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注意力不集中 及早發現可免用藥
發表於 : 2008-11-20 , 15:50
孩子注意力不集中 及早發現可免用藥
自由
記者洪素卿/台北報導
「醫師啊!你怎麼會說我的這個小孩有注意力不集中的問題?他打電動和看電視的時候都很專心啊?」這是家長常有的疑問,醫師指出,如果小朋友只對自己有興趣的活動能夠維持專注力,也可能是一種注意力失調的表現,如果家長能夠早期發現,可以藉由行為治療來導正。
根據國內外相關研究顯示,學齡期注意力不足的盛行率約5%~8%;以全國約有500萬學生數粗估,保守估計至少有25萬至40萬學子為注意力不足所困擾。
台安敦南心智發展中心執行長許正典表示,孩子注意力失調,可能是遺傳或大腦前額葉成熟度不夠,或是孩子的外在環境刺激不足。注意力不足的異常行為,通常開始於7歲以前,如果能在孩子3歲到7歲這段期間提早發現,其實部分孩童不需用藥,藉由行為治療即可改善。
至於那些症狀可能顯示孩子有這方面的問題?他表示,第一就是過動,過動的症狀,包括孩子像陀螺一樣、或是老人家說「屁股有蟲」,坐不住、停不下來。
此外,如果老是喜歡做危險的事情,例如爬高等,說都說不聽,也是一種常見表現。
除了過動,「衝動」也是這類孩子常見的行為表現,例如人家講話到一半,老是要插話;參加團體活動的時候,總是不能按順序等待,一直吵著說:「老師!我要做這、做那。」或是老師題目講到一半,就搶著回答。
另外一種不容易發現的行為表現,則是「分心」。許正典說,有分心問題的孩子,老師或家長可能覺得他很乖,不一定會察覺異狀,但事實上,他可能不時在做「白日夢」,有時候反應也慢。
這類注意力失調的孩子,對有興趣的事情可以專心,也因此,家長會覺得看電視、打電動都可以維持長時間專注,就沒有問題,「其實如果孩子連看電視、打電動都坐不住,可能真的就得用藥治療。」
但如果沒有這麼嚴重,而只是注意力無法有效調整、不容易專心,則可以透過感覺統合治療、注意力訓練等,透過行為治療,由家長與醫師、職能治療師等專業人員一起合作,共同改善孩子注意力不集中的問題。
自由
記者洪素卿/台北報導
「醫師啊!你怎麼會說我的這個小孩有注意力不集中的問題?他打電動和看電視的時候都很專心啊?」這是家長常有的疑問,醫師指出,如果小朋友只對自己有興趣的活動能夠維持專注力,也可能是一種注意力失調的表現,如果家長能夠早期發現,可以藉由行為治療來導正。
根據國內外相關研究顯示,學齡期注意力不足的盛行率約5%~8%;以全國約有500萬學生數粗估,保守估計至少有25萬至40萬學子為注意力不足所困擾。
台安敦南心智發展中心執行長許正典表示,孩子注意力失調,可能是遺傳或大腦前額葉成熟度不夠,或是孩子的外在環境刺激不足。注意力不足的異常行為,通常開始於7歲以前,如果能在孩子3歲到7歲這段期間提早發現,其實部分孩童不需用藥,藉由行為治療即可改善。
至於那些症狀可能顯示孩子有這方面的問題?他表示,第一就是過動,過動的症狀,包括孩子像陀螺一樣、或是老人家說「屁股有蟲」,坐不住、停不下來。
此外,如果老是喜歡做危險的事情,例如爬高等,說都說不聽,也是一種常見表現。
除了過動,「衝動」也是這類孩子常見的行為表現,例如人家講話到一半,老是要插話;參加團體活動的時候,總是不能按順序等待,一直吵著說:「老師!我要做這、做那。」或是老師題目講到一半,就搶著回答。
另外一種不容易發現的行為表現,則是「分心」。許正典說,有分心問題的孩子,老師或家長可能覺得他很乖,不一定會察覺異狀,但事實上,他可能不時在做「白日夢」,有時候反應也慢。
這類注意力失調的孩子,對有興趣的事情可以專心,也因此,家長會覺得看電視、打電動都可以維持長時間專注,就沒有問題,「其實如果孩子連看電視、打電動都坐不住,可能真的就得用藥治療。」
但如果沒有這麼嚴重,而只是注意力無法有效調整、不容易專心,則可以透過感覺統合治療、注意力訓練等,透過行為治療,由家長與醫師、職能治療師等專業人員一起合作,共同改善孩子注意力不集中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