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空行及三補止

福智廣論|宗大師:【今勤瑜伽多寡聞 廣聞不善於修要 觀視佛語多片眼 復乏理辯教義力】 布施、持戒、忍辱、精進、靜慮、般若般羅密
版面規則
此區專為菩提道次第廣論、南山律在家備覽所設
頭像
yehrussell
忍辱、精進、靜慮、般若波羅密
忍辱、精進、靜慮、般若波羅密
主題中的帖子: 1
文章: 1135
註冊時間: 2006-01-20 , 10:19
個人狀態: 非常忙碌中!
性別: 公仔

金剛空行及三補止

未閱讀文章 yehrussell »

廣論 又P10LL4 又金剛空行及三補止

覺燈日光
p110 l4
眾多趣入無上瑜伽曼陀羅時,亦多說須受共不共二種律儀。共者,即是菩薩律 儀。受律儀者,即是受學三聚戒等菩薩學處。除發心已,如其誓受學所學處而修學 外,雖於波羅蜜多乘中,亦無餘道故。又《金剛空行》及《三補止》、《金剛頂》中,受阿彌陀三昧耶時,悉作是云:﹁無餘受外密,三乘正妙法。﹂受咒律儀須誓 受故,由見此等少有開遮不同之分,即執一切猶如寒熱徧相違者,是顯自智極粗淺 耳。 如是唯除少分別緣開遮之外,諸正至言極隨順故。若趣上上三乘五道,必須完 具下下乘道功德種類。波羅蜜多道者,如︽佛母︾中云:﹁所有去來現在佛,共道 是此度非餘。﹂是趣佛陀道之棟梁,故不應捨,金剛乘中亦多說此,故是經續二所 共道。若於其上更加密咒諸不共道,灌頂三昧耶律儀二種次第及其眷屬,故能速疾 趣至佛陀。若棄共道,是大錯謬。若未獲得如是知解,於一種法獲得一分相似決 定,便謗諸餘,特於上乘若得發起一似勝解,如其次第遂謗棄捨下乘法藏諸度彼 岸,即於咒中亦當謗捨下三部等,則當集成極相係屬,甚易生起尤重異熟毀謗正法
p111

深厚業障。其中根據至下當說。
譯:
「曼陀羅」就是壇城,也就是諸佛的無量宮。許多的續經都要求弟子們在進入無上 瑜伽部的壇城之前,必須要受共與不共兩種律儀。共律儀是什麼?就是菩薩律儀。菩薩 律儀講到了三聚淨戒等菩薩學處,就是我們發心後受持菩薩戒的各種學處。其實在波羅 蜜多乘裡面,所要學的學處除了三聚淨戒以外也沒有其他的律儀。所以未進入無上瑜伽 部的壇城之前,所受的共律儀就是波羅蜜多乘裡的律儀。而且在《金剛空行》、《三補止》和《金剛頂》裡面說到阿彌陀佛的三昧耶時,也說先要接受別解脫戒、菩薩戒以及 金剛三昧耶戒。由此可以知道,因為有少許的開遮不同,就執著顯、密如同寒冷和炎熱 般相違,那是學識太粗淺之故,因為無知而有這種錯誤的想法。西藏有一句俗語說: 「酥油糕好不好吃,要看酥油好不好。」密教的修持會不會有成就,要看修持者顯教的 基礎穩不穩。沒有顯教的基礎,沒有發心、菩薩戒,在沒有絲毫感觸的情況下,只是唸 「吽吽呸呸」幾十萬或幾百萬遍,永遠都只是嘴巴上的「吽呸」而已,沒有真正的內 涵,也沒有力量。但是當內心有了菩提心、有了菩薩戒等基礎,再加上密咒傳承的加 持,在內心有感受的情況下,唸「吽呸」就不一樣。有些人說:「不要修什麼顯教了。 三大阿僧祇劫太久,不如修密,很快就能獲得成就。」會這麼說,代表這個人對佛法的 內容不是很了解。
p112

除了有少許的地方有被開許、不被開許外,其他的顯密教授都是非常隨順的。要趨 入上上的三乘五道,就必須圓滿生起下下乘的功德種類。如同《般若波羅蜜多經》說 到:「過去佛、未來佛、現在佛,都是依此共道而成就,除此以外沒有其他的道路。」 所以波羅蜜多乘乃成佛之棟樑,故不應捨。而金剛乘裡也說到,《般若經》所說的內 涵,是經續共道,經、續二者必須共同成辦。由波羅蜜多乘共道,再加上密咒的不共修 持,像是灌頂三昧耶,或是生起次第、圓滿次第,以及平息、威猛等修法,才能夠快速 成就佛果位。若是放棄了共道基礎,那是完全錯誤的。如果不知道這個道理,只是修學 一個法門,覺得特別相應,就去毀謗其他法門,尤其是當你對上乘生起相似的定解,就 慢慢地放棄了下乘的修法,例如學金剛乘無上瑜伽部時,就毀謗事部、行部、瑜伽部 等,這樣的話,是非常危險的。有什麼危險呢?就是謗法的危險。在眾多的罪業裡面, 毀謗正法的業障極為深重,我們應該特別小心才是。


