房溼疹已經快2年竟然還沒好,輾轉到一般外科檢查,才發現是罹患乳癌。
31歲洪小姐,長期在俄國工作,工作認真表現優異,人在異地的她,在乳房摸到腫塊,心存僥倖想:「應該不會有問題吧!還這麼年輕!」結果一檢查竟是乳癌,且腫瘤已經長大,1周前開刀,昨(24日)身上仍帶著引流管出席乳癌基金會新書發表活動,呼籲年輕小姐多關心自身健康。
徐小姐和洪小姐都是年輕型乳癌患者,乳癌防治基金會董事長張金堅醫師表示,在美國40歲以下年輕乳癌患者比例約佔8%,台灣40歲以下的年輕乳癌患者卻高達16.6%,為美國的2倍,台灣乳癌患者明顯有「年輕化」趨勢!
■東方年輕女性 罹患率較高
為什麼東方年輕女性乳癌罹患較高?張金堅表示,可能和人種基因有關,至於詳細的原因,仍待進一步流行病學的研究。
台大醫院一般外科郭文宏醫師指出,臨床研究上發現年輕型乳癌患者有幾項特徵,第1、由於患者年紀輕,經常疏忽乳房健康,以致發現時,腫瘤通常都很大;第2、年輕型乳癌的癌細胞惡性度較高;第3、在相同的期別下,年輕型乳癌的預後較差;第4、年輕型乳癌患者術後的心理創傷壓力較高,更需要專業指導與協助。
新書發表會共有4名病友到場分享經驗,她們表示,年紀輕輕就罹患癌症,對人生是很大打擊,尤其對醫療知識不了解,經常讓她們徬徨無措。
張金堅特別與國內多位專科醫師、物理治療師推出《乳房診治照護全書》,以大量圖解與列表解釋乳房疾病的檢查、治療與生活照護方式,提供乳癌治療流程、分期治療方式與追蹤等資料,希望給病友實質幫助。
■有無家族病史 都應留意
張教授強調,不論已婚、未婚,甚至年齡不到30歲的年輕女性,不論是否有家族史,都應該積極接受乳房檢查,一旦發現乳房有異狀,不需要害怕檢查,或對治療卻步,因為乳癌可以選擇的治療方式多元,病友也會有更多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