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頁 (共 1 頁)

白朮

發表於 : 2007-01-22 , 16:37
懸壺子
白朮  
(補脾,燥濕)
 性味:
(1)苦-燥濕。(經曰:脾苦濕,急食苦以燥之)
(2)甘-補脾。
(3)溫-和中。
功用:
(一)在血補血,在氣補氣。
(同血藥則補血,同氣藥則補氣。)
(二)無汗能發,有汗能止。
(濕從汗出,濕去汗止,止汗同耆,芍之類,發汗加辛散之味。)
(三)燥濕則能:
(1)利小便,生津液。
(既燥濕而生津,何也?汪機曰:脾惡濕,濕勝則氣不得施化,津何由生?用白朮以除其濕,則氣得周流而津液生矣。)
(2)止泄瀉。
(①凡水瀉,濕也。腹痛腸鳴而瀉,火也。水火相激則腸鳴。
②痛甚而瀉,瀉而痛減者食也。
③完穀不化,氣虛也。
④在傷寒下利,則為邪熱,不殺穀也。
⑤久瀉名脾洩,腎虛而命火衰,不能生土也。有積痰壅滯,肺氣不能下降。
⑥大腸虛而作瀉者宜豁痰。有傷風洩瀉者宜散風。如脾虛濕瀉者宜白朮。
⑦凡治瀉,丸散優於湯劑。)
(3)消痰水腫滿,黃疸濕痺。

(四)補脾則能:
(1)進飲食。
(2)袪勞倦。
(脾主四肢,虛則倦怠。)
(3)止肌熱。(脾主肌肉)
(4)化癥癖。
(同枳實則消痞,一消一補,名枳朮丸、荷葉燒飯為丸,脾運則積化也。)

(五)和中則能:
(1)已嘔吐。
(2)定痛,安胎。
(①同黃芩則安胎。黃芩除胃熱,白朮補脾,亦除胃熱,利腰臍間血。
②蓋胎氣繫於脾,脾虛則蒂無所附,故易落。
③利腰臍間血者,濕除,則血氣流行也。)

禁忌:血燥無濕者禁用,能生膿作痛,潰瘍忌之。
(補氣故也,凡脹滿者忌用,白朮閉氣,然亦有塞因塞用者。)
 
產地:
(1)肥白者出浙地,名雲頭朮。
(2)燥白者,出宣歙,名狗頭朮,差勝於浙。

 炮製:
(1)用糯米泔浸(借榖氣以和脾)。
(2)陳壁土炒(藉土氣以助脾)。
(3)或蜜水炒,人乳拌用(潤以制其燥)。
(①《千金方》曰:有人病牙齒長出口,艱於飲食者,名髓溢,單用白朮愈。
②於朮出浙江於潛,因以名之,今出仙居及江西,功倍白朮價貴。
③天生朮至少,價非常昂貴。)


in>: 本草備要 清朝  汪昂

白朮98H-77B第一次
白朮剛切完未炒黃土時,白朮炒黃土於8藥櫃
[album]1697[/album]

Re: 白朮

發表於 : 2007-01-22 , 16:42
懸壺子
白朮 選乾燥 焦香味
白朮味甘、性溫微香,可補肺益氣、利水、健胃、止汗、改善疲倦四肢冰冷,加強免疫能力。白朮一般產地有浙江、湖南、安徽等,較好的產地是在浙江,其他省份品質較次之,為了保存,一般市面上的白朮都用紅泥炒過,在選購時要挑體積肥大、有氣孔、不要選因為保存太久而有潮濕、且須有特殊焦香味。

四君子湯
材料:白朮、茯苓、甘草、人參鬚各約10到15公克、小排骨約100公克、少許鹽巴。
做法:將排骨用熱水汆燙去血水備用,鍋內放入約4碗水將水煮滾後,放入藥材跟排骨燉煮到排骨肉軟爛,加入少許鹽巴調味即可食用。
作用:可補氣、防疲倦、也能增加免疫能力。


