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新生報
【記者鄭綿綿/台北報導】
顏面神經麻痺在中醫又稱為「口僻」、「歪嘴風」。中醫師陳京慶表示,中醫治療顏面神經麻痺,患者主要可分為風寒襲絡;風熱灼絡;風痰阻絡;以及氣虛血瘀類型。治療應採溫經通陽;扶正袪風;疏散外風;調補氣血方向著手。加以袪風通絡,增加臉部的循環。
陳京慶醫師表示,顏面神經麻痺中醫辨證治療,針對「風寒襲絡」者,症狀可見惡風畏寒,頭痛鼻塞,面肌發緊,肢體酸痛,舌苔薄白,脈浮緊,治療藥方可用小續命湯加減,幫助溫經通陽、扶正袪風。若屬於「風熱灼絡」者,患者症狀表現為發熱惡風,心煩口渴,耳後疼痛,舌質紅,苔薄黃,脈浮數。治療藥方可用大秦艽湯加減,幫助搜風活血。
陳醫師表示,還有「風痰阻絡」者,表現為面肌麻木或抽搐,顏面作脹,頭重如裹,胸膈滿悶,嘔吐痰涎,舌體胖大,苔白膩,脈弦滑。藥方可用牽正散加減治療。以及「氣虛血瘀」者,症狀表現為麻痺日久不愈,顏面肌肉有抽搐,面白氣短,神疲乏力,舌質紫暗,苔薄白,脈細澀或弦澀。藥方可用補陽還五湯加減治療。
【記者鄭綿綿/台北報導】中醫治療顏面神經麻痺,針灸是不可或缺的一環。中醫師陳京慶表示,因為針灸可以刺激局部血液循環,改善血液供應加速神經復原,也可配合電刺激來促進神經感覺和神經功能回復。在取穴上以陽明經,少陽經為主,面部常用穴道有迎香、水溝、承漿、攢竹、頰車、地倉等穴,遠端配合善治頭面部疾病的手部合谷穴,再配合足部太衝穴治療。
醫師表示,顏面神經麻痺在積極的治療下一般來說1~2個月內就會有顯著的改善,愈早治療預後愈好,而如果出現面部肌肉痙攣時,可能就需要較長的治療時間。他提醒,在治療期間保暖極為重要,必須避免冷風吹向患側臉部,可配合熱敷,按摩來加強感善臉部血液循環。而且有部分的患者痊癒後會再復發,所以病癒後也需注意調養,預防感冒等,平時不要太過度的疲勞,注意營養,加上適當的運動改善免疫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