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山律在家備覽{舊版}手抄稿第一冊.1A~8B
發表於 : 2013-10-02 , 16:51
南山律在家備覽{舊版}手抄稿
1A 1B 2A 2B 3A 3B 4A 4B 5A 5B
6A 6B 7A 7B 8A 8B
上日下常老和尚 開示
南山律在家備覽 1A
--------------------------------------------------------------------------------
唱頌
舊版第一卷.A面 p3
諸位大德,諸位同道,我們今天在可以說末世,也是這麼忙碌的環境之下,能夠在這
裡一起共同研習佛法,是非常殊勝難能可貴,尤其是講律。那麼這個因緣我想在這裡首先
說一說,為什麼這一次到這地方跟大家談這個問題。首先我要說,「講」─我不敢,萬
萬不敢!所以我不是在這裡跟諸位講律,我是願意在這裡,跟共同研究、學習律。所以我
把這個說跟大家研習這個律的因緣敘述一下。這個分三方面來說:第一點,就整個佛陀說
教的宗旨來說,換句話說,這就是佛陀給我們的教導,教育的目標,這個立場講;其次,
特別以戒,所謂戒、定、慧的戒,持戒來說;第三點,是對我們目前時下最適應大眾的淨
土法門─念佛來說。
佛陀出世,簡單地來說,他的目標─使一切眾生離苦得樂,不管從反面離苦來說,
南山律在家備覽.手抄稿 p4
正面得樂來說,要究竟圓滿的程度達到,所以說苦毫無餘遺地解決,樂究竟圓滿地得到。那
麼在這個原則之下所說的三藏─經、律、論,而開出來的十二部,無非說明這個內涵。
那麼這個內涵當中,如果我們歸納起來說,不外乎兩點。你可以用種種不同的角度、
觀點來說,在這裡我們說哪兩點呢?「見」,見解的見,看見的見;然後呢「行」,行持
的行。見,這個見解的─我這個話不太準啊,所以我下面詳細─這個看見就像眼睛一
樣,然後呢行就像兩腳一樣,所謂「目足並行」,就可以達到我們要去的地方。因此佛的
十號當中有一個尊號「二足尊」,明、行二足;明是徹底地見到、明白,行是如他所見到
的,究竟圓滿地達到。那麼這兩點,或者我們也可以這樣說:「正知見」、「精進行」,
那就是我們要想達到這個究竟圓滿的目標,因地當中應該做的是什麼。整個的佛法說不外
這個兩樣東西─怎麼樣從因到果,這個因果這是一個世間的根本定律,一切事相都是從
這個上面開,佛法尤其是究竟圓滿地說明這個道理。那麼在這個過程當中,我們也可以把
它分成功所謂見方面,所謂說以智慧來說,聞、思、修;行方面來說,戒、定、慧。這個
我們這裡不給它詳細地分別來說明,不給它詳細地分別說明。
那麼所以在這個地方主要的,這個兩點是彼此相輔相成,我們往往不太理解這一點,
或者偏重這個,或者偏重那個。本來以我們凡夫要想一步一步走上去,依個人根性不同,
舊版.第一卷 A p5
不但佛本來就是見到了這一點,開出八萬四千法門,應個人的機。然後我們走上去的時
候,自然由於個人所執、所病的不同,有所偏重是一定難免,而且是必然會如此,只是從
這地方是漸次修改,慢慢增上。
假定說我們把握不住這個重點的話,往往說不學佛法還好,學了反而更執著。就像一
個小小的比喻一樣,小孩子剛剛進了學校─幼稚園,玩得很開心,根本談不到學什麼,
他就回來跟他的媽媽、哥哥、姐姐說:「欸,老師講的、老師講的。」他覺得這個是天經
地義地了解了一切。那麼對我們來說,我們雖然都是成人,世法上面了解了,可是對佛法
上面來說,還是一片大無明當中,還是一片大無明當中,可以說一無所知。那麼往往碰到
了佛法以後,自覺得:哎呀!很歡喜。實際上真的嗎?說歡喜是對的,若理解的話不一
定,行持的話更是差得太遠、太遠!因此在這個地方啊,我們就應該自己認真地檢點反省
一下。
在我自己個人修學佛法這一個過程當中,出家到現在二十六個、二十七個年頭了應
該算。是民國五十四年出家,沒出家之前早已經接觸若干年,那麼也是摸了一大轉,摸了
一大轉。那麼最後,我自己覺得很幸運,遇見一本書─《菩提道次第廣論》!當時我
看見了……我想很多在座的這個同修們,都是因為這個因緣而來。我當時覺得:哎呀,我
南山律在家備覽.手抄稿 p6
真歡喜啊!覺得以為了解了,實際上後來才發現,這裡是大有問題在。就是別的先不必,
就是以《菩提道次第廣論》這個書來說,我想凡是接觸過的人,大家都有這個感覺:啊!
