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 4 筆資料符合您搜尋的條件

MissC
2007-10-31 , 16:31
版面: 2.西醫報導
主題: 失智症保健 醫師:多動多蔬果多閱讀
回覆: 3
觀看: 826

Re: 失智症保健 醫師:多動多蔬果多閱讀

只要懷疑,就去看醫生
康健雜誌
記者:黃惠如



丟了鑰匙、忘了重要會議。是年紀大記性差?還是失智?

我昨天在銀行發生一件很難堪的事,難堪到我已經決定要換銀行。

我走進銀行,告訴行員要存進一張支票,但是支票不見了。因為這張支票高達美金2000元,我們東找西找,還看桌子底下、翻我的錢包,怎麼也找不到。

但我回家後,在電腦旁發現一張昨天2000元的存款單,我不敢相信我的眼睛,這實在沒有道理,為什麼我會認為我應該去做我已經處理好了的事?這種感覺讓你不能相信自己。

這是一名輕度失智症患者發表在國際失智症網站的親身故事。

一般人可能曾忘記放在微波爐的魚,晚餐少了一道菜,等發現時懊惱一番;但如果你看到那盤魚,卻想不起來自己曾經微波過魚,或是懷疑別人搞鬼,就需要注意了。

台灣失智症協會提出十大警訊,整理改寫如下:

1.記憶衰退到影響日常生活

一般人偶爾忘記開會、朋友來電,但過一會兒或經提醒會再想起來。但失智症患者忘記的頻率比較高,而且即使經過提醒也無法想起。

2.無法勝任原本熟悉的事務

如英文老師不知「book」是什麼;自年輕就開車的司機伯伯現在經常走錯路;銀行行員數鈔票有困難;廚師不知如何炒菜等。

3.說話表達出現問題

一般人偶爾會想不起某個字眼或詞不達意,失智症患者想不起來的機會更頻繁,甚至以替代方式說明簡單的辭彙,如以「送信的人」表示「郵差」,「用來寫字的(筆)」等。

4.喪失對時間、地點的概念

一般人偶爾會忘記今天是幾日,在不熟的地方也可能會迷路。但失智患者會搞不清年月、白天或晚上,在自家周圍也會迷路,找不到回家的路。

5.判斷力變差、警覺性降低

開車常撞車或出現驚險畫面;過馬路不看左右紅綠燈;借錢給陌生人;聽信廣告買大量成藥;一次吃下一週的藥量;買不新鮮的食物等。

若你家長輩的車常出現莫名其妙的撞痕,就要注意了。

6.抽象思考出現困難

無法理解言談中抽象意涵,而有錯誤反應。如無法理解微波爐、遙控器、提款機等日常生活電器的操作說明。

7.東西擺放錯亂

一般人偶爾會任意放置物品,但失智症患者更頻繁,或錯得非常離譜,如衣櫥裡放水果、被子裡放拖鞋等。

8.行為與情緒出現改變

一般人都會有情緒的變化,失智患者的情緒轉變較快,一下子哭起來或生氣罵人,情緒的改變不一定有可理解的原因。也有可能出現異於平常的行為,如隨地吐痰、拿店中物品卻未給錢等。

9.個性改變

一般人年紀大了,性格也會有少許改變,失智患者可能會更明顯,如疑心病重、口不擇言、過度外向、失去自我克制或沈默寡言。

10.喪失活動及開創力

一般人偶爾會不想做家事、不想上班,失智患者變得更被動,需要許多催促誘導才會參與事務。原本的興趣嗜好也不想去做了。

雖然這些警訊很重要,但有些定義看起來還是有點模糊,一個星期內同時丟了鑰匙、忘了和髮型設計師的約算不算?

