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論問答題
發表於 : 2012-01-28 , 20:11
來源:http://tw.myblog.yahoo.com/jw!zyGU4AeYH ... le?mid=165
廣論問答題-解答
1Q:廣論中所講的造者殊勝指的是誰?
1A:阿底峽尊者
2Q:道之根本的根本為何??
2A:對善知識修信
3Q:華嚴九心有哪九心?
3A:孝子心、金剛心、大地心、輪圍山心、世間僕使心、除穢人心、乘心、犬心、船心
4Q:從四緣發心道理,請問四緣為何?
4A:1.若見諸佛及諸菩薩難思神力或從可信聞如是事依此發心
2.雖無如是若見若聞而由聽聞依於無上菩提法藏信解佛智而發其心
3.雖未聞法由見菩薩正法將滅便作是念而發其心
4.雖未觀見正法欲滅然見惡世上品愚癡無慚無愧嫉垢慳等便作是念於此世中雖於聲聞
獨覺菩提能發心者尚屬難得況於無上菩提發心我且發心餘當隨學見難發心而發其心
5Q:聽聞隨轉修心要………..?(請接下文)
5A:少力即脫生死城。
6Q:請背誦---歸敬頌
6A:(請參閱廣論第1頁)
「南無姑如曼殊廓喀耶 敬禮尊重妙音 俱胝圓滿妙善所生身,成滿無邊眾生希願語,如實觀見無餘所知意,於是釋迦尊主稽首禮 是無等師最勝子,荷佛一切事業擔,現化遊戲無量土,禮阿逸多及妙音 如極難量勝者教,造釋密意贍部嚴,名稱遍揚於三地,我禮龍猛無著足 攝二大車善傳流,深見廣行無錯謬,圓滿道心教授藏,敬禮持彼然燈智 遍視無央佛語目,賢種趣脫最勝階,悲動方便善開顯,敬禮此諸善知識 今勤瑜伽多寡聞,廣聞不善於修要,觀視佛語多片眼,復乏理辯教義力 故離智者歡喜道 圓滿教要勝教授 見已釋此大車道 故我心意遍勇喜 諸有偏執暗未覆,具辨善惡妙慧力,欲令暇身不唐捐,諸具善者專勵聽。」
7Q:念死三根本是為何?
7A:1.思決定死 2.思惟死無定期 3.思惟死時除法而外餘皆無益。
8Q:請說出暇滿的十八種條件?
8A:1.八無瑕:執邪倒見、生傍生、、餓鬼、地獄、無佛教、生邊地、懱戾車性為騃啞、長壽天
2.十圓滿:五自圓滿:人、生中、根具、業未倒、信處
五他圓滿::佛降、說正法、教住、隨教轉、有他具悲愍
9Q:善知識十德為何?
9A:調伏、靜、近靜、德增、具勤、教富饒、善達實性、具巧說、悲體、離厭
10Q:修道的方法有哪二種?
10A:止住修、思擇修二種
11Q:弟子相需具備哪些條件?
11A:正住、具慧、廣大希求、敬法法師、屬意
12Q:七支供養哪七支?
12A:禮敬支、供養支、隨喜支、悔罪支、勸請轉法輪支、請佛住世支、迴向支者
13Q:一切白法根本的根本?
13A:業果正見
14Q:何謂四力懺悔?
14A:破壞現行、對治現行、遮止罪惡、依止力。
15Q:師父告訴我們學佛第一件事情,要有什麼心?
15A:厭離心。(修習軌理)29a
16Q:廣論教授中四殊勝為何?
16A:一通達一切聖教無違殊勝、二一切聖言現為教授殊勝三、易於獲得勝者密意殊勝、四極大罪行自趣消滅
17Q:請說出五種聞法勝利?