就把以前學的,或者是於宗派不同,或者於偏重不同,很多地方相矛盾抵觸的,一一把它
消解、融貫,得到應有的層次,覺得很清楚。實際上以理路上來說,它的確可以解決我們
所有大小、性相、顯密一切問題,但實際上問題真的解決了嗎?對我個人來說,我發現沒
有,不但沒解決,發現問題更多。為什麼反而會更多呢?以前本來就無知當中,還自己覺
得滿好;了解了以後,剛了解更高興,覺得懂了;等到進一步真正探索問題的時候啊,發
現這裡不對、那裡不對,這些問題來了!
那麼談到這個地方,我願意舉一個例子給大家說一說。那麼今天我們講律,那是南山
道宣律祖的這個所謂《南山律》,那麼這個曾經這個裡邊,道宣律祖本身就聽了若干遍。
這裡邊最有意思的,那一位大師叫僧休法師(編者按:即高僧慧休法師),他是什麼時代
人呢?是南北朝這個時候,南北朝的末年,三大部上引用這個故事。他聽一個洪律師講
律,那個洪律師也是南北朝,就是宋、齊、梁、陳,陳、隋之間的非常了不起的,《高僧
傳》二集上面你們可以看到,那個傾動全國,當時行持、見解簡直是可以說獨步當時的一
個人。那麼這一位僧休法師,他在他門下座下聽─他不是在他座下啊,那個律師,這個
舊版.第一卷 A p7
傳上面說,不管任何人過去,一定會在那個地方被他的講的內容,行持的神采所引動,一
定停下來好好地聽。他在那兒一聽聽了多少?三十遍!三十遍喔!
這個平常我們現在講《四分律》,好像律是很薄,真正講起來,通常我們都說南山六
大部,這個六大部堆起來堆這麼厚,我們這裡上面有,下面會講到。一聽三十遍!然後他
給他的徒弟說─這個給他的徒弟意思,說並不是像我們剛剛初機,他已經相當成就的一
個人,有很多徒弟跟著他。他怎麼說呀?他說:「予聽涉多矣。」他說:我呀去聽講,
然後因此而跑的地方好多、好多;「至於經論,一遍入神」,聽經也好、聽論也好,聽
了一遍就能夠得到裡面的神髓。要我們現在聽的話不一定,我不曉得你們如何,叫我去
聽,往往聽了一遍迷迷糊糊,聽了兩遍還不一定懂,自己還認真去看了以後,那大概有一
點印象。這位法師一遍就入神,下面呢,他說:「今聽律部」,現在我跑得來聽這個律
啊,是「逾增逾暗」,聽得越多越迷糊。說「豈非理可虛求,事難通會乎?」豈不是
說,這個道理啊你可以虛通,真正要事相上頭,那很難於把握得住。
這個話我想聽起來大家會了解,我這地方舉一個好簡單的比喻來說一下。以現在來
說,科技的發達,人人都有車。講起汽車,人人都知道說這個叫內燃機,或者老師學校裡
南山律在家備覽.手抄稿 p8
講。我不妨也在這裡簡單說一下吧!什麼叫內燃機呢?說這樣把那汽油放在汽缸裡面燃
燒,燃燒了它膨脹,膨脹了產生很大的力量,因此這個力量就推動,那麼推動這個活塞。
然後推動這個活塞,在活塞連上一個連桿,說那個 PISTON 就把它推出去,然後這個連
桿就連到這個地方的一個什麼?這個什麼輪哪?或者叫飛輪吧!然後你總是推到這個上面
去,然後經過這個傳動,傳到這個輪子,於是你前面用一個駕駛盤引導它的方向。就:
「對!」想:「嗯,沒錯!」如果我在黑板上再把這個汽缸的形式畫一下,然後整個這個
活塞、連桿加一下,你們要不了一個小時,大家說:「啊,我了解了,我了解了!」
所以這個地方可以說明什麼?「理可虛通」,道理哦,懂了!現在問題是說:你懂得
這個道理只是懂,還是說要把這個車子造出來,讓那個車子載你到天南地北去?如果要載
到天南地北去的話,這個懂沒有用,這個懂沒有用!你一定要拿這個道理擺在工廠裡面造
出來,差一點不行耶!這個活塞如果說差一點點,稍微不嚴密的話,這個裡邊燒了以後,
從那個小的漏洞裡面統統漏掉了,不但推不動,製造了滿街廢氣。這個好簡單的一個事
實!如果慢慢地想,沒錯!因此現在這個情況之下,我們太多這種狀態,仔細想想,覺得
這個不對!
