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天士
發表於 : 2008-03-19 , 12:44
葉天士
葉天士(1667-1746),名桂,號香岩,別號南陽先生,江蘇吳縣人,清代傑出的醫學家,為溫病學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葉天士生於醫學世家,祖父葉時、父葉朝采都是精通醫術,尤其以兒科聞名。葉桂12歲開始從父學醫,14歲時,他父親死了,於是抱著失去親人的痛苦,再他父親的門人朱某為老師,專學醫術。葉天士聰慧過人,悟超象外,一點即通;尤其虛心好學,凡聽到某位醫生有專長,就向他行弟子禮拜其為師,十年之內,換了十七個老師,並且他能融會貫通,因此醫術突飛猛進,名聲大震。尚書沈德潛曾為他立傳,說:"以是名著朝野,即下至販夫豎子,運至鄰省外服,無不知有葉天士先生,由其實至而名歸也。"(《沈歸愚文集•葉香岩傳》)葉氏不僅精通醫術,而且治學講求宏搜博覽,學究天人,精細嚴謹,使醫術與學術相得益彰,他認為"學問無窮,讀書不可輕量也。"故雖享有盛名,但卻手不釋卷,廣采眾長。嵇璜"序"曾說:"先生之名益高,從遊者益眾,先生固無日不讀書也。"其為人"內外修備、交朋忠信……以患難相告者,傾囊助之,無所顧藉"。他為醫卻不喜歡以醫自名,臨終前對他的兒了說:"醫可為而不可為,必天資敏悟,又讀萬卷書而後可借術濟世。不然,鮮有不殺人者,是以藥餌為刃也。吾死,子孫慎勿輕言醫。"
葉氏一生忙於診事,在世沒有親筆著述。現傳有《臨證指南醫案》十卷,後附《幼科心法》及《溫熱論治》各一卷;《葉天士醫案存真》三卷。據載都是他的門人和後代整理記錄的。其中《溫熱論治》是葉氏口傳心授經驗心得,為臨床經驗的結晶,是溫病學說中一部非常重要珍貴的文獻。全篇主要論述溫病感受途徑、傳變規律、治療大法和衛氣營血辨證作為溫病診治綱領以及舌、齒、斑疹等的辨析方法及其診斷意義,並論婦人胎前產後、經水適來適斷之際所患溫病的證候和治療。據傳是他的門人顧景文隨葉氏舟游洞庭湖時,將其口授之說記錄而成。《臨證指南醫案》則是無錫華岫雲收集葉氏晚年醫案,加以分類編輯而成。分疾病八十九門,每門由其門人撰附論治一篇,門後附徐靈胎評議。卷一至卷八記載內科之雜證、時證案;卷九為婦科;卷十為兒科;書末附所用方劑索引。《幼科心法》相傳為葉桂手定後,章楠改題為《三時伏氣外感篇》,主要論述兒科諸病的辨證論治,尤其闡發了春時、夏令伏氣外感和秋燥之證治。《葉天士醫案存真》是葉氏曾孫葉萬青,取家藏方案編成,卷一以雜病為主;卷二以溫熱病案為多;卷三為運用仲景方驗案。另有門人周仲開抄錄而成的《未刻本葉氏醫案》等。另外,託名葉氏的醫案和著述頗多,可考的有《景嶽發揮》、《葉氏醫衡》、《醫效秘傳》、《本事方釋義》、《女科症治》等等。
葉天士在中國醫學發展史上,是一位貢獻非常卓越的醫學家,他創立的溫病衛氣營血辨證論治綱領,為溫病學說理論體系的形成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他對雜病提出的許多新見和治法方藥,至今在臨床上仍有重要的指導意義和實用價值。