17A:請叁閱廣論15頁
「聞知諸法,由聞遮諸惡,由聞斷無義,由聞得涅槃。」「如入善覆蔽黑暗障室內,縱然有眾色,具眼亦莫見。」「如是於此中,生人雖具慧,然未聽聞時,不知善惡法。」「如具眼有燈,則能見諸色,如是由聽聞,能知善惡法。」「若由聞法發信意,成妙歡喜獲堅住,啟發智慧無愚痴,用自肉買亦應理。」「聞除癡暗為明燈,盜等難攜最勝財。」「是摧愚怨器開示,方便教授最勝友。」「雖貧不變是愛親。」「無所損害愁病藥,摧大罪軍最勝軍,亦是譽德最勝藏,遇諸善士為勝禮,於大眾中智者愛。」
18Q請說出五種說法勝利?
18A:請叁閱廣論21頁
謂成就念、成就勝慧、成就覺慧、成就堅固、成就智慧、隨順證達出世間慧、貪欲微劣、瞋恚微劣、愚痴微劣、魔羅於彼不能得便,諸佛世尊而為護念,諸非人等於彼守護,諸天於彼助發威德,諸怨敵等不能得便,其諸親愛終不破離,言教威重,其人當得無所怖畏,得多喜悅,智者稱讚,其行法施是所堪念。
19Q:歸依已所學次第的「攝分中出」初四聚有哪四項?
19A:親近善士者、聽聞正法、如理作意、法隨法行者
20Q:歸依已所學次第的「攝分中出」第二四聚有哪四項?
20A: 1諸根不掉者2.受學學處者3.悲愍有情者4..應日日供養三寶
21Q:何謂修?
21A:所言修者謂其數數於善所緣令心安住將護修習所緣行相。(第一種答案,廣論第45頁)
;明顯文句中云「所言修者.謂令其意,成彼體分,或成彼事。」(第二種答案,54頁)
22Q:何謂暇滿三因?
22A:淨戒而為根本,施等助伴,無垢淨願為結合等
23Q:何謂皈依二因?
23A:一、由惡趣等自生怖畏。二、深信三寶,有從彼中救護堪能。
24Q:廣論三特點?
24A:(廣論第8頁8行)1、所詮圓滿、2易於受持、3勝出餘軌。
25Q:何謂斷器三過?
25A:覆器、污器、漏器。
26Q:十二緣起的支分略攝分作哪四支?要在這個當中切斷流轉生死的根本關鍵在哪裡?
26A:1.能引支、所引支、能生支、所生支。
2.佛說:「觀受是苦」,苦的固然是苦,樂的也是苦,所以不苦不樂還是苦。
27Q:復次應如菩薩地說,須以五想聽聞正法。何謂五想?
27A:珍寶想、眼目想、光明想、大勝利想、無罪想
28Q:阿底峽尊者總共有多少位善知識?
28A:157位
29Q:無著菩薩和世親菩薩是何關係?
29A:同母異父的兄弟
30Q:廣論之教授依據為何?教典為何?
30A:總此教授,即是至尊慈氏所造,現觀莊嚴所有教授。別則此之教典,即是菩提道炬。
31Q:師父所屬意的「善男子」的「善」為何?
31A:具有種性、斷三過、依六想、弟子相
(現在我們這裡瞭解,這個「善」字具有種性的修學佛法的補特伽羅這個人,那麼具要什麼條件呢?一定是前面斷器三過具六種想,乃至於要具弟子相,具弟子的四個相,這個才成「善男子、善女人」。)
32Q:「佛正法有二」為何?
32A:以教證為體
33Q:廣論是宗大師幾歲時造的?於何處所造?
33A:46歲,惹振寺
34Q:皈依境之因相?
34A:一、初者謂自即是,極調善性,已能證得無畏位故,若未得此則如倒者依於倒者,不能從其一切畏中救護他故。
二、第二者謂於一切種,度所化機,善方便故,此若無者,縱往歸依,亦不能辦所求事故。
三、第三者謂具大悲故,此若無者,雖趣歸依,不救護故。
四、第四者謂以一切財而興供養,未將為喜,要以正行而修供養,乃生喜故,此若無者,則定顧視先有恩惠,不與一切作歸處故。
35Q:現法受八因?