關於這個內涵,眼前我們不一定有深刻的印象,但是至少剛才說的這個比喻人人可以
舊版.第一卷 A p9
感受得到。那麼下面如果我們按照著這個《在家備覽》這麼一步一步一步說下去,把那個
戒相宣說出來。那個時候大家用來衡準自己的內心,我想在座諸位,極大部分會跟我一樣
的,你立刻看得出來:現在我們這個起心動念,這個起心動念到底是虛通這個道理,聽懂
了以後,不一定真正地使得我們能夠了生脫死,能夠從惡道當中慢慢地牽到善道,乃至於
像增上生的究竟圓滿無上佛果;還是說,對不起,講講是有,行持兩回事情!
因此我到後來仔細檢查檢查,才發現這個裡面是大有問題。除了我自己以外,還有很
多跟我一起共同研習的,大家都有這個感覺,都有這個感覺。因此我在這個地方啊,也把
我自己的學習過程當中的,也可以說經驗好聽一點,否則的話,就是我跌筋斗、錯誤的地
方啊,只是說在這地方提供給大家。
1A 1B 2A 2B 3A 3B 4A 4B 5A 5B
6A 6B 7A 7B 8A 8B
上日下常老和尚 開示
南山律在家備覽 1A
--------------------------------------------------------------------------------
唱頌
舊版第一卷.A面 p3
諸位大德,諸位同道,我們今天在可以說末世,也是這麼忙碌的環境之下,能夠在這
裡一起共同研習佛法,是非常殊勝難能可貴,尤其是講律。那麼這個因緣我想在這裡首先
說一說,為什麼這一次到這地方跟大家談這個問題。首先我要說,「講」─我不敢,萬
萬不敢!所以我不是在這裡跟諸位講律,我是願意在這裡,跟共同研究、學習律。所以我
把這個說跟大家研習這個律的因緣敘述一下。這個分三方面來說:第一點,就整個佛陀說
教的宗旨來說,換句話說,這就是佛陀給我們的教導,教育的目標,這個立場講;其次,
特別以戒,所謂戒、定、慧的戒,持戒來說;第三點,是對我們目前時下最適應大眾的淨
土法門─念佛來說。
佛陀出世,簡單地來說,他的目標─使一切眾生離苦得樂,不管從反面離苦來說,
南山律在家備覽.手抄稿 p4
正面得樂來說,要究竟圓滿的程度達到,所以說苦毫無餘遺地解決,樂究竟圓滿地得到。那
麼在這個原則之下所說的三藏─經、律、論,而開出來的十二部,無非說明這個內涵。
那麼這個內涵當中,如果我們歸納起來說,不外乎兩點。你可以用種種不同的角度、
觀點來說,在這裡我們說哪兩點呢?「見」,見解的見,看見的見;然後呢「行」,行持
的行。見,這個見解的─我這個話不太準啊,所以我下面詳細─這個看見就像眼睛一
樣,然後呢行就像兩腳一樣,所謂「目足並行」,就可以達到我們要去的地方。因此佛的
十號當中有一個尊號「二足尊」,明、行二足;明是徹底地見到、明白,行是如他所見到
的,究竟圓滿地達到。那麼這兩點,或者我們也可以這樣說:「正知見」、「精進行」,
那就是我們要想達到這個究竟圓滿的目標,因地當中應該做的是什麼。整個的佛法說不外
這個兩樣東西─怎麼樣從因到果,這個因果這是一個世間的根本定律,一切事相都是從
這個上面開,佛法尤其是究竟圓滿地說明這個道理。那麼在這個過程當中,我們也可以把
