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頁 (共 1 頁)

提升注意力 零歲起就要開始培養

發表於 : 2008-11-05 , 17:19
MissC
提升注意力 零歲起就要開始培養
bobo小天才養成誌
文╱李藹芬
諮詢╱高雄榮民總醫院心理師李欣怡‧台北聯合醫院婦幼院區兒童心智科主治醫師翁菁菁‧故事屋創辦人張大光‧臺安醫院神經科主任許正典‧臺安診所敦南心智發展中心副技術長許翠端‧藍魚創意教室負責人郭恆祺‧高雄榮民總醫院小兒神經科主治醫師陳珠瑾‧台北市立關渡醫院身心科臨床心理師黃奕偉‧樟新托兒所所長黃婉玲‧童綜合醫院副院長遲景上‧輔仁大學兒童與家庭學系講師羅文喬



有個媽媽抱著八個月大的孩子,憂心的請教醫師「是否有注意力不足」的問題?也有個小孩雖然才出生三個禮拜,卻被經驗豐富的職能治療師從行為表現觀察到有「注意力不足」的隱憂。
長久以來,孩子的注意力不能集中,常是父母所擔憂且需要迫切解決的問題,因為意識到注意力是所有學習的基石,根基打得好,孩子的各項能力才能得到好發展。提醒父母,讓這項扎根工作始於零歲,將是你送給孩子最好的禮物!


零歲起就要開始培養

在嬰幼兒的先天氣質中,有一項是指「專注力」,這固然是與生俱來的表現,但也能在後天透過適當的教養,而讓能力更加提升,當然,最好把握從零歲開始培養,讓良好的注意力為孩子順利開啟日後的學習門!

很多父母常覺得孩子「怎麼坐不住,就像一隻動來動去的毛毛蟲……」、「為什麼玩玩具時,玩沒多久就要換一個……」,其實對零至三歲的孩子來講,好動才是天性,而且他們不是沒有注意力,只是延續時間不長,而且表現方式並非如家長所想像的「安靜的做什麼事」。


認識注意力

大人所說的「專心」,就是「注意力」,總認為是「目不轉睛的做一件事」,但對小孩來說,因為「專心」才會頻頻轉頭。臺安醫院心智發展中心副技術長許翠端表示,最大的差異在於,大人有能力「選擇性關閉不必要的刺激」,但是孩子年紀還小,沒辦法這樣做,尤其年紀愈小,「對感官刺激的專注自然高於認知學習」。她舉例,大人念故事給小孩聽時,若有一隻鳥從頂上飛過,大人不受外在影響而繼續講,但小孩卻馬上轉移注意力至那隻鳥身上。

對孩子而言,注意力就是能夠把視覺、聽覺、觸覺等感官集中在某一事物上,達到認識該事物的目的。台北聯合醫院婦幼院區兒童心智科主治醫師翁菁菁補充,注意力還包括自我控制能力,「在對的時候做對的事」,需要從經驗中學習、思考而來。雖然這項能力要到六、七歲時才有所展現,不過,從小即需透過「延遲需求」訓練孩子學會「能等待」。


嬰幼兒喜歡東張西望有原因!

三歲前的嬰幼兒因雙眼焦距還未發育成熟,中心視(人類兩眼各有一個視覺區,中間區域相重疊,稱為「中心視」)重疊,而傾向運用周邊視(兩旁未重疊的部分稱為「周邊視」),所以,嬰幼兒喜歡東張西望!透過東張西望的動作,可促成視覺肌肉和視覺神經的成熟,雙眼焦距才能順利協調發展。
注意力與神經發展的關係
童綜合醫院副院長遲景上表示,在媽媽懷孕晚期,胎兒的腦細胞數目發展已達高峰,在「量」的差異性,每個人相去不遠;嬰兒出生後,腦細胞的發展著重「質」的提升──成熟度愈高、連結網路愈豐富且快速,這部分的表現因人而異,除了先天的遺傳因素外,後天是否提供孩子足夠的刺激以活絡腦神經的連結,更是影響關鍵。

遲景上醫師指出,大腦依功能主要有三大部分:大腦、小腦和腦幹,主要掌控中樞位於大腦;而大腦皮質又可分為四區:額葉、頂葉、顳葉與枕葉。每一項進出大腦的訊息會透過額葉與大腦中視丘核的合作,傳遞到人體神經的各個角落,但在過程中,還需要腦幹(過濾不必要的訊息)和小腦(持續提供協助)的幫忙。因此,額葉的功能完善與否,決定了注意力是否夠集中!若是功能不佳,有易分心的現象;如果有損傷,則有令家長頭痛的「過動症」問題。
bn3.JPG
bn2.JPG

資料提供╱遲景上醫師
整理╱李藹芬


額葉發展好‧控制能力佳

由於人類對於衝動或專注力的控制,取決於前額葉的控制中樞,如果前額葉的發展不足,有一大部分表現在專注力無法持續,造成學習不佳、自信心低落,甚至慢慢有些情緒問題,進而封閉自己。遲景上醫師指出,影響額葉發展的生理因素包括:
1. 構造有無受損:如果額葉皮質受損(如腦膜炎、腦外傷)的話,就會影響行為能力。
2. 知覺感覺是否正常:接收各項感覺(視、聽、嗅、味、觸及平衡感)的神經正常與否,影響身體的操作與思考的困難。
3. 成熟度:隨著年紀增長,成熟度會日益提升。換言之,年紀愈小,成熟度愈不夠。


