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科疳積
發表於 : 2006-09-15 , 10:35
兒科疳積
【概述】
疳積是疳症和積滯的總稱。疳症是指由餵養不當,脾胃受傷,影響生長發育的病症,相當於營養障礙的慢性疾病。積滯是由乳食內積,脾胃受損而引起的腸胃疾病,臨床以腹瀉或便祕、嘔吐、腹脹為主要症狀。古人有“無積不成疳”、“積為疳之母”的說法。
對于疳証的“疳”的兩種解釋:其一為“疳”就是“甘”,這是因為本病起先多是由于過食甘而致。這是從某個側面,對本病的起始原因加以概括。其二是“疳”有“乾”的含義,這是因為本病會出現消瘦、乾癟、氣血津液不足等臨床表現。
【病因】
1.乳食不節,傷及脾胃:乳食不節,過食肥甘生冷,傷及脾胃,脾胃失司,受納運化失職,昇降不調,及成積滯。積滯日久,脾胃更傷,轉化為疳。
2.脾胃虛寒薄弱:脾胃虛寒薄弱,則乳食難於腐熟,而使乳食停積,壅聚中州,阻礙氣機,時日漸久,致使營養失調,患兒贏瘦,氣液虛衰,發育障礙。
乳食不節與脾胃虛弱互為因果,積滯可傷及脾胃,脾胃虛弱又能產生積滯,臨床上多互相兼雜為病。
3.某些慢性疾病和感染蟲症也常為本病的原因。
【症狀】
1.積滯傷脾:形體消瘦,體重不增,腹部脹滿,納食不香,精神不振,夜眠不安,大便不調,常有惡臭,舌苔厚膩。
2.氣血兩虧:面色萎黃或蒼白,毛髮枯黃稀疏,骨瘦如柴,精神萎靡或煩躁,睡臥不寧,啼聲低小,四肢不溫,發育障礙,腹部凹陷,大便溏洩,舌淡苔薄,指紋色淡。
【診斷】
1.疳症
(1)飲食異常,大便乾稀不調,或脘腹膨脹等明顯脾胃功能失調者。
(2)形體消瘦,體重低於正常平平均值的15~40%,面色不華,毛髮稀疏枯黃,嚴重者乾枯贏瘦。
(3)兼有精神不振,或好發脾氣,煩躁易怒,或喜揉眉擦眼,或吮指磨牙等症。
(4)有餵養不當或病後飲食失調及長期消瘦史。
(5)因蛔蟲引起者,謂之“蛔疳”,大便鏡檢可查見蛔蟲卵。
(6)貧血者,血紅蛋白及紅細胞減少。
(7)出現肢體浮腫,屬於營養性水腫者,血清總蛋白量大多在45g/L以下,血清白蛋白約在20g/L以下。
2.積滯
(1)以不思飲食,食而不化,腹部脹滿,大便溏洩或便祕為特徵。
(2)可伴有煩躁不安,夜間哭鬧或嘔吐等症。
(3)有傷乳食史。
(4)大便化驗檢查可見不消化食物殘渣及脂肪滴。
【証候分類】
1.疳症
(1)疳氣:形體略見消瘦,而色稍萎黃,食慾不振,或食多便多,大便乾稀不調,精神不振,好發脾氣。舌苔膩,脈細滑。多見於本病之初期。
(2)疳積:形體消瘦明顯,脘腹脹大,甚則青筋暴露,面色萎黃,毛髮稀疏易落,煩躁。或見揉眉挖鼻,吮指磨牙,食慾減退。或善食易飢、大便下蟲。或嗜食生米、泥土等異物。舌質偏淡,苔淡黃而膩,脈濡細而滑。多見於本病之中期。
(3)乾疳:極度消瘦,皮包骨頭,呈老人貌,皮膚乾枯有皺紋,精神萎靡,啼哭無力,無淚。或可見肢體浮腫。或見紫癜、鼻衄、齒衄等。舌淡或光紅少津,脈弱。多見於本病之晚期。
2.積滯