它分成功所謂見方面,所謂說以智慧來說,聞、思、修;行方面來說,戒、定、慧。這個
我們這裡不給它詳細地分別來說明,不給它詳細地分別說明。
那麼所以在這個地方主要的,這個兩點是彼此相輔相成,我們往往不太理解這一點,
或者偏重這個,或者偏重那個。本來以我們凡夫要想一步一步走上去,依個人根性不同,
舊版.第一卷 A p5
不但佛本來就是見到了這一點,開出八萬四千法門,應個人的機。然後我們走上去的時
候,自然由於個人所執、所病的不同,有所偏重是一定難免,而且是必然會如此,只是從
這地方是漸次修改,慢慢增上。
假定說我們把握不住這個重點的話,往往說不學佛法還好,學了反而更執著。就像一
個小小的比喻一樣,小孩子剛剛進了學校─幼稚園,玩得很開心,根本談不到學什麼,
他就回來跟他的媽媽、哥哥、姐姐說:「欸,老師講的、老師講的。」他覺得這個是天經
地義地了解了一切。那麼對我們來說,我們雖然都是成人,世法上面了解了,可是對佛法
上面來說,還是一片大無明當中,還是一片大無明當中,可以說一無所知。那麼往往碰到
了佛法以後,自覺得:哎呀!很歡喜。實際上真的嗎?說歡喜是對的,若理解的話不一
定,行持的話更是差得太遠、太遠!因此在這個地方啊,我們就應該自己認真地檢點反省
一下。
在我自己個人修學佛法這一個過程當中,出家到現在二十六個、二十七個年頭了應
該算。是民國五十四年出家,沒出家之前早已經接觸若干年,那麼也是摸了一大轉,摸了
一大轉。那麼最後,我自己覺得很幸運,遇見一本書─《菩提道次第廣論》!當時我
看見了……我想很多在座的這個同修們,都是因為這個因緣而來。我當時覺得:哎呀,我
南山律在家備覽.手抄稿 p6
真歡喜啊!覺得以為了解了,實際上後來才發現,這裡是大有問題在。就是別的先不必,
就是以《菩提道次第廣論》這個書來說,我想凡是接觸過的人,大家都有這個感覺:啊!
就把以前學的,或者是於宗派不同,或者於偏重不同,很多地方相矛盾抵觸的,一一把它
消解、融貫,得到應有的層次,覺得很清楚。實際上以理路上來說,它的確可以解決我們
所有大小、性相、顯密一切問題,但實際上問題真的解決了嗎?對我個人來說,我發現沒
有,不但沒解決,發現問題更多。為什麼反而會更多呢?以前本來就無知當中,還自己覺
得滿好;了解了以後,剛了解更高興,覺得懂了;等到進一步真正探索問題的時候啊,發
現這裡不對、那裡不對,這些問題來了!
那麼談到這個地方,我願意舉一個例子給大家說一說。那麼今天我們講律,那是南山
道宣律祖的這個所謂《南山律》,那麼這個曾經這個裡邊,道宣律祖本身就聽了若干遍。
這裡邊最有意思的,那一位大師叫僧休法師(編者按:即高僧慧休法師),他是什麼時代
人呢?是南北朝這個時候,南北朝的末年,三大部上引用這個故事。他聽一個洪律師講
律,那個洪律師也是南北朝,就是宋、齊、梁、陳,陳、隋之間的非常了不起的,《高僧
傳》二集上面你們可以看到,那個傾動全國,當時行持、見解簡直是可以說獨步當時的一
個人。那麼這一位僧休法師,他在他門下座下聽─他不是在他座下啊,那個律師,這個
舊版.第一卷 A p7
傳上面說,不管任何人過去,一定會在那個地方被他的講的內容,行持的神采所引動,一
定停下來好好地聽。他在那兒一聽聽了多少?三十遍!三十遍喔!
