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 3 筆資料符合您搜尋的條件

MissC
2008-07-07 , 18:23
版面: 2.西醫報導
主題: 研究證實行善布施獲得真快樂
回覆: 2
觀看: 239

Re: 研究證實行善布施獲得真快樂

2008.07.07  中國時報
讓快樂更持久 心理師:不必外求
陳旻苹/台北報導



 快樂有3種,邱永林心理師表示,發生比預期好的事情(如考試分數)、經比較後發覺自己條件較優越(如薪水或長相)、內在的知足感(如服務奉獻,或是傷殘者發現自己擁有的條件仍比某些人好),都會令人快樂。

 尤其奉獻者,會覺得自己有能力付出,而且受惠者改善了生活甚至人生境遇,那種快樂無可比擬。

 如何持續快樂與滿足感?邱永林表示,外在發生的事情掌控在他人與外境,不容易持續,從自己內心做起,較能常保愉悅心情。可從下列3點做起:

 了解負面情緒的傷害。

 負面情緒對自己身心的危害,甚至會影響壽命。

 人的情緒有如水缸,不是充滿負面情緒、就是充滿正面情緒,如果願意排除、減少負面情緒,空出來的空間就都是正面情緒了。

 學習每天專注於1、2個正面目標。

 正面的情緒通常來自於正面的目標,例如:每天起床前,不妨先在床上想想今天會碰到誰、有機會做哪些決定,自己願意對哪些人或事訂出正面目標。

 要持續、耐心地練習。

 練習有小技巧,可以具象的方式來體會。

 例如感受「耐心」,可以想像「耐心」像小河流,自己是小河中的水滴,從上游流下,經歷岩石、雜草堆障礙,蜿蜒流入河湖,終於到達大海中。每天固定一個時間進行練習,愈常訓練、對「耐心」的掌握度愈高。

io:
MissC
2008-07-07 , 18:22
版面: 2.西醫報導
主題: 研究證實行善布施獲得真快樂
回覆: 2
觀看: 239

Re: 研究證實行善布施獲得真快樂

2008.07.07  中國時報
志工服務 改善憂鬱症
陳旻苹/台北報導



 新店耕莘醫院精神科暨心理衛生中心主任楊聰財醫師表示,從身心醫學來看,內心經常保持「感恩、喜樂」狀態時,人體心跳波形會變得比較和諧,自律神經系統中的交感神經與副交感神經,也會處於較平衡的狀態。

 他說,從心理學層面來看,從事行善公益活動,透過自己的實做與付出,可以發現自己有能力幫助別人,內心會產生自我價值與成就感,就會充滿喜樂。

 楊聰財醫師表示,擔任志工服務對於憂鬱症患者來說,是一項可以改善病情的行動。

 憂鬱症的典型症狀就是情緒低落、對任何事情都不感興趣、疲憊、注意力不集中、失眠或嗜睡、暴飲暴食或厭食、無助無望、沒有生命價值感,甚至有自殺念頭等。

 由於缺乏行動力,也沒有歸屬感,如果能誘導患者願意走出來,對於病情會有幫助。透過幫助別人,也可以體會自己存在的價值,甚至會出現「原來還有別人更需要自己」的同理心作用。

 楊醫師說,人在憂鬱時會有無力感,當強者給予幫助時,有些人的無力感會更強烈,但是,幫助別人可以強化自信,會讓自己感到變得強大起來。

 至於一般人難免也會有鬱悶的時候,美國心理學家瑪莎貝克也認為,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去幫助別人。除了去當志工外,也可以擬定計畫去探望生病的朋友,或是看看失學的孩子們。他說,這個世界有很多人需要幫助,透過關心,別人能感受到溫暖,自己更能找回自信。

io:
MissC
2008-07-07 , 18:22
版面: 2.西醫報導
主題: 研究證實行善布施獲得真快樂
回覆: 2
觀看: 239

研究證實行善布施獲得真快樂

2008.07.07  中國時報
研究證實行善布施獲得真快樂
陳旻苹/台北報導



 助人為樂、自己更樂,而憂鬱症患者若當志工服務他人,也有助於自己身心狀況。

 大陸四川震災掀起台灣民眾愛心捐款熱潮,所謂「助人為快樂之本」、「施比受更有福」現在已有科學研究證實,從事公益行善的利他活動,確實可以讓人變得更快樂。國內精神科醫師也表示,助人不只可以提升正面的心情快樂指數,憂鬱症患者多從事志工活動,對於改善身心狀況也相當有幫助。

 ■逾600位美加人士參與試驗

 這項研究是於今春由溫哥華哥倫比亞大學心理學家鄧恩與研究人員,分別在美國、加拿大所進行,結果發表於「科學」期刊。聯合心理諮商所心理師邱永林引述研究指出,其中試驗分別評量:花錢玩樂或是用在請人吃飯、捐款等社會公益上,自己感覺快樂的程度。結果發現,公益捐贈、與人分享,會讓人感到真正的快樂。

 研究人員進行3次實驗,針對630位美國人花錢與捐贈、公司職員的消費與分紅用在公益部分進行評量,對於拿錢給別人分享的快樂感,都比較高。後者快樂比率約高兩成。至於,在加拿大進行的大學生研究分成兩個群體,經統計,花錢在別人身上的同學比自己花錢用掉,內心更感喜悅。

 ■心靈活動終極目標是快樂

 日前微軟的創辦人比爾蓋茲宣布退休,並捐出名下大部份財產(約合580億美金)作慈善事業。首富郭台銘的準夫人曾馨瑩日前也說,未來將要和郭先生一起做些有益社會的事。

 邱永林表示,很多人難以想像為何有人在商場上奮鬥多年之後,卻願意捐出大部分家產。其實,比爾蓋茲這個決定說明了正向心理學多年來研究的一個結論:商業活動的終極貨幣是「金錢」,但心靈活動的終極貨幣則是「快樂」!

 邱永林說,當人類社會進步至工商業時代後,喜歡累積的行為不變,改變的是累積的項目變成了「金錢」,而生活步調也越來越繁忙。大多數人忙於累積金錢之後,所剩下能與家人、朋友或其他人進行心靈交流的時間極少,於是出現了:用金錢進行人與人之間的心靈活動,如捐款行為。當看到(或者只是想像)受幫助的對象接受捐款時,臉上露出滿足感恩的表情,的確會帶給捐款者難得的快樂感受。

 臨床上曾經有一對接受婚姻諮商的夫妻,兩人共同創業成立一家如今頗富名氣的中型企業,但是長期缺乏心靈溝通的結果卻是讓婚姻瀕臨破裂邊緣。結束心理治療之後,繼續維持兩人心靈上溝通的就是從事慈善公益活動。有一次兩人寫信分享:「沒想到一點金錢,居然能使別人生活上有明顯的改善,而帶給我們內心的滿足感更是遠超過金額本身。」

io:

回到「研究證實行善布施獲得真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