腦神經權威、前台北榮總神經醫學中心主任劉秀枝認為,「只要有懷疑,就去看醫生」,讓醫生判斷。

澳洲阿茲海默症協會也提醒,誠實且開放地告訴醫生你的擔心,包括你出現這些症狀多久了?台灣老年精神醫學會理事長黃正平特別指出,所謂記憶喪失是指和自己過去相比,並非和同年紀的一般人比,許多教育程度高的人因年輕時腦力儲存高,以致雖然表面上生活功能並沒有喪失,但就醫時已經失智。

也可以請家人或朋友陪病人一起去,家人的角色很重要,可以提供更多訊息供醫生判斷。

有時要說服老人家去看失智很困難,康泰失智症家屬互助聯誼會副會長巫瑩慧用的方法可供參考。她說老人家多多少少有一些慢性病,她會用善意的謊言說,「你不是睡不好嗎?我們去看睡不好的病。」

要看哪一科?

目前主要由神經內科、精神科治療失智症,可從醫院網站的門診表得知醫生的專長。一些醫院如台大、榮總、耕莘醫院等已經成立記憶門診,給病人及家屬更整合的幫助。

台灣失智症協會搜集整理全台各醫院184位失智症專長的醫生與聯絡方法,供民眾參考。請上網站http://www.tada2002.org.tw或電話洽詢(02)3365-2526。

io:
MissC
2007-08-29 , 18:15
版面: 2.西醫報導
主題: 失智症保健 醫師:多動多蔬果多閱讀
回覆: 3
觀看: 826

Re: 失智症保健 醫師:多動多蔬果多閱讀

鋁恐致失智 台衛署不定標準專家批
中廣新聞
徐韻翔報導



研究發現,鋁攝取過多會產生神經性毒性,恐怕導致失智。食品衛生處長鄭慧文表示,飲水與食物中,鋁成分少,對健康沒有影響,現階段「不考慮訂定標準」;對此,毒物科醫師駁斥,自來水為了澄清水質,「鋁溶膠」平日就會使用,豪雨則添加更多,容易有過量問題,至於膨鬆劑「明樊」,其實在油條、麵條裡都可能大量添加,卻無法可管,衛生單位應該訂定規範。

自來水、油條與麵條等,可能暗藏鋁成分,專家表示,經研究發現,過量攝取恐怕會導致失智症與老人癡呆症,民眾隨時隨地,都很容易在飲食中接觸到,因此呼籲主管機關應該訂定標準。

對此,食品衛生處長鄭慧文表示,就水質處理部分,只有在水比較混濁時,例如在颱風過後、大雨過後才需要添加,鋁的使用應該機率很小,應該不會影響飲用水的身體健康。至於食物部分,鄭慧文強調,雖然明樊類是列在食品添加物中,可以當作膨鬆劑使用,一般業者應該在使用量來說,應該還是以蘇打粉當膨鬆劑機率大很多。因此在現階段並不會考慮訂定規範。

不過,毒物專家,林口長庚醫院林杰樑卻駁斥,其實平常水混濁就會添加,台灣水土保持不好,自來水的透明度必須達到相當標準,濁度降低,才能符合飲用水標準,只要水混濁就會添加,只是颱風天加更多。民眾要自保,則建議在煮水前,尤其是豪雨過後,水盛裝後盡量先沈澱約一天,煮沸後再開蓋煮三分鐘,並盛舀較上層的水煮沸飲用,比較安心。

至於膨鬆劑明樊,林杰樑強調,其實食品中使用比例不低,再加上沒有限量管制,業者無所依循,任意添加只會讓民眾健康受到威脅,醫學時代進步,發現有害物質,食品安全舊規也應該要適時更新。

io:
MissC
2007-08-29 , 18:14
版面: 2.西醫報導
主題: 失智症保健 醫師:多動多蔬果多閱讀
回覆: 3
觀看: 826

Re: 失智症保健 醫師:多動多蔬果多閱讀

水、油條 鋁暗藏飲食中 吃多恐失智
中廣新聞
徐韻翔報導



研究發現,攝取重金屬「鋁」會產生神經毒性,毒物科醫師表示,其實鋁暗藏在飲食中,不經易便會被吞下肚,例如油條等需要添加膨鬆劑「明礬」的食品、接觸到酸性調味料的鋁箔紙,以及裝有酸性飲料的鋁箔包等,此外,自來水為了澄清水質,所添加的鋁溶膠,也含鋁成分,長期攝取恐怕提昇老人癡呆症風險,不過,國內卻沒有「容許量」限定或禁用規定,專家呼籲衛生單位,應該正視此問題。

