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頁 (共 1 頁)

媽媽手 不當姿勢疼痛上身

發表於 : 2011-06-06 , 16:05
MissC
媽媽手 不當姿勢疼痛上身
自由 更新日期:"2011/06/06 04:21"

文/謝絲安

復健科門診中,常有職業婦女、新手媽媽、專業保母,甚至男性,因為大拇指、手腕疼痛來求診;經詳細詢問,患者多半有手部反覆使用、缺乏適當休息,大拇指施力不當,腕部不當扭轉,以及腕部負重過重等情形。

這其實就是俗稱的「媽媽手」,屬於腱鞘炎的一種,由於手腕拇指側的支持帶出現增厚現象,壓迫到下方的「伸拇指短肌」及「外展拇指長肌」肌腱,引起發炎腫脹,嚴重時,肌腱的滑動受限,還可能造成沾黏。

如果洗衣服、扭毛巾、用手腕抱嬰兒時間過長,或是長時間玩手機、打電腦、握筆、搬運物品,甚至以錯誤的手勢集乳、挖冰淇淋、攪拌東西、炒菜提鍋等,都可能是導致媽媽手的成因。

要診斷媽媽手,除了問診及病史紀錄外,一般會使用理學檢查,請患者將大拇指彎曲,以其他四指包覆,然後將拳頭往小指側彎曲,或將大拇指直接下壓,碰觸小指指節,如在腕側出現疼痛,即為媽媽手。

嚴重時,患側會壓痛、水腫,拇指活動伴隨著聲響,且活動範圍變小,並有扳機拇指現象。

治療媽媽手,可採復健(含職能及物理治療)、藥物、注射、針灸傷科或手術等,但多數病人以非手術方式即能獲得很好療效,鮮少需要手術做減壓治療。

一般而言,媽媽手的復健多採取:休息、肌力訓練、修正錯誤生活習慣等原則,其目的在放鬆手腕韌帶張力、減輕疼痛、降低發炎,並在症狀減輕之後,強化腕部肌肉,增強韌帶保護。

急性期的媽媽手,手腕會有腫脹、疼痛和熱感等炎症反應,此時應強調患部的休息,給予冰敷,抑制發炎反應,並使用「副木」(這是用來固定、維持、控制和矯正骨頭變形,並預防惡化、矯正關節變形、增進功能的輔助器材),限制腕部與大拇指的活動,避免傷害持續進行。

進入亞急性與慢性期時,通常會給予超音波、熱敷等治療,再配合深層按摩與適度牽拉等被動的運動,以緩解發炎症狀、促進血液循環、舒緩疼痛。透過牽拉與按摩,可放鬆患側組織的壓力;之後進行增強腕部側移的肌力訓練,並在夜間睡眠時,配戴「副木」。

◎患者應修正不適當的錯誤姿勢:

●抱小孩或搬運重物時,應將上臂緊靠身體,使肩膀代替手腕出力,以身體大關節承受重量。

●使用手腕負重時,務必五指併攏,不要將壓力只由虎口及大拇指承擔。

●減少腕部的重複性負重動作,避免煎炒的動作。

●改變工作環境,如避免過高的工作檯。炒菜或抱嬰孩時,太高的檯面或嬰兒護欄,會造成手臂上舉但手腕卻下彎的動作,此錯誤的姿勢便容易造成媽媽手;又如炒菜時,將單柄的炒菜鍋改為雙耳式炒鍋,以雙手分擔鍋子的重量。

預防勝於治療,正確使用手部與適當休息,才能免於傷害。如已感覺手腕疼痛,務必儘速尋求治療,切勿拖延,以免耽誤治療時機,造成更嚴重的傷害。

(作者為永和耕莘醫院物理治療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