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耳炎 逾8成幼童感染
發表於 : 2011-04-02 , 20:02
中耳炎 逾8成幼童感染
台灣新生報 更新日期:"2011/04/01 00:17" 【記者鍾佩芳/台北報導】
超過八成的幼童三歲前至少會感染一次中耳炎,其中6~18個月大更是感染的高峰期,台大醫院小兒耳鼻喉科醫師許巍鐘昨(31)日表示,有80%的小兒細菌性急性中耳炎是肺炎鏈球菌與不可分型嗜血桿菌(NTHi)感染造成。
在「嬰幼兒中耳炎疾病與疫苗認知調查」發現,有50%的家長還存有「洗澡洗頭時耳朵進水就會造成中耳炎」,而有31%的家長認為「寶寶一直抓耳朵、拍打耳多則感染中耳炎」。台大醫院感染科教授黃立民表示,急性中耳炎的症狀為發燒、躁動,真正中耳炎是不會拉耳朵的。
許醫師表示,急性中耳炎常見症狀有發燒、疼痛、鼓膜發紅,其他症狀有易怒、進食或睡眠障礙、耳脹或鼻塞感、流鼻涕,鼻塞或咳嗽、暫時聽力受損、耳朵流膿等。黃醫師表示,若小孩因發燒就醫,而醫師未檢查耳朵查看是否為中耳炎時,則建議可以換家醫院/診所看。
且,中耳炎是使用抗生素比例最高的疾病,因此中耳炎的治療造成的抗生素抗藥性問題值得關注,一旦小孩後續感染侵襲性肺炎鏈球菌,抗藥性問題勢必增加臨床治療的困難,潛藏的危險不容輕忽。
黃立民教授指出,6周大開始,新生兒可以接種肺炎鏈球菌疫苗預防中耳炎,同時也可預防肺炎鏈球菌引發的侵襲性肺炎。
另,一直吃奶嘴,也會使幼兒的耳咽管變得比較差,因為吸奶嘴的動作會壓到耳咽管,建議7個月大後的幼兒不要吸奶嘴,以免使耳咽管發展不好。
而暴露在二手菸的環境中,也會使幼兒的呼吸道發炎,使鼻黏膜受傷,細菌只要入侵到中耳就不會出來,其可能的併發症有耳朵積水、聽力障礙、骨頭發炎、顏面軟組織發炎、腦膜炎等。
台灣新生報 更新日期:"2011/04/01 00:17" 【記者鍾佩芳/台北報導】
超過八成的幼童三歲前至少會感染一次中耳炎,其中6~18個月大更是感染的高峰期,台大醫院小兒耳鼻喉科醫師許巍鐘昨(31)日表示,有80%的小兒細菌性急性中耳炎是肺炎鏈球菌與不可分型嗜血桿菌(NTHi)感染造成。
在「嬰幼兒中耳炎疾病與疫苗認知調查」發現,有50%的家長還存有「洗澡洗頭時耳朵進水就會造成中耳炎」,而有31%的家長認為「寶寶一直抓耳朵、拍打耳多則感染中耳炎」。台大醫院感染科教授黃立民表示,急性中耳炎的症狀為發燒、躁動,真正中耳炎是不會拉耳朵的。
許醫師表示,急性中耳炎常見症狀有發燒、疼痛、鼓膜發紅,其他症狀有易怒、進食或睡眠障礙、耳脹或鼻塞感、流鼻涕,鼻塞或咳嗽、暫時聽力受損、耳朵流膿等。黃醫師表示,若小孩因發燒就醫,而醫師未檢查耳朵查看是否為中耳炎時,則建議可以換家醫院/診所看。
且,中耳炎是使用抗生素比例最高的疾病,因此中耳炎的治療造成的抗生素抗藥性問題值得關注,一旦小孩後續感染侵襲性肺炎鏈球菌,抗藥性問題勢必增加臨床治療的困難,潛藏的危險不容輕忽。
黃立民教授指出,6周大開始,新生兒可以接種肺炎鏈球菌疫苗預防中耳炎,同時也可預防肺炎鏈球菌引發的侵襲性肺炎。
另,一直吃奶嘴,也會使幼兒的耳咽管變得比較差,因為吸奶嘴的動作會壓到耳咽管,建議7個月大後的幼兒不要吸奶嘴,以免使耳咽管發展不好。
而暴露在二手菸的環境中,也會使幼兒的呼吸道發炎,使鼻黏膜受傷,細菌只要入侵到中耳就不會出來,其可能的併發症有耳朵積水、聽力障礙、骨頭發炎、顏面軟組織發炎、腦膜炎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