影響額葉功能的生理因素

額葉功能不佳時,會影響注意力的表現,遲景上醫師提出以下三種狀況易造成額葉功能不佳:
1. 身體不舒服:當人不舒服時,會影響知覺感覺的表現,因為腦幹當下接收的訊息以「不舒服的感受」為主,其他知覺感覺的訊息被當成雜訊而排除,進而使額葉所接到的訊息與平常不同,自然做出與平日不同的判斷與指令。
2. 睡眠品質不佳:睡眠分非快速動眼期睡眠及快速動眼期睡眠,非快速動眼期與生長發育有關,品質好壞影響生長狀況;而快速動眼期則與認知發展有關,如果受到干擾,醒來後,就會覺得沒睡飽、注意力不能集中。
3. 腦部病變:如腦膜炎、腦炎等病變,造成腦組織受損,必然影響其功能。


連鎖過程複雜

注意力包含了多個心理及生理過程,且是一個連鎖過程,而非各自獨立的項目。臺安醫院經神科主任許正典指出,在過程中只要有其中一項出現問題,孩子的注意力表現就會受到影響。

(1)對外界刺激的接收(視覺、聽覺、觸覺、嗅覺、味覺、前庭覺、本體覺)
(2)對接收了的刺激作出分析及認知
(3)對同一時間不同的外來刺激作出排序
(4)將精神集中在其中一項事情或事物之上
(5)安排及順序作出反應(例如記憶等)。


涵蓋三個層面

翁菁菁醫師指出,注意力並非指孩子能夠長時間持續做某一件事,而必須從「持續」、「分心」與「轉移」三層面來講。
「持續」:指的是一個人在面對一件事物時,能維持多少時間。翁菁菁醫師說,根據研究,成人對一件事的持續時間也不過才40〜50分鐘;至於幼兒表現,遲景上醫師表示,一歲前的嬰兒約短短幾秒,一歲以後用年齡乘以二,即一歲約兩分種,兩歲為四分鐘,以此類推。(另有一說,兩歲的平均注意力集中時間長度大約為七分鐘,三歲約為九分鐘,四歲約為12分鐘,五歲約為14分鐘。)
「分心」:是指受外在因素干擾時,是否就此被吸引或不受打擾。如兩個孩子原本聚精會神的玩著小火車,突然門鈴響起,一個繼續玩,一個則迫不及待衝向門邊,即易受外界打擾。
「轉移」:是指可以適當彈性的轉移注意力的能力,而不會固執於同件事上。如孩子原本在看繪本,媽媽喊「吃飯」,有的孩子能很快放下繪本去吃飯,有的卻堅持一直看,難以配合媽媽的步調。
整體而言,有品質的注意力,不只在於時間長短,還要看是否容易受到干擾而分心和轉移注意力的能力強弱,過與不及都是問題。輔仁大學兒童與家庭學系講師羅文喬強調,所有表現都必須出自孩子的內心,一切才有意義。


注意力集中邁向成功

為什麼大家會這麼在意「注意力夠不夠」,因為注意力有如學習的基石,俄國教育學家烏申斯基說,「注意是心靈的天窗,只有打開這扇天窗,智慧的陽光才能灑滿心田。」一旦注意力集中,做什麼事都無往不利。若以馬克斯提出「天才就是集中注意力」的論斷來看,的確,成功人士莫不具有一項最大的特質,就是能高度集中精神專注做某件事!
翁菁菁醫師強調,從懵懂無知開始學習的孩子,更需要藉由「集中的注意力」扎根,才能順利往上發展各項能力,因為注意力集中的孩子,做事、學習有效率,容易產生自信心、成就感,在良性循環下,更為自己帶來持久的學習興趣和欲望。許翠端表示,每個孩子都有無限潛能,但能否大放光明,就得看是否具有注意力和堅持度,否則「只會離目標愈來愈遠」。


注意力不佳影響日益嚴重

關渡醫院身心科臨床心理師黃奕偉指出,造成注意力不佳的原因很多,不論是心理或生理因素,都有跟不上團體生活的步調、學習效率不佳等問題,常受父母和師長的負面責難,最終結果就是讓人嚴重缺乏自信,學習動機低、人際關係差、情緒低落,表現愈來愈退縮。
許正典醫師說,雖然注意力不佳的問題來自生理,日後卻高度影響心理發展,父母不可輕忽!他說,近年來,注意力失調症(即注意力缺失╱過動症)的盛行率逐年攀升,對家庭親子互動和師生人際關係的影響值得重視!
樟新托兒所所長黃婉玲則在幼教現場觀察到,有注意力缺損的孩子愈來愈多,原有具特殊教育專才的老師已無力負荷,為了讓孩子有好的照顧,老師紛紛回學校修習特殊教育學分。她認為,當特殊需求已成普遍性問題時,需要大家仔細想想「為什麼」!


生活照顧要注意

專精小兒神經科的遲景上醫師以其多年行醫經驗,對殷切盼望孩子擁有良好注意力的父母提出照顧上的建議:
1. 避免腦部病變與外力傷害:健康與腦神經結構發展品質息息相關,避免腦部病變與外力傷害,是父母一定要小心防範的!
2. 花時間照顧:聰明與否雖與基因遺傳有關,但還有50%的機會可透過後天薰陶,這絕對要靠父母營造適合的環境、花時間與孩子互動,依照不同氣質給與適當刺激,最有效的方式就是用其「喜歡的事物」加上高低起伏的音調變化,吸引孩子的注意以進行互動,即使一開始注意時間不長,但積少成多,孩子的注意力會因為你的用心教養而與日俱增。
3. 均衡的營養:對嬰兒期的baby而言,母乳是最好的營養來源;開始吃副食品的幼兒更要注意均衡攝取營養,對於腦神經的發育有莫大的幫助。

