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健錦囊》嬰幼兒好發異位性皮膚炎 3~5歲會改善
台灣新生報
【記者鄭綿綿/台北報導】
小兒異位性皮膚炎問題,常困擾許多家長。台灣中醫臨床醫學會監事顏聰明在一場養生講座中表示,異位性皮膚炎最常發生在2歲前的嬰幼兒,當中又有6成會在一歲前發病,中醫稱為「奶癬」、「胎斂瘡」。臉上常見出現紅疹,皮膚侵犯的範圍可能會波及頸部,前胸、四肢伸側,接著是四肢的屈側。
中醫師顏聰明表示,小兒發病早期常在滿月前,也有遲到三個月左右就會出現症狀,幼兒的臉上除了出現紅疹之外,還會不時用臉去摩擦上肢、枕頭或衣服,隨著年齡的增長,皮膚侵犯的範圍可能會波及頸部,前胸、四肢伸側,接著是四肢的屈側;這個階段進入兒童期,中醫則稱為「四彎風」。
此症最困擾的特點是「癢」,常會陣發性的發作,特別是在夜裡,十分不適,家長照顧上也很辛苦。
顏醫師指出,長期搔抓的結果,皮膚容易出現苔蘚化,外觀顯得粗糙乾燥,過度搔抓造成的傷痕也容易使皮膚受到感染。大部分異位性皮膚炎患兒在3~5歲時症狀會改善甚至消失,但仍有些病童非但症狀未改善,甚至可能會惡化。不時反覆發作,到了成年20歲左右,才可能漸漸自然痊癒。
顏聰明表示,中醫辨證治療上,主要可分為血熱風盛、濕熱俱盛、脾虛溼盛以及血虛風燥問題。治療可採取清血熱潤燥,除濕消腫;清利濕熱;益氣健脾、和胃滲濕;以及養血潤燥、祛風止癢等原則,採內服藥方加以調理。
顏醫師表示,異位性皮膚炎患者,針對「血熱風盛」者,可見皮膚斑疹丘疹密集,疹色紅赤,劇癢常會搔抓出血,滲液不多等,治療可用消風散。心火熾盛加牡丹皮,赤芍;搔癢劇烈加地膚子,刺蒺藜。熱盛者加黃連解毒湯。
而「濕熱俱盛」者常見患處皮膚深紅,滲出液多,結黃痂或破皮糜爛,便祕,小便偏深色等,治療可用龍膽瀉肝湯。熱盛者加生石膏、白茅根。便秘者加大黃。皮膚感染糜爛加銀花、蒲公英。
「脾虛溼盛」者多見發病已經有一大段時間,皮膚滲出液少且清稀,以結痂浸潤的斑片為主;胃口差,面色蒼白,排便溏等,可用參苓白朮散。滲出液明顯者,可加用萆檞、車前子。
「血虛風燥」者,常見病情反覆發作,常時不癒,皮損肥厚乾燥嚴重,色素沉著如苔癬樣且伴隨劇癢,可用當歸飲子、地黃飲子等方加減治療。
《保健錦囊》嬰幼兒好發異位性皮膚炎 3~5歲會改善
版主: MissC
版面規則
有關婦女、嬰兒(小孩)的疾病,歡迎在此貼!中醫婦兒科
有關婦女、嬰兒(小孩)的疾病,歡迎在此貼!中醫婦兒科
Re: 《保健錦囊》嬰幼兒好發異位性皮膚炎 3~5歲會改善
異位性皮膚炎患多有家族過敏史
台灣新生報
【記者鄭綿綿/台北報導】
異位性皮膚炎與濕疹、脂溢性皮炎,有所差異性。中醫師顏聰明表示,臨床鑑別上,濕疹與異位性皮膚炎在皮損的表現方面幾乎無多大區別,但濕疹患者大多無家族史,而異位性皮膚炎患者,常見多半有家族過敏史,如氣喘、過敏性鼻炎或花粉熱病史等。而嬰兒脂溢性皮炎則通常癢很輕微,且預後良好,短期即可治癒。
顏聰明醫師表示,中醫臨床鑒別診斷上,除了觀察外觀,相關病史等因素也應考慮進去。通常濕疹與異位性皮膚炎,在皮損的表現方面幾乎無多大區別,但濕疹患者多無家族史,皮損犯發全身無固定部位。但值得特別留意的是,異位性皮膚炎有部份比例的患兒也是皮損泛發全身無固定部位,則其鑒別點在於,有無家族過敏史,如氣喘、過敏性鼻炎或花粉熱病史等。
而嬰兒脂溢性皮炎,要注意與異位性皮膚炎的嬰兒期相區別。脂溢性皮炎常見於生後不久的嬰兒,頭皮局部或全部覆有灰黃色或棕黃油膩狀結痂或癬屑,皮損有時易及眉區、鼻唇溝、耳後等處,但癢很輕微,且預後良好,短期內即可治癒。
台灣新生報
【記者鄭綿綿/台北報導】
異位性皮膚炎與濕疹、脂溢性皮炎,有所差異性。中醫師顏聰明表示,臨床鑑別上,濕疹與異位性皮膚炎在皮損的表現方面幾乎無多大區別,但濕疹患者大多無家族史,而異位性皮膚炎患者,常見多半有家族過敏史,如氣喘、過敏性鼻炎或花粉熱病史等。而嬰兒脂溢性皮炎則通常癢很輕微,且預後良好,短期即可治癒。
顏聰明醫師表示,中醫臨床鑒別診斷上,除了觀察外觀,相關病史等因素也應考慮進去。通常濕疹與異位性皮膚炎,在皮損的表現方面幾乎無多大區別,但濕疹患者多無家族史,皮損犯發全身無固定部位。但值得特別留意的是,異位性皮膚炎有部份比例的患兒也是皮損泛發全身無固定部位,則其鑒別點在於,有無家族過敏史,如氣喘、過敏性鼻炎或花粉熱病史等。
而嬰兒脂溢性皮炎,要注意與異位性皮膚炎的嬰兒期相區別。脂溢性皮炎常見於生後不久的嬰兒,頭皮局部或全部覆有灰黃色或棕黃油膩狀結痂或癬屑,皮損有時易及眉區、鼻唇溝、耳後等處,但癢很輕微,且預後良好,短期內即可治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