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研究 流產傷痛 恐延續到當媽媽後
發表於 : 2011-04-10 , 21:02
美國研究 流產傷痛 恐延續到當媽媽後
自由 更新日期:"2011/04/06 04:11"
文/柯俊銘
不久前,某位知名港星驚傳「小產」,透過人工受孕懷的雙胞胎,雖經緊急送醫搶救,最後還是沒能保住。由於痛失愛女,其身心受創,每天淚如雨下,情緒低落,日前向外透露現在只想先收拾心情,養好身體,暫時不考慮生孩子的事情。
相信許多人看到這則消息,都會為她的遭遇感到遺憾,並認為只要能再度懷孕,目前的憂鬱、焦慮、悲傷等情緒應該就能煙消雲散。然而,一份最近發表在「英國精神醫學期刊」線上版的報告指出,流產後的傷痛恐怕沒那麼容易消失。
該研究是由美國羅徹斯特(Roche-ster)大學附設醫學中心精神科的助理教授Emma Robertson Blackmore博士所主持,其針對13133位懷孕的婦女進行追蹤調查,目的在瞭解有流產或死胎經驗者,事後的情緒起伏大約會持續多久。
起初,所有個案都被詢問過去曾流產或死胎的次數,接下來需定期接受精神狀況的檢查,懷孕期間有兩次,生產後則有4次,分別是孩子誕生後8週、8個月、21個月與33個月。
統計發現,當中有2823位婦女告知先前曾有過一次以上的流產,108位有過死胎經驗,3位甚至經歷過兩次死胎。值得注意的是,曾有過一次流產或死胎經驗者,有13%在3年後依然有憂鬱症狀出現,而曾流產兩次者,約有19%在33個月後持續感到憂鬱。可見有些曾經歷流產或死胎者,即使往後生下健康的寶寶,傷痛卻仍揮之不去。
研究者表示,現今醫生在評估婦女是否罹患產前或產後憂鬱症時,考量的風險因子往往侷限在當事人有無家族病史、生活壓力太大或是否缺乏足夠的社會支持等,但過去有無流產或死胎經驗卻常被忽略,實在有檢討的必要。
由於婦女的憂鬱表現已被證實會影響家庭運作與子女養育,故若能對有流產或死胎經驗者提早進行介入,給予心理諮商、藥物等預防性的處置,將有助於緩解憂鬱症狀的發生,避免後續無謂的困擾。
有鑑於此,對於遭遇流產或死胎的婦女,建議先別急著要再懷孕,盼能以這種方式轉移注意,揮別傷痛,不妨給自己一點時間,重新做好心理建設,必要時尋求專業的協助,相信在身心妥適的情形下懷孕生子,對個人與寶貝都好。
(作者為公職臨床心理師)
自由 更新日期:"2011/04/06 04:11"
文/柯俊銘
不久前,某位知名港星驚傳「小產」,透過人工受孕懷的雙胞胎,雖經緊急送醫搶救,最後還是沒能保住。由於痛失愛女,其身心受創,每天淚如雨下,情緒低落,日前向外透露現在只想先收拾心情,養好身體,暫時不考慮生孩子的事情。
相信許多人看到這則消息,都會為她的遭遇感到遺憾,並認為只要能再度懷孕,目前的憂鬱、焦慮、悲傷等情緒應該就能煙消雲散。然而,一份最近發表在「英國精神醫學期刊」線上版的報告指出,流產後的傷痛恐怕沒那麼容易消失。
該研究是由美國羅徹斯特(Roche-ster)大學附設醫學中心精神科的助理教授Emma Robertson Blackmore博士所主持,其針對13133位懷孕的婦女進行追蹤調查,目的在瞭解有流產或死胎經驗者,事後的情緒起伏大約會持續多久。
起初,所有個案都被詢問過去曾流產或死胎的次數,接下來需定期接受精神狀況的檢查,懷孕期間有兩次,生產後則有4次,分別是孩子誕生後8週、8個月、21個月與33個月。
統計發現,當中有2823位婦女告知先前曾有過一次以上的流產,108位有過死胎經驗,3位甚至經歷過兩次死胎。值得注意的是,曾有過一次流產或死胎經驗者,有13%在3年後依然有憂鬱症狀出現,而曾流產兩次者,約有19%在33個月後持續感到憂鬱。可見有些曾經歷流產或死胎者,即使往後生下健康的寶寶,傷痛卻仍揮之不去。
研究者表示,現今醫生在評估婦女是否罹患產前或產後憂鬱症時,考量的風險因子往往侷限在當事人有無家族病史、生活壓力太大或是否缺乏足夠的社會支持等,但過去有無流產或死胎經驗卻常被忽略,實在有檢討的必要。
由於婦女的憂鬱表現已被證實會影響家庭運作與子女養育,故若能對有流產或死胎經驗者提早進行介入,給予心理諮商、藥物等預防性的處置,將有助於緩解憂鬱症狀的發生,避免後續無謂的困擾。
有鑑於此,對於遭遇流產或死胎的婦女,建議先別急著要再懷孕,盼能以這種方式轉移注意,揮別傷痛,不妨給自己一點時間,重新做好心理建設,必要時尋求專業的協助,相信在身心妥適的情形下懷孕生子,對個人與寶貝都好。
(作者為公職臨床心理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