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頁 (共 1 頁)
黃芩
發表於 : 2008-05-09 , 12:41
由 懸壺子
黃芩
禁忌:過服損胃,血虛寒中者禁用。
性味:苦寒
功能:(1)苦入心寒勝熱,瀉中焦實火,除脾家濕熱。(2)消痰利水,解渴安胎,養陰退陽
,補膀胱水。(3)酒炒則上行,瀉肺火利胸中氣。
主治:(1)治澼痢腹痛,寒熱往來,黃疸五淋。(2)血閉氣逆,癰疽瘡瘍,及諸失血。(3)
治上焦之風熱濕熱,水嗽喉腥,目赤腫痛。
炮製:上行酒炒,瀉肝膽火,豬膽汁炒。
配伍:山茱龍骨為使,畏丹皮丹砂。
備註:(1)「消痰」:丹溪以黃芩降痰假其降火也,按痰因火動,當先降火。
(2)「安胎」:胎孕宜清熱涼血,血不妄行則胎安。
(3)丹溪曰:黃芩上中二焦藥。
(4)得柴胡退寒熱,得芍藥治痢,得厚朴黃連止腹痛,得桑皮瀉肺火,得白朮安胎之聖
藥。
(5)楊士瀛曰:柴胡退熱不及黃芩。
(6)時珍曰:柴胡乃苦以發之,散火之標也,黃芩乃寒能勝熱,折火之本也。
(7)東垣:治肺熱身如火燎,煩燥引飲而晝盛者,宜一味黃芩湯以瀉肺經氣分之火,黃
芩一兩煎服。
(8)本事方:用治崩中暴下。
SANY0135拷貝.jpg
Re: 黃芩
發表於 : 2008-05-09 , 12:44
由 懸壺子
黃芩
【藥用】本品為唇形科植物黃芩的根。
【性味與歸經】苦,寒。入心、肺、膽、大腸、小腸經。
【功效】清熱燥濕,瀉火解毒,安胎。
【臨床應用】
1.用於濕溫發熱、胸悶、口渴不欲飲,以及濕熱瀉痢、黃疸等症。黃芩清熱燥濕作用頗強,對濕溫發熱,可與滑石、白蔻仁、茯苓等配合應用;對濕熱瀉痢、腹痛,又常與白芍、葛根、甘草同用;對於濕熱蘊結所致的黃疸,可與綿茵陳、梔子、淡竹葉等同用。
2.用於熱病高熱煩渴,或肺熱咳嗽,或熱盛迫血外溢的吐血、衄血、便血、崩漏,以及熱毒瘡瘍等症。
黃芩能清實熱,瀉肺火。治熱病高熱,常與黃連、山梔等配伍;治肺熱咳嗽,可與知母、桑白皮等同用;治血熱妄行,可與生地、丹皮、側柏葉等同用;對熱毒瘡瘍,可與銀花、連翹等藥同用。此外,本品又有清熱安胎作用,可用於胎動不安,常與白朮、竹茹等配合應用。
【處方用名】黃芩、淡黃芩、淡芩、子芩(生用,清熱瀉火)炒黃芩(炒用,減弱寒性,用於安胎)酒炒黃芩、酒芩(酒炒用,清上焦濕熱)黃芩炭(炒治黑色,用於止血)
【一般用量與用法】一錢至三錢,煎服。
【按語】黃芩能瀉上焦肺火,清腸中濕熱,為臨床常用藥物。本品配以柴胡,則清透解熱;配桑白皮,則瀉肺火;配黃連,則清熱瀉火而燥濕;配白芍,則清熱止痢而除痛;配白朮,則清熱補脾而安胎。
【方劑舉例】黃芩滑石湯《溫病條辨》:黃芩、滑石、蔻仁、通草、豬苓、茯苓、大腹皮。治濕溫身熱。黃芩瀉肺湯《張氏醫通》:黃芩、大黃、連翹、山梔、苦杏仁、枳殼、桔梗、薄荷、生甘草。治肺熱喘嗽,裏實便秘。黃芩湯《傷寒論》:黃芩、芍藥、甘草、大棗。治太陽、少陽合病下利。
