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新聞網
記者修瑞瑩/台南市報導
成大醫院研究團隊追蹤五十名「川崎症」患者發現,約有兩成患者病後腎臟結痂,未來可能造成腎臟方面的疾病,這是全球首次相關的研究報告。
成大醫院小兒部主治醫師王玠能昨天表示,川崎症是已開發國家常見的兒童後天性心臟病,這次的研究連對川崎症研究最多的日本都沒有相關的資料,已經刊登在最新一期的「兒科腎臟雜誌Pediatric Nephrology」醫學國際期刊上。
王玠能說,過去醫界大多注意川崎症對心臟冠狀動脈的影響,兩年前他收治一名因腎臟發炎住院幼童,以抗生素治療一周仍持續發燒,最後才確定罹患川崎症,讓他注意到川崎症對腎臟的影響,經過兩年追蹤五十多個病患,發現其中約有兩成癒後會腎臟結痂。
他表示,近來因為核子醫學攝影,對川崎症有更多了解,追蹤的病患經過核子醫學攝影觀察,腎臟「看起來粗粗的」,不像原來的光滑,血液無法灌流到結痂部位,但因為川崎症研究的時間不久,無法斷定結痂是否會影響患者成年後的腎功能,有待持續追蹤。
川崎症 好發幼童
川崎病好發在五歲以下的幼童,台灣每年十萬名五歲以下幼童約有六十六個病例,發生季節以夏季最多,病因不明,可能是受細菌感染、同時與自體免疫力有關。
患者會持續發燒超過五天,手腳紅斑、浮腫或是皮膚脫屑,四肢以及軀幹有皮疹,草莓舌、嘴唇紅裂,兩眼結膜充血,頸部淋巴結腫大等。
王玠能表示,川崎症會侵犯全身血管,症狀包括關節炎、無菌性腦膜炎及膿尿等,一旦侵犯心臟血管是致命主因,死亡率約百分之一至二;確診後給予免疫球蛋白及阿斯匹靈治療,症狀明顯改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