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真傳
發表於 : 2008-08-12 , 17:35
醫學真傳
<篇名>醫學真傳
書名:醫學真傳
作者:高秉鈞
朝代:清
年份:西元1644-1911年
<目錄>
<篇名>序
內容:醫之道奚起乎?造物以正氣生人,而不能無夭札疫癘之患,故複假諸物性之相輔相製者,以為補救;而
寄權于醫,夭可使壽,弱可使強,病可使痊,困可使起,醫實代天生人,參其功而平其憾者也。溯自農皇肇
起,辨草木以著藥性;軒岐繼作,明陰陽以著《內經》,至漢末,篤生張仲景先師,上承農、軒之理,
著卒病、雜病兩論,率皆倡明正學,以垂醫統。仲師既沒,而經論之道遂失其傳,舛謬紛紜,靡所止極,
甚且家自為書、人自為學,世之所以賴有醫者,反不若無醫之為愈。每為曠覽,竊嘗病之。我士宗夫子,性
靈獨異,學識超群,注釋經論,既已述大道而正其傳,暇日集群弟子,往複論難,提命之下,及門手錄,
顏曰《醫學真傳》。其間陰陽、血氣、臟腑、經絡,與夫五運六氣之理,凡前聖所孕含未剖者,闡著靡遺,
而諸書所表章未備者,迄無余蘊,洵足補救斯人而為功于造物,其所系豈淺鮮哉﹗嗣等匯集成帙,摘其要者,梓以問世,
使皆知醫之傳有其真,而學以不偽,是誠我夫子扶挽斯道之志也夫﹗時
\x康熙己卯之春錢塘王嘉嗣子佳敬題\x
<目錄>
<篇名>序
內容:粵自蒼昊好生,軒岐應運,而吐辭立說,皆為福民壽世之符,送難設奇,罔非起病回 之術。自茲以
還,作者代有,如淳于意、張仲景,以及丹溪、東垣諸君子,靡不飲流池上、洞腑垣中,其定方用藥,靡不
曲曲中 ,誠渡世之慈航,濟時之寶筏也。自正學失傳,醫宗罔據,而陰陽虛實,每以臆猜,表裡炎涼,
鮮從脈究,譬之南轅北轍,卻行求前,冀其有濟,蓋亦難矣。吾杭高士宗先生《醫學真傳》一書,潛搜默會,
剔隱鉤微,意宗前哲,而言其所未言,說本先民,而發其所未發,辨之于疑似,而無毫厘千裡之差,晰之于微
茫,而有一舉百當之妙,固已入堂躋奧,而非稍窺藩閫者,所可望其肩項也。余雅不攻醫,客歲緣弱
息患疹,本屬輕証,可調和立愈。延請兒科數人,皆稱時彥,始則太用攻發,致起痰喘,繼又過投寒涼,
禁止飲食,遂致不起。及讀《真傳》言疹一段,而始嘆弱息之死,攻發使之,寒涼速之也。況疹非痘比,治
之匪難,而猶見惑于
臨証,固是知肌表榮衛之中、臟腑經絡之內,其難治有十倍于疹者,能保其百無一失也乎?噫﹗醫之誤人,
非特余實被之,世之未讀是書,而憒憒焉以人命為嘗試者,真實繁有徒也。因將是書謹為重梓,俾遠近播傳,
庶幾藉是以上窺淳于、仲景諸公之旨,則此書固醫學之指南雲﹗時
\x康熙歲次庚寅仲春月錢塘姚遠聖功氏識\x
<目錄>
<篇名>高士宗先生手授醫學真傳
內容:丙子春,先生聚門弟子于侶山講堂,講學論道,四載有余。群弟子先后進問,道漸以明,醫漸以備。先生
著示及門,嗣等手錄者,不下百余則。因謂及門曰︰此醫學真傳也,汝等錄之,將來可以公諸天下矣。嗣等因
摘述而授之梓。
<目錄>
<篇名>醫道失傳
內容:醫道 乎軒、岐。軒、岐著《內經》一十八卷,闡明陰陽、血氣營運之理,臟腑、經絡交會之道,
上下內外,升降出入,道晰其微,理晰其奧。以為后之醫者,必明三陰三陽之六氣,血氣生始之根源,五臟交
通,六腑會合,及絡脈經脈之淺深,皮肌筋骨之外內,始可言醫。仲
景先師《傷寒‧序》云︰經絡府俞,陰陽會通,玄冥幽微,變化難極,自非才高識妙,不能探其理致。慨
