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頁 (共 1 頁)

幼兒川崎病 進入流行高峰期

發表於 : 2008-04-11 , 16:46
MissC
2008.04.11  中國時報
幼兒川崎病 進入流行高峰期
張翠芬/台北報導



 造成幼兒後天心臟病的最大禍首川崎病,目前開始進入流行高峰,由於它的初期症狀像感冒,極容易被誤診,醫界10日提醒,5歲以下幼兒若持續發燒不退,眼白充血、皮膚起疹,須進一步做心臟超音波確認,以免延誤治療。

 第9屆川崎病大會昨天在圓山飯店召開,川崎病(KD)是日本醫師川崎富作博士於1967年首先提出報告而命名,好發於5歲以下的幼兒,是一種急性發熱性的全身血管炎疾病,此次川崎富作也來台與會。

 ■病因不明 男童比女童多

 大會會長中華民國心臟病兒童基金會董事長、羅東聖母醫院院長呂鴻基指出,川崎病的病因至今不明,一般懷疑與細菌或病毒感染有關,和種族、體質及遺傳等因素也有關連,以亞洲人居多,男生又比女生多。

 呂鴻基說,台灣的川崎病童較10年前增加,現在1年約有800多個新增病例,以5歲以下兒童的發生率而言,台灣大約每10萬個孩子就有66人得病,曾感染過川崎病的家族,罹患率是一般人的10倍。

 川崎病85%是發生在5歲以下兒童,臨床症狀包括高燒持續5天以上,出現結膜炎,結膜充血、發紅,口腔黏膜發紅,草莓舌頭、嘴唇紅腫,乾裂甚至流血,頸部淋巴腺腫大,全身出現多樣的皮膚疹及脫皮。

 ■若未治療 日後最糟會猝死

 呂鴻基說,病患通常在2周痊癒,但15至25%的病童會發生心臟冠狀動脈炎,若未治療可能會導致冠狀動脈擴大,變成動脈瘤,日後發生心肌梗塞,甚至猝死。不過,近年因早期發現早及治療進步,台灣川崎病童的死亡率,已降到0.03%。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忠孝院區院長黃碧桃提醒,初春到6、7月間,是川崎病的流行高峰期,腺病毒、麻疹、腥紅熱的初期症狀都和川崎病類似,極可能誤診,家長和基層小兒科醫師都應提高警覺,若幼兒持續高燒不退,應進一步做心臟超音波及早確定診斷予以治療。

 黃碧桃表示,病童須在發燒4至10天內注射免疫球蛋白(IV\IG),來減少冠狀動脈瘤的發生,另外還須配合阿斯匹靈等藥物,預防血管血栓。病童日後可能發生冠狀動脈病變,所以一定要請醫師治療且長期追蹤。

i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