掌握培養關鍵期

人類腦細胞的分化、連結有一定的順序,且一直在進行發展,但三歲之前是腦部發育速度最快的時期,幾乎可達成人的80%。遲景上醫師說,如果父母在此時用心透過環境的各項刺激,讓腦內各區塊的神經網路連結得更緊密,並透過行為訓練發揮神經的可塑性,對提升孩子的注意力大有幫助!
許正典醫師指出,注意力系統的發展不是「聞道有先後」,而是透過開發學習,以好的刺激穩固基本盤,使優勢能力維持或繼續加強,弱勢能力也能有所提升,這是一種經驗值的累積,愈小開始愈好!他說,這些童年的學習經驗會在海馬回儲藏兩三年,然後成為深層記憶存在大腦皮質層中,伺機變身為日後自我修復情緒的最佳良方!成人後,若有不知如何抉擇時,就會與童年記憶做連結,如果兒時經驗是愉悅的,就令人有動力向前;反之,則退縮不前。
父母千萬別忘記,給孩子再多的金銀財寶,不如為他「存放」很多快樂的童年記憶,等著他日後領取,陪著度過人生各項挑戰。


「置入性教養」效果快

郭恆祺認為,各項能力的養成,不是年紀到了才培養,而是從很小就要開始,因此,他強調「置入性教養」,不是為教而教,而是把握日常生活中的每一件事進行教養。例如幾乎人手一台的數位相機,就是很好的媒介,想教孩子認識「熊」,並會說「bear」,除使用書上的圖片加強認知,也能利用去動物園時拍下熊的照片,回家自製圖卡,孩子很容易把熊的樣子與「熊」和「bear」連結在一起,他笑說,如果那是一張孩子與熊的合照的話,更能提起他的注意力。


教養態度對‧衍生問題少

的確,現今社會上有注意力缺陷的個案看似有增加趨勢,但受訪醫師皆表示,真正確診要到四歲以後,但在零到三歲階段的行為表現卻有蛛絲馬跡可循,如果父母教養拿捏得當,即使生理真的有問題,也能因此降低影響程度。黃奕偉心理師直指,「真正」有注意力缺陷過動症的孩子確有其病理基礎,但有更多孩子是「假的」,而問題多源自嬰幼兒期的家庭教養失當。究竟父母該以何種態度教養,才能不阻礙孩子的發展呢?
1.用愛心與耐心陪伴:陪伴孩子是父母的必修功課,愛心與耐心則是不可或缺元素,因為有你的陪伴,遊戲、學習才有意義,所有成長的點點滴滴,你會注意,更會在意,發現問題時能及早尋求解決辦法,幫他搬開阻礙成長的石頭。
2.給活動的時間與空間:不要怕孩子爬上爬下、動來動去,許翠端表示,孩子透過活動探索認識世界,讓各種知覺感覺與操作得以「統合」。羅文喬則說,想要孩子有穩定的注意力,先決條件就是讓他從動手動腳中學習自我控制,發展協調能力,當手腳得到控制,躁動的心也才能平靜!
許正典醫師指出,大人的糾正並不能讓孩子學會什麼,而是要他自己體會,從嘗試錯誤中學會自我調整,逐漸修正得到應有的行為。
3.接納孩子的特質:每個孩子各有不同特質,許翠端副技術長說,父母要給孩子的是一個適合的環境,讓他發揮本能。翁菁菁醫師指出,往往她碰到有注意力缺陷問題的孩子,就會提醒父母「接受孩子的樣子,調整自己的教養方式」,特別是年紀小的孩子,即使問題嚴重也還不能用藥,但教養得當卻比用藥更具效果。
4.不要過分期待:孩子的各項心智發展,在每個階段各有里程碑,時間不到,能力自然不足,若父母不了解而揠苗助長,會讓孩子因達不到要求而心生挫折,逐漸喪失學習動機子,往後更提不起勁學習;相反地,時間到了,卻不見能力展現,父母就得注意是否平日刺激不夠,需要加強給予刺激。

io:

Re: 提升注意力 零歲起就要開始培養

發表於 : 2008-11-05 , 17:28
MissC
提升注意力的20個方法
bobo小天才養成誌




即使注意力是與生俱來的能力,但透過後天的加強與訓練,依然能有所提升!方法很多,家長可視孩子的情況與能力表現,選擇合適的方式。不過,要提醒父母,別操之過急,也不要把標準訂太高,孩子終究還小,只要現在的這一刻比上一刻好,今天比昨天好,就要為他拍手或給個擁抱鼓勵他「有進步」。持之以恆的進步,才是真正的學習目標。根據眾多專家的意見,整理出以下20個方法,供父母參考。

方法1 單純的環境
孩子的心智發展需要刺激,但請注意是「好的」刺激,然而現在的環境存有太多「不好的」刺激,如噪音、雜物,對思緒仍處混沌期的嬰幼兒來說,都是干擾,父母應儘可能為孩子排除不必要的干擾因素,讓腦神經「專心」接受必要的刺激進行神經分化與連結。許正典醫師指出,神經分化的過程有如「去蕪存菁」,讓有用的更強韌,沒用的自然萎縮,期望最後達到調控自如的境界。

診斷過程

陳珠瑾醫師指出,在兒科診斷過程中,一定先詢問詳細的病史,執行理學及神經學檢查,有無可能合併其他生理或心智疾病,有無學習上的障礙(這些問題可能造成續發性的注意力缺陷)。例如甲狀腺功能低下症、貧血、失神性癲癇發作、先天腦部發育畸形、染色體異常、或眼耳異常。其他如發展遲緩、自閉症或其他學習障礙也要一一謹慎判斷。

一般而言,過動或注意力不足傾向在三歲後比較容易診斷出來,這是因為在診斷的標準上,兒童的行為表現需要在兩種以上的環境都有出現,才算表示這樣的行為是兒童的特有行為,即為穩定的行為表現。由於在三歲前,孩子多未上幼兒園,所表現的行為都是在家中發生的,而且在家中的行為本來就有比較亂的表現,這是可接受的,但仍有些珠絲馬跡可以看出是否有過動或注意力不足的傾向,並提前給予適當的訓練和規範。
她說,如果在三歲前就有以下情形發生,家長們可能要多注意囉!
‧ 在他熟悉的環境中,即使出現陌生人,也一樣跑來跑去、動來動去。
‧ 去大賣場時,常四處走動,不注意時可能就不見了。
‧ 在家吃飯時,不能乖乖坐在椅子上。
‧ 面對面跟他說話時,眼睛四處看四處飄。

