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苗接種10大迷思
發表於 : 2006-08-09 , 23:01
媽咪寶貝雜誌
疫苗接種10大迷思
目前臨床上所見,家長對小兒施打疫苗最常出現的疑慮及迷思如下:
\n
迷思1 有一點感冒症狀,就不能施打疫苗
正解
小兒若只是輕微的感冒、流鼻水、咳嗽,其實是可以施打疫苗的,只要沒有出現厲害的急性症狀,都可施打疫苗,不需要延後時程。但是若是寶寶發高燒(超過38.5度的肛溫時),就必須要先檢查發燒原因,待引起發燒的原因解決之後再施打疫苗,以避免導致判斷上的疑慮。
迷思2 同時施打好幾種疫苗,效果會互相干擾
正解
從免疫學的角度來看,同時給予2或3種的疫苗是合理且可行的,彼此互相干擾的機會不大。現行疫苗施打的三合一、四合一、五合一或六合一都是同時施打幾種疫苗的例子,且行之有年,安全性及效果都沒問題。目前只有2種疫苗不要同時施打,包括日本腦炎與白喉、百日咳、破傷風疫苗及卡介苗與白喉、百日咳、破傷風疫苗,須間隔4個星期施打,因同時施打會增加引起併發症的機會。
迷思3 小朋友出過水痘、麻疹,會長得更好,所以不要施打疫苗
正解
感染水痘或痲疹的感染期間,可能會引發水痘性肺炎、小腦炎及傷口的感染後遺症、麻疹性肺炎、或因麻疹所引起的腦病變等,因為少打一針而提高罹病風險,其所導致的後果是任何人都不願意承擔。水痘疫苗的預防率高達85%,雖然無法預防一些野生病毒株,但可大幅降低罹病後的症狀。水痘與帶狀疹屬於同一種病毒在身上所產生的不同表徵,若早年罹患水痘,病毒會殘留在背神經節上,日後會在不同年齡表現出帶狀疹的病症。注射水痘疫苗可以減緩這個機會,臨床價值高。
迷思4 施打新型疫苗的小朋友是小白鼠
正解
疫苗會上市或淘汰須經過很多階段的臨床試驗,新疫苗會推出是因為在安全性與有效性已通過實驗研究與評估階段。其實以現在生物科技而言,抗原抗體的專一針對性及效果都較過去為佳,且像新的五合一、六合一的設計,都是為了減少打針次數及重複往返醫院的次數,以提高便利性。在沒有財務疑慮的前提上,建議家長最好讓寶寶施打較新型的疫苗為佳。
迷思5 早產兒不適合施打常規疫苗
正解
早產兒佔施打疫苗族群的10%。早產兒施打疫苗與正常足月生產寶寶的權利完全相同。不過,早產兒施打疫苗是按真實月齡,但必須體重超過2500公克以上,即可照正常時程表施打疫苗,不需以矯正年齡(以預產期計算)施打。體重未超過2500公克以上的早產兒,必須得體重到達標準後才能施打。
迷思6 有服用類固醇藥物的幼兒不適合施打常規疫苗
正解
目前有過敏性鼻炎或支氣管氣喘的幼兒,須服用類固醇或施以吸入性類固醇,因為治療過敏性症狀的給予劑量,通常比較低,不會影響腎上腺功能或免疫機制,所以仍可照常規施打疫苗。只要劑量在正常範圍內,屬門診時醫師所開立的藥物,都可照常規施打疫苗。若家屬有疑慮,可以先跟醫師確認給予的藥物劑量。
迷思7 注射小兒麻痺沙克疫苗比口服沙賓的好
正解
傳統疫苗有部分是吞服性的口服沙賓疫苗,因小兒麻痺病毒是經口傳染,吞服可增加腸道抵抗力,且部分病毒由糞便排出,讓其他可能接觸糞便病毒的人可提升自身抵抗力,能提升族群免疫效果。因吞服的病毒是活的,有相當低的比例(約三百萬分之一)可能會產生小兒麻痺症,且吞服前後半小時不能進食,較不方便,所以有些歐美國家實行施打小兒麻痺沙克疫苗的比率較高。不過,因為注射的疫苗是死的病毒,所以只有保護自己,較無保護族群效果。
迷思8 部分歐美國家都不用施打卡介苗,所以我們也不要施打
正解
台灣仍是結核病盛行區,且這幾年還有上揚趨勢,施打卡介苗可減緩結核病的蔓延。台灣跟歐美不同,屬人口密集地區,且這幾年,肺結核在台灣的罹病率有上揚趨勢,此外,愛滋病(AIDS)也是讓結核病死灰復燃的因素之一,所以在台灣,嬰幼兒施打卡介苗有其必要性,在區域流行病學上也有其價值。
迷思9 患有熱性痙攣的小朋友,不能施打疫苗
正解
百日咳疫苗有可能會增加熱性痙攣症狀,但如果幼兒的病況穩定,且經神經專科醫師評估後,在沒有疑慮的情況下,可回歸常規施打疫苗,不會有影響。但有中樞神經病變的幼兒會在施打疫苗後,增加神經症狀的危險,需要經特殊評估。若屬良性或熱性痙攣的幼兒,可儘早回到正規的施打流程,尤其百日咳的時程,不宜延後太久。
迷思10 施打疫苗會增加小兒猝死的機率
正解
嬰幼兒發生猝死通常在1歲或1歲半之前,這個時期也是疫苗施打最頻繁的時期,是不是疫苗引起猝死,沒有研究跟臨床的證據顯示其中的相關性。若是在施打疫苗後3天之內產生猝死的情況,衛生署及兒科醫學會也有成立安全機制,可將個案提報至疫苗災害救濟審議委員會審查。
