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臟保養 ─ 食物五色與人體健康
發表於 : 2006-06-12 , 16:03
五臟保養 ─ 食物五色與人體健康
作者﹕陳潮宗
中國人一向講究養生之道,尤其對於飲食的效果,自有一套獨特的理論,「藥補不如食補」的說法始終深入人心。所以,將食物依顏色分類,歸納出不同的補償作用,聽起來似乎很玄妙,倒也有不少可信的實例,例如黑芝麻、何首烏,有烏黑秀髮功效,符合黑色食物的功效。
根據青、赤、黃、白、黑等五色的食物分類法有其歷史淵源。「木、火、土、金、水」的五行學說,可用「青、赤、黃、白、黑」五種顏色來代表,再進一步對應到人體的「肝、心、脾、肺、腎」等五臟,五種顏色、屬性和對應人體臟器,這種推演方式衍生出來之後,漸漸被套用在藥物和食物的區分方法上。
四氣五味巧養生
「四氣五味」是藥膳預防醫學中,重要的理論基礎。食物的四氣包括「寒、熱、溫、涼」四種性質。能減輕熱症,對發熱、口渴有清熱瀉火功效的食物,統屬寒性或涼性。如家常的絲瓜、西瓜。反之能減輕或消除寒症,對肢體畏寒有溫中散熱作用的食物,通稱溫性或熱性,如薑蔥、羊肉等。掌握寒熱屬性,即可根據中醫「寒者熱之,熱者寒之」的治則,許擇食材。
至於食物中的「五味」,所指的正是「酸、苦、甘、辛、鹹」。《靈樞.五味》提到「酸入肝,苦入心,甘入脾,辛入肺,鹹入腎」。《靈樞.九針》亦有「酸走筋,苦走血,甘走肉,辛走氣,鹹走骨」的說法。
一般而言,藥物的味和藥物的成份有關,份不同味也就不同。總體而言,它代表了藥物治療效果的概括。清代醫家汪昂所著《本草備要》中即有「凡藥酸者,能濇能收;苦者,能瀉、能燥、能堅;甘者,能補、能和、能緩;辛者,能散、能潤、能橫行;鹹者,能下、能軟堅;淡者,能利竅、能滲瀉」之敘述。
酸→肝
近代學者從藥理分析研究中發現,酸性藥物所含之有機酸、鞣質,具有鎮靜調節植物性神經、內臟和血管平滑肌之功能,臨床用於擴張血管降低血壓,促進膽汁分泌、降低膽固醇頗有見效。這便是「酸入肝」的實質意義。例如:民眾常用來開胃斂氣的酸梅湯方中的烏梅,味酸,能使膽囊收縮,促進膽汁排泄,解除腸管平滑肌痙攣,有止痛的效果。
苦→心
大眾熟知的黃連,便是「苦入心」的實證,這類苦性藥物由於富含黃柏鹼,多帶有消炎作用,通過內分泌及植物神經間接來調整心臟功能及周邊血管通透性,所以對血壓、血糖及凝血系統具有調節作用。
代表藥材如連翘,便有味苦、色赤、形似心的記載。中醫就指出「苦入心」,其實便是瀉心火、涼血,而心火血熱的具體表現,如心煩不寐、胸悶口渴、面赤、脈數有力,微血管皮下出血,若能善用此一類藥材,皆有不錯的療效。
甘→脾
而被廣範運用於養生藥膳的甘味藥材,如山藥,除了具有口感佳,藥性平和,可長期服用的特色外,由於所含之醣類、蛋白質、維生素等營養素,具有調節消化道運動分泌,促進消化吸收,增強免疫功能,故對人體具有補益的作用。同時某些甘味藥材,如飴糖,還能抑制腸道平滑肌的痙攣收縮,達到「甘可緩痛」的作用。
辛→肺
廣泛運用於治療感冒初期症狀的辛味藥材,所含的揮髮油成份具有調節汗腺分泌,擴張呼吸道,改善呼吸功能之效,這便是「辛入肺走氣」的意義;在淋雨怕受寒,煮一壺薑茶驅寒預防感冒,便是一例。
鹹→腎
鹽味藥材,這類富含無機鹽的藥材,具有調節腎臟泌尿的功用,同時它所含的鈣、磷質也是構成骨骼的要素之一,這和「鹹入腎走骨」的記載謀合。如廚房開門七件事中的鹽,由於味鹹性寒,不僅是三餐飲食調味之用,更有廣泛的醫療價值,中藥方中補腎之品,如六味地黃丸、左歸丸,均指定淡鹽湯送服,以利引藥入腎之效。然而由於鹽中所含氯化納成份會造成腎臟血流滲透壓的改變,造成體液滯留體內,因此患哮喘、高血壓、慢性腎炎者,切忌多食。
