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新生報
【記者鄭綿綿/台北報導】
鼻竇炎可能引發鼻涕倒流。中醫師李明哲表示,鼻竇炎、過敏性鼻炎、鼻息肉是常見鼻病,許多人也容易分不清楚。
中醫師李明哲指出,過敏性鼻炎是以早上起床打噴嚏、流鼻水、咳嗽、鼻子癢、眼睛癢來表現,一般症狀在中午過後天氣暖和便消失。鼻瘜肉則是鼻腔內長了贅肉,瘜肉小的時候鼻塞可能時輕時重,等到長大便阻塞鼻腔,造成時時鼻塞。
而鼻竇炎則是鼻竇阻塞發炎,導致一直流鼻涕或鼻涕倒流;成因部分多為鼻腔及鼻竇黏膜水腫,及黏液纖毛運動異常引起,如上呼吸道感染、空氣污染刺激、胃食道逆流的刺激、鼻咽癌患者所接受的放射線治療、一些先天性免疫疾病導致黏液纖毛運動失調等。
李醫師表示,中醫將鼻竇炎分為實證跟虛證,急性發病快速而病程短,而虛證病程較長,纏綿難癒。根據症狀持續的時間可分為急性(4周內)、亞急性(4~12周)、慢性(12周以上),主要症狀包括鼻塞、流膿鼻涕、嗅覺減退、顏面部疼痛腫脹或壓力感。由於臨床表現常可見流鼻涕及鼻涕倒流引起的咳嗽,也常易被誤認為感冒咳嗽,而延誤治療。
李明哲表示,中醫治療鼻竇炎主要是根據鼻子的症狀再參考全身的體質因素來治療。流鼻水或是鼻涕色清且量多,中醫認為是屬於「寒」、「濕」體質,鼻涕色黃黏稠或是有臭味則是屬於偏「熱」,天氣變冷症狀加重是寒症,病久或是虛弱體質則要考慮「虛」證問題,再結合身體各臟腑的狀況,給予最適當的藥方。
李醫師表示,鼻竇炎辨證治療實證部分,「肺經風熱」者可見因感冒引發急性鼻竇炎,初期鼻涕黏白之後鼻涕轉黃,鼻涕量多,鼻塞、嗅覺減退、全身症狀可見發熱惡寒、頭痛、胸悶、咳嗽、痰多等,可用蒼耳子散加減治療。
「膽腑鬱熱」者可見鼻涕黏稠色黃如膿,量多且有臭味,鼻黏膜腫脹色紅,頭痛明顯,口乾、口苦、眩暈、耳鳴、眠差多夢、急躁易怒等,可用龍膽瀉肝湯加減。
「脾胃溼熱」證型常見於喝酒或是暴飲暴食者,可見鼻涕黃濁量多,持續性鼻塞,鼻黏膜腫脹明顯,頭暈頭重或是頭痛,胃脹悶、食慾不振、小便黃等,可用黃芩滑石湯、甘露消毒丹加減。
李明哲醫師表示,虛證部分的「肺氣虛寒」者,可見鼻涕白黏,鼻塞或輕或重,天氣變冷,鼻塞鼻涕加重,怕冷體質四肢冰冷等,治療可用溫肺止流丹加減。「脾氣虛弱」者可見鼻涕或白或黃,量多無臭味,鼻塞較重,面色黃、胃口差、腸胃脹氣、大便軟或常腹瀉等,可用參苓白朮散、補中益氣湯加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