35A:(廣論第139頁)現法受者,此復有八。
1、 若由增上顧戀意樂,顧戀其身,財物諸有,造作不善,於現法受。
2、 若由增上不顧意樂,不顧彼等,所諸善法。
3、 若於諸有情所,增上損惱。
4、 若於諸有情所,增上慈悲。
5、 於三寶尊重等所,增上憎害。
6、 於三寶尊重等所,增上淨信,勝解意樂。
7、 於父母諸尊重等恩造之所,若由增上報恩意樂所作善法,於現法受。
8、 於父母諸尊重等恩造之所,若由增上品,酷暴背恩,所有意樂,所作不善,於現法受。
36Q:為何要具備八因三緣?
36A:(廣論第139倒數第三行)若成一圓具德相,能修種智,勝所依者,修道進程,非餘能比,故應成辦如此所依。
37Q:為何要修四種資糧?何謂四種資糧?
37A:(廣論第46頁)是易引發奢摩他道,毘缽舍那道之正因。
四種資糧謂:1、密護根門。2、正知而行。3、飲食知量。4、精勤修習悎寤瑜伽。
38Q:依師勝利為何?(任說兩個)
38A:「近諸佛位,諸佛歡喜,終不缺離大善知識,不墮惡趣,惡業煩惱悉不能勝,終不違
越菩薩所行,於菩薩行具正念故,功德資糧漸漸增長,悉能成辦眼前究竟一切利義。」
39Q:未依師的過患為何?(任說三個)
39A:(廣論第39-40頁)
(一)、若不善依,於現世中,遭諸疾疫非人損惱,於未來世,當墮惡趣,經無量時受無量苦。
(二)、又諸功德,未生不生,已生退失。
(三)、設若親近不善知識及罪惡友,亦令諸德漸次損減,一切罪惡漸次增長,能生一切非所愛樂,故一切種悉當遠離。
40Q:生死的根本是什麼?找到生死根本應該怎麼在上面努力?。
40A:1.我執(又稱惑無明煩惱)
2.愛著(業,又稱後有愛)-要努力認識無我,產生這個無我之慧
41Q:師父說修學佛法一開始要集聚什麼資糧呢?並請略述這個資糧的內涵。
41A:福、智二資糧。
1. 智資糧:對事情有正確的認識。
2. 福資糧:做這件事需要具備的條件。例如去台北,要認識路、要有路費。
42Q:如何離高舉者而正聽聞?
42A:應時聽聞,發起恭敬,發起承事,不應忿恚,隨順正行,不求過失,由此六事而聽聞之。
43Q:於法法師發起承事,不應作意法師哪五處?
43A:謂戒穿缺,種性下劣,形貌醜陋,文辭鄙惡,所發語句粗不悅耳。
44Q:作師所喜有哪三門?
44A:財敬供養、身語承事、依教奉行。
45Q:佛所說法為利有情略有哪二種?
45A:謂現前增上生,及畢竟決定勝
46Q:修種智方便有哪二種?
46A:謂密咒大乘及波羅蜜多大乘
47Q:發菩提心勝利有哪二種?
47A:謂諸現前及畢竟勝利。
48Q:四力懺悔中的依止力,是有哪兩種內涵?
48A:修皈依跟菩提心。
49Q:入行論云「困難不應退…」?
49A:困難不應退、皆由修力成、先聞名生畏、後無彼不樂。
50Q:總攝一切教授首,是什麼?
50A:不捨離善知識。14a
51Q:廣論科判分幾?是什麼?
51A:分二。
1.初歸敬頌及略述本論之重要
2.次開為四門
52Q:道之根本親近知識,其未依過患,分哪兩大部分?
52A:1.不善依善知識之過患p39
2.親近不善知識及罪友之過患p40
53Q:佛初發心,中集資糧,最後現證圓滿正覺,其目的為何?
53A:為利一切有情。p66
54Q:異熟八因三緣,是指哪三緣?
54A:心清淨、加行清淨、田清淨。P141
55Q:師父說「善人是我師,惡人是我『』?」
55A:善人是我師,惡人是我資。
56Q:思總業果有哪四個正理?
