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米樂
發表於 : 2006-11-03 , 22:39
有米樂
亞洲瑞思生物科技公司總經理洪建龍先生,日前在台北接受講義採訪,談及他如何以小小的發芽米,創造出環境、農民、消費者及業者四贏的新局
●黃瀚瑩採訪
秋風吹拂下,金黃稻田起伏有如波浪。這本該是祥和的農村風景,但三十多歲的洪建龍卻感到一陣不安。這片田地太過安靜,幾乎了無生氣。二○○一年,他毅然決然辭去人人稱羨的公職工作,跑去「種田」──他成立了生物科技公司研究發芽玄米技術,並決心一手打造出最環保的生態田地。
洪建龍出生於台中大甲,左右鄰居、家家戶戶都有田。小時候如果貪玩,父母就叫他下田幫忙,沒一會兒工夫,他就因受不了太陽曬、蚊蟲咬而寧可乖乖地捧起書本。
早在學生時期,他就對學院派的教學方式產生質疑。考取屏東農專後,有一次他協助果農對付難纏的果蠅,在果園內安置誘殺設備。「理論上」而言,果蠅應該會被誘餌吸引,但「實際上」誘餌卻吸引了比平常數量更多的果蠅,牠們在自投羅網前,早已先叮遍園裏的水果,農民損失慘重,他們這些愈幫愈忙的學生被罵到臭頭。爾後他進入台灣大學攻讀植物病理學博士,坐在研究室裏解析當紅基因序列的他,卻感到深深的迷惘:課本上教導的科技,與他認知的農村現實差異實在太大。
五年多前的一個契機,喚醒了他多年來深藏心中,對農民與土地的戀戀不捨。當時統一企業打算由日本引進發芽米技術,任職於行政院科技顧問組的他負責評估可能性,最後統一企業因為上千萬授權金與機具設備要價過高而放棄,但他卻決定做大企業不敢做的事,找了幾個朋友成立生技公司,投入研發工作。
商機之餘,其實他更在乎如何拓展農民新生機。政府加入WTO後,大量引進國外農產品,首當其衝的台灣農業潰不成軍。農家子弟出身的他,由於兒時就體驗過下田的勞苦,感觸也特別深刻。他認為農民樂天知命的結果,不該是向現實低頭,而應創造出台灣農業更高的附加價值。他想起了日本出口的高級哈密瓜,一顆動輒千元的水果,卻能躍上國際舞台,獨占高價農產市場鰲頭,日本能,我們為什麼不能?在無法克服台灣勞力昂貴的前提下,他認為台灣米想走出生路唯有朝向精緻、高級路線發展,而健康導向的發芽米正是最好的選擇。
萬丈高樓平地起,洪建龍與幾名友人從無到有,靠著毅力摸索。白天他在行政院上班,下班後從台北飆到苗栗銅鑼的工廠,直到半夜兩、三點再趕回台北。這樣的生活持續了將近一年,終於成功研發出台灣獨一無二的設備,甚至取得多國專利。洪建龍最後不顧家人反對,揮別公職,全心投入發芽米世界。
起初,他找產自東部的米做原料,然而新的問題又出現了。他發覺現代的田和兒時記憶中的不一樣了。小時候可以在田裏摸河蜆、田螺,石頭田埂上的毛蟹可以抓滿整水缸,晚上田間蛙鳴不絕,流螢在夜色中閃爍……而現在的田卻是寂靜無聲的。問題的癥結在於農藥。外商公司銷售大量農藥到台灣,平均算來,台灣整年度使用的農藥量,每個人居然分配到五公斤之多。洪建龍想,就算特別叮嚀提供原料的農民不要使用化學藥劑,也難保鄰近水田噴灑的農藥不會污染過來,若真如此,不論發芽米再如何對人體有益也是枉然。在城市打滾數十年的他於是又回到了故鄉,決心打造五公頃的「無農藥水稻園區」。
耕作方式的改變,一度引起農民的不適應與反彈,他們害怕沒有農藥抑制害蟲會影響收成。洪建龍教他們以葵花油等能被大自然分解的有機物取代化學除蟲藥劑,他向農民說:「你們要留給子孫一塊有活力的田,不要留下一塊死的田。」此外,他除了保障農民年收入外,也在清晨三、四點就下田幫忙,和農民閒話家常。久而久之,農民也和他「搏感情」,全力配合。幾個月後,河蜆回來了,田螺回來了、螢火蟲也回來了……含蓄的農民終於點點頭同意:「這樣種田還不錯。」
如今,他逐漸打響品牌名號,也希望繼續擴大無農藥水稻園區的範圍,創造環境、農民、消費者、業者四贏的局面。
「農民是土地的守護者,種稻絕對不是夕陽產業,」洪建龍說,「健康的環境是我們所能留給子孫最好的禮物。」