世之醫,昧聖賢經論之本源,襲后人方書之糟粕,湯方歌括之冊,視為秘典,分門別類之書,奉若聖經,豈
不謬哉﹗我故曰︰軒、岐沒而醫道亡,仲師死而真傳絕,洵不誣也﹗
<目錄>
<篇名>醫門經論
內容:神農本草曰《本經》,黃帝靈樞、素問曰《內經》,皆聖經也。仲景先師,著卒病曰《傷寒》,著雜病
曰《金匱》,此賢論也。醫門聖經、賢論,猶儒者之五經、四書也。故醫門經論,乃醫學正傳,其余《難經》、
《脈訣》及后人一切方書,皆逐末亡本,膚淺不經,不可為訓。何世之醫者,于聖賢經論,從未嘗讀,即讀
亦未解,解未能明,明未能用。悲夫﹗
<目錄>
<篇名>五運六氣
內容:天地至大,人物至廣,不外陰陽五行之理。五運,即五行也。六氣,即三陰三陽也。故木、火、土、金、
水曰五運;厥陰、少陰、太陰、少陽、陽明、太陽曰六氣。五運合五行,而六氣亦合五行。天以此成四時而生
萬物,
人以此成有形而合無形。是五運六氣實醫學之根源,神農本之而著藥性,黃帝本之而著《內經》,仲師本之
而撰《傷寒》、《金匱》。今人但知風、熱、濕、火、燥、寒為病,豈知厥陰主風,風,木也;少陰、少陽主
熱,熱,火也;太陰主濕,濕,土也;陽明主燥,燥,金也;太陽主寒,寒,水也。此風、熱、濕、火、燥、
寒之病,而五運六氣即主之,五臟六腑亦因之。其本末不可不察也﹗
<目錄>
<篇名>六淫外感
內容:六淫外感之說,世多不得其解,謂人外感天之六淫則為病,而孰知其非也。蓋厥陰、少陰、太陰、少陽、
陽明、太陽曰六氣,風、熱、濕、火、燥、寒曰六淫。天有之,人亦有之。故居其內以通臟腑者,六氣也;居
其外以通于天者,六淫也。天之六淫,與人之六淫,無時不感,詎必病也?《天元紀大論》云︰厥陰之上,
風氣主之︰少陰之上,熱氣主之;太陰之上,濕氣主之;少陽之上,相火主之;陽明之上,燥氣主之;太陽
之上,寒氣主之。所謂本也,是謂六元。由此例之,則三陰三陽之六氣,在下為標,下即內也;而風、熱、濕、
火、燥、寒之六淫,在上為本,上即外也。六淫在上而在外,故曰外感,感猶通也。故外感之說,其義有二︰
一言六淫外通于天;一
言六淫主外通于六氣。義雖有二,總謂六淫在人而不在天,凡有所病,皆本人身之六淫,而非天之六淫也。且
獨不觀卒病論乎﹗發熱,汗出,惡風,脈緩者,名為中風。是中風之名,從人身而定也。或已發熱,或未發
熱,必惡寒、體痛、嘔逆,脈陰陽俱緊者,名為傷寒。是傷寒之名,從人身而定也,非外至也,若果外至,
胡不曰六淫外中,六淫外傷,而必曰外感也?世多不知此義,一遇病,輒雲外感,豈無病時遂不感耶?甚矣﹗
其聵聵也。
<目錄>
<篇名>七情內傷
內容:喜、怒、憂、悲、思、恐、驚,謂之七情。七情通于五臟︰喜通心,怒通肝,憂通肺,悲、思通脾,
恐通腎,驚通心與肝。故七情太過,則傷五臟。七情內傷,則有所虧損,療之不易也。須識其何臟獨傷,觀其
色,察其脈,驗其形神,詳其太過與不及,而后調濟之。其惟智者之能事乎﹗
<目錄>
<篇名>臟腑經絡
內容:五臟為陰,六腑為陽;經脈為陰,絡脈為陽。臟腑、
經絡,《內經》言之詳矣。今總其要而言之。五臟者,三陰之所主也,厥陰主肝,少陰主心、腎,太陰主肺、
脾。肝、心、脾、肺、,腎,木、火、土、金、水也,肝木為風,心火為熱,脾土為濕,肺金為燥,腎水為寒,
是五臟合五運,即有風、火、熱、濕、燥、寒之六氣。夫六氣與五運合者,以少陰、少陽二火而合五運也。夫五
臟有形,形中有氣,其氣通于六腑,而行于經隧;行于經隧,則皮、肌、脈、筋、骨,為五臟之外合,如肺合