蛛絲馬跡中預見問題

根據小兒神經科、心智科醫師、臨床心理師和職能師的長期觀察,出現下狀況時,就是暗示父母須提高警覺並積極想辦法改善狀況。

換尿布沒太多反應→ 許翠端副技術長說,初生嬰兒因為全身的感覺神經還處在混沌期,碰一下小手,就有如驚弓之鳥般的全身晃動,無法判斷出刺激來自哪裡,於是出現像「消防灑水裝置」的反應方式。不過,慢慢會隨著媽媽換尿布時的手勢與力道,培養出「親子默契」,給予適當回應,如拍他的屁股,小腳就踢呀踢的。她建議媽媽,換尿布時要對孩子說話,如「寶寶乖,媽咪給你抹點屁屁霜……」讓他了解你的步驟,以建立他對你的回應模式。

睡眠很短→ 翁菁菁醫師指出,孩子的睡眠時間長短與體質有關,但新生兒的睡眠本易被外來刺激所干擾,如尿布濕了、肚子餓了等,所以,總睡眠時間長卻分散在好幾個週期。她建議父母,盡量不要打攪為宜。即使夜間睡眠時間逐漸延長後,仍有清醒和半清醒狀態出現,如果孩子無特別哭鬧,建議不需餵食或理他,讓孩子因無趣而再次入眠。

父母抱時沒有眼神交會→ 常見於有自閉症的孩子,如果你發現孩子與你沒有太多的眼神交會,就要有點警覺心囉!許翠端副技術長提醒父母跟孩子說話時,一定要面對面,能讓他看見你的臉,除了把孩子抱起與你的眼神有交會處,偶爾蹲著或趴著對他說話或玩耍,讓他平視即能看到你,增加目光交流的機會。

哭聲異常尖銳→ 表示baby的情緒出現持續性的焦躁不安,尤其拒絕吃奶或吸吮無力,也不被玩具所吸引時,就得考慮孩子是否有不適。父母宜多觀察孩子哭泣的當下狀況,才能提供判斷時的依據。

活動量大,喜歡爬上爬下→ 許翠端副技術長指出,孩子原本就是透過動手動腳認識世界,有其基本的活動量,只是礙於現代人沒有足夠空間讓孩子發洩體力,而讓父母容易覺得孩子好像很愛動。如果父母願意花時間陪孩子玩,不妨帶到戶外活動,滑溜梯、盪秋千,滿足他的活動量需求。或者真怕他爬上爬下造成意外,也可考慮買張彈跳床,讓他在固定空間也能充分活動以發洩體力。當然,如果真有疑惑,就讓專業評估人員以客觀角度釐清狀況。

沒辦法等待→ 翁菁菁醫師建議,父母要讓孩子學會延遲等待,養成控制衝動的能力,對提升注意力大有幫助。在泡奶時,可邊泡奶,邊跟孩子說說話,吸引他的注意力,暫時忘記飢餓的感覺;或是讓孩子在歷經等待後,給他一個很棒的獎勵──最好是對他充滿誘因,讓他了解原來多等一點時間,得到的結果比原來更棒!

個性衝動→ 即使已經再三提醒孩子,「那是危險的……」,但孩子碰到危險狀況仍奮不顧身,容易與人發生衝突,甚至動手。請父母千萬別急著為他貼上「壞小孩」的標籤,花時間了解他為什麼要這做,安排動態活動讓他發洩體力,並協助養成自我控制的能力。翁菁菁醫師提醒,這樣的孩子少帶去人多的地方,避免因人來瘋而讓自己high過頭,發生意外。

你可這樣做for baby
1. 嬰兒床床頭不要掛太多的玩具,羅文喬表示,「刺激多未必好!」不如單純掛一種,一陣子後再替換另一種。
2. 可放輕柔、有節奏的音樂,刺激聽覺並陶冶心靈。
for bobo
1.兒童房的色彩不要太複雜,羅文喬指出,顏色會影響人的心情,就像遊樂場的布置多採鮮豔色彩,讓人容易很high,居家環境最好以單純柔和的色彩,有助穩定心情。
2. 床鋪上不要擺太多娃娃,影響入睡心情。
3.不要給太多的玩具讓孩子玩,最好一次只給一種,太多樣玩具反而令他無法決定玩哪一樣。
4. 如果真的想讓孩子學習,桌上只留下必備物品,收起其他玩具或雜物以避免分心。

方法2 規律的作息
由於幼小的身心還在發展,透過規律的作息可協助孩子建立固定的生理時鐘,高雄榮民總醫院臨床心理師李欣怡指出,讓孩子知道什麼時候玩、看書、運動或吃飯,有方向可依循,也可減少不適當的行為出現在不適當的時間裡。她提醒父母,在建立規律生活之前,需要先規劃生活的空間,如吃飯區、圖書區或遊戲區等,才能在對的地方做適當的事。養成習慣後,對孩子擁有良好的情緒發展有莫大幫助,而且也使父母易於觀察孩子在何時處於精神最佳狀態,以利安排學習活動。

你可這樣做for baby
一般而言,嬰兒期的睡眠時間較長,且分散在好幾個時段,尤其新生兒尚無白天、黑夜的概念,白天清醒時,不妨趁著換尿布,幫baby做做運動,拉拉手、動動腳,或是講講話;晚上則盡量簡化程序,過程中,開盞小燈就好,逐步建立日夜的觀念。
for bobo
1.不論睡覺、起床或吃飯、洗澡、玩耍等,都應定時(偶爾有些許彈性未嘗不可),不要每天進行的時間都不一樣,以減少孩子的混亂感。
2.台北市聯合醫院婦幼院區小兒心智科主治醫師何淑賢建議,即使大人用餐時間與小孩不同,仍可在大人用餐時,讓孩子坐在餐椅上,吃點點心,感受大人用餐氣氛,並逐漸熟悉時間與規矩。
3. 李欣怡心理師表示,訓練時,絕對不要同一時間做不同的事,而每段時間都是有彈性的,需依孩子的狀況調整時間長短。