(1)乳食內積:面黃少華,煩躁多啼,夜臥不安,食慾不振,腹部脹滿,大便溏洩酸臭或便祕,小便短黃或如米泔,伴有低熱。舌紅,苔膩,脈滑數,指紋紫滯。
(2)脾虛夾積:面色萎黃,形體較瘦,困倦無力,夜寐不安,不思乳食,腹滿喜伏臥,大便稀糊。唇舌淡紅,苔白膩,脈細而滑,指紋淡滯。
【治療】
1.積滯傷脾
(1)治則:消積導滯,調理脾胃。
(2)處方:揉板門,推四橫紋,運內八卦,補脾經,分推腹陰陽,揉中脘,揉天樞,按揉足三?堙C
(3)方義:揉板門、揉中脘、分推腹陰陽、揉天樞消食導滯,疏調腸胃積滯;推四橫紋、運內八卦加強以上作用,並能理氣調中;補脾經、按揉足三?堨H健脾開胃,消食和中。
2.氣血兩虧
(1)治則:溫中健脾,補益氣血。
(2)處方:補脾經,運內八卦,掐揉四橫紋,揉外勞宮,推三關,揉中脘,按揉足三?堙A捏脊。
(3)方義:補脾經、推三關、揉中脘、捏脊溫中健脾,補益氣血,增進飲食;運內八卦、揉外勞溫陽助運,理氣和血,並加強前四法的作用;掐揉四橫紋主治疳積,配按揉足三?婼晥M氣血,消導積滯。
此外:五心煩熱,盜汗,舌紅光剝,陰液不足者,宜推三關、揉外勞,加清肝經,補腎經,運內勞宮;煩燥不安,目赤多淚加清肝經;若有咳嗽痰喘,加推肺經,推揉羶中、肺俞;便溏者加補大腸;便祕者加清大腸,推下七節骨。
另外可單用捏脊配合針刺四橫紋治療。也有用板門割治的效果也十分明顯。
【注意事項】
1.注意調養:在餵養方面,應注意遵循先稀後乾,先素後葷,先少後多,先軟後硬的原則。
2.注意營養搭配。
3.必要時應中西醫結合治療,特別是對原發病、消耗性疾病的治療。
【概述】
疳積是疳症和積滯的總稱。疳症是指由餵養不當,脾胃受傷,影響生長發育的病症,相當於營養障礙的慢性疾病。積滯是由乳食內積,脾胃受損而引起的腸胃疾病,臨床以腹瀉或便祕、嘔吐、腹脹為主要症狀。古人有“無積不成疳”、“積為疳之母”的說法。
對于疳証的“疳”的兩種解釋:其一為“疳”就是“甘”,這是因為本病起先多是由于過食甘而致。這是從某個側面,對本病的起始原因加以概括。其二是“疳”有“乾”的含義,這是因為本病會出現消瘦、乾癟、氣血津液不足等臨床表現。
【病因】
1.乳食不節,傷及脾胃:乳食不節,過食肥甘生冷,傷及脾胃,脾胃失司,受納運化失職,昇降不調,及成積滯。積滯日久,脾胃更傷,轉化為疳。
2.脾胃虛寒薄弱:脾胃虛寒薄弱,則乳食難於腐熟,而使乳食停積,壅聚中州,阻礙氣機,時日漸久,致使營養失調,患兒贏瘦,氣液虛衰,發育障礙。
乳食不節與脾胃虛弱互為因果,積滯可傷及脾胃,脾胃虛弱又能產生積滯,臨床上多互相兼雜為病。
3.某些慢性疾病和感染蟲症也常為本病的原因。
【症狀】
1.積滯傷脾:形體消瘦,體重不增,腹部脹滿,納食不香,精神不振,夜眠不安,大便不調,常有惡臭,舌苔厚膩。
2.氣血兩虧:面色萎黃或蒼白,毛髮枯黃稀疏,骨瘦如柴,精神萎靡或煩躁,睡臥不寧,啼聲低小,四肢不溫,發育障礙,腹部凹陷,大便溏洩,舌淡苔薄,指紋色淡。
【診斷】
1.疳症
(1)飲食異常,大便乾稀不調,或脘腹膨脹等明顯脾胃功能失調者。
