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也會中風
發表於 : 2007-03-09 , 14:19
幼兒也會中風
媽咪寶貝雜誌
林口長庚兒童醫院神經內科主任 林光麟
根據定義,「中風」就是因為腦血管阻塞或破裂,而造成突然或陣發性的大腦局部或全部的功能失調。腦中風通常發生在50歲以上的病人為主。近年來,全球醫學界越來越重視兒童中風的研究。小至在母體內的胎兒,從新生兒到青春期,都有發生腦中風的可能。一般人觀念中,以為中風是成人才有的疾病,所以當醫生對家屬解釋小孩罹患腦中風時,家屬都是一臉驚訝,無法相信。事實上,兒童腦中風並非最近才出現的,只是以前都是以腦梗塞、腦出血等說明病情。為了讓民眾能更容易理解,兒童腦中風應該是更為通俗的名稱。
大明在上個月因為突發性右側肢體無力合併無法言語被送到醫院,他因為考試沒考好,被爸爸罰站痛罵一頓,之後就發生了前述症狀。仔細詳問之後,媽媽說他以前就偶爾會因為運動或爭吵,而產生短暫性右側肢體無力和麻木的症狀。經過檢查發現,他腦部左側中的大腦動脈有狹窄現象,也就是所謂「毛毛樣疾病」,並造成左側大腦梗塞。有時,類似的症狀會發生在「換氣過度症候群」或是「癲癇」的患者身上,但症狀不盡相同,診斷也需要區分。
中風分為缺血性及出血性兩種
缺血性中風是指血管突然阻塞,而出血性中風,則指腦部主要動脈爆裂,造成腦積血。缺血性中風的臨床表現和年齡及受影響的區域有關,當語言中樞受到影響時,可能無法說話或聽不懂別人說的話,若運動中樞受到影響,則出現肢體無力的症狀; 青少年常表現出特異性神經異常症狀,如半癱、步態不穩或顏面神經麻痺,但在嬰幼兒身上則常以非特異性的症狀表現,如抽搐、發燒、嗜睡或頭痛,而這些症狀有時和其他疾病的表現類似,加上嬰幼兒不善於言語的表達,所以不容易在一開始就立即診斷。出血性中風的臨床表現也是和受影響的區域有關,但常伴隨劇烈頭痛、嘔吐、抽搐或甚至意識喪失。
小兒中風的原因和成人不同
中老年人中風原因大都和高血脂、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疾病有關,而小兒中風的因素複雜許多,且和中老年人的中風成因不同。缺血性中風常見的原因包括血管異常、心臟病、粒腺體疾病、代謝異常、腦部感染、抗凝血因子的缺乏等,這些因素都有可能造成血管栓塞、血管管璧狹窄,最後導致血流減少。出血性腦中風常見的原因包括先天血管異常、凝血因子的缺乏、腦部創傷等。以下針對常見的原因,做進一步的介紹:
心臟疾病:包括先天性心臟病(如心房或心室中隔缺損、主動脈狹窄或複雜型先天性心臟病),以及後天性心臟病(如心內膜炎、心肌炎、心律不整、人工心臟瓣膜),皆有可能造成動脈型血管栓塞,而這些病人從事心導管檢查或心臟手術時,也有可能造成血管栓塞。
感染:細菌性、病毒性或結核菌引起的腦膜炎,都可能造成腦部血管栓塞。目前曾被報導過和小兒中風有關的感染疾病還包括:黴漿菌、腸病毒、水痘、日本腦炎、流感病毒、愛滋病等。
血液疾病:先天抗凝血因子的缺乏,易造成血栓的形成,而先天性凝血因子的缺乏,例如血友病或是後天凝血異常,包括全身性血管內凝血症、維他命K缺乏症、血小板低下、肝臟疾病,都可能造成出血性中風。