疫苗接種10大迷思
目前臨床上所見,家長對小兒施打疫苗最常出現的疑慮及迷思如下:
\n
迷思1 有一點感冒症狀,就不能施打疫苗
正解
小兒若只是輕微的感冒、流鼻水、咳嗽,其實是可以施打疫苗的,只要沒有出現厲害的急性症狀,都可施打疫苗,不需要延後時程。但是若是寶寶發高燒(超過38.5度的肛溫時),就必須要先檢查發燒原因,待引起發燒的原因解決之後再施打疫苗,以避免導致判斷上的疑慮。
迷思2 同時施打好幾種疫苗,效果會互相干擾
正解
從免疫學的角度來看,同時給予2或3種的疫苗是合理且可行的,彼此互相干擾的機會不大。現行疫苗施打的三合一、四合一、五合一或六合一都是同時施打幾種疫苗的例子,且行之有年,安全性及效果都沒問題。目前只有2種疫苗不要同時施打,包括日本腦炎與白喉、百日咳、破傷風疫苗及卡介苗與白喉、百日咳、破傷風疫苗,須間隔4個星期施打,因同時施打會增加引起併發症的機會。
迷思3 小朋友出過水痘、麻疹,會長得更好,所以不要施打疫苗
正解
感染水痘或痲疹的感染期間,可能會引發水痘性肺炎、小腦炎及傷口的感染後遺症、麻疹性肺炎、或因麻疹所引起的腦病變等,因為少打一針而提高罹病風險,其所導致的後果是任何人都不願意承擔。水痘疫苗的預防率高達85%,雖然無法預防一些野生病毒株,但可大幅降低罹病後的症狀。水痘與帶狀疹屬於同一種病毒在身上所產生的不同表徵,若早年罹患水痘,病毒會殘留在背神經節上,日後會在不同年齡表現出帶狀疹的病症。注射水痘疫苗可以減緩這個機會,臨床價值高。
迷思4 施打新型疫苗的小朋友是小白鼠
正解
疫苗會上市或淘汰須經過很多階段的臨床試驗,新疫苗會推出是因為在安全性與有效性已通過實驗研究與評估階段。其實以現在生物科技而言,抗原抗體的專一針對性及效果都較過去為佳,且像新的五合一、六合一的設計,都是為了減少打針次數及重複往返醫院的次數,以提高便利性。在沒有財務疑慮的前提上,建議家長最好讓寶寶施打較新型的疫苗為佳。
迷思5 早產兒不適合施打常規疫苗
正解
早產兒佔施打疫苗族群的10%。早產兒施打疫苗與正常足月生產寶寶的權利完全相同。不過,早產兒施打疫苗是按真實月齡,但必須體重超過2500公克以上,即可照正常時程表施打疫苗,不需以矯正年齡(以預產期計算)施打。體重未超過2500公克以上的早產兒,必須得體重到達標準後才能施打。
迷思6 有服用類固醇藥物的幼兒不適合施打常規疫苗
正解
目前有過敏性鼻炎或支氣管氣喘的幼兒,須服用類固醇或施以吸入性類固醇,因為治療過敏性症狀的給予劑量,通常比較低,不會影響腎上腺功能或免疫機制,所以仍可照常規施打疫苗。只要劑量在正常範圍內,屬門診時醫師所開立的藥物,都可照常規施打疫苗。若家屬有疑慮,可以先跟醫師確認給予的藥物劑量。
迷思7 注射小兒麻痺沙克疫苗比口服沙賓的好
正解
傳統疫苗有部分是吞服性的口服沙賓疫苗,因小兒麻痺病毒是經口傳染,吞服可增加腸道抵抗力,且部分病毒由糞便排出,讓其他可能接觸糞便病毒的人可提升自身抵抗力,能提升族群免疫效果。因吞服的病毒是活的,有相當低的比例(約三百萬分之一)可能會產生小兒麻痺症,且吞服前後半小時不能進食,較不方便,所以有些歐美國家實行施打小兒麻痺沙克疫苗的比率較高。不過,因為注射的疫苗是死的病毒,所以只有保護自己,較無保護族群效果。
迷思8 部分歐美國家都不用施打卡介苗,所以我們也不要施打
正解
台灣仍是結核病盛行區,且這幾年還有上揚趨勢,施打卡介苗可減緩結核病的蔓延。台灣跟歐美不同,屬人口密集地區,且這幾年,肺結核在台灣的罹病率有上揚趨勢,此外,愛滋病(AIDS)也是讓結核病死灰復燃的因素之一,所以在台灣,嬰幼兒施打卡介苗有其必要性,在區域流行病學上也有其價值。
迷思9 患有熱性痙攣的小朋友,不能施打疫苗
正解
百日咳疫苗有可能會增加熱性痙攣症狀,但如果幼兒的病況穩定,且經神經專科醫師評估後,在沒有疑慮的情況下,可回歸常規施打疫苗,不會有影響。但有中樞神經病變的幼兒會在施打疫苗後,增加神經症狀的危險,需要經特殊評估。若屬良性或熱性痙攣的幼兒,可儘早回到正規的施打流程,尤其百日咳的時程,不宜延後太久。
迷思10 施打疫苗會增加小兒猝死的機率
正解
嬰幼兒發生猝死通常在1歲或1歲半之前,這個時期也是疫苗施打最頻繁的時期,是不是疫苗引起猝死,沒有研究跟臨床的證據顯示其中的相關性。若是在施打疫苗後3天之內產生猝死的情況,衛生署及兒科醫學會也有成立安全機制,可將個案提報至疫苗災害救濟審議委員會審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