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頁 (共 1 頁)

療效研究

發表於 : 2006-10-23 , 9:38
懸壺子
療效研究 >

作者 : 黃怡超 日期 : 2001-12-14 21:42:00

療效研究

1.中草藥治異位性皮膚炎之臨床試驗(1)
刊登於1992年Lancet,由英國倫敦大學Sheehan等醫師所報導,以40位患有異位性皮膚炎(Atopic dermatitis)成人,經10種草藥(防風、白頭翁、木通、地黃、赤芍、淡竹葉、白癬皮、蒺蘺、甘草、荊芥)8週治療,可明顯改善病人皮膚症狀。值得注意的是本研究是以雙盲、交叉給藥、及含有空白藥(另10種草藥)對照組之臨床試驗,且沒有明顯藥物副作用。類似療效,亦在兒童異位性皮膚炎患者觀察到(2)。

2.中草藥治療小兒支氣管氣喘之療效研究(3)
本研究是已故長庚兒童醫院院長謝貴雄所主持的整合型研究,動員國內五所醫學中心中西醫師合力進行。以303位氣喘兒童,依腎虛、脾虛、腎脾虛三種不同”證”,分別給予六味地黃丸、參苓白朮散、加味四君子湯;另有空白藥對照組,給藥以雙盲方式進行6個月,結果顯示各中藥組及空白藥組之臨床指標(包括症狀分數、用藥分數、早晨及晚間呼氣最高流量值)皆有明顯改善,但兩組間除早晨呼氣最高流量值外,並無明顯差異。本研究所示”空白藥”療效顯著,值得注意。另外各分組是否因樣本數太少(32至72人)而致中藥組與空白藥組無差異之結果,值得討論。

3.小柴胡湯預防肝癌之臨床試驗(4)
本研究由日本大阪市立大學醫學院Oka等人從事,以260肝硬化病人隨機分為小柴胡湯給藥組與對照組各130人,而後連續追蹤5年。結果顯示,小柴胡湯給藥有降低肝癌發生率並提高存活率之趨勢,但兩組未達顯著的差異。本研究所用小柴胡湯每日口服量為7.5克。其缺點亦包括樣本數太少以致未有明確結論。

4.四逆湯治療心衰竭之療效研究(5)
四逆湯是附子、生薑、甘草依1:2:3比例配成。本研究是台中中國醫藥學院謝明村教授等人所從事;以雙盲方式口服給予心衰竭病人250,500及1000毫克,可增加心收縮力及心率並減低週邊血管阻力,且有濃度—反應現象。以雙盲方式給予77位心衰竭病人四逆湯(口服250毫克,每日四次)或空白藥一個月,結果顯示四逆湯可增加心收縮力及心率,並擴張週邊血管,且無明顯副作用。本研究只觀察一個月療效,其長期服用是否能增高心衰竭病患存活率則待研究。

5.青蒿素治療瘧疾(6)
青蒿素(artemisinin)是由中藥青蒿Artemisiaannua抽提純化的。青蒿治瘧早在西元1596年(明朝)李時珍所著”本草綱目”已有記載。青蒿素於1971年由中國大陸純化,而於1979年由中國大陸首度報導其治瘧疾之療效。青蒿素之衍生物artemether與artesunate在藥效更佳但價格更昂貴。目前已有一百萬瘧疾患者接受青蒿素或其衍生物之治療,根據Hien與White醫師所作之綜合分析,青蒿素及其衍生物可縮減病患廓除病源蟲及發燒時間。但其是否可降低死亡率則未被證實;另外青蒿素對兒童患者之療效尚待研究。青蒿素及其衍生物少有副作用;對chloroguine有抗藥性之患者亦有效。