在明清以前,論治外感熱病皆宗傷寒,自吳又可出始將傷寒與溫疫明確鑒別開,可惜他把溫疫與廣義的溫病等同認識,混為一談,因此他對溫病學理論體系的建立只起先導作用。葉氏則首次闡述了溫病發生發展規律。他明確提出"溫邪"是導致溫病的主因,突破了傳統的"伏寒化溫"的認識範圍,徹底擺脫了熱病皆傷寒的束縛,這就從根本上劃清了溫病與傷寒的界限。葉氏接受吳又可邪從口鼻而入的觀點,概括新感溫病的受邪途徑是"溫邪上受,首先犯肺",其傳變規律為邪如不外解,可由肺衛順傳陽明或逆傳心包,這與傷寒之邪按六經傳變不同。特別是"逆傳心包"理論,是對溫病傳變規律認識的一大創見,亦是對《傷寒論》六經傳變理論的一大突破,如葉氏認為神昏譫語不單單是按《傷寒論》所說由燥屎所致,更重要的是因"邪入心包",故立法以清營清宮為主,選"三寶"和犀角、金汁、竹葉之類。因此其意義不僅僅在於是理論上的重大突破,更重要是為溫病危重急症的治療獨闢蹊徑,拯救了眾多垂危病人的生命。葉氏在對溫病整體認識基礎上,創立了衛氣營血辨證論治理論體系,他指出溫病的病理變化主要是衛氣營血的病機變化。其各自證候表現為:邪在衛分則見發熱、微惡風寒、無汗或少汗、頭痛、咳嗽、口渴、脈浮數等肺衛證;邪在氣分則見身熱、汗自出、不惡寒、反惡熱、口渴欲飲、苔黃燥、脈滑數等裏熱證;邪入營分則見煩躁不安,夜甚不寐、斑疹隱現、舌質紅絳等熱損營陰和心神被擾證;邪在血分則見身熱、吐血、衄血、便血、斑疹透露、舌質深絳等熱盛動血證。提出"衛之後方言氣,營之後方言血"的傳變順序規律,並據此確立了"在衛汗之可也",治宜辛涼透解;"到氣才可清氣",治宜辛寒清氣;"入營猶可透熱轉氣",治宜清營泄熱,藥用"犀角、玄參、羚羊角等物";"入血就恐耗血動血,直須涼血散血",治宜涼血活血、清熱解毒,藥用"生地、丹皮、阿膠、赤芍等物"的溫病治療大法。可見,葉氏的衛氣營血理論,與仲景以營衛解釋風寒表證病機,並作為調和營衛辛溫解表的立法依據,用氣血來解釋部分病證的病位元、病機的意義很不相同,與《內經》只提出衛氣營血的概念、功能,更是理論上質的飛躍。
葉氏在創立衛氣營血辨證體系的同時,還豐富和完善了辨舌驗齒、辨斑疹白PEI的溫病診斷方法;補充了東垣脾胃論詳於脾而略於胃的不足;他對內科、外科、婦科、兒科、五官、護理等方面創見也頗多、貢獻很大;他還十分善於運用古方,如程門雪說"天士用方,遍采諸家之長,不偏不依,而于仲師聖法,用之尤熟。"他的許多治法藥劑,經吳鞠通整理成為廣傳後世的效驗名方。
葉氏生平雖無親筆著述,但其臨證醫案,辭簡理明、"無一字虛偽,乃能徵信于後人。"在醫學教育方面,葉氏培育成不少能濟世活人的名醫,他的諸多反映其獨到經驗和深邃醫理的名言,對後學仍有很大的啟迪意義。葉氏以其"立德、立功、立言"的為醫最高境界,而深受廣大醫家景仰,他的學說,在二百多年的不斷發展中,形成一個重要而有特色的醫學流派--"葉派",在近代醫學史上閃爍著燦爛的光彩。百余年間,私淑葉氏者很多,最著名的有吳塘、章楠、王士雄等。葉天士的兒子葉奕章、葉龍章都善醫,但被父親的名聲所掩蓋;他的孫子葉堂、葉堅,曾孫葉萬青等3人則轉習儒業。葉氏的學術不能很好地傳給自己的子孫後代,但卻廣泛地流傳在人間。
當然,葉氏同歷史上所有的偉大醫學家一樣,難免有其不足。如葉氏所題"踏雪齋"以與薛生白題"掃葉莊"的門匾相詆,則難避同行相嫉,門戶之爭之嫌;葉氏雖學驗巨豐,但受他"不欲以醫傳世"的思想影響,生平除部分醫案和簡短的口述溫病學說外,無親筆著作,致使其許多的學術思想精華和臨床經驗失傳,而有些傳世的學術論點又零散殘存在有限的醫案中,缺少完整性理論論述;另有些學術論點又存在前後矛盾之處等。但是小疵不掩其大醇,葉氏作為一位中國醫學發展史上的偉大溫病學家,作為精通內科、兒科及婦科、外科、五官科的醫學大師,以其卓越的醫學思想、高超的醫技和豐富的臨床經驗而流芳百世。