56A:一、業決定理者。二業增長廣大者。三、所未造業不會遇者。四、已造之業不失壞者。
57Q:從四因發心者,是哪四因?
57A:謂種性圓滿、善友攝受、悲愍有情、而不厭患生死難行。
58Q:從四力發心者,是哪四力?
58A:自力、他力、因力、加行力。
59Q:師父說「思惟暇滿義大」哪兩個字不可輕輕放過?
59A:思惟
60Q:入行論云「有情與諸佛…」?
60A:有情與諸佛,同能生佛法,如其敬信佛,何不敬有情。
61Q:「思惟老苦分五」是指哪五個?
61A:盛色衰退者、氣力衰退者、諸根衰退者、受用境界衰退者、壽量衰退苦者。
62Q:修習軌理中,初加行法有六為何?41
62A:1、淨地說相2、無諂供具。3、入座皈依,4、觀想資糧田,5、積集懺淨(七支供養)6、三事求加。
63Q:愚癡十因為何?326
63A:(廣論第326頁倒數第4行)
愚癡之因,謂近惡友,懈怠懶惰極重睡眠,不樂觀擇,不解方廣,未知謂知,起增上慢,上品邪見,或生怯弱,念我不能,不樂親近諸有智者。
64Q:「菩提道次第廣論」是由誰翻譯?
64A:法尊法師。
65Q:請說出「老比丘證四果」之故事?
65A:略。
66Q:請說出一個奔公甲祖師之公案?
66A:奔公甲祖師有次在座位上等行堂來盛酥油茶時,擔心輪到自己時酥油茶沒了,心裡一直嘀咕,當他看到自己這個念頭不如法時,就將碗倒蓋、罰自己不吃,並且向行堂說:「那個壞蛋已經吃過了。」;另外還有畫白圈圈黑圈圈的故事,及奔公甲的一把灰等。
67Q:「苦之功德有」為何?
67A:一、有驅意解脫功德。二、有除遣傲慢功德。三、有羞恥作惡功德。四、有歡喜修善功德。
五、能發悲愍。
68Q:何謂「八風」?
68A:利、衰、毀、譽、稱、譏、苦、樂。
廣論問答題-解答
1Q:廣論中所講的造者殊勝指的是誰?
1A:阿底峽尊者
2Q:道之根本的根本為何??
2A:對善知識修信
3Q:華嚴九心有哪九心?
3A:孝子心、金剛心、大地心、輪圍山心、世間僕使心、除穢人心、乘心、犬心、船心
4Q:從四緣發心道理,請問四緣為何?
4A:1.若見諸佛及諸菩薩難思神力或從可信聞如是事依此發心
2.雖無如是若見若聞而由聽聞依於無上菩提法藏信解佛智而發其心
3.雖未聞法由見菩薩正法將滅便作是念而發其心
4.雖未觀見正法欲滅然見惡世上品愚癡無慚無愧嫉垢慳等便作是念於此世中雖於聲聞
獨覺菩提能發心者尚屬難得況於無上菩提發心我且發心餘當隨學見難發心而發其心
5Q:聽聞隨轉修心要………..?(請接下文)
5A:少力即脫生死城。
6Q:請背誦---歸敬頌
6A:(請參閱廣論第1頁)
「南無姑如曼殊廓喀耶 敬禮尊重妙音 俱胝圓滿妙善所生身,成滿無邊眾生希願語,如實觀見無餘所知意,於是釋迦尊主稽首禮 是無等師最勝子,荷佛一切事業擔,現化遊戲無量土,禮阿逸多及妙音 如極難量勝者教,造釋密意贍部嚴,名稱遍揚於三地,我禮龍猛無著足 攝二大車善傳流,深見廣行無錯謬,圓滿道心教授藏,敬禮持彼然燈智 遍視無央佛語目,賢種趣脫最勝階,悲動方便善開顯,敬禮此諸善知識 今勤瑜伽多寡聞,廣聞不善於修要,觀視佛語多片眼,復乏理辯教義力 故離智者歡喜道 圓滿教要勝教授 見已釋此大車道 故我心意遍勇喜 諸有偏執暗未覆,具辨善惡妙慧力,欲令暇身不唐捐,諸具善者專勵聽。」
7Q:念死三根本是為何?