林口長庚醫院臨床毒物科主任林杰樑表示,重金屬鋁在動物實驗上,會造成神經毒性,研究證實,鋁攝取過多,與老人癡呆症、失智症的風險相當有關。

其實,在飲食當中,攝取到鋁成分很容易,林杰樑說,例如在使用鋁箔時,鋁元素如果與酸性調味料接觸,包括醋、檸檬酸,或是可樂等,鋁就會污染到食材,此外,酸性飲料若使用鋁罐裝,放久了飲料中鋁的成分濃度就會升高,民眾如果真的要喝又要自保,則盡量選擇剛出廠的飲料,而鋁也當膨鬆劑使用,例如早餐店的油條,便經常會添加「明礬」。

此外,飲水當中,為了消毒清淨水質,會添加鋁溶膠,鋁的安全劑量建議也都是缺乏的,因此每當颱風來襲,水混濁時,鋁物質的含量往往過高。林杰樑強調,在一些先進國家,針對鋁的限定都有規定,例如歐盟,飲水中添加鋁的含量,每公升不能超過100微克,不過,衛生單位卻至今卻尚未訂定食物中鋁的安全劑量攝取,因此呼籲衛生主管單位,應該要儘速明訂容許量規定與含量風險建議等相關標準,降低國人罹患老人癡呆症的風險。

尤其添加含鋁成分的明礬被當作膨鬆劑廣泛使用的這部分用途,影響國民健康相當深遠,應該要明令禁止。
 

io:
MissC
2006-06-26 , 0:28
版面: 2.西醫報導
主題: 失智症保健 醫師:多動多蔬果多閱讀
回覆: 3
觀看: 826

失智症保健 醫師:多動多蔬果多閱讀

失智症保健 醫師:多動多蔬果多閱讀



六十五歲以上是失智症高危險群,每增長五歲發生率提高一倍,醫師建議民眾,要為大腦銀行提前準備「退休金」,保健從「多動、多蔬果、多閱讀」做起。

社團法人台灣失智症協會今天在台灣師範大學舉辦「失智症健康生活DIY:非藥物療法之介紹」,林口長庚醫院神經內科主治醫師徐文俊擔任主講人,他說,大腦是心智功能的銀行,失智症預防保健應以「儲存、開源、節流」的觀念,管理自己的大腦銀行。

儲存方面,徐文俊指出,教育程度大於九年以上者,失智症發生率就會降低三分之一,所以提高教育程度是為退休金作準備,不過,教育程度並不限定於學校教育,透過生活學習也能增進社會知能。

而「多活動」是開源的的良方,建議民眾可以透過有氧運動、書報閱讀、宗教信仰等方式,維持身體、腦部與心靈的多樣性活動。

徐俊文說,當民眾知道如何提升心智健康後,還要改善生活習慣,避免血管性危險因子將有助節流,控制高血壓、糖尿病、降低血脂、預防腦中風、少菸酒、避免頭部外傷的機會、保持心情愉快、減少壓力都可以降低失智症發生機率。

徐俊文提醒民眾,看電視是一種降低心智需求的活動,應該避免長期看電視。

另外在飲食上以少油、少鹽為原則,儘量避免油炸類食物,應多攝取富含抗氧化劑維他命C、E與胡蘿蔔素的蔬果,並多食用能降低血清中半同胱氨酸濃度、含有維他命B6、B12與葉酸的食物,如魚、肉、蛋、乳、豆類。
r

【中央社 】
io:

回到「失智症保健 醫師:多動多蔬果多閱讀」