台北市中藥商業同業公會提供
.gif

白朮

發表於 : 2007-01-24 , 23:42
懸壺子
白朮  
【科屬與藥用部分】本品為菊科植物白朮的根莖。
【性味與歸經】苦、甘,溫。入脾、胃經。
【功效】補脾燥濕,利水,止汗。
【臨床應用】
1.用於脾胃虛弱,食少脹滿,倦怠乏力,泄瀉等症。白朮有補脾燥濕的作用,故可用於脾胃虛弱、食少倦怠及脾虛濕困、腹脹泄瀉等症。補脾胃可與黨參、甘草等配伍;消痞除脹可與枳殼等同用;健脾燥濕止瀉可與陳皮、茯苓等同用。
2.用於水濕停留、痰飲、水腫等症。白朮既能燥濕,又能利水,故可用於水濕內停之痰飲或水濕外溢之水腫。治寒飲可與茯苓、桂枝等配伍;治水腫常與茯苓皮、大腹皮等同用。
3.用於表虛自汗。本品與黃耆、浮小麥等同用,有固表止汗之功,可治表虛自汗。此外,本品又可用於安胎,治妊娠足腫、胎氣不安等症,有內熱者可與黃芩等配伍;腰痠者可與杜仲、桑寄生等同用。
【處方用名】生白朮(生用,燥濕、利水作用較好)炒白朮、焦白朮(用麩皮炒黃用,減少燥性,功偏補脾。)制白朮(蒸熟用,燥性減弱,用於補脾益氣。)
【一般用量與用法】一錢至三錢,煎服。
【按語】
1.白朮是一味培補脾胃的藥物,它補氣的作用較弱,但苦溫燥濕,能補脾陽。因脾司運化,喜燥而惡濕,得陽始運,能升則健。如脾陽不振,運化失職,必致裡濕不化,水濕停留,而發生痰飲、痞滿、泄瀉等病症,都可應用本品。至於胃陰不足,舌苔光剝,津液缺少,唇燥口乾者,就不宜用性偏溫燥的白朮了。
2.過去上海有於于朮、冬朮、白朮三種,一般認為於于朮和冬朮作用較好,但現在上海地區已經簡化,不再區分。
【方劑舉例】參朮散(驗方):人參、白朮、白茯苓、砂仁、甘草、薏苡仁、白蓮肉、六曲、山楂肉、肉豆蔻、訶子、陳皮、木香治脾虛泄瀉。
【文獻摘錄】《本經》:「主風寒濕痺死肌,痙疸,止汗除熱,消食。」《別錄》:「消痰水,逐皮間風水結腫....暖胃消谷嗜食。」《大明本草》:「利小便。」《珍珠囊》:「除濕益氣,和中補陽,消痰逐水,生津止渴,止瀉痢,消足脛濕腫,....得枳實消痞滿氣分,佐黃芩安胎清熱。」

in>: 中草藥入門學

白朮

發表於 : 2007-01-24 , 23:46
懸壺子

味苦、甘,溫,無毒。主治風寒濕痺,死肌,痙,疸,止汗,除熱,消食。主大風在身面,風眩頭痛,目淚出,消痰水,逐皮間風水結腫,除心下急滿,及霍亂、吐下不止,利腰臍間血,益津液,暖胃,消谷,嗜食。作煎餌。久服輕身,延年,不飢。

一名山薊,一名山姜,一名山連。

生鄭山山谷、漢中、南鄭。二月、三月、八月、九月采根,曝乾。(防風、地榆為之使。)鄭山,即南鄭也。今處處有。以蔣山、白山、茅山者為勝。十一月、十二月、正月、二月采好,多脂膏而甘。《仙經》云︰亦能除惡氣,弭災疹。丸散煎餌並有法。其苗又可作飲,甚香美,去水。朮乃有兩種︰白朮葉大有毛而作椏,根甜而少膏,可作丸散用;赤朮葉細無椏,根小苦而多膏,可作煎用。昔劉涓子 取其精而丸之,名守中金丸,可以長生。東境朮大而無氣烈,不任用。今市人賣者,皆以米粉涂令白,非自然,用時宜刮去之。(《大觀》卷六 )


