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灸補瀉、非關捻針
針灸補瀉、非關捻針
針灸要如何補瀉?問過幾位中醫師,包括在國外或大陸執業的,都以捻針為主,以右捻或左捻區分補瀉,還要患者吸氣或吐氣再下針,但中醫目前所用的針法都是制式的,什麼症狀採用什麼穴位治療,並沒有配合脈象做調理,也就不分補瀉吧?否則不會把脈的中醫師,怎曉得患者該補哪條經氣?或該瀉哪條經氣?而替患者施針後,經氣究竟是補了?或瀉了?恐怕只有天知道。
內經調經論篇有載黃帝問岐伯:「余聞刺法言,有餘瀉之,不足補之,何謂有餘?何謂不足?」岐伯回答說:「有餘有五,不足亦有五。」所謂五是由五臟而來,心藏神,肺藏氣,肝藏血,脾藏血,腎藏志,「五臟之道,皆出於經隧,以行血氣,血氣不和,百病乃變化而生,是故守經隧焉。」也就是說維持經脈氣血循環的平和通暢,不使有餘或不足,是預防疾病發生的唯一方法。
人體有十二經,內經中論述疾病都只談五臟,雖有五臟六腑之說,卻論臟不論腑,僅一句「以表知裡」讓習醫之人自己去參透領悟,就像師父留一手,拼圖總是缺一塊。八正神明論篇云:「上工救其萌芽,必先見三部九候之氣,盡調不敗而救之,故曰上工。」一位醫術精通的良醫,能在病剛萌芽之際,透過把脈顯現出的十二經臟腑之氣的虛實而得知,隨即加以調理使之陰陽平和,化解病氣的形成,如今醫術要達到這種境界已成為一種遙不可及的夢想,因為脈象的失傳與制式化教學的錯誤,致使現代中醫都淪為下工:「下工救其已成,救其已敗,救其已成者,言不知三部九候之相失,因病而敗之也。」若能救已成已敗之病也就罷了,恐怕還要因多數學藝不精的中醫師,使「中醫」二字與「落伍」、「不科學」、「療效緩慢」等成見劃上等號,更甚者連中醫師都不相信中醫的醫術能有多厲害,全盤被西醫的檢驗儀器打敗,不敢提出屬於中醫的專業診斷,大家都知道西醫治標,中醫治本,只因為醫術不精,中醫才會說西醫的話,一切以西醫的診斷馬首是瞻。
方老師研究的「十二陰陽病理療法」,主要理論是採「六氣陰陽」與「五行陰陽」併用,並依此原理修改內經原文,加入他多年研究的醫術見解,出版<<黃帝內經陰陽論>>與大家分享心得,原文中的五臟六腑一律改為六臟六腑,五行生剋一律先分陰陽,再分兩個系統談生剋關係,讓人體十二經的醫理架構清楚無誤,只要配合把脈技術,就明辨十二臟腑經氣的虛實,或採取「十二經出入補瀉之法」,或依「六氣陰陽上下相通法」去調理,或以「五行陰陽相生相剋法」調理,或透過「十二經陰陽氣脈調氣法」使之陰陽調和,自然化解病氣,只要原理正確,不論用藥、用針、或以磁石貼在經穴上,同樣都能產生效果。
方老師以自己的身體做實驗,藉「點穴」與「解穴」原理探索十二經氣脈循行對臟腑的影響,與臟腑經氣彼此間的相互作用,對人體經脈之氣的變化可說瞭如指掌。人體十二經左右共二十四條氣脈,不但左右相通,上下也相通,所以說人體是依一個陰陽理論而存在的小宇宙,就陰陽理論而言,陽氣順行,陰氣逆行,相同的氣脈也有一進氣、一出氣的分別,如果僅以捻針就能決定補瀉,那麼整個宇宙的陰陽能量作用力也未免太微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