6.銀杏治療老年癡呆症之臨床試驗(7)
銀杏對腦功能不全,特別是老年痴呆之療效臨床試驗,最著名的當為1997年刊登於美國著名醫學期刊”JAMA”,由紐約市Pierre Le Bars醫師等人(JAMA 1997;278:1327--1332)所從事並完成之研究。其研究有幾項優點,構成草藥臨床研究之範例,茲闡述如下:(1)此研究為”隨機,雙盲,含安慰劑對照組”之臨床試驗(a randomized , double—blind , placebo—controlled trial)。(2)治療及評估時間為一年,乃鑒於老年癡呆症病情之慢性,進行性特點;病人為單純性,無其他重大疾病之”老人性痴呆Alzheimer disease或多發性腦血管梗塞所致老年痴呆multi-infarct dementia”。(3)病人樣本數起始為309人,完成52週評估為202人,分成安慰劑或EGb 761(每日120毫克)兩組。(4)評估療效指標採用國際通用之(A)老年痴呆評估量表Alzheimer Disease Assessment Scale---Cognitive Subscale(簡稱ADAS--Cog),(B)Geriatric Evaluation by Relative’ Rating Instrument(簡稱GERRI),(C)Clinic Global Impression of Change(簡稱CGIC)。結果顯示EGb 761治療可明顯減緩病人認知功能惡化,亦即ADAS--Cog(認知功能)與GERRI(日常生活及社交能力)兩項指標,但對精神病理之CGIC指標則無明顯療效。(5)安慰劑組或EGb 761組在52週中,其藥物所致不良作用皆不顯著,兩組相當,表示EGb 761之安全性佳。

7.中藥治療腸道過激症候群的臨床試驗(8)
此篇研究論文是由澳洲雪梨市Western Sydney Macarthur大學,衛生學院輔佐醫學研究科的Alan Bensoussan及5位雪梨市醫療人員合力撰寫,刊登於1998年11月11日美國頂尖醫學雜誌JAMA之一期”另類與輔佐醫學研究”專刊中。此為繼1992年”中藥治療成人異位皮膚炎”、1995年”小柴胡湯預防肝癌之臨床試驗”、1997年”以中藥治療小而氣喘之臨床試驗”及”銀杏抽取物治療老年癡呆症”等,近年來有關中草藥臨床試驗之重要佳作、範例。其共同特徵為遵循西方醫學療效評估之”臨床試驗”準則,包括”以隨機分配、雙盲、及使用安慰劑對照組”,進行研究,以避免偏差(bias or prejudice),提高科學信服力。
有趣的是本篇除遵照西方臨床試驗準則外,亦嘗試比較”辨證論治”及”標準化”中藥治療的優劣。結合西方臨床試驗集中醫”辨證論治”之原理,雖似言之有理,但在”辨證”分型後,當然所需樣本數相對地提高,才有可能對不同的證型與安慰劑之間的差別達到統計上的意義,避免第二型差誤(type II error)。在謝貴雄教授等所發表的”以中藥治療小兒氣喘之臨床試驗”,及因分成腎虛證、脾虛證及腎脾虛證三次群後,每群內治療組與安慰劑組因樣本數不大,而致其終點指標差異經統計分析後P>0.05,有可能為第二型差誤。
此研究所列20種中要多為中醫脾、胃用藥,例如”痛瀉要方”(防風、白朮、白芍、陳皮)四味藥即皆在其中。痛瀉要方原名”白朮芍藥散”,在中國大陸即有用於”腸道過激症候群”的臨床報導。除此方外,作者似乎有自行加減配伍,非固守典籍成方。例如此20種中藥含有”藿香正氣散”中的”藿香、茯苓、厚朴、陳皮、炙甘草、炮薑、白朮”等8味藥,卻少了後者所含之”半夏麯、桔梗、白芷、大腹皮、紫蘇、”等5味藥。藿香正氣散已有文獻報導有”腸胃解痙作用”。另外,”健脾丸”中”白朮、木香、黃連、甘草、茯苓、陳皮”6味藥亦出現在此20味藥中,但健脾丸另有”砂仁、麥芽、肉荳蔻、山楂、山藥、神麯、人參”等諸味藥。健脾在中醫治療上用於健脾消食、理氣和中、滲濕止瀉、大便溏瀉等。
另值得注意的是:此篇的”個別中藥治療”是由中醫藥師做辨證論治,但絲毫未描述此組病人有幾種證型?其證型判準依據為何?其對症下藥的個別方味為何?可算是其瑕疵之一。
腸道過激症候群唯一常見的功能性腸道疾病,目前尚無可靠的藥物治療法。此研究即在試驗中藥對腸道過激症候群是否有效益。病人由澳洲雪梨市2家教學醫院及5間腸胃科開業診所徵求而得,共有116位符合公認的”腸道過激症候群”診斷標準—羅馬診斷要項(the Rome criteria),以”隨機分配、雙盲、及安慰劑對照組”方式進行臨床試驗。病人分為三組:個別中藥治療(即辨正論治)組38位、標準化中藥治療組43位與安慰劑組35位,在3家中醫藥診所接受治療。病人每天3次,每次口服5顆膠囊,連續16週。其間由一位中醫藥師及一位胃腸科醫師評估情況,病人、中、西醫師皆不知受試者的組別。
結果評量包括下列5項:腸道症狀量表及整體情狀改善情形,由病人及胃腸科醫師分別評估;另外,因腸道過激症候群而干擾日常生活的程度,由病人自行評估。結果顯示:中藥治療兩組病人相較於安慰劑組,其腸道症狀量表有明顯的改善,不管是由病人自行評估(P=0.03)或由胃腸科醫師(P=0.001)評估皆然。整體情狀由病人評估亦明顯改善(P=0.007)由胃腸科醫師評估(P=0.002)亦復如此。病人自覺中藥治療明顯地降低(P=0.03)腸道過激症候群對日常生活干擾程度。個別中藥治療組療效並未比標準化中藥組佳。然而,治療結束14週後的追蹤評估,只有個別化中藥治療組尚維持症狀改善的情況。作者結論:中藥治療似乎對某些腸道過激症候群病人有改善症狀之療效。

