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時
記者:黃庭郁、江昭青/台北報導
「我就是要拿藥,我已經等很久了…」、「先生,這是結帳區,領藥要去另一個櫃台」、「我現在就是要拿藥…。」這是某大醫院櫃台,病患為了領藥吼來吼去;希望醫院內沒有噪音,也難。
馬偕醫院小兒過敏免疫科主任徐世達說,醫院裡真的吵,但這是沒辦法的事。例如,診間病人多,每個人都有不同狀況要處理,「很容易就跟菜市場一樣。」
另外,醫院很多必要的硬體運作都會有些聲音,包括呼吸道病患區域加裝的空氣清淨機、住院病患一日至少三次的配餐的餐車、醫師巡房、換藥的換藥車,都會發出聲響。
為此各家醫院都在想辦法管制,馬偕醫院規定,晚上十點以後管制進出,最起碼可維持住院病患住院期間的安靜。
台大醫院小兒感染科黃立民認為醫院噪音「還好」,最重要的診間、住院區域多數噪音都不大,對醫療業務的執行沒有太大困擾。他說,有時會在病房區域看到請探病人或家屬「輕聲細語」的提醒海報,但不是常態性張貼,多半是因為那一陣子有人在病房內比較吵鬧才會拿出來貼。
醫院內都在「吵」什麼?一位常去某大醫院看病的蔡媽媽說,小兒科不用說,尖叫連連,外加小孩跑來跑去,家長扯嗓高呼「回來,回來」、「我揍你」。若隔壁是耳鼻喉科,一堆「聽力有毛病」的人可能不受影響,但陪看病的人就受不了。
吵架更常見,蔡媽媽說,有次病患不滿掛號櫃台人員,頻罵「你這是什麼態度」,由於開罵者是位老伯伯,旁人多半噤聲。有人白目插隊也會引發吵架,也有人罵自家的菲傭搞不清方向…。更誇張的是,有次一位先生等看病時邊做股票,打手機大喊:「中鋼呢、中鋼現在多少了?」
台北榮總骨折科主任陳威明說,台灣的醫療環境沒有辦法跟國外比,美國的門診要事先預約、一節只看十到十五個病人「當然可以輕聲細語」。台灣看病很方便,隨時都可以掛號看病,人多就會比較「熱鬧」。
他說,醫院噪音免不了,但醫院、醫師會注意,包括管制診間裡的人數等。而且有時候在診間裡「吵」的是在一旁見習的住院醫師或實習醫師,「醫生就要負責管秩序,叫他們小聲點以免吵到病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