in>: 本草經集注
作者:南朝‧梁 陶弘景

白朮

發表於 : 2007-01-24 , 23:47
懸壺子
白朮〔山草〕
{補脾氣、燥脾濕}
白朮〔耑入脾〕緣何專補脾氣?蓋以脾苦濕,急食苦以燥之;脾欲緩,急食甘以緩之〔
內經〕;白朮味苦而甘,既能燥濕實脾,復能緩脾生津〔濕燥則脾實,脾緩則津生。〕
,且其性最溫,服則能以健食消穀,為脾臟補氣第一要藥也。〔五臟各有陰陽,
白朮耑補脾陽,故曰補氣。〕書言無汗能發,有汗能收,通溺止泄,消痰治腫,
止熱化癖,安胎〔胎氣繫於脾,脾虛則蒂無所附,故易落。〕止嘔〔聲物俱有為嘔,
有物無聲為吐,東垣云:生薑、半夏,皆可以治表實氣壅,若虛嘔穀氣不行,
當以參朮補胃,推揚穀氣而已。〕,功效甚多。總因脾濕則汗不止,脾健則汗易發;
凡水濕諸邪,靡不因其脾健而自除;吐瀉及胎不安〔胃之上口為賁門,水穀於此而入,
胃之下口為幽門,水穀之滓穢自此而入小腸,又自小腸下一十六曲;
水穀始下小腸下口闌門,水穀自此泌別。凡穢為濁,入於大腸;水之清,入於胱膀;
如水穀不分,清濁不別,則皆入於大腸而成。李士材云:脾土強者,自能勝濕,
無濕則不泄,濕多成於五泄;若土虛不能制濕,則風寒與熱,皆得干而為病。〕,
亦靡不因其脾健而悉平矣。故同枳實則能治痞,同黃芩則能安胎,同澤瀉則能利水,
同乾薑、桂心,則能消飲祛癖,同地黃為丸,則能以治血瀉萎黃,同半夏、丁香、
薑汁,則可以治小兒久瀉,同牡蠣、石斛、麥麩,則可以治脾虛盜汗。然血燥無濕,
腎間動氣築築,燥渴便閉者忌服,謂其燥腎閉氣,則其氣益築〔劉涓子云:
癰疽忌白朮,以其燥腎而閉氣,故反生膿作痛也。凡臟皆屬陰,世人但知白朮能健脾,
寧知脾虛而無濕邪者,用之反燥脾家津液,是損脾陰也,何補之有,此最易,
故特表而出之。〕;又寒濕過甚,水滿中宮者亦忌,謂其水氣未決,苦不勝水,
甘徒滋壅,必待腎陽培補,水氣漸消,腎氣安位,朮始可投〔猶洪水衝堤,必待水退,
方可培土禦水。〕,此又不得不稍變換於中也。〔凡土虧水泛,必俟水勢稍退,
方進理中等藥。〕蓋補脾之藥不一,白朮專補脾陽〔仲淳曰:白朮稟純陽之土氣,
除邪之功勝,而益陰之效虧。故病屬陰虛,血少精不足,內熱骨蒸,口乾唇燥,
欬嗽吐痰,吐血鼻齒,便祕滯下者,法咸忌之。〕,生則較熟性更鮮補不滯膩,
能治風寒濕痺,及散腰臍間血,并衝為病逆氣裏急之功;非若山藥止補脾臟之陰;
甘草止緩脾中之氣,而不散於上下,俾血可生,燥症全無;蒼朮氣味過烈,散多於補;
人參一味和,燥氣悉化,補脾而更補肺,所當分別而異視者也。
出浙江於潛地者為於潛朮,最佳。米泔浸〔借穀氣和脾〕,壁土拌炒〔借土氣助脾〕;
入清燥藥,蜜水炒〔借潤制燥〕;入滋陰藥,人乳拌用〔借乳入血制燥〕;入清脹藥,
麩皮拌炒用〔借麩入中〕。


in>: 清‧黃宮繡纂‧‧本草求真

白朮

發表於 : 2007-01-24 , 23:51
懸壺子
白朮

【性味】氣味甘溫,無毒。
【功效】主風寒濕痹,死肌,痙,疽,止汗,除熱,消食。作煎餌,久服輕身延年
       ,不飢。(仲景有赤朮即蒼朮也,功用略同,偏長於消導,汗多者大忌之
       。)