中草藥入門學
SANY0134拷貝.jpg
Re: 黃芩
發表於 : 2008-05-09 , 12:45
由 懸壺子
黃芩〔山草〕
黃芩〔耑入心脾肺,兼入肝大腸膀胱。〕書載味苦入心,又載入肺瀉火,入脾除濕,
入大腸以治腸澼腹痛〔痢為腸澼,凡痢有寒有熱,痢屬於熱,則其形氣堅強,
必滑實有力,身則畏熱喜冷,不欲衣被,渴則恣好冷水,愈涼愈快,隨飲隨消,
小便熱赤濇痛不堪,下痢純紅,痛則便硬拒按,并或頭疼身熱,筋骨痠痛,
此其症之實者也;痢屬於寒,則其形體薄弱,顏色清白,雖緊數,而無力無神,
即真弦,而中虛似實,血則微紅不鮮,及或雜有紫紅紫白屋漏水形,所下之物,
或淺黃色淡,不甚臭穢,痛則不實不堅,或喜揉按,或喜煖熨,或胸腹如飢而不欲食,
或胃脘作嘔而多吞酸,或數至圊欲出不出,或口雖渴而不欲飲冷,飲冷而不欲咽,
此其症之虛者也。〕,入小腸膀胱以治淋閉;且治中焦實火,及邪在少陽膽經,
得此以為清理,一藥而上下表裏皆治,其功力之泛涉,殆有難為耑主者耳。
不知內火衝激,外邪傳入,皆能恣害,上如胸膈咽喉,下如肚腹二便,中如表裏之所,
陰陽之界,無不病症悉形;以故腹痛腸澼〔痢〕,寒熱往來〔瘧〕,黃疸淋閉,
胸高氣喘,癰疽瘡瘍,火嗽喉腥,經閉胎漏,口渴津枯,一皆濕之所淫,熱之所侵,
火之所勝。〔提出濕熱與火,為諸病之要。〕黃芩味苦性寒,
枯而大者輕飄上升以清肺,肺清則痰自理矣〔汪昂曰:痰因火動,當先降火。〕;
實而細者沉重下降以利便,便利則腸澼自去;酒炒則膈熱可除,而肝膽火熄;
生用則實熱堪投,而腹痛斯愈。〔時珍曰:仲景治少陽症小柴胡湯,
太陽少陽合病下痢黃芩湯,少陽症下後心下滿而不痛瀉心湯並用之;蓋黃芩味苦氣寒,
色黃而綠,瀉心火而除脾濕,俾金不受胃火上刑,故能救肺;少陽之症,
雖曰病在半表半裏,為胸痞滿,實兼心肺上焦之邪,心煩喜嘔,默默不欲飲食,
又兼脾胃中焦之症,故用黃芩以治手足少陽相火,黃芩亦少陽本經藥也。
楊士瀛直指方云:柴胡退熱,不及黃芩。蓋亦不知柴胡之退熱,乃苦以發之,
散火之標也;黃芩之退熱,乃寒能勝熱,折火之本也。〕且得白朮、砂仁以安胎,
得厚朴、黃連以除腹痛,得芍藥以治痢,得柴胡以治寒熱往來,此雖合上與下,
表裏皆治,而究止為上中二焦瀉火除熱與濕之味矣。〔東桓治肺熱,身如火燎,
煩燥引飲而晝盛者,宜一味黃芩湯以瀉肺經氣分之火,方用黃芩一兩。〕
但肺虛腹痛屬寒者切忌。〔時珍曰:肺虛不宜者,苦寒傷脾胃,損其母也。〕黃明者良,
中虛者為枯芩,即片芩;內實者名條芩,即子芩。上行酒炒,瀉肝膽火,豬膽汁炒,
山藥、龍骨為使,畏丹皮、丹砂。
清‧黃宮繡纂‧‧本草求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