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森
記者:蔣文宜/台北報導
排便習慣突然改變、腹痛、出現血便,可別以為只是單純痔瘡而不管,如果經過大直腸鏡檢查先排除腫瘤後,最好再進一步切片或血液檢查了解腸道是否受到感染。有2名病患出現上述症狀經過切片檢查後,發現嗜伊紅性大腸炎,醫師推測可能與食物或藥物過敏或寄生蟲感染所造成,雖然醫界並無證據顯示會轉變為大腸癌,但仍呼籲民眾不可疏忽。
36歲女性患者,最近1到2個月排便習慣由每天2到3次,增加為7到8次,伴隨下腹痛及些微血便,從小嗜食乳製品;另一位54歲的男性台商,經常往返大陸,經常外食,每日如廁5到6次以上,也有輕微腹痛及少量血便,兩人分別做了大、直腸鏡,並無明顯異狀,但有微微紅腫狀況,再進一步做切片處理,才發現皆有大量嗜伊紅性白血球浸潤情形。
書田診所大腸直腸肛門科醫師徐弘表示,通常嗜伊紅性大腸炎可能是因為對食物或藥物的過敏反應所引發,也可能是因為蛔、鉤蟲寄生感染所造成的,罹病後大多會出現頻便、血便的情形,通常會給予抗生素或類固醇藥物服用,通常1-2週後會獲得改善,不過也由於此病表現症狀緩和,容易被患者忽略。
徐弘強調,輕微血便並不一定是痔瘡造成,也可能是腸胃發炎或出了問題,他也提到,正常人每天2到3次或每2到3天排一次便,都屬正常,而排便完畢當下應該要有放鬆的感覺,若是出現原來每天排便1次,卻出現排便3到4次的情況,並有腹痛,排便完卻有解不乾淨、還想再解的不痛快感,就要提高警覺,趕緊就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