方法3 均衡的營養
腦部的神經發育需要均衡的營養做為基礎,才能讓腦部網路的連結更好!各種營養素都有其作用,不宜過分攝取某項單一養分,因為許多營養成分之間有密切的相互作用,最好的方式就是攝取均衡養分。
你可這樣做for baby
1. 遲景上醫師強調,母乳是嬰兒期最佳的營養來源,然而媽媽務必注意均衡攝取營養,才能滿足baby的需求。
2.製作副食品時,應盡量取自新鮮食材,減少使用調味料。
for bobo
1. bobo慢慢地跟著吃成人食物,父母應把握每日均衡攝取六大類食物,包含五穀根莖類、蔬菜類、水果類、蛋豆魚肉類、奶類及油脂類。多樣化的食物選擇讓飲食更均衡,避免經常吃同一種食物,而是在每大類食物中變換不同的組合。
2. 避免食用含有咖啡因食品,由於咖啡因會引起亢奮,讓幼兒躁動不安,一定要避免食用。通常含有咖啡因的食物,不只咖啡,奶茶、可樂、巧克力等都含有咖啡因,父母務必要為孩子把關。

方法4 足夠的睡眠
睡得好,精神好,情緒穩定,白天時才有良好注意力!尤其嬰幼兒在睡眠中仍在進行學習與認知,加上睡眠期中有50%的睡眠時間為快速動眼期,正是嬰幼兒重組資訊所不可或缺的時間,因此,務必要讓嬰幼兒不只有足夠的睡眠時間,也有良好的睡眠品質。
你可這樣做for baby
嬰兒期的睡眠時間較長,但卻分為好幾段進行,偶爾會「睡過頭」,而沒有醒來喝奶,有的父母擔心孩子少喝一次奶影響健康,而會喚醒孩子。其實嬰兒期「睡比吃重要」,如果孩子餓了,自然會醒來喝奶,父母倒不必刻意喚醒孩子。
for bobo
每個孩子的睡眠需求不同,有的長,有的短,一歲以上的學步兒一天通常還是需要約10〜15個小時,除夜間睡眠外,上午和下午各小睡一段,白天如果睡太多,晚上就難入睡,難免連帶影響大人的休息品質,父母在這時就必須調整孩子白天的活動型態,讓孩子多活動以減少睡眠時間,晚上則加強營造睡覺氣氛,協助孩子入眠並能一夜好眠。

方法5 按照孩子的步調
孩子的能力發展不盡相同,父母很多時候也未必了解孩子的發展到何種地步,這時不妨多觀察孩子的表現,羅文喬建議,如果明顯看出是孩子所喜歡的活動,就讓他玩久一點,這其實正是他展現注意力的時候。另外,視孩子的速度調整自己的腳步,畢竟年紀小的孩子動作還不靈活,本來就很難跟上大人的腳步,與其催促他,不如放慢自己的腳步。

方法6 父母以身作則
孩子最初的學習對象就是父母,想要孩子專心吃飯,自己卻邊看電視邊吃飯,孩子也很難不學父母吧?想要孩子專心,父母就得從自己做起,如好好從頭到尾完成一件事,而不是想到什麼就做什麼;要孩子專心做什麼事時,應陪著做,不是自己卻在客廳看電視、大聲談笑……,別讓孩子有「爸媽可以,為什麼我不可以」的想法,才有助於他達成各項學習目標。

方法7 動靜皆有的活動
孩子出自對活動量的需求,天生就愛活蹦亂跳,但也未必靜不下來,透過動靜皆有的活動,讓他感受活動的差異與節奏,慢慢調整自身的心情,既可適度發洩體力,也能得到充分休息,然而在過程中需給孩子緩衝期,好讓他的心理有所準備。郭恆祺建議,在動靜活動轉換過中,可放點輕柔音樂,讓孩子慢慢靜下來。
你可這樣做for baby
六個月大前的baby的自主能力還不夠,動態活動的時間較少,需要父母多幫忙,許翠端治療師建議,換尿布時可幫孩子做些肢體伸展的活動,抱著他隨處走走;當孩子會爬行時,讓他爬一段時間後,不妨讓孩子坐在父母的腿上,講個故事或念童謠給他聽,緩和活動的情緒。

for bobo
學步期的bobo,對世界充滿好奇,想要到處探索,不停地爬上爬下,許正典醫師指出,讓孩子活動個十來分鐘,就慢慢導引他「休息」以從事靜態活動。他建議的動態活動有游泳、丟(滾)球、攀爬與玩沙等;靜態活動則為看故事書、下棋、玩撲克牌或塗鴉都可。
方法8 多從事戶外活動
現在的小孩多住在「水泥叢林」中,活動空間不大,很難讓他有足夠的空間伸展四肢,該消耗的電力沒用完,自然會動個不停,這時,走到戶外動一動吧!住家附近的社區公園也好,大型公園或野外也不錯,接觸大自然,呼吸新鮮空氣,對大人小孩都好,同時,讓蟲鳴鳥叫進入耳朵、花草樹木映入眼簾,都是對孩子不錯的刺激。翁菁菁醫師提醒父母,少帶孩子去人多擁擠的公共場所,吵雜的環境有礙孩子的情緒穩定度,加上公共空間是傳染病的溫床,易讓抵抗力差的小孩生病。