8.草藥所含雌性激素的研究(9)
本文是美國紐澤西州立大學醫學院12位研究人員所共同參與研究,發表在世界上最重要的臨床醫學期刊—新英格蘭醫學雜誌,在同一期(1998年9月17日)中,尚有一篇社論及一篇服用印度草藥致鉛中毒的病例報告,與一篇服用含有毛地黃類藥草的健康食品(dietary supplement)而致心臟不良效應的病例報告,可見美國醫學界漸重視”另類療法”有關的研究與知識—特別是攝護腺癌是美國重要的癌症之一,且美國國家衛生院(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接受國會建議,於1999年會計年度將攝護腺癌研究列入優先次序內。
PC-SPES是由菊花(chrysanthemum)、菘藍(isatis)、甘草(licorice)、靈芝(Ganoderma lucidum)、三七(Panax pseudo-ginseng)、茜草(Rabdosia rubescens)、扇形棕櫚(saw palmetto)以及黃岑(scutellaria)等8種草藥組成,已由范、黃兩位先生於1995年5月申請美國專利第5,417,979號。本文作者觀察到一位攝護腺癌經手術治療後復發病人,服用PC-SPES(PC即英文prostate cancer縮寫,而spes在拉丁文意為”希望”)一個月後,其”攝護腺特殊抗原”(一種攝護腺癌在血清中之tumor marker)明顯下降,且有乳房痛及性慾消失之症狀,作者乃進一步探究PC-SPES效應機轉。
PC-SPES是由8種草藥組成的複方,在美國市面上可購得,有些攝護腺癌病人以此做為”非雌性激素”的治療方式。文獻顯示有些草藥含有雌性激素的活性,作者乃以PC-SPES探究其可能的雌性激素活性。PC-SPES之乙醇提取物,在酵母菌株實驗中,其1比200稀釋液所顯現的雌性激素活性,相當於十億分之一莫耳(10-9M)二氫基女性素(estradiol)的活性。在卵巢切除小鼠給予PC-SPES可以使小鼠子宮重量顯著增加。在6位攝護腺癌病人,給予PC-SPES可以降低血清中睪固酮(testosterone)濃度。在8位攝護腺癌病人給予PC-SPES,其血清中”攝護腺特殊抗原(prostate-specific antigen)”降低,同時有乳房壓痛、性慾減退等女性化徵像,其中一位病人合併有靜脈栓塞。以高效液相層析儀、氣相層析儀及質譜儀分析,PC-SPES所含雌性激素活性之化合物,不同於常見的雌性素藥物或荷爾蒙如”二乙合成青春素”(diethylstilbestrol)、”雌素酮”(estrone)、或”二氫基女性素”。
作者結論:PC-SPES為一含有雌性激素活性的草藥複方,其使用會影響常規的治療,也可能致臨床上重要的副作用。

來源http://nricm2.nricm.edu.tw/pages/show.p ... _dsnbr=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