這個平常我們現在講《四分律》,好像律是很薄,真正講起來,通常我們都說南山六
大部,這個六大部堆起來堆這麼厚,我們這裡上面有,下面會講到。一聽三十遍!然後他
給他的徒弟說─這個給他的徒弟意思,說並不是像我們剛剛初機,他已經相當成就的一
個人,有很多徒弟跟著他。他怎麼說呀?他說:「予聽涉多矣。」他說:我呀去聽講,
然後因此而跑的地方好多、好多;「至於經論,一遍入神」,聽經也好、聽論也好,聽
了一遍就能夠得到裡面的神髓。要我們現在聽的話不一定,我不曉得你們如何,叫我去
聽,往往聽了一遍迷迷糊糊,聽了兩遍還不一定懂,自己還認真去看了以後,那大概有一
點印象。這位法師一遍就入神,下面呢,他說:「今聽律部」,現在我跑得來聽這個律
啊,是「逾增逾暗」,聽得越多越迷糊。說「豈非理可虛求,事難通會乎?」豈不是
說,這個道理啊你可以虛通,真正要事相上頭,那很難於把握得住。
這個話我想聽起來大家會了解,我這地方舉一個好簡單的比喻來說一下。以現在來
說,科技的發達,人人都有車。講起汽車,人人都知道說這個叫內燃機,或者老師學校裡
南山律在家備覽.手抄稿 p8
講。我不妨也在這裡簡單說一下吧!什麼叫內燃機呢?說這樣把那汽油放在汽缸裡面燃
燒,燃燒了它膨脹,膨脹了產生很大的力量,因此這個力量就推動,那麼推動這個活塞。
然後推動這個活塞,在活塞連上一個連桿,說那個 PISTON 就把它推出去,然後這個連
桿就連到這個地方的一個什麼?這個什麼輪哪?或者叫飛輪吧!然後你總是推到這個上面
去,然後經過這個傳動,傳到這個輪子,於是你前面用一個駕駛盤引導它的方向。就:
「對!」想:「嗯,沒錯!」如果我在黑板上再把這個汽缸的形式畫一下,然後整個這個
活塞、連桿加一下,你們要不了一個小時,大家說:「啊,我了解了,我了解了!」
所以這個地方可以說明什麼?「理可虛通」,道理哦,懂了!現在問題是說:你懂得
這個道理只是懂,還是說要把這個車子造出來,讓那個車子載你到天南地北去?如果要載
到天南地北去的話,這個懂沒有用,這個懂沒有用!你一定要拿這個道理擺在工廠裡面造
出來,差一點不行耶!這個活塞如果說差一點點,稍微不嚴密的話,這個裡邊燒了以後,
從那個小的漏洞裡面統統漏掉了,不但推不動,製造了滿街廢氣。這個好簡單的一個事
實!如果慢慢地想,沒錯!因此現在這個情況之下,我們太多這種狀態,仔細想想,覺得
這個不對!
關於這個內涵,眼前我們不一定有深刻的印象,但是至少剛才說的這個比喻人人可以
舊版.第一卷 A p9
感受得到。那麼下面如果我們按照著這個《在家備覽》這麼一步一步一步說下去,把那個
戒相宣說出來。那個時候大家用來衡準自己的內心,我想在座諸位,極大部分會跟我一樣
的,你立刻看得出來:現在我們這個起心動念,這個起心動念到底是虛通這個道理,聽懂
了以後,不一定真正地使得我們能夠了生脫死,能夠從惡道當中慢慢地牽到善道,乃至於
像增上生的究竟圓滿無上佛果;還是說,對不起,講講是有,行持兩回事情!
因此我到後來仔細檢查檢查,才發現這個裡面是大有問題。除了我自己以外,還有很
多跟我一起共同研習的,大家都有這個感覺,都有這個感覺。因此我在這個地方啊,也把
我自己的學習過程當中的,也可以說經驗好聽一點,否則的話,就是我跌筋斗、錯誤的地
方啊,只是說在這地方提供給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