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頁 (共 1 頁)

又濕又冷 預防氣喘發作

發表於 : 2010-11-27 , 20:14
MissC
又濕又冷 預防氣喘發作
自由 更新日期:"2010/11/27 04:11"

圖.文/許珮毓

天氣又濕又冷,許多氣喘病患遇到這樣驟冷的氣溫變化都會急性發作起來,出現了打噴嚏、流鼻水、鼻塞、咳嗽,甚至喘鳴的症狀。

氣喘好發於寒冷的季節,這是因為支氣管受到刺激,產生氣管收縮與慢性發炎反應,主要的臨床表現如陣發性呼吸困難、胸悶、喘鳴、咳嗽等。氣喘發作的頻率會依個人病況而不同,季節變化是主要的因素之一,例如在春季及秋冬等季節交替時,最容易發作,而濕度高的地區如台灣發病率也高。

中醫認為,氣喘和病理產物「痰」及久病形成的瘀象共同影響肺臟有關,且容易反覆發作,以至於肺、脾、腎三臟腑受影響而虧虛,肺、脾、腎與體內水液的調節有關,因此會導致體內水液代謝失常。

對於這類過敏性體質的治療,中醫強調「未發以扶正氣為主,既發以攻邪氣為急」,即是在沒有發病前,要固本調理體質,在急性發作期時,先要緩解症狀,和解除致病原因如感染等因素。

除了西醫常用的吸入型支氣管擴張劑緩解急性的氣管收縮,中醫會根據每個病患的體質辨證給予不同的治療,例如小青龍湯、麻杏石甘湯、定喘湯之類的方劑。

在慢性緩解期,可以分成肺氣虛、脾氣虛及腎氣虛體質,使用「補虛類」的中藥來強固病患的身體,減少疾病的發作,例如玉屏風散、補中益氣湯或左、右歸丸等。

除了口服或吸入型藥物以外,還有所謂的敷貼療法,也就是中醫古籍裡稱為「天灸」療法,運用溫熱的中藥局部敷貼在穴位上,達到疾病治療或改善體質的作用。在民間的俗諺中有「冬練三九,夏練三伏」的說法,利用陽氣旺盛的「三伏天」及氣候嚴寒的「三九天」做治療。

三九天從冬至起算,每9天為「一九」,而「三九」,也就是冬至過後總共3個9天(今年冬至是12月22日,第1個九日為12月31日,第2個九日為1月9日,第3個九日為1月18日),這時候的氣候最為嚴寒。

在這3個9天內(即1個月內),使用延胡索、白芥子、甘遂等數種中藥調成藥餅,敷貼於穴位 (如定喘、肺俞、膏肓等穴位)上,有使經絡暢通,及化痰止咳平喘的作用。

對抗氣喘與過敏性體質常常需要多種方法多管齊下,穴位敷貼不失為一個不需要吃藥的變通方法。一般來說,局部會有輕微發泡的情況發生,有些病患除了敷貼以外,還可以根據病情及體質狀況配合中藥治療,更能有效地改善病情。

至於孕婦、1歲以下幼兒及嚴重藥物過敏者,並不建議使用此法。

(作者為長庚醫院中醫內兒科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