血管病變:頭頸部的機械性傷害,可造成頸動脈剝離,導致缺血性中風,例如有位小孩去遊樂園戲水,由於採用頭下腳上的危險姿勢從滑水道溜下來,結果發生右半身不遂。「毛毛樣疾病」(Moyamoya Disease)是好發於亞洲人的特殊腦血管疾病,會漸進性的造成腦部大血管狹窄及阻塞,臨床上常以反覆性的短暫性腦缺血發作表現,也就是症狀通常在1天之內即恢復,例如有位小孩常常在哭鬧後出現手腳無力,之後又會自行恢復,因此一開始容易被忽略。此外,有些青少年流連網咖、舞廳、PUB等場所,甚至服用搖頭丸、安非他命、海洛因等藥物,也會造成血管病變。一些自體免疫疾病,如紅斑性狼瘡,易造成腦部血管產生發炎性病變,而導致缺血性中風。
代謝異常:高胱胺酸尿症患者本身血管生成不良、彈性不佳,且血液容易形成栓塞,使得他們成為腦中風的高危險群。另外隨著飲食的西化,肥胖及高血脂症的問題在小孩身上也不少見,使得血管硬化問題提早出現,也提高中風的機率。
先天性血管異常:動靜脈血管畸形是最常見的出血性兒童中風,主要是胎兒形成時,腦部微血管發育異常,使得動脈血流不經過微血管而直接流入靜脈,形成蚯蚓般怒張的畸形血管,當靜脈承受不了那麼高的壓力時便會破裂,發病的高峰期由12、13歲至30多歲,儼如藏在身體內的定時炸彈。
小孩中風的原因與成人大不相同,所以不管是治療的方法或是診斷的過程也不盡相同。中風不是老年人的專利,先天造成的中風較難避免,不過部分病人在發病前仍會有先兆。當孩子出現頭暈眼花、頭痛嘔吐、呼吸困難、心力衰竭等高血壓症狀,也要及時檢查;一旦有語言不清、半邊肢體無力等狀況,更要立即就診。此外,養成良好的生活作息與飲食習慣,以降低後天造成中風的危險,都是必要的。所以,預防中風應從孩童時期做起!
媽咪寶貝雜誌
林口長庚兒童醫院神經內科主任 林光麟
根據定義,「中風」就是因為腦血管阻塞或破裂,而造成突然或陣發性的大腦局部或全部的功能失調。腦中風通常發生在50歲以上的病人為主。近年來,全球醫學界越來越重視兒童中風的研究。小至在母體內的胎兒,從新生兒到青春期,都有發生腦中風的可能。一般人觀念中,以為中風是成人才有的疾病,所以當醫生對家屬解釋小孩罹患腦中風時,家屬都是一臉驚訝,無法相信。事實上,兒童腦中風並非最近才出現的,只是以前都是以腦梗塞、腦出血等說明病情。為了讓民眾能更容易理解,兒童腦中風應該是更為通俗的名稱。
大明在上個月因為突發性右側肢體無力合併無法言語被送到醫院,他因為考試沒考好,被爸爸罰站痛罵一頓,之後就發生了前述症狀。仔細詳問之後,媽媽說他以前就偶爾會因為運動或爭吵,而產生短暫性右側肢體無力和麻木的症狀。經過檢查發現,他腦部左側中的大腦動脈有狹窄現象,也就是所謂「毛毛樣疾病」,並造成左側大腦梗塞。有時,類似的症狀會發生在「換氣過度症候群」或是「癲癇」的患者身上,但症狀不盡相同,診斷也需要區分。
中風分為缺血性及出血性兩種
缺血性中風是指血管突然阻塞,而出血性中風,則指腦部主要動脈爆裂,造成腦積血。缺血性中風的臨床表現和年齡及受影響的區域有關,當語言中樞受到影響時,可能無法說話或聽不懂別人說的話,若運動中樞受到影響,則出現肢體無力的症狀; 青少年常表現出特異性神經異常症狀,如半癱、步態不穩或顏面神經麻痺,但在嬰幼兒身上則常以非特異性的症狀表現,如抽搐、發燒、嗜睡或頭痛,而這些症狀有時和其他疾病的表現類似,加上嬰幼兒不善於言語的表達,所以不容易在一開始就立即診斷。出血性中風的臨床表現也是和受影響的區域有關,但常伴隨劇烈頭痛、嘔吐、抽搐或甚至意識喪失。
