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 1 筆資料符合您搜尋的條件

MissC
2007-06-01 , 6:00
版面: 2.西醫報導
主題: 《醫療新訊》降低病毒量、減少抗藥性 慢性B肝 治療新準則
回覆: 0
觀看: 370

《醫療新訊》降低病毒量、減少抗藥性 慢性B肝 治療新準則

《醫療新訊》降低病毒量、減少抗藥性 慢性B肝 治療新準則
時報資訊
記者:【張翠芬/台北報導】



據統計,台灣每6個成年人中就有1人體內潛伏B型肝炎病毒,高雄醫學大學肝膽胰內科主任莊萬龍教授指出,亞太肝臟學會與美國肝臟學會在日本京都舉行的「亞太肝臟學會」中,對慢性B型肝炎提出新的治療準則,建議治療慢性B型肝炎除了應有效控制病毒量外,也應減少抗藥性的問題產生。

莊萬龍教授指出,慢性B肝帶原者因肝臟長期慢性發炎,容易導致肝臟纖維化,進一步演變成肝硬化、肝癌。目前台灣醫界對於B型肝炎檢測主要是以「肝臟穿刺」與「肝功能指數」來追蹤檢測。肝臟穿刺主要是了解體內的病毒量多寡,研究發現,B肝患者如果1CC血液中,病毒數超過1萬隻,由肝炎轉變成肝硬化、肝癌的風險較高,亞太肝臟學會新的治療準則即是在強調「抗藥性」及「降低病毒量」的重要性,並建議病患在開始治療時,應使用抗病毒效力較強、抗藥性較低的藥物。

莊萬龍主任表示,B肝的治療方式包括注射干擾素及口服抗病毒藥物。干擾素作用機轉是在調節免疫,但容易出現發燒、頭痛、全身痠痛、掉髮、體重減輕等副作用;抗病毒藥物較安全,目前有干安能、肝適能、貝樂克3種,健保給付的第一線藥物干安能,藥效雖強但抗藥性也高,第一年有20%的病患產生抗藥性,第二年40%,使用四年更高達70%的患者會產生抗藥性。因此在美國肝臟學會所發表的最新治療準則中,已不再建議慢性B型肝炎病患使用干安能做為治療首選藥物,改用貝樂克及肝適能做為第一線的治療藥物。

莊萬龍主任指出,國內的慢性B型肝炎病患在治療初期仍以干安能為主,當患者產生抗藥性後,醫師才會使用第二線用藥肝適能合併治療,這樣的做法與新的治療準則有差異。

莊萬龍教授指出,臨床試驗顯示:慢性B肝病患在接受三年貝樂克治療後,82%的患者病毒明顯獲得抑制,只有少數病患產生抗藥性。在考量抗藥性與藥效強度等因素下,新藥貝樂克可能是慢性B型肝炎病患長期治療的較佳選擇,但貝樂克目前尚未納入健保給付,患者用藥必須自費。

由於慢性B肝患者需要長期追蹤治療,時間可能長達數年,他建議,B型肝炎帶原者每3~6個月須做一次肝功能和α蛋白檢查,半年做一次腹部超音波,並定期追蹤體內病毒量,以了解是否有抗藥性的情形;當肝功能數值正常,血中e抗原轉陰性或消失,繼續追蹤3~6月,即表示肝炎獲控制,原則上毋需再服藥。


io:

回到「《醫療新訊》降低病毒量、減少抗藥性 慢性B肝 治療新準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