皮,脾合肌,心合脈,肝合筋,腎合骨者是也。通于六腑,則五臟與六腑相為表裡,如肺與大腸為表裡,脾與
胃為表裡,心與小腸為表裡,肝與膽為表裡,腎與膀胱為表裡者是也。此五臟之大概也。若六腑則三陽之所主
也,少陽主膽與三焦,陽明主胃與大腸,太陽主膀胱與小腸。夫膽與三焦,少陽木火之氣也;胃與大腸,陽明
土金之氣也;膀胱、小腸,太陽水火之氣也。此木、火、土、金、水、火之氣,乃合三陽而主六腑也。夫六腑亦
有形,而形中亦各有氣,其氣則內通五臟,外行經脈,所謂五臟有俞,而六腑亦各有俞,五臟有合,而六腑亦
各有合者是也。此六腑之大概也。
夫三陰主五臟,而厥陰不但主肝,又主心包,是手足三陰三陽,為十二經脈。十二經脈,則胸走手,而手
走頭,頭走足,而足走胸。其氣內通臟腑,外通絡脈,環周于身。外通絡脈,則合孫絡而滲皮毛;內通臟腑,
則合經血而行榮衛,所謂氣煦血濡,流行不息者也。今人
不知皮肌經脈之淺深,有卒病寒熱而涉于經脈者,概以氣分之藥投之,鮮克有效。蓋經脈十二,有三百六十五
穴會,有三百六十五經絡,《素問》詳言之。此經脈之大概也。夫經脈之外,更有絡脈,絡脈之外,複有孫絡,
故曰經脈為陰,絡脈為陽。蓋徑直而周于身者為經,橫行而左右環繞者為絡。十二經脈之外,複有脾之大絡,
名曰大包,又有任脈之尾翳,督脈之長強,合為十五大絡。此大絡者,出于經脈之外,而有左右相注之奇病。
奇病者,左病注右,右病注左,乃絡脈病也。絡脈之病,《素問》有繆刺之法以治之。絡脈之外,又有孫絡,
孫絡與皮膚相連,在通體毛竅之內,而胞中之血,充膚熱肉,澹滲皮毛。經云︰孫絡之脈別經者,亦三百六十
五穴會。又刺法云︰刺毫毛腠理者,無傷皮。知毛腠與皮分合之處,則孫絡之脈在其中。此因絡脈而及于孫絡
之大概也。
<篇名>醫學真傳
書名:醫學真傳
作者:高秉鈞
朝代:清
年份:西元1644-1911年
<目錄>
<篇名>序
內容:醫之道奚起乎?造物以正氣生人,而不能無夭札疫癘之患,故複假諸物性之相輔相製者,以為補救;而
寄權于醫,夭可使壽,弱可使強,病可使痊,困可使起,醫實代天生人,參其功而平其憾者也。溯自農皇肇
起,辨草木以著藥性;軒岐繼作,明陰陽以著《內經》,至漢末,篤生張仲景先師,上承農、軒之理,
著卒病、雜病兩論,率皆倡明正學,以垂醫統。仲師既沒,而經論之道遂失其傳,舛謬紛紜,靡所止極,
甚且家自為書、人自為學,世之所以賴有醫者,反不若無醫之為愈。每為曠覽,竊嘗病之。我士宗夫子,性
靈獨異,學識超群,注釋經論,既已述大道而正其傳,暇日集群弟子,往複論難,提命之下,及門手錄,
顏曰《醫學真傳》。其間陰陽、血氣、臟腑、經絡,與夫五運六氣之理,凡前聖所孕含未剖者,闡著靡遺,
而諸書所表章未備者,迄無余蘊,洵足補救斯人而為功于造物,其所系豈淺鮮哉﹗嗣等匯集成帙,摘其要者,梓以問世,
使皆知醫之傳有其真,而學以不偽,是誠我夫子扶挽斯道之志也夫﹗時
\x康熙己卯之春錢塘王嘉嗣子佳敬題\x
<目錄>
<篇名>序
內容:粵自蒼昊好生,軒岐應運,而吐辭立說,皆為福民壽世之符,送難設奇,罔非起病回 之術。自茲以
還,作者代有,如淳于意、張仲景,以及丹溪、東垣諸君子,靡不飲流池上、洞腑垣中,其定方用藥,靡不
曲曲中 ,誠渡世之慈航,濟時之寶筏也。自正學失傳,醫宗罔據,而陰陽虛實,每以臆猜,表裡炎涼,
鮮從脈究,譬之南轅北轍,卻行求前,冀其有濟,蓋亦難矣。吾杭高士宗先生《醫學真傳》一書,潛搜默會,