小兒中風的原因和成人不同
中老年人中風原因大都和高血脂、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疾病有關,而小兒中風的因素複雜許多,且和中老年人的中風成因不同。缺血性中風常見的原因包括血管異常、心臟病、粒腺體疾病、代謝異常、腦部感染、抗凝血因子的缺乏等,這些因素都有可能造成血管栓塞、血管管璧狹窄,最後導致血流減少。出血性腦中風常見的原因包括先天血管異常、凝血因子的缺乏、腦部創傷等。以下針對常見的原因,做進一步的介紹:
心臟疾病:包括先天性心臟病(如心房或心室中隔缺損、主動脈狹窄或複雜型先天性心臟病),以及後天性心臟病(如心內膜炎、心肌炎、心律不整、人工心臟瓣膜),皆有可能造成動脈型血管栓塞,而這些病人從事心導管檢查或心臟手術時,也有可能造成血管栓塞。
感染:細菌性、病毒性或結核菌引起的腦膜炎,都可能造成腦部血管栓塞。目前曾被報導過和小兒中風有關的感染疾病還包括:黴漿菌、腸病毒、水痘、日本腦炎、流感病毒、愛滋病等。
血液疾病:先天抗凝血因子的缺乏,易造成血栓的形成,而先天性凝血因子的缺乏,例如血友病或是後天凝血異常,包括全身性血管內凝血症、維他命K缺乏症、血小板低下、肝臟疾病,都可能造成出血性中風。
血管病變:頭頸部的機械性傷害,可造成頸動脈剝離,導致缺血性中風,例如有位小孩去遊樂園戲水,由於採用頭下腳上的危險姿勢從滑水道溜下來,結果發生右半身不遂。「毛毛樣疾病」(Moyamoya Disease)是好發於亞洲人的特殊腦血管疾病,會漸進性的造成腦部大血管狹窄及阻塞,臨床上常以反覆性的短暫性腦缺血發作表現,也就是症狀通常在1天之內即恢復,例如有位小孩常常在哭鬧後出現手腳無力,之後又會自行恢復,因此一開始容易被忽略。此外,有些青少年流連網咖、舞廳、PUB等場所,甚至服用搖頭丸、安非他命、海洛因等藥物,也會造成血管病變。一些自體免疫疾病,如紅斑性狼瘡,易造成腦部血管產生發炎性病變,而導致缺血性中風。
代謝異常:高胱胺酸尿症患者本身血管生成不良、彈性不佳,且血液容易形成栓塞,使得他們成為腦中風的高危險群。另外隨著飲食的西化,肥胖及高血脂症的問題在小孩身上也不少見,使得血管硬化問題提早出現,也提高中風的機率。
先天性血管異常:動靜脈血管畸形是最常見的出血性兒童中風,主要是胎兒形成時,腦部微血管發育異常,使得動脈血流不經過微血管而直接流入靜脈,形成蚯蚓般怒張的畸形血管,當靜脈承受不了那麼高的壓力時便會破裂,發病的高峰期由12、13歲至30多歲,儼如藏在身體內的定時炸彈。
小孩中風的原因與成人大不相同,所以不管是治療的方法或是診斷的過程也不盡相同。中風不是老年人的專利,先天造成的中風較難避免,不過部分病人在發病前仍會有先兆。當孩子出現頭暈眼花、頭痛嘔吐、呼吸困難、心力衰竭等高血壓症狀,也要及時檢查;一旦有語言不清、半邊肢體無力等狀況,更要立即就診。此外,養成良好的生活作息與飲食習慣,以降低後天造成中風的危險,都是必要的。所以,預防中風應從孩童時期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