你可這樣做for baby
六個月大後,生理狀況趨於穩定,父母可用推車帶孩子到住家附近的公園散步,讓他呼吸自然空氣,同時可慢慢為他介紹公園中的景物,增加認知能力。
for bobo
1. 當bobo會走路後,更需要足夠的空間讓他活動、探索,戶外正能提供孩子完全活動的空間,特別是公園的遊樂設施,如溜滑梯或搖搖馬等,在安全無虞的前提下,就讓他盡情的玩吧,對促進肢體發展有很大的幫助,同時,因為玩的孩子多,要玩的人必須先排隊,順道還可學習「輪流」的規矩。
2. 有機會更是要帶bobo去以自然景物為主的森林遊樂區或國家公園,豢養動物的動物園也不錯,趁機認識花草鳥獸,培養觀察力的同時,因為很多東西都是孩子陌生的事物,更加能吸引其注意力。

方法9 找出孩子的興趣
興趣是產生和保持注意力的主要條件!最了解孩子的應該是父母,善用自身的觀察力從孩子的反應找出令他有興趣的事物,興趣愈濃,穩定、集中的注意力愈容易形成,才能發揮事半功倍之效。
你可這樣做for baby
即使小baby,也能在親子互動中,從他的反應發現讓他有興趣的事物,許翠端說,善用這些事物成為「學習誘因」,可吸引他日後願意練習爬行、學走路或學習其他常規。
for bobo
雖然孩子的專注時間不長,但若真正碰到讓他有興趣的東西,不論是高興的表情或投入的時間,都會與不感興趣的事物有明顯差別,父母若能掌握喜好的差異,做為學習時的誘因,甚至在教養時,偶爾也能以「剝奪」當做處罰。如孩子喜歡玩小火車,哪天不乖需要處罰時,就是「不准玩小火車」。

方法10讓大腦有歇息的機會
學習是一種腦力勞動,要消耗大量的腦內氧氣,父母千萬別認為孩子長時間進行的學習活動,就是注意力的展現,事實上,學習效果會隨時間增長而遞減,精神也會逐漸分散。大人都知道「休息是為了走更長遠的路」,孩子也是,給他充分休息的時間,適時搭配肢體活動,讓大腦能夠時時保持在最佳狀況,既能做好某件事,又不會過度疲勞。

~更多精彩內容詳閱2008年10月號《bobo小天才雜誌》

io:

Re: 提升注意力 零歲起就要開始培養

發表於 : 2008-11-05 , 17:30
MissC
及早發現問題調整教養方式
bobo小天才養成誌




現代人孩子生得少,養育經驗不足,無法看出孩子其實在嬰幼兒期就有一些「狀況」需要特別注意,等到就讀幼幼班或幼兒園,因跟不上團體生活的步調,而被老師建議至心智科評估,才發現問題所在,亡羊補牢固然不晚,但若能再提早發現,對孩子的幫助更大!

高雄榮民總醫院小兒神經科主治醫師陳珠瑾曾經碰到一位媽媽抱著八個月大的孩子就診,問她孩子是否有「注意力不足」的問題;專精嬰幼兒心智發展訓練的許翠端也曾提醒一位孩子才出生三個星期的新手爸爸,要多注意baby的行為反應,讓他感激涕零。
從這些專業人士的臨床經驗觀察,雖然注意力不足的問題約在兩歲以後才有明顯表現,但早在嬰兒期即有蛛絲馬跡可循。


發展不佳•自小有跡可循
遲景上醫師說,每種生物都有適者生存的法則,人類透過溝通主動掌控外界的訊息,調整適合自身生存的方式:嬰兒最早用「哭」引起父母注意,算是注意力的表現之一;四至六個月大時,眼睛看著媽媽會有喜悅的感覺;一歲時,與父母互動的過程中,眼神能夠順著父母手指的方向看去並給回應。如果孩子不哭、看媽媽沒有喜悅感,對外界缺少興趣且不聽使喚,就可能有注意力缺陷的隱憂。
翁菁菁醫師則提醒,家族中若有成員已出現此問題,更要及早注意孩子的各項行為表現。黃奕偉心理師表示,對無病理基礎的孩子來說,問題的根源多來自家庭教養失調,父母對孩子的發展狀況多所疏忽,導致問題產生。
許翠端副技術長提供一份「嬰幼兒感覺統合檢查表」,做為父母在家觀察的依據,請依孩子目前的狀態勾選孩子在每個檢測項目的中出現困難的頻率。如果孩子在某個類別中的每個項目都出現障礙,或是每個類別中都出現幾項障礙,請協助孩子至醫療院所心智科接受更進一步的完整測試。


診斷過程
陳珠瑾醫師指出,在兒科診斷過程中,一定先詢問詳細的病史,執行理學及神經學檢查,有無可能合併其他生理或心智疾病,有無學習上的障礙(這些問題可能造成續發性的注意力缺陷)。例如甲狀腺功能低下症、貧血、失神性癲癇發作、先天腦部發育畸形、染色體異常、或眼耳異常。其他如發展遲緩、自閉症或其他學習障礙也要一一謹慎判斷。
一般而言,過動或注意力不足傾向在三歲後比較容易診斷出來,這是因為在診斷的標準上,兒童的行為表現需要在兩種以上的環境都有出現,才算表示這樣的行為是兒童的特有行為,即為穩定的行為表現。由於在三歲前,孩子多未上幼兒園,所表現的行為都是在家中發生的,而且在家中的行為本來就有比較亂的表現,這是可接受的,但仍有些珠絲馬跡可以看出是否有過動或注意力不足的傾向,並提前給予適當的訓練和規範。
她說,如果在三歲前就有以下情形發生,家長們可能要多注意囉!
‧ 在他熟悉的環境中,即使出現陌生人,也一樣跑來跑去、動來動去。
‧ 去大賣場時,常四處走動,不注意時可能就不見了。
‧ 在家吃飯時,不能乖乖坐在椅子上。
‧ 面對面跟他說話時,眼睛四處看四處飄。