剔隱鉤微,意宗前哲,而言其所未言,說本先民,而發其所未發,辨之于疑似,而無毫厘千裡之差,晰之于微
茫,而有一舉百當之妙,固已入堂躋奧,而非稍窺藩閫者,所可望其肩項也。余雅不攻醫,客歲緣弱
息患疹,本屬輕証,可調和立愈。延請兒科數人,皆稱時彥,始則太用攻發,致起痰喘,繼又過投寒涼,
禁止飲食,遂致不起。及讀《真傳》言疹一段,而始嘆弱息之死,攻發使之,寒涼速之也。況疹非痘比,治
之匪難,而猶見惑于
臨証,固是知肌表榮衛之中、臟腑經絡之內,其難治有十倍于疹者,能保其百無一失也乎?噫﹗醫之誤人,
非特余實被之,世之未讀是書,而憒憒焉以人命為嘗試者,真實繁有徒也。因將是書謹為重梓,俾遠近播傳,
庶幾藉是以上窺淳于、仲景諸公之旨,則此書固醫學之指南雲﹗時
\x康熙歲次庚寅仲春月錢塘姚遠聖功氏識\x
<目錄>
<篇名>高士宗先生手授醫學真傳
內容:丙子春,先生聚門弟子于侶山講堂,講學論道,四載有余。群弟子先后進問,道漸以明,醫漸以備。先生
著示及門,嗣等手錄者,不下百余則。因謂及門曰︰此醫學真傳也,汝等錄之,將來可以公諸天下矣。嗣等因
摘述而授之梓。
<目錄>
<篇名>醫道失傳
內容:醫道 乎軒、岐。軒、岐著《內經》一十八卷,闡明陰陽、血氣營運之理,臟腑、經絡交會之道,
上下內外,升降出入,道晰其微,理晰其奧。以為后之醫者,必明三陰三陽之六氣,血氣生始之根源,五臟交
通,六腑會合,及絡脈經脈之淺深,皮肌筋骨之外內,始可言醫。仲
景先師《傷寒‧序》云︰經絡府俞,陰陽會通,玄冥幽微,變化難極,自非才高識妙,不能探其理致。慨
世之醫,昧聖賢經論之本源,襲后人方書之糟粕,湯方歌括之冊,視為秘典,分門別類之書,奉若聖經,豈
不謬哉﹗我故曰︰軒、岐沒而醫道亡,仲師死而真傳絕,洵不誣也﹗
<目錄>
<篇名>醫門經論
內容:神農本草曰《本經》,黃帝靈樞、素問曰《內經》,皆聖經也。仲景先師,著卒病曰《傷寒》,著雜病
曰《金匱》,此賢論也。醫門聖經、賢論,猶儒者之五經、四書也。故醫門經論,乃醫學正傳,其余《難經》、
《脈訣》及后人一切方書,皆逐末亡本,膚淺不經,不可為訓。何世之醫者,于聖賢經論,從未嘗讀,即讀
亦未解,解未能明,明未能用。悲夫﹗
<目錄>
<篇名>五運六氣
內容:天地至大,人物至廣,不外陰陽五行之理。五運,即五行也。六氣,即三陰三陽也。故木、火、土、金、
水曰五運;厥陰、少陰、太陰、少陽、陽明、太陽曰六氣。五運合五行,而六氣亦合五行。天以此成四時而生
萬物,
人以此成有形而合無形。是五運六氣實醫學之根源,神農本之而著藥性,黃帝本之而著《內經》,仲師本之
而撰《傷寒》、《金匱》。今人但知風、熱、濕、火、燥、寒為病,豈知厥陰主風,風,木也;少陰、少陽主
熱,熱,火也;太陰主濕,濕,土也;陽明主燥,燥,金也;太陽主寒,寒,水也。此風、熱、濕、火、燥、
寒之病,而五運六氣即主之,五臟六腑亦因之。其本末不可不察也﹗
<目錄>
<篇名>六淫外感
內容:六淫外感之說,世多不得其解,謂人外感天之六淫則為病,而孰知其非也。蓋厥陰、少陰、太陰、少陽、
陽明、太陽曰六氣,風、熱、濕、火、燥、寒曰六淫。天有之,人亦有之。故居其內以通臟腑者,六氣也;居
其外以通于天者,六淫也。天之六淫,與人之六淫,無時不感,詎必病也?《天元紀大論》云︰厥陰之上,
風氣主之︰少陰之上,熱氣主之;太陰之上,濕氣主之;少陽之上,相火主之;陽明之上,燥氣主之;太陽
之上,寒氣主之。所謂本也,是謂六元。由此例之,則三陰三陽之六氣,在下為標,下即內也;而風、熱、濕、