陳修園曰:
       此為脾之正藥。其曰:風寒濕痺者,以風寒濕三氣合而為痺也。三氣雜至
   ,以濕為主。死肌者,濕侵肌肉也。痙者,濕流關節也。疽者,濕鬱而為熱,
   熱則發黃也。濕與熱交蒸,則自汗而發熱也。脾受濕,則失其健運之常,斯食
   不能消也。白朮功在除濕,所以主之。
       作煎餌,三字另提。
       先聖大費苦心,以白朮之功用在燥,而所以妙處,在于多脂,(張隱菴云
   土有濕氣,始能溉灌四旁,如地得雨露,始能發生萬物。)
       今以生朮削去皮,急火炙令熟,則味甘溫而質滋潤,久服有延年不飢之效
   ,可見今人炒燥、炒黑、土蒸、水漂等製,大失經旨。

in>: 神農本草經讀  --- 清  --  陳修園

Re: 白朮

發表於 : 2007-01-24 , 23:52
懸壺子

味苦溫。主風寒濕痺、死肌痙疸,止汗除熱,消食。作煎餌,久服輕身延年不飢。
一名山薊。生山谷。


in>: 戰國秦漢‧佚名(清孫星衍本摘錄)‧‧神農本草經

Re: 白朮

發表於 : 2008-09-27 , 10:03
懸壺子
圖片來囉
IMG_3207C.jpg
IMG_3208C.jpg

Re: 白朮

發表於 : 2018-12-19 , 20:42
懸壺子
<目錄>卷之一\草部上
<篇名>白朮
內容:荊門軍朮\pj19.bmp
石州朮\pj20.bmp
味苦、甘、辛,氣溫。味濃氣薄,可升可降,陽中陰也。無毒。
浙朮(俗呼雲頭 朮。)種平壤,頗肥大,由糞力滋溉;歙朮,(俗呼狗頭朮。)產深谷,雖瘦小,得土氣充盈。
(寧國、池州、昌化產者,並與歙類,境界相鄰故也。)採根秋月俱同,制度烘曝卻異。浙者大
塊旋曝,每潤滯油多;歙者薄片頓烘,竟乾燥白甚。凡用惟白為勝,仍覓歙者尤優。咀後人
乳汁潤之,制其性也;潤過陳壁土和炒,竊彼氣焉。(取向東陳年壁土研細,和炒褐色
,篩去土用之。此因脾土受傷,故竊真土氣以補助爾。若非脾病不必拘此制。)入心脾胃三
焦四經,須俠防風地榆引使。除濕益燥,緩脾生津。驅胃脘食積痰涎,消臍腹水腫脹滿。止
嘔逆霍亂,補勞倦內傷。手足懶舉貪眠,多服益善;飲食怕進發熱,倍用正宜。間發 (音
皆)瘧殊功,(兩日發者。)卒暴注瀉立效。(水瀉不禁者。)或四制研散斂汗,(出東垣方。)
或單味粥丸調脾。(出丹溪方。)奔豚積忌煎,因常閉氣;癰疽毒停用,為多生膿。治皮毛間
風,利腰臍間血。故止而皮毛,中而心胸,下而腰臍。在氣主氣,在血主血。又無汗則發,
有汗則止,與黃耆同功。同枳實為消痞方,助黃芩乃安胎劑。哮喘誤服,壅窒難當。又種色
蒼,乃名蒼朮。出茅山,(屬直隸,句容縣。)第一,擇潔實尤良。刮淨粗皮,泔漬炒
燥。 (米泔漬一伏時,咀片炒燥。)亦防風地榆使引,入足經陽明太陰。消痰結窠囊,去胸中窄
狹。治身面大風,風眩頭痛甚捷;闢山嵐瘴氣,瘟疫時氣尤靈。暖胃安胎,寬中進食。驅 癖氣塊,止心腹脹疼。因氣辛
烈竄衝,發汗除上焦濕,其功最優。若補中焦除濕,而力甚不及於白也。仍與黃 同煎,(即二妙散。)健行下焦濕熱。
《神農經》曰︰必欲長生,當服山精。即此是矣。二朮所忌,雀蛤李桃。
(謨)按︰朮雖二種,補脾燥濕,功用皆同。但白者補性多,且有斂汗之效;蒼者治性
多,惟專發汗之能。凡入劑中,不可代用。然白朮既燥,《本經》又謂生津何也?蓋脾惡濕,脾濕
既勝,則氣不得施化,津何由生?故曰膀胱津液之府,氣化出焉。今用白朮以燥其濕,則氣
得周流,而津液亦隨氣化而生矣。他如茯苓亦系滲濕之藥,謂之能生津者,義與此同。


書名:本草蒙筌
作者:陳嘉謨
朝代:明
年份:公元1368-1644年
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