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媽媽帶幼女四處看病 結果是媽媽心態有病
中央社
記者陳清芳台北電
一位媽媽整天帶著女兒四處看病,最後醫師才發現是媽媽的心態有病,為了離開婆家,竟要孩子裝病甚至白挨一刀割盲腸,這種少見的虐待兒童事件,需要醫師仔細觀察及旁敲側擊,才能使孩子免於繼續受害。
今天在中華民國兒童保健協會舉辦的「兒童幼兒防虐新思維」研討會,台北馬偕醫院小兒神經暨感染科主任邱南昌報告這起「代理孟喬森症候群」,也就是父母或照護者杜撰或製造孩童的病症,使孩童受到非必要治療、侵入性檢查及開刀。
「代理孟喬森症候群」是一種精神虐待兒童,邱南昌指出,受虐兒將有深遠的負面影響,如未發現及矯治,未來可能會出現偏差行為,遇到事情就會裝病逃避。
邱南昌說,這位媽媽帶著讀幼稚園女兒,從中部一路到北部看病,都跟醫師說是女兒頭痛、肚子痛等,女童也真的配合演出。他看到女童的嚴重程度和症狀表現並不吻合,也沒有特別病因,女童母親又過度熱心診療,直覺有異,於是安排女童住院。
邱南昌請與女童的隔壁病床患者暗中觀察,才發現女童一待醫護人員走開,什麼痛都沒有,活力一如正常孩童,才揭裝女童是由媽媽授意裝病,又進一步發現女童在別家醫院吃藥、吞胃鏡、開盲腸樣樣來,白白受罪的原因是婆媳失和,女童母親不想和婆婆同住。
他指出,在這種型態的兒童受虐案件背後,都有成人把自己的情緒壓力、家庭問題加諸在孩子身上,通常是媽媽,大人覺得在家裡不如逛醫院,但對醫療人員來說,小孩無法清楚表達自己病痛,需要靠家長訴說病情,如何正確診斷真病假病,卻是很大的挑戰。
這位媽媽的詭計被拆穿之後,匆匆帶著女兒出院,邱南昌則請醫院社服人員介入,並轉通報地方社政單位,希望女童別再受罪。
他也提醒第一線醫療人員注意,如果沒有一種疾病可以涵蓋家長描述的種種誇張症狀,家長又鼓勵孩子檢查開刀住院,對醫療程序的興趣大於對孩子病情的關心,醫療人員就該注意。
一媽媽帶幼女四處看病 結果是媽媽心態有病
版主: MissC
版面規則
有關西醫婦兒科,皆在此發表。
有關西醫婦兒科,皆在此發表。
Re: 一媽媽帶幼女四處看病 結果是媽媽心態有碠/> </span> </td> </tr> <tr> <td class=
中央社新聞小百科:代理孟喬森症候群
中央社
記者陳清芳台北電
代理孟喬森症候群(Munchausen Syndrome by Proxy)又稱為代理性佯病症,通常是成人杜撰或製造孩子的病症,使得兒童受到不必要的醫療,導致心理及生理上的傷害。
「孟喬森」為一位十八世紀德國伯爵的名字,確有其人,在小說中,他的著名事蹟就是栩栩如生且不可思議的裝病故事,從1950年代以後,他的名字就等同於佯病症。代理孟喬森症候群即是病患使他人替代自己成為疾病的角色,獲得注意及藉此取得醫療介入。
馬偕醫院小兒科醫師邱南昌指出,臨床上可看到父母或照顧者杜撰孩童的病症時,可能會餵孩子吃瀉藥、催吐藥或其他藥物、食鹽或礦物油,製造腹痛或腹瀉症狀,或是把排洩物放到孩子喝的水或注入血管內,使孩子感染菌血症,或是把孩子的尿或嘔吐物中加血,製造出血情形。
邱南昌說,這些製造出來的病情乍聽之下符合醫學常識,但仔細推敲又沒有一個疾病可概括描述種種誇張病症,這些父母或照護者通常會鼓勵醫師替孩子多安排檢查或手術,不願意出院;唯有暗中觀察親子互動、或請同病房其他家屬幫忙注意,才可提高這類疾病的診斷率。
中央社
記者陳清芳台北電
代理孟喬森症候群(Munchausen Syndrome by Proxy)又稱為代理性佯病症,通常是成人杜撰或製造孩子的病症,使得兒童受到不必要的醫療,導致心理及生理上的傷害。
「孟喬森」為一位十八世紀德國伯爵的名字,確有其人,在小說中,他的著名事蹟就是栩栩如生且不可思議的裝病故事,從1950年代以後,他的名字就等同於佯病症。代理孟喬森症候群即是病患使他人替代自己成為疾病的角色,獲得注意及藉此取得醫療介入。
馬偕醫院小兒科醫師邱南昌指出,臨床上可看到父母或照顧者杜撰孩童的病症時,可能會餵孩子吃瀉藥、催吐藥或其他藥物、食鹽或礦物油,製造腹痛或腹瀉症狀,或是把排洩物放到孩子喝的水或注入血管內,使孩子感染菌血症,或是把孩子的尿或嘔吐物中加血,製造出血情形。
邱南昌說,這些製造出來的病情乍聽之下符合醫學常識,但仔細推敲又沒有一個疾病可概括描述種種誇張病症,這些父母或照護者通常會鼓勵醫師替孩子多安排檢查或手術,不願意出院;唯有暗中觀察親子互動、或請同病房其他家屬幫忙注意,才可提高這類疾病的診斷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