(2)形體消瘦,體重低於正常平平均值的15~40%,面色不華,毛髮稀疏枯黃,嚴重者乾枯贏瘦。
(3)兼有精神不振,或好發脾氣,煩躁易怒,或喜揉眉擦眼,或吮指磨牙等症。
(4)有餵養不當或病後飲食失調及長期消瘦史。
(5)因蛔蟲引起者,謂之“蛔疳”,大便鏡檢可查見蛔蟲卵。
(6)貧血者,血紅蛋白及紅細胞減少。
(7)出現肢體浮腫,屬於營養性水腫者,血清總蛋白量大多在45g/L以下,血清白蛋白約在20g/L以下。
2.積滯
(1)以不思飲食,食而不化,腹部脹滿,大便溏洩或便祕為特徵。
(2)可伴有煩躁不安,夜間哭鬧或嘔吐等症。
(3)有傷乳食史。
(4)大便化驗檢查可見不消化食物殘渣及脂肪滴。
【証候分類】
1.疳症
(1)疳氣:形體略見消瘦,而色稍萎黃,食慾不振,或食多便多,大便乾稀不調,精神不振,好發脾氣。舌苔膩,脈細滑。多見於本病之初期。
(2)疳積:形體消瘦明顯,脘腹脹大,甚則青筋暴露,面色萎黃,毛髮稀疏易落,煩躁。或見揉眉挖鼻,吮指磨牙,食慾減退。或善食易飢、大便下蟲。或嗜食生米、泥土等異物。舌質偏淡,苔淡黃而膩,脈濡細而滑。多見於本病之中期。
(3)乾疳:極度消瘦,皮包骨頭,呈老人貌,皮膚乾枯有皺紋,精神萎靡,啼哭無力,無淚。或可見肢體浮腫。或見紫癜、鼻衄、齒衄等。舌淡或光紅少津,脈弱。多見於本病之晚期。
2.積滯
(1)乳食內積:面黃少華,煩躁多啼,夜臥不安,食慾不振,腹部脹滿,大便溏洩酸臭或便祕,小便短黃或如米泔,伴有低熱。舌紅,苔膩,脈滑數,指紋紫滯。
(2)脾虛夾積:面色萎黃,形體較瘦,困倦無力,夜寐不安,不思乳食,腹滿喜伏臥,大便稀糊。唇舌淡紅,苔白膩,脈細而滑,指紋淡滯。
【治療】
1.積滯傷脾
(1)治則:消積導滯,調理脾胃。
(2)處方:揉板門,推四橫紋,運內八卦,補脾經,分推腹陰陽,揉中脘,揉天樞,按揉足三?堙C
(3)方義:揉板門、揉中脘、分推腹陰陽、揉天樞消食導滯,疏調腸胃積滯;推四橫紋、運內八卦加強以上作用,並能理氣調中;補脾經、按揉足三?堨H健脾開胃,消食和中。
2.氣血兩虧
(1)治則:溫中健脾,補益氣血。
(2)處方:補脾經,運內八卦,掐揉四橫紋,揉外勞宮,推三關,揉中脘,按揉足三?堙A捏脊。
(3)方義:補脾經、推三關、揉中脘、捏脊溫中健脾,補益氣血,增進飲食;運內八卦、揉外勞溫陽助運,理氣和血,並加強前四法的作用;掐揉四橫紋主治疳積,配按揉足三?婼晥M氣血,消導積滯。
此外:五心煩熱,盜汗,舌紅光剝,陰液不足者,宜推三關、揉外勞,加清肝經,補腎經,運內勞宮;煩燥不安,目赤多淚加清肝經;若有咳嗽痰喘,加推肺經,推揉羶中、肺俞;便溏者加補大腸;便祕者加清大腸,推下七節骨。
另外可單用捏脊配合針刺四橫紋治療。也有用板門割治的效果也十分明顯。
【注意事項】
1.注意調養:在餵養方面,應注意遵循先稀後乾,先素後葷,先少後多,先軟後硬的原則。
2.注意營養搭配。
3.必要時應中西醫結合治療,特別是對原發病、消耗性疾病的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