絲瓜
發表於 : 2007-01-07 , 13:55
絲瓜
別名 菜瓜、彎瓜、水瓜、天羅、布瓜、絲夾、角瓜
科名 葫蘆目 Cucurnitales 葫蘆科 Cucurbitaceae
學名 Luffa cylindrica
英名 Vegetable Sponge
名稱的由來 因絲瓜老化後,內部的組織會成纖維狀而得名
資料 絲瓜本身屬一年生蔓性草本植物,原先產在亞洲的熱帶地區,不過目前在印度,還保有野生種。
絲瓜在兩千多年前就已傳入中國大陸的南方,台灣也早已在三百餘年前就有人在栽培,他已經成為台灣夏季常見的食物了。
絲瓜的種類目前較常見的有三種:米管種絲瓜,竹竿種絲瓜,長筒種絲瓜
栽培要點 它是以種子繁殖的,所以必須將它種於一個濕潤,且富含有機質的土壤。苗高1~2尺時必須搭架使之沿著架子向上攀爬生長。
藥理作用 A 絲瓜藤的煎劑經過實驗的證實有平喘、化痰的療效。
B 絲瓜葉有抗老化的功能,因它對心肌的過氧化脂質有明顯的降低作用。
C 絲瓜藤提取液是屬於核酸類的干擾素誘生劑,可預防對組織培養細胞感染濾泡性口腔炎病毒。
D 絲瓜藤的煎劑對肺炎雙球菌有相當強的抑菌作用。
E 絲瓜可治便秘、口乾鼻凅、牙齦腫脹、小便刺痛等症狀。
性味功能 有點苦、酸,微寒,可用來止血,消炎,也可以治創傷出血,疥癬,百日咳,咳嗽,暑熱口渴......
營養成分〈僅供參考〉 水分90%、蛋白質1.5%、脂肪0.1%、醣類 7.5%、維他命B、維他命C、鐵(Fe)、鈉(Na)。
本草綱目記載 絲瓜絡清涼性,活血、通經、解毒藥。又為止痛、止血藥、用於腸出血、赤痢、婦女子宮出血、睪丸炎腫、痔瘡流血等,作黑燒內服。瓜鎮咳、祛痰、利尿、治痘瘡。葉莖治瘡毒。絲瓜水鎮咳、健胃、解毒。
捲莖 捲莖是許多瓜類共同有的特色,連絲瓜也不例外,因為絲瓜可利用捲莖的構造來與瓜棚構成一個絲瓜適合生長的環境,要是沒有捲莖,容易使成熟的絲瓜受到地表的濕氣接觸,造成絲瓜的腐爛。
額外的發現 老一輩的農夫說,絲瓜在生長的過程中,幾乎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絲瓜的雄蕊通常比雌蕊先開花,最後才有雄蕊和雌蕊混和的現象,要是雌蕊比雄蕊先開花的話,大多會無法長出絲瓜或長的不好看,應儘早拔除。
米管種絲瓜 米管種絲瓜又稱為又稱大臍種絲瓜或糯瓜,是非常常見的,尤其是在夏季的菜市場,幾乎可以發現每個菜販都有賣這一類的絲瓜,顧名思義,它的特徵就是果實短、圓筒狀,果肉柔軟,適合一般家庭來食用。
長筒種絲瓜 長筒種絲瓜是台灣所有種類的絲瓜中產量最豐富的,不過長筒種絲瓜我們卻很少吃過,因為長筒狀絲瓜的果肉比米管種的粗,品質也比米管差,不適合拿來食用,不過它卻是做成絲瓜絡〈菜瓜布〉的最好的原料,不只在日常生活中可以使用,就連工廠也少不了它。
菱角絲瓜 菱角絲瓜,俗名又叫做十角絲瓜,雨傘絲瓜或者是廣東絲瓜,此品種在澎湖盛產,所以又叫做澎湖絲瓜,因產地而名。
文章欣賞 菜瓜布 作者:鍾鐵民
母親翻出她秋天時收起的菜瓜種子,說是又到培育菜瓜苗的時節了。早育苗明年夏天的菜瓜就早有收成,而早收的瓜果味道特別好呢!種子有一大把,其實只要種有兩株,就足夠一個家庭來食用,還有得分送親友。