新版廣論 (淺釋)
【◎ 眾多趣入無上瑜伽曼陀羅時,亦多說須受共不共二種律儀。共者即是菩薩律儀,受律儀者,即是受學三聚戒等菩薩學處。除發心已如其誓受學所學處而修學外,雖於波羅蜜多乘中,亦無餘道故。又金剛空行及《三補止》、《金剛頂》中,受阿彌陀三昧耶時,悉作是云:「無餘受外密,三乘正妙法。」受咒律儀須誓受故,由見此等少有開遮不同之分,即執一切,猶如寒熱遍相違者,是顯自智極粗淺耳。】
上面講的是理論,這裏是講行持。「趣入無上瑜伽曼陀羅時」,趣入修無上密,在真正灌頂的時候受曼陀羅(曼陀羅就是壇城,這在灌頂的時候一定有的)。你理論了解了,去修學密教的時候,非常重要的,就是要受二種律儀:一種是共的,一種是不共的。共指的是跟顯教共同的,也就是說顯教大乘要受的三聚戒,密教也全部要受。真正受菩薩戒的時候,分兩部分:一個是願心,發願我從現在開始要學佛,要救一切眾生;等到願心堅固了才受菩薩戒,這個叫行心。受菩薩戒要立誓願,這不是別人逼的,絕對是自己願意的,而且為了加強自己的願力,決定要做到,這個叫誓言。「誓」表示自己願力的堅固,絕對要做,所以如果受了菩薩戒而自己再捨掉的話,罪是非常大的。「於波羅蜜多乘中亦無餘道」是說,顯教所有要學的,實際上已全部包含在發菩提心、受菩薩戒,如其誓而學,再也沒有多餘的了。  
下面特別再舉金剛空行等,這些都是密教當中的經典,受這些戒的時候,「無餘受外密,三乘正妙法」,就是說真正學密法,並沒有其他的,就是前面的三乘,從比丘戒開始,到菩薩戒,所有的這些我們全部要受。所以真正進入密教的時候,顯密二教的戒要全部受,不過其中的確有少部分開遮的不同。什麼叫開遮呢?就是世尊所制定的戒,一旦制了以後就要遮止,不可再犯,這叫遮;只有在特別的情況之下,才可以例外,這個叫「開」。譬如根據比丘戒,比丘是不可以拿金銀錢寶的,這是要遮止的,但是有一個辦法可以允許他拿而不犯戒,就是須先作一個法,也叫「作淨」,作了淨以後,他就可以拿,就是說這個錢並不是為了我自己,而是代別人用的,在這種特別情況之下才允許,這叫「開」。此外,二乘人是「少事、少業、少希望住」,事情愈少愈好,菩薩恰恰相反,要濟度一切眾生,怎麼可以少事、少業呢?那這條戒怎麼辦呢?就是說既然學了菩薩以後,你的錢已經全部捨給別人了,此時你雖然拿錢,但你拿這個錢是要幫別人的,這是允許的。同樣的一件事,菩薩被開許,二乘人卻是被遮止的,這個叫做開遮不同。戒的制定是這樣的,但是,在特別情況之下,可以開許你不照著戒條的明文,但是它的意義本身卻不會出差錯,這是因為個人發心深廣不同,所修的法不同,所以自然持犯不同、方便不同。   
同樣的戒,在這種情況之下是可以的,這叫「開」,在另一種情況之下是不可以的,叫「遮」。有些人只是由於看見一點點開遮的不同,就以為這兩者完全不一樣,就好像冷與熱完全違背,實際上這是錯誤的見解。顯出這個人太淺薄,智慧實在太差,這就是為什麼我們要好好努力深入學習的原因。通常我們在學習的過程當中,這種現象非常普遍。就像小時候剛上學時,對老師所講的話非常執著,等到長大了,看見弟弟、妹妹或者周圍的小朋友也是如此,聽了老師幾句話,回來就跟爸爸、媽媽說:「老師講的!老師講的!」他只懂得一點點,卻以為是全部。我們在成長過程中會漸漸發現自己的錯誤。學佛法也是如此,學到一點點,自己就很執著,其實並不了解它真正的深意,由於這樣的錯誤而誤以為佛法裏邊有些地方互不相容,所以宗大師在這裏特別加以說明。但戒的開遮並不是隨便我想怎麼開就怎麼開,怎麼遮就怎麼遮,倘若這樣那就更糟糕。開遮是有它確定的根據的,要對內涵了解得非常透徹,就像阿底峽尊者那樣,那個時候才有能力決擇。因此,我們剛開始學的時候,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情,就是必須依靠善知識。
六度梵行
發表主題 回覆文章

回到「菩提道次第廣論|南山律在家備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