蛛絲馬跡中預見問題
根據小兒神經科、心智科醫師、臨床心理師和職能師的長期觀察,出現下狀況時,就是暗示父母須提高警覺並積極想辦法改善狀況。
換尿布沒太多反應→ 許翠端副技術長說,初生嬰兒因為全身的感覺神經還處在混沌期,碰一下小手,就有如驚弓之鳥般的全身晃動,無法判斷出刺激來自哪裡,於是出現像「消防灑水裝置」的反應方式。不過,慢慢會隨著媽媽換尿布時的手勢與力道,培養出「親子默契」,給予適當回應,如拍他的屁股,小腳就踢呀踢的。她建議媽媽,換尿布時要對孩子說話,如「寶寶乖,媽咪給你抹點屁屁霜……」讓他了解你的步驟,以建立他對你的回應模式。


睡眠很短→ 翁菁菁醫師指出,孩子的睡眠時間長短與體質有關,但新生兒的睡眠本易被外來刺激所干擾,如尿布濕了、肚子餓了等,所以,總睡眠時間長卻分散在好幾個週期。她建議父母,盡量不要打攪為宜。即使夜間睡眠時間逐漸延長後,仍有清醒和半清醒狀態出現,如果孩子無特別哭鬧,建議不需餵食或理他,讓孩子因無趣而再次入眠。

父母抱時沒有眼神交會→ 常見於有自閉症的孩子,如果你發現孩子與你沒有太多的眼神交會,就要有點警覺心囉!許翠端副技術長提醒父母跟孩子說話時,一定要面對面,能讓他看見你的臉,除了把孩子抱起與你的眼神有交會處,偶爾蹲著或趴著對他說話或玩耍,讓他平視即能看到你,增加目光交流的機會。

哭聲異常尖銳→ 表示baby的情緒出現持續性的焦躁不安,尤其拒絕吃奶或吸吮無力,也不被玩具所吸引時,就得考慮孩子是否有不適。父母宜多觀察孩子哭泣的當下狀況,才能提供判斷時的依據。

活動量大,喜歡爬上爬下→ 許翠端副技術長指出,孩子原本就是透過動手動腳認識世界,有其基本的活動量,只是礙於現代人沒有足夠空間讓孩子發洩體力,而讓父母容易覺得孩子好像很愛動。如果父母願意花時間陪孩子玩,不妨帶到戶外活動,滑溜梯、盪秋千,滿足他的活動量需求。或者真怕他爬上爬下造成意外,也可考慮買張彈跳床,讓他在固定空間也能充分活動以發洩體力。當然,如果真有疑惑,就讓專業評估人員以客觀角度釐清狀況。

沒辦法等待→ 翁菁菁醫師建議,父母要讓孩子學會延遲等待,養成控制衝動的能力,對提升注意力大有幫助。在泡奶時,可邊泡奶,邊跟孩子說說話,吸引他的注意力,暫時忘記飢餓的感覺;或是讓孩子在歷經等待後,給他一個很棒的獎勵──最好是對他充滿誘因,讓他了解原來多等一點時間,得到的結果比原來更棒!

個性衝動→ 即使已經再三提醒孩子,「那是危險的……」,但孩子碰到危險狀況仍奮不顧身,容易與人發生衝突,甚至動手。請父母千萬別急著為他貼上「壞小孩」的標籤,花時間了解他為什麼要這做,安排動態活動讓他發洩體力,並協助養成自我控制的能力。翁菁菁醫師提醒,這樣的孩子少帶去人多的地方,避免因人來瘋而讓自己high過頭,發生意外。

三歲前應養成能力
黃奕偉心理師從輔導注意力不足的孩子(4歲以上且沒有病理基礎)身上觀察到,多在三歲前的心智發展較差,當進入教室的學習型態後,無法跟上學習的步調與節奏,於是問題就一一浮現。


生活自理能力差:當自理能力差時,動作一定慢,當老師指令已換下一個,孩子仍在做前一個動作,就容易因此分心。通常動作慢吞吞的孩子多半自理能力不足。





認知‧語言發展遲緩:發展遲緩而出現學習能力落後。
社會認知不足:不受規範控制,無法適應團體學習型態,人際關係出現問題卻無解決能力。
依賴性高:習慣從小什麼都由家長打理好,無法獨自完成事情,也多有自理能力不足問題。
個性退縮內向:自小在分離焦慮的關卡上沒有處理好(如去保母家時與父母分開的經驗不佳),充滿高度焦慮,而無法專心。

另外,黃奕偉心理師也提到,受虐兒因「遇人不淑」,沒有遇到好的父母進行親子互動,教養功能不彰,沒能提供足夠安全感,造成「控制感發展力」差,也有注意力不足的問題。如果父母希望孩子未來有好表現時,千萬不要輕忽他從小的各項心智發展,是否符合常模,如果有落後狀況,就應盡快尋求專業人員的協助,好跟上大家的腳步!



~更多精彩內容詳閱2008年10月號《bobo小天才雜誌》

io:

Re: 提升注意力 零歲起就要開始培養

發表於 : 2008-11-05 , 18:03
MissC
注意力‧從小培養
bobo小天才養成誌
記者:文╱北市立聯合醫院婦幼院區早期療育評估中





培養注意力,不只要從小開始,更要從日常生活中開始!不需要很多玩具,只需要父母的耐心陪伴和用心教養,孩子的很多問題即能迎刃而解。

很多父母總會感嘆孩子總像一隻毛毛蟲動來動去,似乎怎麼也坐不住,讓人看得眼都花了,也因此會懷疑自己的孩子是否是個「過動兒」而前來就診。其實,對3歲以下的幼兒而言,並不會特別針對如「注意力不足過動症」進行確立診斷,但是若能透過日常生活的行為訓練,卻能有效幫助孩子培養注意力!