菜瓜是攀藤植物,春夏之際在農村屋前屋後是最常見的瓜果,農婦們用竹木支柱撐起一個簡陋的棚子,菜瓜苗只要一攀上棚架,很快的就一邊生長一邊開花,不久肥碩翠綠的枝葉便蓋滿了棚架,隨後就開始有柔滑甜嫩的菜瓜可以上桌做菜了。菜瓜又稱絲瓜,客家人發音聽起來像「瘦瓜」。表皮平滑但很硬,料理時削皮切片後小火悶煮,不加水最清甜。聽說下莊人煮菜瓜是放水的,所以美濃地區形容東西多得可以盡情享用時,有歇後語說:「下莊嬤煮菜瓜——有吃水了!」
山妻每年都要栽種一兩株菜瓜,但她為圖輕鬆,利用屋邊一丈多高的駁坎和旁邊的老荔枝樹,不再搭棚架,讓菜瓜的蔓藤直接攀附在果樹和駁坎上。菜瓜藤似乎滿喜歡這種生長方式,枝葉比用棚架栽種長得更茂盛,唯一的缺點是荔枝樹很高,摘取菜瓜時需要兩個人,一人使用長鉤鐮割,一人用綁在竹竿上的撈魚網承接。幾年下來山妻卻練得一身好功夫,沒有人協助時,她一個人右手鉤鐮左手長網,網子支撐在樹枝上,一刀一條十分俐落,只是有時接不準會掉下來摔爛。還有就是大大小小的菜瓜躲在一片綠葉之中,尋找費神,母親和山妻每走過樹底下時都要抬頭慢慢探尋,但每年也總有幾條漏網的菜瓜躲在深密葉子中老熟的,老菜瓜只好留著取種,再也不能食用了。
從前農村的婦女,總是有意的要留一些老菜瓜。因為廚房裡洗刷碗盤、鍋子、灶台,最少不了的就是菜瓜布。菜瓜老乾以後,剝開外皮,裡面全是軟硬適度的纖維組織,敲出種子剩下的就是真正的菜瓜布,不是塑膠產品的冒牌貨。天然的菜瓜布洗澡時擦背最舒服,硬中有柔,如果使用塑膠產品,不擦得皮破血流才怪。山妻清理荔枝樹,割除枯乾的舊藤蔓,又檢了幾條菜瓜布收集進壁櫥裡,老菜瓜既不能下鍋料理成佳餚了,拿來洗鍋子卻也物盡其用,沒有浪費。
參考文獻
http://hulu.com.tw/tfd/Luffa_1H.htm
別名 菜瓜、彎瓜、水瓜、天羅、布瓜、絲夾、角瓜
科名 葫蘆目 Cucurnitales 葫蘆科 Cucurbitaceae
學名 Luffa cylindrica
英名 Vegetable Sponge
名稱的由來 因絲瓜老化後,內部的組織會成纖維狀而得名
資料 絲瓜本身屬一年生蔓性草本植物,原先產在亞洲的熱帶地區,不過目前在印度,還保有野生種。
絲瓜在兩千多年前就已傳入中國大陸的南方,台灣也早已在三百餘年前就有人在栽培,他已經成為台灣夏季常見的食物了。
絲瓜的種類目前較常見的有三種:米管種絲瓜,竹竿種絲瓜,長筒種絲瓜
栽培要點 它是以種子繁殖的,所以必須將它種於一個濕潤,且富含有機質的土壤。苗高1~2尺時必須搭架使之沿著架子向上攀爬生長。
藥理作用 A 絲瓜藤的煎劑經過實驗的證實有平喘、化痰的療效。
B 絲瓜葉有抗老化的功能,因它對心肌的過氧化脂質有明顯的降低作用。
C 絲瓜藤提取液是屬於核酸類的干擾素誘生劑,可預防對組織培養細胞感染濾泡性口腔炎病毒。
D 絲瓜藤的煎劑對肺炎雙球菌有相當強的抑菌作用。
E 絲瓜可治便秘、口乾鼻凅、牙齦腫脹、小便刺痛等症狀。
性味功能 有點苦、酸,微寒,可用來止血,消炎,也可以治創傷出血,疥癬,百日咳,咳嗽,暑熱口渴......
