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導演楊德昌近日罹患結腸癌病逝。結腸癌屬於大腸癌之一,早期大腸癌經手術治療治癒率高達 9成以上,若透過全大腸鏡檢查定期篩檢,可早期治療。一般人對全大腸鏡檢查的印象是疼痛且不適,但這是目前最能精確檢驗出大腸癌的工具,台北市聯合醫院仁愛院區超音波室消化內科主任陳冠仰說,高危險群最好每2年做1次全大腸鏡檢查。

全大腸鏡檢查利用軟管順著大腸走向,從肛門進入直腸,最後到達盲腸,可徹底檢查整個大腸有無病變情況。
怕痛可自費麻醉
全大腸鏡檢查的身體路線,是利用長條軟管從肛門進入,前後推進,順著大腸ㄇ字型走向,最後到盲腸。因部分腸道被腹膜固定,當大腸鏡推動時,受檢者會有臟器拉扯感。動過腹部手術或曾有骨盆腔炎者,因有腹腔沾黏現象,檢查時會較疼痛,因此通常會先注射平滑肌放鬆劑,降低受檢者不適,而怕痛的人可自費短效麻醉,以避免疼痛難忍導致檢查中斷,價格大約2500到4000元。此外,陳冠仰醫師提醒,檢查前喝瀉藥時,要搭配喝超過2000c.c.以上的水分,徹底清除腸道,就可以減少醫師在進行檢查時,為擴張腸道而灌氣的氣體量,因而舒緩疼痛不適的感覺。

定期接受全大腸鏡檢查可發現大腸癌。
高危險群建議做
有些人可能因怕痛而只做乙狀結腸鏡檢查,若只做乙狀結腸鏡,可能漏掉70~80%的近端大腸癌及50%以上的近端大腸息肉,因此還是建議做全大腸鏡檢查。全大腸鏡檢查可透過螢幕清楚觀察極微小病變,對於息肉或早期癌變,也可當下直接切除與取切片化驗,避免日後轉變成侵犯性大腸癌。由於大腸癌早期發現治療效果佳,因此陳冠仰醫師建議,40歲以上、有大腸癌家族史、家族性大腸息肉症以及已罹患大腸息肉者等高危險群,最好每2年做1次全大腸鏡檢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