火、燥、寒之六淫,在上為本,上即外也。六淫在上而在外,故曰外感,感猶通也。故外感之說,其義有二︰
一言六淫外通于天;一
言六淫主外通于六氣。義雖有二,總謂六淫在人而不在天,凡有所病,皆本人身之六淫,而非天之六淫也。且
獨不觀卒病論乎﹗發熱,汗出,惡風,脈緩者,名為中風。是中風之名,從人身而定也。或已發熱,或未發
熱,必惡寒、體痛、嘔逆,脈陰陽俱緊者,名為傷寒。是傷寒之名,從人身而定也,非外至也,若果外至,
胡不曰六淫外中,六淫外傷,而必曰外感也?世多不知此義,一遇病,輒雲外感,豈無病時遂不感耶?甚矣﹗
其聵聵也。
<目錄>
<篇名>七情內傷
內容:喜、怒、憂、悲、思、恐、驚,謂之七情。七情通于五臟︰喜通心,怒通肝,憂通肺,悲、思通脾,
恐通腎,驚通心與肝。故七情太過,則傷五臟。七情內傷,則有所虧損,療之不易也。須識其何臟獨傷,觀其
色,察其脈,驗其形神,詳其太過與不及,而后調濟之。其惟智者之能事乎﹗
<目錄>
<篇名>臟腑經絡
內容:五臟為陰,六腑為陽;經脈為陰,絡脈為陽。臟腑、
經絡,《內經》言之詳矣。今總其要而言之。五臟者,三陰之所主也,厥陰主肝,少陰主心、腎,太陰主肺、
脾。肝、心、脾、肺、,腎,木、火、土、金、水也,肝木為風,心火為熱,脾土為濕,肺金為燥,腎水為寒,
是五臟合五運,即有風、火、熱、濕、燥、寒之六氣。夫六氣與五運合者,以少陰、少陽二火而合五運也。夫五
臟有形,形中有氣,其氣通于六腑,而行于經隧;行于經隧,則皮、肌、脈、筋、骨,為五臟之外合,如肺合
皮,脾合肌,心合脈,肝合筋,腎合骨者是也。通于六腑,則五臟與六腑相為表裡,如肺與大腸為表裡,脾與
胃為表裡,心與小腸為表裡,肝與膽為表裡,腎與膀胱為表裡者是也。此五臟之大概也。若六腑則三陽之所主
也,少陽主膽與三焦,陽明主胃與大腸,太陽主膀胱與小腸。夫膽與三焦,少陽木火之氣也;胃與大腸,陽明
土金之氣也;膀胱、小腸,太陽水火之氣也。此木、火、土、金、水、火之氣,乃合三陽而主六腑也。夫六腑亦
有形,而形中亦各有氣,其氣則內通五臟,外行經脈,所謂五臟有俞,而六腑亦各有俞,五臟有合,而六腑亦
各有合者是也。此六腑之大概也。
夫三陰主五臟,而厥陰不但主肝,又主心包,是手足三陰三陽,為十二經脈。十二經脈,則胸走手,而手
走頭,頭走足,而足走胸。其氣內通臟腑,外通絡脈,環周于身。外通絡脈,則合孫絡而滲皮毛;內通臟腑,
則合經血而行榮衛,所謂氣煦血濡,流行不息者也。今人
不知皮肌經脈之淺深,有卒病寒熱而涉于經脈者,概以氣分之藥投之,鮮克有效。蓋經脈十二,有三百六十五
穴會,有三百六十五經絡,《素問》詳言之。此經脈之大概也。夫經脈之外,更有絡脈,絡脈之外,複有孫絡,
故曰經脈為陰,絡脈為陽。蓋徑直而周于身者為經,橫行而左右環繞者為絡。十二經脈之外,複有脾之大絡,
名曰大包,又有任脈之尾翳,督脈之長強,合為十五大絡。此大絡者,出于經脈之外,而有左右相注之奇病。
奇病者,左病注右,右病注左,乃絡脈病也。絡脈之病,《素問》有繆刺之法以治之。絡脈之外,又有孫絡,
孫絡與皮膚相連,在通體毛竅之內,而胞中之血,充膚熱肉,澹滲皮毛。經云︰孫絡之脈別經者,亦三百六十
五穴會。又刺法云︰刺毫毛腠理者,無傷皮。知毛腠與皮分合之處,則孫絡之脈在其中。此因絡脈而及于孫絡
之大概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