7A:1.思決定死 2.思惟死無定期 3.思惟死時除法而外餘皆無益。
8Q:請說出暇滿的十八種條件?
8A:1.八無瑕:執邪倒見、生傍生、、餓鬼、地獄、無佛教、生邊地、懱戾車性為騃啞、長壽天
2.十圓滿:五自圓滿:人、生中、根具、業未倒、信處
五他圓滿::佛降、說正法、教住、隨教轉、有他具悲愍
9Q:善知識十德為何?
9A:調伏、靜、近靜、德增、具勤、教富饒、善達實性、具巧說、悲體、離厭
10Q:修道的方法有哪二種?
10A:止住修、思擇修二種
11Q:弟子相需具備哪些條件?
11A:正住、具慧、廣大希求、敬法法師、屬意
12Q:七支供養哪七支?
12A:禮敬支、供養支、隨喜支、悔罪支、勸請轉法輪支、請佛住世支、迴向支者
13Q:一切白法根本的根本?
13A:業果正見
14Q:何謂四力懺悔?
14A:破壞現行、對治現行、遮止罪惡、依止力。
15Q:師父告訴我們學佛第一件事情,要有什麼心?
15A:厭離心。(修習軌理)29a
16Q:廣論教授中四殊勝為何?
16A:一通達一切聖教無違殊勝、二一切聖言現為教授殊勝三、易於獲得勝者密意殊勝、四極大罪行自趣消滅
17Q:請說出五種聞法勝利?
17A:請叁閱廣論15頁
「聞知諸法,由聞遮諸惡,由聞斷無義,由聞得涅槃。」「如入善覆蔽黑暗障室內,縱然有眾色,具眼亦莫見。」「如是於此中,生人雖具慧,然未聽聞時,不知善惡法。」「如具眼有燈,則能見諸色,如是由聽聞,能知善惡法。」「若由聞法發信意,成妙歡喜獲堅住,啟發智慧無愚痴,用自肉買亦應理。」「聞除癡暗為明燈,盜等難攜最勝財。」「是摧愚怨器開示,方便教授最勝友。」「雖貧不變是愛親。」「無所損害愁病藥,摧大罪軍最勝軍,亦是譽德最勝藏,遇諸善士為勝禮,於大眾中智者愛。」
18Q請說出五種說法勝利?
18A:請叁閱廣論21頁
謂成就念、成就勝慧、成就覺慧、成就堅固、成就智慧、隨順證達出世間慧、貪欲微劣、瞋恚微劣、愚痴微劣、魔羅於彼不能得便,諸佛世尊而為護念,諸非人等於彼守護,諸天於彼助發威德,諸怨敵等不能得便,其諸親愛終不破離,言教威重,其人當得無所怖畏,得多喜悅,智者稱讚,其行法施是所堪念。
19Q:歸依已所學次第的「攝分中出」初四聚有哪四項?
19A:親近善士者、聽聞正法、如理作意、法隨法行者
20Q:歸依已所學次第的「攝分中出」第二四聚有哪四項?
20A: 1諸根不掉者2.受學學處者3.悲愍有情者4..應日日供養三寶
21Q:何謂修?
21A:所言修者謂其數數於善所緣令心安住將護修習所緣行相。(第一種答案,廣論第45頁)
;明顯文句中云「所言修者.謂令其意,成彼體分,或成彼事。」(第二種答案,54頁)
22Q:何謂暇滿三因?
22A:淨戒而為根本,施等助伴,無垢淨願為結合等
23Q:何謂皈依二因?
23A:一、由惡趣等自生怖畏。二、深信三寶,有從彼中救護堪能。
24Q:廣論三特點?
24A:(廣論第8頁8行)1、所詮圓滿、2易於受持、3勝出餘軌。
25Q:何謂斷器三過?
25A:覆器、污器、漏器。
26Q:十二緣起的支分略攝分作哪四支?要在這個當中切斷流轉生死的根本關鍵在哪裡?