葉天士(1667-1746),名桂,號香岩,別號南陽先生,江蘇吳縣人,清代傑出的醫學家,為溫病學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葉天士生於醫學世家,祖父葉時、父葉朝采都是精通醫術,尤其以兒科聞名。葉桂12歲開始從父學醫,14歲時,他父親死了,於是抱著失去親人的痛苦,再他父親的門人朱某為老師,專學醫術。葉天士聰慧過人,悟超象外,一點即通;尤其虛心好學,凡聽到某位醫生有專長,就向他行弟子禮拜其為師,十年之內,換了十七個老師,並且他能融會貫通,因此醫術突飛猛進,名聲大震。尚書沈德潛曾為他立傳,說:"以是名著朝野,即下至販夫豎子,運至鄰省外服,無不知有葉天士先生,由其實至而名歸也。"(《沈歸愚文集•葉香岩傳》)葉氏不僅精通醫術,而且治學講求宏搜博覽,學究天人,精細嚴謹,使醫術與學術相得益彰,他認為"學問無窮,讀書不可輕量也。"故雖享有盛名,但卻手不釋卷,廣采眾長。嵇璜"序"曾說:"先生之名益高,從遊者益眾,先生固無日不讀書也。"其為人"內外修備、交朋忠信……以患難相告者,傾囊助之,無所顧藉"。他為醫卻不喜歡以醫自名,臨終前對他的兒了說:"醫可為而不可為,必天資敏悟,又讀萬卷書而後可借術濟世。不然,鮮有不殺人者,是以藥餌為刃也。吾死,子孫慎勿輕言醫。"
葉氏一生忙於診事,在世沒有親筆著述。現傳有《臨證指南醫案》十卷,後附《幼科心法》及《溫熱論治》各一卷;《葉天士醫案存真》三卷。據載都是他的門人和後代整理記錄的。其中《溫熱論治》是葉氏口傳心授經驗心得,為臨床經驗的結晶,是溫病學說中一部非常重要珍貴的文獻。全篇主要論述溫病感受途徑、傳變規律、治療大法和衛氣營血辨證作為溫病診治綱領以及舌、齒、斑疹等的辨析方法及其診斷意義,並論婦人胎前產後、經水適來適斷之際所患溫病的證候和治療。據傳是他的門人顧景文隨葉氏舟游洞庭湖時,將其口授之說記錄而成。《臨證指南醫案》則是無錫華岫雲收集葉氏晚年醫案,加以分類編輯而成。分疾病八十九門,每門由其門人撰附論治一篇,門後附徐靈胎評議。卷一至卷八記載內科之雜證、時證案;卷九為婦科;卷十為兒科;書末附所用方劑索引。《幼科心法》相傳為葉桂手定後,章楠改題為《三時伏氣外感篇》,主要論述兒科諸病的辨證論治,尤其闡發了春時、夏令伏氣外感和秋燥之證治。《葉天士醫案存真》是葉氏曾孫葉萬青,取家藏方案編成,卷一以雜病為主;卷二以溫熱病案為多;卷三為運用仲景方驗案。另有門人周仲開抄錄而成的《未刻本葉氏醫案》等。另外,託名葉氏的醫案和著述頗多,可考的有《景嶽發揮》、《葉氏醫衡》、《醫效秘傳》、《本事方釋義》、《女科症治》等等。
葉天士在中國醫學發展史上,是一位貢獻非常卓越的醫學家,他創立的溫病衛氣營血辨證論治綱領,為溫病學說理論體系的形成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他對雜病提出的許多新見和治法方藥,至今在臨床上仍有重要的指導意義和實用價值。