營養成分〈僅供參考〉 水分90%、蛋白質1.5%、脂肪0.1%、醣類 7.5%、維他命B、維他命C、鐵(Fe)、鈉(Na)。
本草綱目記載 絲瓜絡清涼性,活血、通經、解毒藥。又為止痛、止血藥、用於腸出血、赤痢、婦女子宮出血、睪丸炎腫、痔瘡流血等,作黑燒內服。瓜鎮咳、祛痰、利尿、治痘瘡。葉莖治瘡毒。絲瓜水鎮咳、健胃、解毒。
捲莖 捲莖是許多瓜類共同有的特色,連絲瓜也不例外,因為絲瓜可利用捲莖的構造來與瓜棚構成一個絲瓜適合生長的環境,要是沒有捲莖,容易使成熟的絲瓜受到地表的濕氣接觸,造成絲瓜的腐爛。
額外的發現 老一輩的農夫說,絲瓜在生長的過程中,幾乎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絲瓜的雄蕊通常比雌蕊先開花,最後才有雄蕊和雌蕊混和的現象,要是雌蕊比雄蕊先開花的話,大多會無法長出絲瓜或長的不好看,應儘早拔除。
米管種絲瓜 米管種絲瓜又稱為又稱大臍種絲瓜或糯瓜,是非常常見的,尤其是在夏季的菜市場,幾乎可以發現每個菜販都有賣這一類的絲瓜,顧名思義,它的特徵就是果實短、圓筒狀,果肉柔軟,適合一般家庭來食用。
長筒種絲瓜 長筒種絲瓜是台灣所有種類的絲瓜中產量最豐富的,不過長筒種絲瓜我們卻很少吃過,因為長筒狀絲瓜的果肉比米管種的粗,品質也比米管差,不適合拿來食用,不過它卻是做成絲瓜絡〈菜瓜布〉的最好的原料,不只在日常生活中可以使用,就連工廠也少不了它。
菱角絲瓜 菱角絲瓜,俗名又叫做十角絲瓜,雨傘絲瓜或者是廣東絲瓜,此品種在澎湖盛產,所以又叫做澎湖絲瓜,因產地而名。
文章欣賞 菜瓜布 作者:鍾鐵民
母親翻出她秋天時收起的菜瓜種子,說是又到培育菜瓜苗的時節了。早育苗明年夏天的菜瓜就早有收成,而早收的瓜果味道特別好呢!種子有一大把,其實只要種有兩株,就足夠一個家庭來食用,還有得分送親友。
菜瓜是攀藤植物,春夏之際在農村屋前屋後是最常見的瓜果,農婦們用竹木支柱撐起一個簡陋的棚子,菜瓜苗只要一攀上棚架,很快的就一邊生長一邊開花,不久肥碩翠綠的枝葉便蓋滿了棚架,隨後就開始有柔滑甜嫩的菜瓜可以上桌做菜了。菜瓜又稱絲瓜,客家人發音聽起來像「瘦瓜」。表皮平滑但很硬,料理時削皮切片後小火悶煮,不加水最清甜。聽說下莊人煮菜瓜是放水的,所以美濃地區形容東西多得可以盡情享用時,有歇後語說:「下莊嬤煮菜瓜——有吃水了!」
山妻每年都要栽種一兩株菜瓜,但她為圖輕鬆,利用屋邊一丈多高的駁坎和旁邊的老荔枝樹,不再搭棚架,讓菜瓜的蔓藤直接攀附在果樹和駁坎上。菜瓜藤似乎滿喜歡這種生長方式,枝葉比用棚架栽種長得更茂盛,唯一的缺點是荔枝樹很高,摘取菜瓜時需要兩個人,一人使用長鉤鐮割,一人用綁在竹竿上的撈魚網承接。幾年下來山妻卻練得一身好功夫,沒有人協助時,她一個人右手鉤鐮左手長網,網子支撐在樹枝上,一刀一條十分俐落,只是有時接不準會掉下來摔爛。還有就是大大小小的菜瓜躲在一片綠葉之中,尋找費神,母親和山妻每走過樹底下時都要抬頭慢慢探尋,但每年也總有幾條漏網的菜瓜躲在深密葉子中老熟的,老菜瓜只好留著取種,再也不能食用了。
從前農村的婦女,總是有意的要留一些老菜瓜。因為廚房裡洗刷碗盤、鍋子、灶台,最少不了的就是菜瓜布。菜瓜老乾以後,剝開外皮,裡面全是軟硬適度的纖維組織,敲出種子剩下的就是真正的菜瓜布,不是塑膠產品的冒牌貨。天然的菜瓜布洗澡時擦背最舒服,硬中有柔,如果使用塑膠產品,不擦得皮破血流才怪。山妻清理荔枝樹,割除枯乾的舊藤蔓,又檢了幾條菜瓜布收集進壁櫥裡,老菜瓜既不能下鍋料理成佳餚了,拿來洗鍋子卻也物盡其用,沒有浪費。
參考文獻
http://hulu.com.tw/tfd/Luffa_1H.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