轉載自文經社出版--【五臟保養書】
作者﹕陳潮宗
中國人一向講究養生之道,尤其對於飲食的效果,自有一套獨特的理論,「藥補不如食補」的說法始終深入人心。所以,將食物依顏色分類,歸納出不同的補償作用,聽起來似乎很玄妙,倒也有不少可信的實例,例如黑芝麻、何首烏,有烏黑秀髮功效,符合黑色食物的功效。
根據青、赤、黃、白、黑等五色的食物分類法有其歷史淵源。「木、火、土、金、水」的五行學說,可用「青、赤、黃、白、黑」五種顏色來代表,再進一步對應到人體的「肝、心、脾、肺、腎」等五臟,五種顏色、屬性和對應人體臟器,這種推演方式衍生出來之後,漸漸被套用在藥物和食物的區分方法上。
四氣五味巧養生
「四氣五味」是藥膳預防醫學中,重要的理論基礎。食物的四氣包括「寒、熱、溫、涼」四種性質。能減輕熱症,對發熱、口渴有清熱瀉火功效的食物,統屬寒性或涼性。如家常的絲瓜、西瓜。反之能減輕或消除寒症,對肢體畏寒有溫中散熱作用的食物,通稱溫性或熱性,如薑蔥、羊肉等。掌握寒熱屬性,即可根據中醫「寒者熱之,熱者寒之」的治則,許擇食材。
至於食物中的「五味」,所指的正是「酸、苦、甘、辛、鹹」。《靈樞.五味》提到「酸入肝,苦入心,甘入脾,辛入肺,鹹入腎」。《靈樞.九針》亦有「酸走筋,苦走血,甘走肉,辛走氣,鹹走骨」的說法。
一般而言,藥物的味和藥物的成份有關,份不同味也就不同。總體而言,它代表了藥物治療效果的概括。清代醫家汪昂所著《本草備要》中即有「凡藥酸者,能濇能收;苦者,能瀉、能燥、能堅;甘者,能補、能和、能緩;辛者,能散、能潤、能橫行;鹹者,能下、能軟堅;淡者,能利竅、能滲瀉」之敘述。
酸→肝
近代學者從藥理分析研究中發現,酸性藥物所含之有機酸、鞣質,具有鎮靜調節植物性神經、內臟和血管平滑肌之功能,臨床用於擴張血管降低血壓,促進膽汁分泌、降低膽固醇頗有見效。這便是「酸入肝」的實質意義。例如:民眾常用來開胃斂氣的酸梅湯方中的烏梅,味酸,能使膽囊收縮,促進膽汁排泄,解除腸管平滑肌痙攣,有止痛的效果。
苦→心
大眾熟知的黃連,便是「苦入心」的實證,這類苦性藥物由於富含黃柏鹼,多帶有消炎作用,通過內分泌及植物神經間接來調整心臟功能及周邊血管通透性,所以對血壓、血糖及凝血系統具有調節作用。
代表藥材如連翘,便有味苦、色赤、形似心的記載。中醫就指出「苦入心」,其實便是瀉心火、涼血,而心火血熱的具體表現,如心煩不寐、胸悶口渴、面赤、脈數有力,微血管皮下出血,若能善用此一類藥材,皆有不錯的療效。
甘→脾
而被廣範運用於養生藥膳的甘味藥材,如山藥,除了具有口感佳,藥性平和,可長期服用的特色外,由於所含之醣類、蛋白質、維生素等營養素,具有調節消化道運動分泌,促進消化吸收,增強免疫功能,故對人體具有補益的作用。同時某些甘味藥材,如飴糖,還能抑制腸道平滑肌的痙攣收縮,達到「甘可緩痛」的作用。
辛→肺
廣泛運用於治療感冒初期症狀的辛味藥材,所含的揮髮油成份具有調節汗腺分泌,擴張呼吸道,改善呼吸功能之效,這便是「辛入肺走氣」的意義;在淋雨怕受寒,煮一壺薑茶驅寒預防感冒,便是一例。
鹹→腎
鹽味藥材,這類富含無機鹽的藥材,具有調節腎臟泌尿的功用,同時它所含的鈣、磷質也是構成骨骼的要素之一,這和「鹹入腎走骨」的記載謀合。如廚房開門七件事中的鹽,由於味鹹性寒,不僅是三餐飲食調味之用,更有廣泛的醫療價值,中藥方中補腎之品,如六味地黃丸、左歸丸,均指定淡鹽湯送服,以利引藥入腎之效。然而由於鹽中所含氯化納成份會造成腎臟血流滲透壓的改變,造成體液滯留體內,因此患哮喘、高血壓、慢性腎炎者,切忌多食。
轉載自文經社出版--【五臟保養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