在明清以前,論治外感熱病皆宗傷寒,自吳又可出始將傷寒與溫疫明確鑒別開,可惜他把溫疫與廣義的溫病等同認識,混為一談,因此他對溫病學理論體系的建立只起先導作用。葉氏則首次闡述了溫病發生發展規律。他明確提出"溫邪"是導致溫病的主因,突破了傳統的"伏寒化溫"的認識範圍,徹底擺脫了熱病皆傷寒的束縛,這就從根本上劃清了溫病與傷寒的界限。葉氏接受吳又可邪從口鼻而入的觀點,概括新感溫病的受邪途徑是"溫邪上受,首先犯肺",其傳變規律為邪如不外解,可由肺衛順傳陽明或逆傳心包,這與傷寒之邪按六經傳變不同。特別是"逆傳心包"理論,是對溫病傳變規律認識的一大創見,亦是對《傷寒論》六經傳變理論的一大突破,如葉氏認為神昏譫語不單單是按《傷寒論》所說由燥屎所致,更重要的是因"邪入心包",故立法以清營清宮為主,選"三寶"和犀角、金汁、竹葉之類。因此其意義不僅僅在於是理論上的重大突破,更重要是為溫病危重急症的治療獨闢蹊徑,拯救了眾多垂危病人的生命。葉氏在對溫病整體認識基礎上,創立了衛氣營血辨證論治理論體系,他指出溫病的病理變化主要是衛氣營血的病機變化。其各自證候表現為:邪在衛分則見發熱、微惡風寒、無汗或少汗、頭痛、咳嗽、口渴、脈浮數等肺衛證;邪在氣分則見身熱、汗自出、不惡寒、反惡熱、口渴欲飲、苔黃燥、脈滑數等裏熱證;邪入營分則見煩躁不安,夜甚不寐、斑疹隱現、舌質紅絳等熱損營陰和心神被擾證;邪在血分則見身熱、吐血、衄血、便血、斑疹透露、舌質深絳等熱盛動血證。提出"衛之後方言氣,營之後方言血"的傳變順序規律,並據此確立了"在衛汗之可也",治宜辛涼透解;"到氣才可清氣",治宜辛寒清氣;"入營猶可透熱轉氣",治宜清營泄熱,藥用"犀角、玄參、羚羊角等物";"入血就恐耗血動血,直須涼血散血",治宜涼血活血、清熱解毒,藥用"生地、丹皮、阿膠、赤芍等物"的溫病治療大法。可見,葉氏的衛氣營血理論,與仲景以營衛解釋風寒表證病機,並作為調和營衛辛溫解表的立法依據,用氣血來解釋部分病證的病位元、病機的意義很不相同,與《內經》只提出衛氣營血的概念、功能,更是理論上質的飛躍。
葉氏在創立衛氣營血辨證體系的同時,還豐富和完善了辨舌驗齒、辨斑疹白PEI的溫病診斷方法;補充了東垣脾胃論詳於脾而略於胃的不足;他對內科、外科、婦科、兒科、五官、護理等方面創見也頗多、貢獻很大;他還十分善於運用古方,如程門雪說"天士用方,遍采諸家之長,不偏不依,而于仲師聖法,用之尤熟。"他的許多治法藥劑,經吳鞠通整理成為廣傳後世的效驗名方。
葉氏生平雖無親筆著述,但其臨證醫案,辭簡理明、"無一字虛偽,乃能徵信于後人。"在醫學教育方面,葉氏培育成不少能濟世活人的名醫,他的諸多反映其獨到經驗和深邃醫理的名言,對後學仍有很大的啟迪意義。葉氏以其"立德、立功、立言"的為醫最高境界,而深受廣大醫家景仰,他的學說,在二百多年的不斷發展中,形成一個重要而有特色的醫學流派--"葉派",在近代醫學史上閃爍著燦爛的光彩。百余年間,私淑葉氏者很多,最著名的有吳塘、章楠、王士雄等。葉天士的兒子葉奕章、葉龍章都善醫,但被父親的名聲所掩蓋;他的孫子葉堂、葉堅,曾孫葉萬青等3人則轉習儒業。葉氏的學術不能很好地傳給自己的子孫後代,但卻廣泛地流傳在人間。
當然,葉氏同歷史上所有的偉大醫學家一樣,難免有其不足。如葉氏所題"踏雪齋"以與薛生白題"掃葉莊"的門匾相詆,則難避同行相嫉,門戶之爭之嫌;葉氏雖學驗巨豐,但受他"不欲以醫傳世"的思想影響,生平除部分醫案和簡短的口述溫病學說外,無親筆著作,致使其許多的學術思想精華和臨床經驗失傳,而有些傳世的學術論點又零散殘存在有限的醫案中,缺少完整性理論論述;另有些學術論點又存在前後矛盾之處等。但是小疵不掩其大醇,葉氏作為一位中國醫學發展史上的偉大溫病學家,作為精通內科、兒科及婦科、外科、五官科的醫學大師,以其卓越的醫學思想、高超的醫技和豐富的臨床經驗而流芳百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