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頁 (共 1 頁)

中藥「註腳」要留意小字

發表於 : 2006-12-10 , 23:58
懸壺子
中藥「註腳」要留意小字

中醫處方常在藥名旁邊注有「先煎」、「後下」、「搗碎」、「另煎」、「烊化」、「沖服」、「包煎

」等字樣,稱之為「腳注」。一些常服中藥的患者,由於不重視處方上的「腳注」,既影響了療效,也

浪費了藥物。因此,中醫強調應遵照醫囑正確煎服中藥。

  在常見的「註腳」中,主要目的有如下幾點:

  先煎藥:一般是一些礦物、貝殼、角甲類藥物,因其質地堅硬、有效成分不易煎出,一般要先煎30

~40分鐘後再與其它藥物混合煎煮。常見的有生石膏、生龍骨、珍珠母、生赭石等。另有毒性藥物也需

先煎,久煎可達到減毒或去毒的目的。如烏頭類藥物久煎可使烏頭鹼分解為烏頭原鹼,其毒性只有原來

的1/2000。

  後下藥:一般是氣味芳香含揮發油或不易長時間煎煮的藥物,要在藥物煎好前10~15分鐘投入鍋內

。常見的有霍香、大黃等。

  包煎藥:一般是種子和各別的花粉藥物,用紗布袋裝好放入群藥內共煎煮。常見的有車前子,旋復

花等。如車前子易粘鍋糊化、焦化。如旋復花包煎可避免絨毛脫落混入湯液中刺激咽喉。

  溶化服:用熱藥液將藥物溶化後服用。常見的藥物有玄明粉、芒硝。

  烊化服:主要是一些膠類藥物需用熱藥液烊化後服用。如果混煎會使藥液黏性大,影響其它成分的

浸出,膠類藥物也有一定的損失。常見的有生阿膠、鹿角膠、龜板膠。

  另煎兌入:一些貴重藥如人參、西洋參、鹿茸要單獨煎煮後,再將藥液兌入到一起服用。

  沖服:一些貴重的藥物細粉不能與群藥一起煎煮,多採用沖服的方法服用,即將藥粉溶於藥液中服

用。這樣既有利於發揮藥物的作用還可節省藥材。常見的有三七面、羚羊角面、牛黃面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