體力無處發洩‧變身難帶小孩

(個案一)
敏敏是個一歲半的小女娃,因為總是坐不住,吃飯時跑來跑去,外出乘車時也無法安坐在安全座椅上;雖然給了她很多的玩具,也不見她有很喜歡玩的樣子,一天到晚就想往外跑,因為白天是祖母在照顧,面對活力充沛的敏敏,祖母愈來愈覺得她很難帶,於是讓媽媽帶來就診。

經了解,敏敏的家境富裕,白天在祖母家時,祖母很疼愛敏敏,幫她做了很多事情,而且祖母捨不得讓敏敏哭,因而很順從敏敏,從不要求她坐下來吃飯或坐安全座椅;加上祖母家可自由活動的空間不大,不能讓敏敏隨心所欲的探索,而祖母年紀大,也沒有體力和意願帶敏敏外出走走,敏敏因無處可發洩體力,只能在有限的空間不停地動來動去……,久而久之,成了祖母眼中的「難帶小孩」。
在為敏敏評估天生氣質後,她的確是比較活潑,卻不致過動,問題的癥結點在於一歲半的敏敏正值活動量需求高的年紀,想要獨立行走、自由攀爬,以探索這個多采多姿的世界,只是環境並不允許她這樣做;而主要照顧她的祖母因年紀大,無法常常帶她到公園玩玩,讓她發洩體力,接受多元環境的刺激;即使有不少很貴的玩具,也因少了大人的陪伴,而無法吸引敏敏耐住性子玩個幾分鐘,且太多的玩具也讓敏敏容易分心,無法專注在一樣玩具上;所有敏敏想做的事全不被允許,最後,讓她只能拚命地按各種電器或遙控器的開關。
敏敏需要的只是有人陪她活動,不論是玩玩具,或帶到公園在足夠的運動空間伸展肢體、消耗體力。而生活上的行為規範,如上車要坐安全座椅、吃飯要坐在桌前自己吃等,皆需要從小培養,以堅持的語氣,清楚的規定,在相信孩子能達到的範圍內去要求及鼓勵。


生活習慣不佳‧加深負面影響

(個案二)
三歲的達達剛進幼稚園,幾乎是每天遲到,老師講故事時,他總要走來走去;大家都在午睡,獨獨他不肯睡;只要同學不小心碰到他,就立即有激烈的情緒反應;對於老師的交代總是有聽沒有到,做事情都是做一半,無法輪流等待。面對精力旺盛的達達,老師建議父母不妨帶達達至心智科就診,了解孩子到底怎麼回事?

經評估後,達達的確有一些「注意力不足過動症」的特質,只是父母未曾留心且在生活中透過行為訓練,讓這些特質的影響降到最低。如達達總有旺盛的活力,當忙於工作的父母晚上八、九點回家時,親子一起玩段時間,他還不肯去睡覺,上床時間往往拖到很晚,隔天因為睡不夠就無法起床,可是父母又要急於趕上班,不得不把還想睡覺的達達挖起來並送到幼稚園。過程中少不了責罵及代勞,到了學校,睡不飽的達達,處在精神不足的狀態下,自然無法有足夠的精神聽老師講故事或與同學玩耍;等到中午要午睡時,達達又因為園所好玩的事很多,興奮的不想睡覺,就在這樣的惡性循環下,達達的情緒無法得到適度的調適,對事情做出來的反應自然讓人無法接受。
達達活動量大,在家闖禍的機會也多,碰到因工作疲累而情緒管理不佳的父母,當然常常被挨罵,時間一久,對自己沒有自信,挫折忍受度低,影響學習的動機,無形中放棄更多的學習機會;而父母對他動輒責罵的行為模式,則讓他「學習」用在對外人的態度上,造成與同學相處的困難。


教養兩大法寶‧陪伴與耐心

從這兩個例子來看,孩子注意力不佳的問題其實不難解決,只要父母願意用更多的耐心陪伴孩子並改變教養心態,問題多半能迎刃而解,即使真的有問題,也能降低負面因素所帶來的影響力。


陪著觀察反應

孩子的成長過程,需要適度的陪伴,給再多玩具,遠不如父母花時間陪著玩。有的家長會說「家事都做不完了,哪有這麼多時間陪孩子」,陪伴的確需要時間,建議父母此時學會放下──降低目標,調整家事型態,不一定要天天做的家事就隔幾天做一次,否則讓自己累壞了,也不會有好心情陪孩子!甚至帶著孩子一起做部分家事,如洗衣服,一歲多的孩子就讓他依大人、小孩的衣服或襪子、內衣褲分類,三歲的孩子可當曬衣服時的小幫手,幫你夾夾子……,大人眼中的「家事」,卻是孩子眼中的「遊戲」,你會發現,他會很專注想要努力做好這些事。如此,你不僅完成了家事,也增加親子互動的機會。


等著跟上腳步

耐心,則是教養孩子時必備的要件,特別對問題比較多的孩子,更需要父母給予更多的耐心等他跟上腳步,尤其透過行為訓練改變孩子,一定要持之以恆才能達到效果,用充裕的時間讓孩子學習,若因為「急」而讓大人、小孩衍生出情緒問題,又需要花時間處理情緒,原先的目標更不易達成!
大人要學會等小孩,小孩也要學著等待,父母延遲滿足孩子的需求,讓他慢慢調適等待的心情,學會自我控制的能力,有助於注意力的培養。從日常生活中也可以培養輪流等待的習慣,如吃水果、分點心時由長輩再分到小孩。


把握好奇心旺盛期

從小開始學,效果最好!因為生活中的一切都讓孩子感到興趣,充滿自信的他認為自己一定行,受挫忍耐度也比較高,一旦達成,他的成就感更高,激勵下次更好的動機更強;反之,等大了再學,大家視為理所當然,孩子的成就感大打折扣,學習興致低落,更難達成學習目標。
提醒父母,想培養孩子的注意力,從小慢慢一點一滴做起,效果自然會出現!

i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