亞洲瑞思生物科技公司總經理洪建龍先生,日前在台北接受講義採訪,談及他如何以小小的發芽米,創造出環境、農民、消費者及業者四贏的新局
●黃瀚瑩採訪
秋風吹拂下,金黃稻田起伏有如波浪。這本該是祥和的農村風景,但三十多歲的洪建龍卻感到一陣不安。這片田地太過安靜,幾乎了無生氣。二○○一年,他毅然決然辭去人人稱羨的公職工作,跑去「種田」──他成立了生物科技公司研究發芽玄米技術,並決心一手打造出最環保的生態田地。
洪建龍出生於台中大甲,左右鄰居、家家戶戶都有田。小時候如果貪玩,父母就叫他下田幫忙,沒一會兒工夫,他就因受不了太陽曬、蚊蟲咬而寧可乖乖地捧起書本。
早在學生時期,他就對學院派的教學方式產生質疑。考取屏東農專後,有一次他協助果農對付難纏的果蠅,在果園內安置誘殺設備。「理論上」而言,果蠅應該會被誘餌吸引,但「實際上」誘餌卻吸引了比平常數量更多的果蠅,牠們在自投羅網前,早已先叮遍園裏的水果,農民損失慘重,他們這些愈幫愈忙的學生被罵到臭頭。爾後他進入台灣大學攻讀植物病理學博士,坐在研究室裏解析當紅基因序列的他,卻感到深深的迷惘:課本上教導的科技,與他認知的農村現實差異實在太大。
五年多前的一個契機,喚醒了他多年來深藏心中,對農民與土地的戀戀不捨。當時統一企業打算由日本引進發芽米技術,任職於行政院科技顧問組的他負責評估可能性,最後統一企業因為上千萬授權金與機具設備要價過高而放棄,但他卻決定做大企業不敢做的事,找了幾個朋友成立生技公司,投入研發工作。
商機之餘,其實他更在乎如何拓展農民新生機。政府加入WTO後,大量引進國外農產品,首當其衝的台灣農業潰不成軍。農家子弟出身的他,由於兒時就體驗過下田的勞苦,感觸也特別深刻。他認為農民樂天知命的結果,不該是向現實低頭,而應創造出台灣農業更高的附加價值。他想起了日本出口的高級哈密瓜,一顆動輒千元的水果,卻能躍上國際舞台,獨占高價農產市場鰲頭,日本能,我們為什麼不能?在無法克服台灣勞力昂貴的前提下,他認為台灣米想走出生路唯有朝向精緻、高級路線發展,而健康導向的發芽米正是最好的選擇。
萬丈高樓平地起,洪建龍與幾名友人從無到有,靠著毅力摸索。白天他在行政院上班,下班後從台北飆到苗栗銅鑼的工廠,直到半夜兩、三點再趕回台北。這樣的生活持續了將近一年,終於成功研發出台灣獨一無二的設備,甚至取得多國專利。洪建龍最後不顧家人反對,揮別公職,全心投入發芽米世界。
起初,他找產自東部的米做原料,然而新的問題又出現了。他發覺現代的田和兒時記憶中的不一樣了。小時候可以在田裏摸河蜆、田螺,石頭田埂上的毛蟹可以抓滿整水缸,晚上田間蛙鳴不絕,流螢在夜色中閃爍……而現在的田卻是寂靜無聲的。問題的癥結在於農藥。外商公司銷售大量農藥到台灣,平均算來,台灣整年度使用的農藥量,每個人居然分配到五公斤之多。洪建龍想,就算特別叮嚀提供原料的農民不要使用化學藥劑,也難保鄰近水田噴灑的農藥不會污染過來,若真如此,不論發芽米再如何對人體有益也是枉然。在城市打滾數十年的他於是又回到了故鄉,決心打造五公頃的「無農藥水稻園區」。
耕作方式的改變,一度引起農民的不適應與反彈,他們害怕沒有農藥抑制害蟲會影響收成。洪建龍教他們以葵花油等能被大自然分解的有機物取代化學除蟲藥劑,他向農民說:「你們要留給子孫一塊有活力的田,不要留下一塊死的田。」此外,他除了保障農民年收入外,也在清晨三、四點就下田幫忙,和農民閒話家常。久而久之,農民也和他「搏感情」,全力配合。幾個月後,河蜆回來了,田螺回來了、螢火蟲也回來了……含蓄的農民終於點點頭同意:「這樣種田還不錯。」
如今,他逐漸打響品牌名號,也希望繼續擴大無農藥水稻園區的範圍,創造環境、農民、消費者、業者四贏的局面。
「農民是土地的守護者,種稻絕對不是夕陽產業,」洪建龍說,「健康的環境是我們所能留給子孫最好的禮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