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A水療可放鬆身心
發表於 : 2006-01-09 , 22:12
SPA水療可放鬆身心
⊙張天鈞 義大利的烏菲茲美術館,是到翡冷翠的人,一定要記得去參觀的地方,在這個美術館,有兩張圖我最喜歡,一是「春」,另一件作品就是「維納斯的誕生」,都是畫家波提且利(1446-1510)的傑作。
在「維納斯的誕生」一圖中,畫家的靈感來自荷馬讚美詩「美麗的金髮女神」,其中敘述維納斯誕生在大海上,從美妙的泡沫中出來,漂到辛泰拉島,女神快樂的迎接她,用神衣穿上她動人的身材。但從畫面上看來,直接的感覺是維納斯似乎剛作完海浴,站在貝殼上,長髮飄逸,一旁的女子拿衣服準備給她穿上,讓我不由得聯想起死海地區很有名的SPA。
SPA療法或稱水療,也就是浸浴在水裡,來達到治療的效果。在荷馬時代,水浴只是用來潔身,而醫學之父希伯格拉底的時代,才認為它有醫療的用途。到了羅馬時代,則將之用來治療骨科疾病。以後又被廢棄,直到十六世紀,才又再度被發現,而又用來治療肌肉關節的不舒服。
在歐洲國家和以色列,用SPA來治療各式各樣的關節炎是很普遍的,特別是使用攝氏三十四度的溫水或海水。在以色列,主要的健康休閒勝地在死海的西海岸。它位於海平面下四百公尺,由於其特有的礦物質和自然特殊條件,自古以來被認為對皮膚和風溼疾病有治療效果。
在那裡,可以暴露在陽光下治療,也可以泡在海水,或浸泡在含有礦物質的溫水游泳池內,或用死海的泥漿加溫覆蓋在皮膚上。當然有時他們的SPA療法還加上塗抹一些藥膏。死海的SPA療法,在皮膚病方面,最常用於治療牛皮癬,然後是異位性皮膚炎和白瘢,其他的皮膚病則較少使用。
現有的證據顯示它對牛皮癬關節炎有治療效果,可能的作用機轉來自礦物質可以刺激細胞的分化和增生,而溫水則可以有抗發炎的效果。此外,泡在水或鹽水內可以增加皮膚對紫外光照射的敏感度。
至於在關節方面,水療或SPA療法的目的之一就是減少關節疼痛,它可以增加關節的活動度,減少肌肉僵硬,因此病人感覺較舒服。此外它也可以減輕下背痛和改善氣喘。後者的類固醇使用量會減少,而血中的皮質醇濃度也會自動提升。
不過只要想像那種泡在水裡輕鬆的感覺,如果浴室的空間夠寬敞,加上又有一點香料在水中,若再來點音樂,其實不要說是病人,連健康的人,在繁忙的工作後,一樣可以因此得到放鬆。
雖然在醫學論文裡面,對其作為醫療用途的研究,在方法上常有瑕疵,因而科學家對其結論也常有所存疑。不過無論如何,SPA對緊繃心情的放鬆有所助益,不用作實驗也知道。
(作者張天鈞為台大醫學院內科教授)
⊙張天鈞 義大利的烏菲茲美術館,是到翡冷翠的人,一定要記得去參觀的地方,在這個美術館,有兩張圖我最喜歡,一是「春」,另一件作品就是「維納斯的誕生」,都是畫家波提且利(1446-1510)的傑作。
在「維納斯的誕生」一圖中,畫家的靈感來自荷馬讚美詩「美麗的金髮女神」,其中敘述維納斯誕生在大海上,從美妙的泡沫中出來,漂到辛泰拉島,女神快樂的迎接她,用神衣穿上她動人的身材。但從畫面上看來,直接的感覺是維納斯似乎剛作完海浴,站在貝殼上,長髮飄逸,一旁的女子拿衣服準備給她穿上,讓我不由得聯想起死海地區很有名的SPA。
SPA療法或稱水療,也就是浸浴在水裡,來達到治療的效果。在荷馬時代,水浴只是用來潔身,而醫學之父希伯格拉底的時代,才認為它有醫療的用途。到了羅馬時代,則將之用來治療骨科疾病。以後又被廢棄,直到十六世紀,才又再度被發現,而又用來治療肌肉關節的不舒服。
在歐洲國家和以色列,用SPA來治療各式各樣的關節炎是很普遍的,特別是使用攝氏三十四度的溫水或海水。在以色列,主要的健康休閒勝地在死海的西海岸。它位於海平面下四百公尺,由於其特有的礦物質和自然特殊條件,自古以來被認為對皮膚和風溼疾病有治療效果。
在那裡,可以暴露在陽光下治療,也可以泡在海水,或浸泡在含有礦物質的溫水游泳池內,或用死海的泥漿加溫覆蓋在皮膚上。當然有時他們的SPA療法還加上塗抹一些藥膏。死海的SPA療法,在皮膚病方面,最常用於治療牛皮癬,然後是異位性皮膚炎和白瘢,其他的皮膚病則較少使用。
現有的證據顯示它對牛皮癬關節炎有治療效果,可能的作用機轉來自礦物質可以刺激細胞的分化和增生,而溫水則可以有抗發炎的效果。此外,泡在水或鹽水內可以增加皮膚對紫外光照射的敏感度。
至於在關節方面,水療或SPA療法的目的之一就是減少關節疼痛,它可以增加關節的活動度,減少肌肉僵硬,因此病人感覺較舒服。此外它也可以減輕下背痛和改善氣喘。後者的類固醇使用量會減少,而血中的皮質醇濃度也會自動提升。
不過只要想像那種泡在水裡輕鬆的感覺,如果浴室的空間夠寬敞,加上又有一點香料在水中,若再來點音樂,其實不要說是病人,連健康的人,在繁忙的工作後,一樣可以因此得到放鬆。
雖然在醫學論文裡面,對其作為醫療用途的研究,在方法上常有瑕疵,因而科學家對其結論也常有所存疑。不過無論如何,SPA對緊繃心情的放鬆有所助益,不用作實驗也知道。
(作者張天鈞為台大醫學院內科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