26A:1.能引支、所引支、能生支、所生支。
2.佛說:「觀受是苦」,苦的固然是苦,樂的也是苦,所以不苦不樂還是苦。
27Q:復次應如菩薩地說,須以五想聽聞正法。何謂五想?
27A:珍寶想、眼目想、光明想、大勝利想、無罪想
28Q:阿底峽尊者總共有多少位善知識?
28A:157位
29Q:無著菩薩和世親菩薩是何關係?
29A:同母異父的兄弟
30Q:廣論之教授依據為何?教典為何?
30A:總此教授,即是至尊慈氏所造,現觀莊嚴所有教授。別則此之教典,即是菩提道炬。
31Q:師父所屬意的「善男子」的「善」為何?
31A:具有種性、斷三過、依六想、弟子相
(現在我們這裡瞭解,這個「善」字具有種性的修學佛法的補特伽羅這個人,那麼具要什麼條件呢?一定是前面斷器三過具六種想,乃至於要具弟子相,具弟子的四個相,這個才成「善男子、善女人」。)
32Q:「佛正法有二」為何?
32A:以教證為體
33Q:廣論是宗大師幾歲時造的?於何處所造?
33A:46歲,惹振寺
34Q:皈依境之因相?
34A:一、初者謂自即是,極調善性,已能證得無畏位故,若未得此則如倒者依於倒者,不能從其一切畏中救護他故。
二、第二者謂於一切種,度所化機,善方便故,此若無者,縱往歸依,亦不能辦所求事故。
三、第三者謂具大悲故,此若無者,雖趣歸依,不救護故。
四、第四者謂以一切財而興供養,未將為喜,要以正行而修供養,乃生喜故,此若無者,則定顧視先有恩惠,不與一切作歸處故。
35Q:現法受八因?
35A:(廣論第139頁)現法受者,此復有八。
1、 若由增上顧戀意樂,顧戀其身,財物諸有,造作不善,於現法受。
2、 若由增上不顧意樂,不顧彼等,所諸善法。
3、 若於諸有情所,增上損惱。
4、 若於諸有情所,增上慈悲。
5、 於三寶尊重等所,增上憎害。
6、 於三寶尊重等所,增上淨信,勝解意樂。
7、 於父母諸尊重等恩造之所,若由增上報恩意樂所作善法,於現法受。
8、 於父母諸尊重等恩造之所,若由增上品,酷暴背恩,所有意樂,所作不善,於現法受。
36Q:為何要具備八因三緣?
36A:(廣論第139倒數第三行)若成一圓具德相,能修種智,勝所依者,修道進程,非餘能比,故應成辦如此所依。
37Q:為何要修四種資糧?何謂四種資糧?
37A:(廣論第46頁)是易引發奢摩他道,毘缽舍那道之正因。
四種資糧謂:1、密護根門。2、正知而行。3、飲食知量。4、精勤修習悎寤瑜伽。
38Q:依師勝利為何?(任說兩個)
38A:「近諸佛位,諸佛歡喜,終不缺離大善知識,不墮惡趣,惡業煩惱悉不能勝,終不違
越菩薩所行,於菩薩行具正念故,功德資糧漸漸增長,悉能成辦眼前究竟一切利義。」
39Q:未依師的過患為何?(任說三個)
39A:(廣論第39-40頁)
(一)、若不善依,於現世中,遭諸疾疫非人損惱,於未來世,當墮惡趣,經無量時受無量苦。
(二)、又諸功德,未生不生,已生退失。
(三)、設若親近不善知識及罪惡友,亦令諸德漸次損減,一切罪惡漸次增長,能生一切非所愛樂,故一切種悉當遠離。
40Q:生死的根本是什麼?找到生死根本應該怎麼在上面努力?。
40A:1.我執(又稱惑無明煩惱)
2.愛著(業,又稱後有愛)-要努力認識無我,產生這個無我之慧
41Q:師父說修學佛法一開始要集聚什麼資糧呢?並請略述這個資糧的內涵。
41A:福、智二資糧。
1. 智資糧:對事情有正確的認識。
2. 福資糧:做這件事需要具備的條件。例如去台北,要認識路、要有路費。
42Q:如何離高舉者而正聽聞?
42A:應時聽聞,發起恭敬,發起承事,不應忿恚,隨順正行,不求過失,由此六事而聽聞之。
43Q:於法法師發起承事,不應作意法師哪五處?
43A:謂戒穿缺,種性下劣,形貌醜陋,文辭鄙惡,所發語句粗不悅耳。
44Q:作師所喜有哪三門?
44A:財敬供養、身語承事、依教奉行。
45Q:佛所說法為利有情略有哪二種?
45A:謂現前增上生,及畢竟決定勝
46Q:修種智方便有哪二種?
46A:謂密咒大乘及波羅蜜多大乘
47Q:發菩提心勝利有哪二種?
47A:謂諸現前及畢竟勝利。
48Q:四力懺悔中的依止力,是有哪兩種內涵?
48A:修皈依跟菩提心。
49Q:入行論云「困難不應退…」?
49A:困難不應退、皆由修力成、先聞名生畏、後無彼不樂。
50Q:總攝一切教授首,是什麼?
50A:不捨離善知識。14a
51Q:廣論科判分幾?是什麼?
51A:分二。
1.初歸敬頌及略述本論之重要
2.次開為四門
52Q:道之根本親近知識,其未依過患,分哪兩大部分?
52A:1.不善依善知識之過患p39
2.親近不善知識及罪友之過患p40
53Q:佛初發心,中集資糧,最後現證圓滿正覺,其目的為何?
53A:為利一切有情。p66
54Q:異熟八因三緣,是指哪三緣?
54A:心清淨、加行清淨、田清淨。P141
55Q:師父說「善人是我師,惡人是我『』?」
55A:善人是我師,惡人是我資。
56Q:思總業果有哪四個正理?
56A:一、業決定理者。二業增長廣大者。三、所未造業不會遇者。四、已造之業不失壞者。
57Q:從四因發心者,是哪四因?
57A:謂種性圓滿、善友攝受、悲愍有情、而不厭患生死難行。
58Q:從四力發心者,是哪四力?
58A:自力、他力、因力、加行力。
59Q:師父說「思惟暇滿義大」哪兩個字不可輕輕放過?
59A:思惟
60Q:入行論云「有情與諸佛…」?
60A:有情與諸佛,同能生佛法,如其敬信佛,何不敬有情。
61Q:「思惟老苦分五」是指哪五個?
61A:盛色衰退者、氣力衰退者、諸根衰退者、受用境界衰退者、壽量衰退苦者。
62Q:修習軌理中,初加行法有六為何?41
62A:1、淨地說相2、無諂供具。3、入座皈依,4、觀想資糧田,5、積集懺淨(七支供養)6、三事求加。
63Q:愚癡十因為何?326
63A:(廣論第326頁倒數第4行)
愚癡之因,謂近惡友,懈怠懶惰極重睡眠,不樂觀擇,不解方廣,未知謂知,起增上慢,上品邪見,或生怯弱,念我不能,不樂親近諸有智者。
64Q:「菩提道次第廣論」是由誰翻譯?
64A:法尊法師。
65Q:請說出「老比丘證四果」之故事?
65A:略。
66Q:請說出一個奔公甲祖師之公案?
66A:奔公甲祖師有次在座位上等行堂來盛酥油茶時,擔心輪到自己時酥油茶沒了,心裡一直嘀咕,當他看到自己這個念頭不如法時,就將碗倒蓋、罰自己不吃,並且向行堂說:「那個壞蛋已經吃過了。」;另外還有畫白圈圈黑圈圈的故事,及奔公甲的一把灰等。
67Q:「苦之功德有」為何?
67A:一、有驅意解脫功德。二、有除遣傲慢功德。三、有羞恥作惡功德。四、有歡喜修善功德。
五、能發悲愍。
68Q:何謂「八風」?
68A:利、衰、毀、譽、稱、譏、苦、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